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哲學關於社會秩序構建

法哲學關於社會秩序構建

發布時間: 2022-05-21 16:23:01

1. 大家踴躍回答啊!問大家一個有關法理學的問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該是秩序優先還是正義

同學,我不知道是你們的什麼科目,如果是馬哲之類的課程,那麼應該回答秩序優先,因為沒有穩定的社會大環境,沒有黨的絕對領導,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很難取得成功。如果是法律類或是歷史類課程,應該回答正義優先。因為惡法非法,現代社會,人民越來越要求人性的回歸和自由的進化,沒有正義,任何秩序都是非法的,不光沒有意義,還要被推翻。

2. 社會秩序包括什麼

社會秩序包括管理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國公民的基本義務之一,公共秩序關繫到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關繫到社會的文明程度。維護公共秩序,既要依靠道德規范,也需要法律規范的制約。然而最重要的仍是人們正確的道德觀,這能夠幫助人們增強遵守法律的概念,從而使維護公共秩序得到真正的實現。

社會秩序是指動態有序平衡的社會狀態,是社會學范疇。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治,就表示社會的有序狀態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與鞏固,亂則表示社會秩序的破壞和社會的無序狀態。16世紀英國哲學家T·霍布斯用社會契約論來解釋社會秩序的起源:獨立的個人為擺脫人自為戰的混亂狀態,相互締結契約,形成社會秩序。

公共秩序也稱社會秩序,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規章制度等所確定。

3. 什麼是社會秩序

內涵 :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
內容 :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社會秩序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社會秩序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 、交通秩序 、公共場所秩序等 。

4. 法治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美好、和諧的社會,始終是全人類追求的夢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關於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解決當前社會轉型期種種矛盾和問題的突破口。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同志也指出,和諧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將起到至關重要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 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所謂法冶,即「法律的統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一種發達的政治文明和先進的治國方式,它強調法律在實現社會治理和國家管理中的權威性。法冶作為社會關系的調整器,以實現社會正義為價值追求,通過法律的具體實施,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古希臘政治學家柏拉圖曾提出,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系之中。而體現正義的法治,按照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的說法就是「旨在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一個對社會生活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必須服從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必須在運動與靜止、保守與變革、經久不變與變化無常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之間謀求某種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講,始終以社會正義為價值目標的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石,失去這個基石,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秩序便會盪然不存,人類就會倒退到類人猿的初始社會中。
二、 法治社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整體文明的社會。如果說物質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設體現了人們對主觀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話,政治文明建設則體現了人們對和諧的社會關系、理想的社會制度的追求。三者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共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法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我國著名的法理學家徐顯明曾指出:「文明的最主要標志是社會法治化。其中所有的人都能有尊嚴地進行生活和交往,尊重人、愛護人和無差別地對待入的觀念和行為成為社會主流道德,這種文明依賴於法治狀態下的制度設計和保障」。人類政治發展的歷史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沒有法冶,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
三、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和諧社會的綱領,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首,最為清楚地表明執政黨抓住了當前社會種種矛盾與沖突的根源,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入手處。
民主意味著,民眾擁有平等的權利,政府給不同群體平等地提供與政府溝通的渠道,讓各個群體都可以參與政府的立法和決策過程,表達自己的訴求。它也要求,政府應當通過民主的程序,為不同群體之間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為整個社會所認可的公平、公正的規則體系。
法冶意味著,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動的范圍,政府的一切權力均須具有法律依據。法治另一層重要的含義是,民眾與政府在法律上處於平等地位,一旦個人和企業的權利與利益受到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的侵犯,他們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獲得及時而有效的法律支持。民主的欠缺與法治的不完善,必然會損害公平正義,而造成社會不和諧。
法治政府,恰;哈就是權力有限的政府。在法治政府下,民眾自由地創造財富,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民眾又可以自願合作起來治理自己的大部分事務。至於政府,則一方面為市場和社會的發育提供製度框架;另一方面,彌補這兩者的不足,通過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政策,支持民眾的自我治理。沒有民主法治,就沒有公平正義;沒有這兩者,也就沒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探究以民主來約束政府行為之道,必須探索以司法改革為民眾提供法律救助之道。
四、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標。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法治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和要素,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法治的秩序,使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於法治的權威,從而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
在法治原則下,一切權力來源於憲法和法律,離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是沒有根據和效力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利益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動,各種主體的訴求需要充分表達,使各級政府面臨著大量新問題、新矛盾、新情況。為此,要依法開辟和疏通各種渠道,引導各種利益主體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和諧社會以法治精神為基本理念,政府在行使公共權力,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並以個體的生活幸福為終極目的。

5. 法律能對社會秩序起到決定性作用嗎

能,毫無疑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秩序是上蒼的第一法則!法律作為公權力維護社會穩定起的決定作用!然而法律維護的是人類良知的底線,所以它起的是基礎性作用!道德是人類對自身發展的完美訴求,所以要想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還需要道德的輔助!由於人們對道德認知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況且我們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又是包羅萬象,多元一體,道德邏輯比較混亂,比如以父母為綱的孝道,到了魯迅先生為代表的反孝人士那裡就成了偽道德!比如曾倡導馬雲為天津爆炸捐款的人士把道德變成了道德綁架!所以道德對社會秩序不起決定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信仰法律的只能是公檢法律師等參與社會爭端審理者!還有少部分人有自己獨特的信仰,而信仰做事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的人佔大多數,所以給人的錯覺是道德對社會秩序起決定作用!而他們共同遵守的只能是法律!

6. 從哲學上闡述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在批判資本主義不和諧的同時,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雖然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但是,資本主義是在種種不和諧的矛盾中產生和運行的,它仍然是片面發展和嚴重失調的社會,其中充斥著社會不平等和兩極分化,存在著尖銳的階級對抗,其社會發展以犧牲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利益為代價。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不和諧的同時,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分析,提出了只有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是由不和諧向和諧不斷發展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它的產生、發展處處受到社會基本矛盾的支配和制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給社會造成了極度的不和諧。要消除這對矛盾,就必然要求用社會主義制度來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盡管社會主義制度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毫無疑問,這一制度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優越性,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今天,我們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為爭取社會和諧而奮斗。

在揭示事物運動發展的辯證過程時,提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他們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就是說,每個人的發展不僅不妨礙他人的發展,而且是他人發展的條件,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和諧的關系。在馬克思的論述里,人與自然是一對和諧的關系實體。一方面,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佔主體地位,人類在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過程中,改造了自然,也創造了自然;另一方面,在人確定了自身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卻不能否認自然對於人的「優先地位」,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並且「人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為此,馬恩提出了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思想。他們認為,人和社會是不可分的,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態。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也應該是和諧統一的。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層面,同時與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又是相互促進的。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一致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價值目標。

在分析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時,提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變化,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和發展變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這一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種適合、匹配就是一種和諧。但是,這種和諧不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基礎的變遷,又會由適應變為不適應,由和諧變為不和諧,其矛盾通過自身的調整來解決。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理想社會還蘊含了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他們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有賴於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只有在生產力不斷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才有可能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在構想「自由人的聯合體」時,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規定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恩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里所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種能力和潛能充分發揮,人的多樣性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的社會關系日益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展。未來和諧社會的核心就是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實現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這里的「人」既是指社會中的每個人,也是指社會全體成員。所謂「自由」,主要是指人們將擺脫那種終身固定於某種職業分工、使人的才能受到束縛抑制的桎梏,每個人都可以結合社會的需要和自己的興趣、特長,自由地選擇和變換工作,全面地發揮自身的能力,既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又使自己成為真正全面發展的新人。所謂「全面」,主要是指人的各項素質和能力的全面養成和提高。他們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包括兩層含義:個人的全面發展與人類整體的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發展的和諧統一。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就是人自身的和諧發展。人自身的和諧發展是個理想目標,是人的充分發展、最大限度地發展,是人發展的一種最理想的狀態。完全達到這個狀態需要經過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漸進過程。只有實現共產主義,為人的發展創造充分必要的條件,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7. 中國近代法學理念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影響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啟示意義
分析法學在現代主要以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它基本上繼承了傳統的分析法學的理論,嚴格地區分"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著重對實在法進行邏輯分析而不作有關的價值判斷,否認價值和道德的必然聯系。 凱爾森指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只能是相對的;人們不能用理性認識來回答有關法的普遍和最高價值這一命題;對於自然法學中的絕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或者等於一種意識形態"。④ 既然對正義持道德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態度,⑤ 於是凱爾森認為,正義只能是一種"合法性",應當建立與價值無關的純粹研究法律結構的法律科學(即所謂"純粹法學"),"就其對象實際上是什麼來加以敘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的觀點來規定它應該如何或不應該如何"。⑥ 哈特給法下的定義是"法律是
一種特殊的規則",這是他的"語義分析法學"的基本原理,他以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淵源,主張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並無必然聯系",法律應當採用"廣義的概念",即將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區分開來,以體現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復雜的特徵。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在對法律形式的邏輯分析上運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繼承了傳統分析法學對實定法的重視和研究,也吸收採納了其它法學流派的合理成分,內容豐富,頗具影響。

三、社會學法學的啟示意義
社會學法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它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研究法律問題"⑦ 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驥、埃利希和龐德。狄驥提出了"社會連帶主義"學說,體現出社會本位的價值觀,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社會義務。埃利希則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他認為,這種"支配社會本身的法律",盡管並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條文,但"即可預防糾紛的出現,在糾紛出現後,也可以籍以解決而毋需求助於國家的法律機構"。⑧ 他讓人們注意到國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為准則(如習慣、職業道德、行業規定等等)對於社會秩序的意義,擺脫了"純粹"法律規范分析僵化的法學研究視角和方法,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他還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強調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法律,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總之,社會法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打破'法律關門主義'禁錮的歷史重任",⑨ 它社會本位的立場,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於法律的發展和一定社會的變革,其重大的啟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四、綜述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
如上所述,論及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無庸置疑,其最大的意義正是他們本身--眾多的法學家們通過對前人的承繼和自身敏銳的思考,開創出一片浩瀚的法理學思想的海洋,它們雖然不是真理,但卻是人們永恆探索真理之路的台階。無論是宏觀的構築還是微觀的探索,都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寶藏和無窮無盡的啟示。具體來看,三大法學流派的意義如下:

(一)讓我們從多個角度窺探到法律的本質、目的和研究方法。
正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三大法學流派被美國法學家霍爾(Jerome Hall)
總結為法律中三個不可分的因素,他們分別代表著法律的價值、概念和事實。不僅在實質性的內容上,更寶貴的,三大法學流派為後人認識、研究和發展法律,提供了豐富的途徑和方法。新自然法學 提示人們注重的法的價值支柱和道德性,在法制建構時必以某種准則為依據,從而避免了法律喪失實質的正義,也避免了法學墮落為純技術性的學科。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注重對"實定法"的研究,對於法律規范、法律結構、法律秩序及法律體系內部各要素的統一等等命題均有深入的探討和卓越的貢獻。他們所採用的邏輯分析和實證主義的方法,更是後人研習法律的必要工具。社會法學派則倡導"社會本位"的理念,注重法律的實際效果,重視法律與社會生活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他們所採用的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實用主義的態度,更是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法學的發展趨勢。當然,無論三大法學流派的貢獻有多麼卓絕,他們都不可能是大寫的真理,都只是局部的、相對的。然而,站在歷史的尾頁,以"事後諸葛"的口吻批評他們的局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謙恭的弄清他們給了些什麼?我們得到些什麼?應當怎樣利用?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大的價值了。

(二)三大法學流派適應了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狀況的要求,具有歷史現實意義
任何事物的產生總是由於某種需要;而它產生之後,也必然首先服務於這種需要。西方三大法學流派正是應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需求而產生的;而論及它們的意義,首當其沖也正是滿足了當時社會生活的需要。19世紀中葉,隨著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固,古典自然法學"自由、平等、權利"的抽象口號已不能滿足他們鞏固既得利益、加強社會控制的要求,因此,歷史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應運而生,他們帶來了具體明確的法律觀念、嚴謹的邏輯體系從而維持了現實的法律秩序。二次大戰中,法西斯勢力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這喚醒了人們法律不能沒有正義的標准和相對普遍的價值准則,⑩ "無論善惡"的法律只會助紂為虐,戕害人民。在這背景之下,新自然法學得以出現,重新正視和評價法律的道德性、正義、權利這些"古老的話題",確保了法的價值依託。而社會法學派的歷史背景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陷入了"瓶頸",經濟危機連續爆發,百業蕭條,人心浮動,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放任主義和"法律關門主義"均受到社會現實的質疑和轟擊,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打破"法律系統獨立論"的束縛成為必然的趨勢。法社會學"對症下葯",倡導社會本位,注重法與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主張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因而出現伊始便受到變革者們的熱切歡迎。在"需求"最為迫切的美國,更是成為長期主導法學界的學派。由此可見,思想領域的任何發展和運動均產生於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同時也為這個時期提供了一種"自持之勢"⑾
,也就是產生著歷史的現實意義。

(三)三大法學流派繼承並發展了西方法哲學的傳統學說,使這些思想以更合理的形式得以流傳
三大法學流派除了法社會學派產生較晚,無所謂"新"、"舊"之分外,其餘二者都可以冠以"新"的名號。新自然法學派自不必說,凱爾森、哈特的分析法學也是在奧斯丁"舊"分析法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當代西方的法學流派,既繼承了各自"祖傳"的學說,又互相吸收對方的某些合理因素,呈現出相互靠攏的趨勢。如新自然法學較古典自然法學,少了一些"形而上"而多了一些"操作性",迎合了社會實證主義潮流的要求;而新分析法學則批判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並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法的價值即"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內容"之存在,顯現出對自然法學說的吸納。正是這種"修補"和相互的借鑒,使得西方的傳統法律學說沒有因為歷史的發展和自身的缺陷而遭受淘汰的厄運。而是以一種相對當代社會經濟生活來說更合理的新形式得以傳承。西方法學,正是在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中發展至今,它們對傳統--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內在秩序承繼與遵從,同時又緊扣發展中的社會狀況而自我更新,因而產生和完備出一套與西方社會相適配的法律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現代社會,具有某種普適性而為其他民族所競相學習和借鑒。

(五)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意義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人類社會步入"現代"的殿堂已五百年有餘。上世紀初葉,隨著西風東漸,中國社會開始由"古代的、傳統的社會體制向近現代文明過渡"⑿ 盡管中西法律文化的底蘊和發展的路徑大相徑庭;盡管"外國的經驗不可能代替中國的經驗"⒀ 但誰也無法否認人類社會和法律科學發展規律的客觀性,無法否認市場經濟社會關系的共同性,也無法否認西方法律文化發展至現代的先進性和一定程度的普適性。建立健全的、符合現代精神的法律文明體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而在借鑒的過程中,我們必需首先關注西方的法哲學思想,因為它是法律文化首要的組成部分,思想代表著"知",而制度代表著"行",不知者,無以為行。⒁ 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法律思想,正是對幾千年來西方法學理論的承繼和發展,蘊涵著諸多西方法哲學思想的精髓。在我們虛心"求道"於西方,幾從"虛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今天,研究現代西方法學流派絕不是奢侈的娛樂;它"實體性"的思想、它對法學的研究方法乃至學術的精神,都當為我們所重視和學習。對待西方法律,盲目的排外自大或者"只求其用,不問其體"的盲目移植,都是不可取的。盡心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及法哲學的"本真",以及這些法哲學思想與社會歷史條件的相互關系,從而發掘出西方法律"活的靈魂"為我所用,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情。

8. 據此說明儒家和法家對於建立政治和社會秩序的構想有何明顯不同

⑴據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徵?(2分)據此說明儒家和法家對於建立 「政治和社會秩序」的構想有何明顯不同。(4分)
⑵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依靠法家學派的關於政府原則的學說」的目的是什麼?(2分)他又是怎樣「把儒家思想作為帝國官方的意識形態,確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國的長期存在」的?(4分)
⑶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朱熹認為人要發揮「正當的作用」,必須遵循什麼原則?(2分)據材料分析統治者將朱熹學說作為官方哲學的根本原因。(2分)
⑷西漢以來,古代中國儒學不斷發展,長期占據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現象給我們以怎樣的歷史啟示?(2分)
答案
⑴特徵: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2分)
不同:儒家希望通過道德重建來恢復秩序;法家希望通過改革,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團國家。(4分)
⑵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2分)
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任用儒學之士為官;建立太學和地方學校,傳授儒家思想。(2分)
⑶原則:存天理,滅人慾。(2分)
原因:朱熹約束人的正當欲求,要求人性符合理的要求,有利於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2分)
⑷任何一種思想只有不斷根據時代需要,充實內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分)

9. 法哲學小故事

從法哲學到民間法
謝暉,法學學士、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理論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威海民間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

謝暉本來以研究法哲學而聞名,但近年來他卻轉而倡導研究民間法,對此,他的解釋是:「這並不矛盾。特別是民間法研究和法哲學之間,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問題、新領域。我願意倡導並推進這一研究。」

「一個國家除了關注正式制度外,還要關注非正式制度」

在國內,「民間法」和「習慣法」是否通用始終說法不一,但謝暉認為習慣法應該是民間法的一部分:「民間法既包含常說的習慣法,也包含行會法、學會和協會的章程、企事業單位內部的管理規則、自治性社會團體的管理規則等。從這個角度講,凡是國家法律之外,以非正式制度方式構建秩序的規則,我把它們都歸類為民間法。」一個國家、特別是一個大國,除了要關注正式制度外,還要關注非正式制度。因為非正式制度一方面能夠及時反映社會關系的最新變化;另一方面,即使正式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包羅萬象,調整一切社會關系,還需要非正式制度的補充。

謝暉在寧夏大學任教期間,曾與他人共同主持過教育部的一個項目——「回族法文化研究」。從那時起,他就特別關注地方習慣、少數民族法文化、宗教法等對於現代社會秩序構建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覺得非正式制度對現代社會秩序建設的意義,開始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並做了一定的工作:創辦了《民間法》集刊;在全國倡導召開「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全國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舉辦了3屆;分別在《山東大學學報》和《甘肅政法學院學報》開辦了「民間法研究專欄」……

「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與法治並行不悖的因素」

據謝暉講,移植或借鑒別國的法治成果,是各國立法通常的做法。其好處是立法成本較低,不足之處是消化過程太復雜,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面對本國的法治建設呢?謝暉認為可有兩種選擇:「一是強制性移植或借鑒並強迫性消化;二是挖掘本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法治傳統可銜接的因素」。顯然,第二種選擇的優勢不言自明。「就我國而言,挖掘本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從中國的小傳統——民間習慣規則、民間解決糾紛等方式中挖掘、整理出與法治並行不悖的因素,可能會為普適性法治車輪順利地行進在中國架起一座橋梁。」

在中國古代,就有「民有私約如律令」的說法。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謝暉的理解是:「私人之間達成的契約,國家應把它當成私人相互之間有效力的文件看待,予以保護。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司法裁決過程中,常常會引借一些民間習俗。這和現代西方的契約神聖觀念是一致的。」

有學者認為中國法治建設必須全盤西化;也有學者認為要尋求中國法律的主體性。謝暉則認為,要建設中國新的法律文化和制度,用兩個詞來表達比較恰當——「溝通」、「理性」。比如我們的調解制度,就有與美國ADR(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簡稱,意為可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也即非訴訟解決機制,編者注)糾紛解決機制的可對照性和可溝通性。在美國一些州的糾紛解決中,60%左右的民事案件是通過ADR糾紛解決機制解決的。如果我們引入美國的ADR糾紛解決機制,藉助中國固有的調解文化,就會方便得多。

「了解民間規則的優點和缺陷,才能制定出適合國情的良法」

研究民間法,必須關注其與國家法存在的沖突。有學者認為民間法「艷若桃花」、一片燦爛。謝暉則不以為然,「研究民間法要關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尋求一種更便捷的西方法治中國化的途徑;一是關注中國固有民間規則和現代法治的必然沖突。」在謝暉看來,這種沖突主要是由於西方法治的不當和我國民間規則自身的問題導致的。如電影《被告山杠爺》、《秋菊打官司》,就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既有民間規則、民族情感與法律間的不相適應性。

「研究民間規則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了解民間規則的優點和缺陷,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良法。否則,會適得其反。」謝暉舉例說,國有企業破產法制定之初就引發了很多爭議,受固有觀念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國有財產姓「公」,國企職工作為國家的主人,不能受破產影響,對企業破產也不應負什麼責任。結果,匆忙引進西方理念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破產法,由於與我國的制度、觀念、習慣程序體系不相一致,很難執行下去,成了一部「廢法」。

把自己對民間法的認知延伸到各地

謝暉對記者說,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成文法意義上的民法,但民間契約卻大量存在。契約一旦簽訂,契約雙方都要遵守,如果發生糾紛,官方也往往按契約約定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契約,實際上就是研究中國古代的一種習慣法。「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民間契約現象,今年司法部課題申報中,涉及法史的課題在第一次篩選後留下的30%項目中,涉及民間規則、民間契約的就達一半以上。」

近幾年,謝暉四處調查,搜尋各地民間契約,他將已掌握的我國古代契約劃分為五個區域:徽州契約,自貢鹽井契約,敦煌契書,台灣契約,貴州和湖南交界處的清水江苗族地區契約。此外,謝暉還和他的學生們一起,對我國一些地方的鄉規民約、少數民族法文化進行調查研究。

為了這些調查,謝暉的足跡已遍及我國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地方。他說,西藏之行已在計劃之中,他要把自己對民間法的認知、研究,延伸到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

10. 法社會學的原理

法社會學是以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法律現象,代表人物有塗爾干、埃利希、韋伯、霍姆斯、龐德等。 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或「法學與社會科學」(Law and Social Science)。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法社會學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的學科,是法學與社會學相互結合的產物。西方許多國家又把這門學科稱為「法律與社會」,或「法學與社會科學」
法律社會化
塗爾干、韋伯等人強調法律的社會化,反對將法視為國家的唯一產物,認為應當從組織化社會,或社會本身,或人們社會行為中去探尋法的真諦。

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龐德認為,法律是發達政治組織化社會里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即通過有系統有秩序地運用這種社會的暴力而達到的社會控制。在這一意義上,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是協調利益沖突的手段;法律的作用就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各種利益,尤其是社會利益;提出法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

法社會學的結構沒有統一的安排,因為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實在是一個大框架,幾乎所有與法律有關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放在其中,究竟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框架比較合適,完全取決於研究者的學術興趣和注意中心。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