合同法第三人代為履行
⑴ 合同法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指本不屬於某一合同關系的第三方突破合同相對性,加入原有合同關系履行的行為。這是合同法上的一種創新。但是第三人代為履行也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是應當取得原有合同接受履行內容一方的同意,其次也要明確第三人代為履行的范圍,原合同義務人是否仍需要對於原合同一同與第三人一起履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九百二十九條 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造成委託人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無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委託人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
受託人超越許可權造成委託人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九百三十條 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時,因不可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託人請求賠償損失。
⑵ 未經債務人同意,第三人向債權人償還債務人的債務,第三人與債務人是什麼關系
沒有更詳細的情況說明,無法一概而論。可能是債務轉移(承擔),也可能是第三人代為履行。
一、債務轉移,必須經債權人同意。
根據《合同法》第84條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法理依據: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債務轉讓協議,在經過債權人同意的情況下方為有效,否則無效,因為債務人的履行能力、資信狀況等與債務能否履行息息相關,與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具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所以為保護債權人的債權,必須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才能與第三人簽訂轉讓債務的協議。
請注意:一旦轉移,原債務人免除一切權利義務,原合同權利義務都歸第三人所有。
二、第三人代為履行。
《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1、所謂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2、第三人不是原締約當事人。只需第三人單方表示其願意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與債務人達成代替其清償情務的協議即可產生效力。
3、合而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具有拘束力,第三人可以同意履行,也可以拒絕履行。故在此意義上講,第三人僅為履行主體而非義務主體,對於合同的債權人而言,他只能將第三人作為債務履行的輔助人而不能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對待,當第三人拒絕履行時,由合同債務人負責履行。
4、第三人雖非合同當事人,不承擔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的違約責任。但是,如果第三人的不適當履行出於惡意,給債權人造成財產損害或者人身傷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責任。而且,債權人也可以請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
5、合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條款對債權人具有拘束力,即第三人一旦同意履行,視為債務人的履行,債權人不得拒絕。
如果第三人不履行,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內沒有履行;或者第三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債務人未在履行期限內予以補正的,債務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⑶ 第三人履行和第三人代為清償
法律分析:1、生效條件不同。債務轉移時,債務人和債權人應與第三人達成轉讓債務的協議。且無論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與第三人達成轉移的協議都要取得對方的同意,否則,債務轉移不生效。而在第三人代替履行的情況下,第三人單方表示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與債權人或債務人達成代替清償債務的協議,但並沒有轉讓債務。即使在第三人與債務人之間產生效力但不能對抗債權人,債權人也不得直接向第三人請求履行債務。2、債務人與第三人在新合同中的法律地位不同。在債務轉移的情況下,債務人已經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如果是債務的全部轉讓則第三人將完全代替債務人的地位,債務人將退出該合同關系,原合同關系將消滅。若使部分轉讓,第三人也將加入合同關系成為債務人。但是在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的情況下,第三人只是履行主體而不是合同的債務人。對於債權人只能將第三人作為債務履行的輔助人而不能將其作為合同當事人。3、債務人與第三人承擔的責任不同。在債務轉移的情況下,第三人已經成為合同關系當事人,如果其未能依照合同約定履行債務,債務人可直接請求第三人履行義務和承擔違約責任。如果第三人已完全代替債務人,那麼債權人便不能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或承擔責任。而在第三人代替履行時,當第三人不履行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對第三人的履行不適當的行為,仍由債務人承擔債不履行的民事責任。對於債權人來說,不能直接向第三人請求履行債務,只能要求債務人承擔第三人不履行的違約責任。4、從二者以上法律特徵看債務的代為履行與債務轉移的區別是明顯的,但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在對這兩條規定中「約定」與「同意」的理解上。當合同法第六十五條中的當事人理解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約定」時,與合同法第八十四條的債權人同意不易區分。既然已經形成約定則債權人必定同意,即約定中也包括著債權人同意的意思。《合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的「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在未經債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可能形成代為履行的情形。司法實踐中對是債務的代為履行還是債務轉移比較難以把握,尤其在當事人的約定中不使用「代為履行」、「債務轉移」的字眼,而約定為由某某承擔、負擔、償還、付款、給付等等時,更難以把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稱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是指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義務,第三人因此直接取得請求權的合同。比如,投保人和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約定保險人向作為第三人的被保險人、收益人履行,而被保險人、收益人直接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保險合同即為最典型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
⑷ 合同法,第三人代為履行,是在第三人和債務人之間作出協議,還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由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做出協議,但該協議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6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由該具體法條可以看出,所謂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就此所訂合同,通常稱為第三位代為履行合同,即合同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代替債務人履行合同的部分義務或全部義務的合同。
二、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的特徵
1、第三人非當事人
第三人即非締約當事人,無需在該合同上簽字或蓋章,只須第三人表示其願意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
2、對第三人無約束力
合同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第三人可以履行,也可以拒絕履行。故在此意義上講,第三人僅為履行主體而非義務主體,對於合同的債權人而言,他只能將第三人作為債務人履行的輔助人而不能作為合同的當事人對待,當第三人拒絕履行時,由合同債務人負責履行。
3、對締約方有約束力
合同中第三人代為履行條款對債權人具有約束力,即第三人一旦同意履行,視為債務人的履行,債權人不得拒絕。
如果第三人不履行,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內沒有履行,或者第三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債務人未在履行期限內予以補正的,債務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四、特別提示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由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做出協議,但該協議對第三人不具有約束力。如果債權人目的是保證債權得到清償,則應採取三方簽訂其他形式的合同。
⑸ 什麼是第三人代為履行
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合同效力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非債權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法律制度。且第三人不按照約定履行相關的合同義務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三條
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二十四條
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第三人對履行該債務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權向債權人代為履行;但是,根據債務性質、按照當事人約定或者依照法律規定只能由債務人履行的除外。
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後,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但是債務人和第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⑹ 第三人代為清償與債務承擔有什麼具體區別
(1)在合同債務承擔中,債權人或債務人與第三人達成轉讓債務的協議,且在由債務人與第三人達成的債務承擔合同中必須取得債權人的同意;
在第三人代為清償的情況下,第三人只是單方面表示代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與債務人達成代其清償債務的協議,無論哪種情形,均無須獲得債權人的同意。
(2)在債務承擔中,第三人取得債務人的法律地位,成為了合同關系的當事人;
在代為清償中,第三人不過是債務履行的主體,不是合同的當事人,只是在其求償權的范圍內取得債權人的地位。
(3)當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救濟途徑不同。在債務承擔中,債務主體發生了變化,應由第三人(適用於免責的債務承擔)或者第三人與債務人共同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適用於並存的債務承擔);
在代為清償中,債權人只能向債務人而不能向第三人請求承擔責任。
(6)合同法第三人代為履行擴展閱讀:
一般認為,合同法第六十五條規定是關於第三人代為履行的規定,即「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這里的「當事人約定」一般理解為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即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約定,不是指債權人與第三人以及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約定。因此,第三人代為履行一般是指債務人告知債權人,由第三人自願代替其履行債務的行為。
而債務承擔是債的主體變更,是指基於債權人、債務人與第三人主間達成的協議,將債務部分或完全轉移給第三人承擔,由第三人共同或取代債務人承受合同義務。
也就是說,在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第三人是自願代債務人履行債務,但是並不替代債務人的合同義務或與債務人一起成為原合同的當事人,因此第三人與債權人之間不發生任何法律關系。而債務承擔的第三人要承擔合同義務,在債務完全轉移的情況下,第三人已經成為了合同的當事人。
⑺ 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法律責任
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的法律責任一般由由債務人承擔。債務人因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第三人代替履行成為履行主體,並不表示第三人因此成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一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根據債務的性質不得強制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其負擔由第三人替代履行的費用。第五百二十三條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⑻ 第三人代為履行與債務承擔
「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並未轉移,第三人耍賴時,債權人仍不得請求該第三人償付內,而應當找原債務容人算賬。
「債務承擔」:第三人主動與債權人達成清償他人債務的約定後,成立新合約,第三人不得耍賴,如果耍賴,債權人可起訴請求其償債。
⑼ 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若第三人不履行債務則
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內三人不履行債務或容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所以法院不能追究第三人的違約責任,更不能強制執行第三人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