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的抗辯權論文

合同法的抗辯權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5-21 09:36:07

㈠ 求合同法或者證據學本科論文

試論《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

對於上述兩項義務,有的著作認為是「附隨義務」,對此,我有不同觀點。我認為此兩項義務是法條明確規定的,屬法定義務或法定程序,而不是附隨義務。只要先履行方行使不安抗辯權就應符合法定的條件或程序,履行法定義務。

三、不安抗辯權的效力
傳統上的不安抗辯權只是一時性的抗辯權,只是「抗辯」,產生中止履行的效力,即只是暫時停止履行或延期履行,不消滅履行義務。但僅僅中止履行並沒有真正解決雙方因法定情形出現而產生的矛盾。按照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不安抗辯權行使將產生兩種效力,即中止履行和解除合同。這也是《合同法》對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與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結合。
(一)、中止合同履行的效力
1、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應通知對方,並給對方合理期限,使其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的擔保。中止履行既是行使權力的行為,又是合法行為,應當先履行方不履行債務或遲延履行在此並不構成違約。中止履行,是暫時停止履行或延期履行的意思,不同於合同的解除,其目的不在於使合同關系消滅,而是維持合同關系,等待對方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擔保。
2、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恢復了履行能力或提供了適當擔保,先履行方應當繼續履行合同。如果後履行方的履行能力恢復,即法定的四種情形好轉,已能滿足履行義務的要求,或者提供了擔保,如提供了保證人,用財產作了抵押或質押,則不安抗辯權消滅,先履行方應繼續履行合同。提供了適當的擔保是消滅不安抗辯權的條件,先履行方中止履行合同的基礎消失。此時,充分體現了不安抗辯權一時抗辯權的性質。原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因先履行方合法行使了不安抗辯權而應相應順延,或由雙方重新確定新的履行期限。
(二)、解除合同的效力
如果合理期限屆滿,後履行方的履行能力沒有恢復,也沒有提供適當的擔保,則先履行方可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解除權是合同成立生效後由一方當事人解除合同的權利,並不需要對方同意,只要有約定或直接根據法律規定即可。《合同法》在此就給予了先履行方解除權。《合同法》關於先履行方解除權的規定是傳統不安抗辯權制度中所沒有的,這顯然是吸收了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中的做法,應該說是對不安抗辯權制度的重大發展。

四、《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與傳統不安抗辯權及預期違約制度的比較
《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是承繼了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同時,吸收和借鑒了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並結合我國國情,對傳統不安抗辯權的不足加以了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體系。
(一)、與傳統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的比較
傳統上的不安抗辯權,是指訂立合同以後,後履行一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惡化,先履行一方可以要求對方立即履行合同或提供擔保。在此之前,可以不履行自己的債務。如《德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都有相應的規定。我國的法律屬大陸法系,但《合同法》關於不安抗辯權的規定與法、德等國的規定不盡相同。
1、成立條件上看,按照傳統規定,發生不安抗辯權應具備兩項條件:一是合同成立後後履行一方的財產狀況惡化;二是財產的顯著減少可能造成後履行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義務。而《合同法》規定了發生不安抗辯權的四種情形,即(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3)、喪失商業信譽;(4)、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從此規定上看,成立的條件不僅僅是對財產狀況的惡化,而且包括其他條件,要比傳統的規定更寬。在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下,更有利於保護先履行方的利益。尤其是把商業信譽的喪失作為判斷相對人失去履行能力的標准,充分體現了誠實信用的立法原則。
2、傳統上的不安抗辯權不需要提出確切證據,允許先履行方較低限度的主觀上的判斷。而《合同法》規定必須提供「確切證據」證明。
3、傳統上只規定了可以拒絕自己的給付,但對於後履行一方不為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時,先履行方是否可以解除合同沒有規定,不安抗辯權只有抗辯的性質。而《合同法》規定了解除合同的具體條件,即後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約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二)、與預期違約制度的比較
在《合同法》中,與不安抗辯權制度相似的是預期違約,即第108條的規定。預期違約又稱先期違約,包括明示的預期違約與默示的預期違約。明示的預期違約是指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或屆滿之前,一方當事人明確地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的預期違約是指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或屆滿之前,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預期違約是英美法系的一項傳統制度。在預期違約中,當事人並沒有實際違約行為,但其行為已表明他已置合同於不顧,意圖消滅有效的合同關系。預期違約表現為未來將不履行義務,而不象實際違約那樣表現為現實的違反義務。實際上侵害的是期待的債權而非現實的債權。《合同法》在規定了不安抗辯權的同時,又在第108條規定了預期違約,即「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由於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特別是默示的預期違約極為相似,有人認為是法律條文的重合。但我個人認為,其二者還是有區別的。預期違約的適用不存在前提條件,即不以當事人履行債務的時間有先後順序為條件。這就可以保護那些應後履行的一方當事人。如果該當事人發現對方不能履行時,可解除合同,而不必等待對方實際違約。這樣顯然可以減少其風險和損失。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僅為依約為先履行一方,而預期違約制度則平等地賦予合同雙方救濟權,從而更有利於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秩序。《合同法》既規定不安抗辯權又規定預期違約制度,也有拾遺補缺,將一切預期的違約行為都納入到法律規范中,以維護市場秩序的初衷。

五、《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的不足
(一)、舉證責任過重
與英美法系的默示預期違約制度和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允許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不同,《合同法》對舉證責任的要求相當嚴格。當事人行使不安抗辯權要求「有確切證據」,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行使不安抗辯權一方負舉證責任是應該的,但即使在市場規則較完善的國家,要取得「確切證據」也非易事,更何況目前我國法制環境還不完善,要掌握「確切證據」相當困難,需付出大量人力和物力。此雖可避免權利被濫用,卻將大大增加當事人的行使成本。證據的「確切」程度也不明確,怎樣才算「確切證據」?這將出現你提出證據,對方會反駁證據不確切,造成扯皮局面。因此,有必要在要求先履行方負舉證責任的同時,要求後履行方負一定的反證責任,以減少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使用成本。
(二)、「適當擔保」含義不清
當後履行一方提供了「適當擔保」後,先履行方應恢復履行。但「適當擔保」的「適當」程度法律沒有做出規定,怎樣才算「適當」?應以誰的標准為准?在後履行方提供其認為是「適當」的擔保後,先履行方可以擔保不適當為由拒絕履行其義務,從而造成後履行方的損失。因此應當對「適當擔保」做出明確的解釋。
(三)、「合理期限」不明確
當後履行一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先履行方可解除合同。那麼多長時間才算「合理期限」?是由雙方約定還是法律規定?在實踐中較難操作。因此應借鑒英美法系中的有關規定,由司法解釋根據我國國情做出確定為宜。
綜上所述,《合同法》將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系預期制度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極大豐富了我國民法理論,使現實中許多問題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據。尤其是對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法律救濟措施的規定,使實踐中更易操作,對於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將起到積極作用。對於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司法解釋和庭審實踐共同加以解決。

㈡ 合同法三大抗辯權的意義。急急急!!要全面的,論文需要,

合同法三大抗辯權的意義

我想描述的內容就這么多

看你如何表達的

㈢ 試述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所謂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請求自己為一定給付行為的權利,它主要是一種針對請求權的權利,其效力在於請求權的效力,從而使抗辯權能夠拒絕向債務人履行債務。

㈣ 合同履行中有哪些抗辯權其構成要件及效力有哪些在施工合同中如何應用

您好!
合同履行中有以下抗辯權:
(1)同時履行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是針對合同當事人雙方的債務履行沒有先後順序的情況下的一種抗辯制度。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中的當事人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之前或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的權利。
(2)後履行抗辯權:後履行抗辯權是指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負有先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屆期未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嚴重不符合約定條件時,相對人為保護自己的到期利益或為保證自己履行債務的條件而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
(3)不安抗辯權:又稱保證履約抗辯權,是指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負有先履行債務的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訂立之後,履行債務之前或者履行過程中,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後履行一方將不會履行債務或者不能履行債務時,先履行債務方可以暫時中止履行,通知對方當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適當擔保,如果對方當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擔保,中止方應當恢復履行;如果對方當事人未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適當的擔保,中止履行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㈤ 何為抗辯權,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哪幾種抗辯權

抗辯權的作用在於對抗請求權,又可分為一時抗辯權和永久抗辯權。
我國有學者認為,抗辯可分為三類:其一,權利障礙的抗辯,即主張原告之請求權,基於特定的事由而自始不發生。例如法律行為的當事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合同未得法定代理人追認;合同內容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合同內容違反社會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無權代理未得本人追認;合同不成立和自始客觀給付不能。其二,權利毀滅(或消滅)的抗辯,即主張原告的請求權雖一度發生,但其後因特定事由已歸於消滅。例如,已清償及代物清償;免除;混同;給付不能;提存。有人認為,抵銷和撤銷權的行使也屬於權利毀滅的抗辯。對此,我們將在後文中進行分析。其三,抗辯權,即被告對於原告之請求,有拒絕給付之權利。

㈥ 合同法中的抗辯權有哪些,每個抗辯權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合同法中的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主要內容如下: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
1】概念
《合同法》第66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據此,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且沒有先後履行順序,一方當事人在他方未為對待給付之前,由拒絕履行自己的合同債務的權利。
2】成立條件
A、當事人須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
B、當事人雙方互負的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且均已屆清償期
C、雙方當事人未履行債務或未按約定履行債務
D、雙方當事人的對待履行是可能履行的
二、先履行抗辯權
1】概念
《合同法》第67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據此,先履行抗辯權是指在雙方合同中應當先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債務的,後履行一方當事人有拒絕履行自己的合同債務的權利。
2】成立條件
A、當事人因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B、當事人一方須有先履行的債務
C、先履行一方到期未履行債務或未適當履行債務
三、不安抗辯權
1】概念
《合同法》第68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
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據此,不安抗辯權是指在雙務合同中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形時,有中止履行自己債務的權利。
2】成立條件
A、當事人須因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B、當事人一方須有先履行的債務且已屆履行期
C、後履行債務一方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
D、後履行債務一方沒有對待給付或未提供擔保

㈦ 合同法規定的抗辯權是什麼

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是與請求權相對應的一種對抗權。包括:不安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和後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五條
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第五百二十六條
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應當先履行債務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