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59條規定的適用
A. 你好,關於合同法第59條的疑問,我還想請教。
法律規定的「因來此取得的自財產」是指因「惡意串通」所得的財產,你的案例中,房屋交易合同以及交易行為本身並沒有惡意串通的情形,只是在交稅環節上有「惡意串通」行為。買方並不是因為串通偷漏稅而取得房子,賣方也不是因為串通偷漏稅而獲得房款,所以房子和房款並不是」惡意串通「而取得的財產。並且,本案這個」惡意串通「行為不是合同法所說的」惡意串通「,根本就不歸合同法管,因為稅收征管是行政法,不容當事人訂立合同自行約定,由稅法統一調整。
那麼,什麼情況下適用合同法59條呢?也就是說什麼情況下交易本身會有惡意串通情形呢?舉例說:某甲定居國外,全權委託乙出售甲在國內的房子,乙和自己的親戚丙密謀後,以低價將甲的房子賣給丙,並收取丙的好處費。這就是典型的惡意串通,這個房子就是丙因惡意串通而取得的財產,要返還給甲。
B. 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主要有哪些
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是,因合同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在合同法失效後,會適用《民法典》的規定。在我國境內的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也適用我國《民法典》的規定。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三條
本編調整因合同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第四百六十七條
本法或者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本編通則的規定,並可以參照適用本編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合同的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C. 合同法59條在民法典哪條
法律分析: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在實現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後,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六十四條 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職責,造成被代理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代理人和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被代理人合法權益的,代理人和相對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D. 合同法第59條,應將哪些所得收歸國家所有
這條規定的應收歸國家所有的財產,應該是指當事人惡意串通,因此取得的國家財產,還包括因此取得的但無法向相關集體、第三人返還的財產,例如第三人已死亡且無繼承人。
E. 違法哪些法律並不會構成合同無效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認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條款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2)惡意串通,並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5)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6)對於造成對方人身傷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免責的合同條款。(7)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無效;(8)因被撤銷而形成的合同無效情形。
我們將通過本文詳細闡述在實務中哪些情形容易出現合同無效以及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一)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華律網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部分失效)第68條之規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生的。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的規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依《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二)惡意串通,並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實踐中並不少見,主要有債務人為規避強制執行,而與相對方訂立虛偽的買賣合同、虛偽抵押合同或虛偽贈與合同等;企業高管或控股股東利用關聯企業交易損害公司利益的情形;債務人與債權人惡意串通騙取保證等情形。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條規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1.債務人為躲避執行,通過關聯企業轉移資產相關轉讓合同應認定為無效
案例:指導案例33號:**嘉吉國際公司訴**金石制油有限公司等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2014年12月18日發布)
裁判要旨:
(1)債務人將主要財產以明顯不合理低價轉讓給其關聯公司,關聯公司在明知債務人欠債的情況下,未實際支付對價的,可以認定債務人與其關聯公司惡意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與此相關的財產轉讓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
(2)所涉合同被認定無效後的法律後果
對於無效合同的處理,人民法院一般應當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判令取得財產的一方返還財產。合同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該條規定應當適用於能夠確定第三人為財產所有權人的情況。本案中,**公司對**金石公司享有普通債權,本案所涉財產系**金石公司的財產,並非**公司的財產,因此只能判令將系爭財產返還給**金石公司,而不能直接判令返還給**公司。
《合同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適用於第三人為財產所有權人的情形,在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普通債權的情況下,應當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判令因無效合同取得的財產返還給原財產所有人,而不能根據第五十九條規定直接判令債務人的關聯公司因「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而取得的債務人的財產返還給債權人。
2.企業高管或控股股東利用關聯企業交易損害公司利益,相關合同應當認定無效
F. 歸納合同法56-59條的法律意義
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產物,是兩個以上專的意思表示相一致屬的協議。法律為了維護最低限度的公平、公正因此規定了無效和可撤銷的情形。56、57條的規定我認為從本質上來說還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當事人協商一致的有效性,以鼓勵交易。
正如刑法規定了何為犯罪後又規定了應當判處的刑罰,58、59條的規定也是相同的道理。合同法規定了無效及可撤銷的情形,如果出現了以上情形應當如何操作就是司法時肯定會面臨的問題,58、59條的規定就是這個作用。
G. 合同法59條對應的民法典第幾條
《合同法》第五十九條: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五條: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H. 《勞動合同法》中對勞務派遣中的用工單位有什麼規定呢
《勞動合同法》中對勞務派遣中的用工單位的相關規定:
第59條規定:「用工單位應當根據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勞務派遣單位確定派遣期限,不得將連續用工期限分割訂立數個短期勞務派遣協議。」
第62條規定:「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一)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四)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五)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第67條規定:「用人單位不得設立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者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
I. 確認合同無效的訴訟時效是多久合同什麼情況下會無效
一、所謂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法定時效期間內應當行使一定的請求權,如果超出該時效期間不行使,則侵權人或者債務人便享有抗辯的權利。訴訟時效只是針對債權請求權而言的,即權利人基於債的關系,請求相對人作出某種特定行為的權利。
而合同無效是自始無效,雙方並未基於合同產生任何權利義務關系,相互之間均不存在債權請求權,因此,沒有適用訴訟時效的基礎。同時,訴訟時效的起算以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為准,而確認合同無效之訴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以前,雙方都不能確定是否存在權利被侵害的事實,因此,從這個邏輯上來說,也不可能適用訴訟時效。
另外,合同無效是因為違反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嚴重影響了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如果適用訴訟時效,那麼經過一段時間後,無效合同不能被確認無效,豈不是就達到了合同生效後的法律效果,這就嚴重違背了我國法律的立法宗旨。
因此,確認合同無效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二、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七)當事人主體不合格的合同;內容不合法的合同;無效代理訂立的合同。除以上五種情況外,在合同中訂立如下免責條款該條款應無效:
(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
(9)合同法59條規定的適用擴展閱讀
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合同法》關於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規定了兩個條文。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59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1、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對已經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對方當事人對於已經接受的財產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財產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單方返還。單方返還,是指有一方當事人依據無效合同從對方當事人處接受了財產,該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返還財產;或者雖然雙方當事人均從對方處接受了財產,但是一方沒有違法行為,另一方有故意違法行為,無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而有故意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無權請求返還財產,其被對方當事人佔有的財產,應當依法上繳國庫。單方返還就是將一方當事人佔有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產,返還給對方,返還的應是原物,原來交付的貨幣,返還的就應當是貨幣;原來交付的是財物,就應當返還財物。第二,雙方返還。雙方返還,是在雙方當事人都從對方接受了給付的財產,則將雙方當事人的財產都返還給對方接受的是財物,就返還財物;接受的是貨幣,就返還貨幣。如果雙方當事人故意違法,則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從對方得到的財產全部收歸國庫。
2、折價補償折價補償是在因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對方當事人人的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按照所取得的財產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的責任形式。
3、賠償損失根據《合同法》第58條之規定,當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如果由於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種損害賠償責任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有損害事實存在
(2)賠償義務人具有過錯。這是損害賠償的重要要件。
(3)過錯行為與遭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依第58條的規定,雙方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即適用過錯的程度,如一方的過錯為主要原因,另一方為次要原因,則前者責任大於後者;此所謂過錯的性質如一方系故意,另一方系過失,故意一方的責任應大於過失一方的責任。因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損失,另一方當事人對此有過錯時,應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是基於締約過失責任而發生的。這里的「損失」應以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為限,不應當賠償期待利益,因為無效合同的處理以恢復原狀為原則。
4、非民事性後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後,除發生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性法律後果外,在特殊情況下還發生非民事性後果。《合同法》第59條具體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發生追繳財產的法律後果,即將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所取得的財產追追繳回來,收歸國家或返還給受損失的集體、第三人。收歸國有不是一種民法救濟手段,而是公法上的救濟手段;一般稱為非民法上的法律後果。依《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民法通則》第61條第2款「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的解釋,應追繳財產包括雙方當事人已經取得的財產和約定取得的財產,體現了法律對行為人故意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范的懲戒。關於合同無效的具體內容就是這些了,大家在實際情況中如果遇到了上述內容中的情況就說明這份合同是無效的,對方或者自己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