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婚姻法
Ⅰ 靖西縣專業離婚律師
有法律問題,你可以直接留言咨詢的。
Ⅱ 拋綉球選婿的來歷和典故。
拋綉球擇婿的方式雖然在古人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但這種情節的描寫還是有一定根據的。據說,拋綉球與壯族民俗有關。早在二千年前繪制的花山壁畫上,就繪有一種用青銅鑄制的古兵器 飛砣 。這種兵器多用於狩獵,可以擊中相距一定距離的獵物。隨著歷史發展,這種原始的兵器漸漸退出歷史舞台,但是人們以飛砣來命名一種綵球。宋代時,拋接綵球的游戲就已是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方式了。宋代詩人朱輔的《溪蠻叢笑》中記載: 土俗歲極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 飛砣 。 這種綵球以圓形最為常見,也有橢圓形、菱形等。它大如拳頭,內裝實物,上下兩端分別系有綵帶和紅墜,扔拋之下綵帶飛舞,耀眼奪目。這種綵球就是以後綉球的雛形。
直至今日,拋綉球的習俗仍在廣西地區廣泛流傳。每當男女青年互相愛慕要表達心意之時,便借拋綉球來選擇心儀對象。在當地的歌場上,壯族小伙與姑娘們各分隊伍,對唱山歌,尋找中意對象。有了心儀的對象,姑娘們便將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綉球,拋向自己心愛的小夥子。假若小夥子也滿意,就會在綉球上繫上贈物,拋給自己傾心的姑娘。一來二去,一對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便定下了終身。
在今天東南亞的越南、緬甸、泰國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區,當地的人民也有製作綉球、將綉球作為吉祥物饋贈親朋好友的風俗。墨西哥人的綉球比較小,顏色鮮艷,製作精美。每逢佳節或貴賓來臨,好客的墨西哥人就會給客人或長輩饋贈綉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國當地的居民將綉球視為佛的替身,認為經常佩帶有驅邪健體的功效。
Ⅲ 急求有關壯族的婚姻,掃墓,喪葬,鬼節等的過程細節!!!
不好意思,您所說的那個地方我不大了解,希望我回答的這些東西能對您有所幫助。
壯族的婚姻習俗
1、不落夫家婚俗:又稱「坐娘家」、「長住娘家」。舊時壯族婚俗。意指女子成婚後,即返娘家長住,短則一二年,長則七八年甚至十年,逢年過節或農忙時,始到夫家短住幾天,待到懷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此婚俗在古代志書中多有記載。民間流傳不落夫家的原因有:主要是女方尚年幼,不知如何在夫家生活,難以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待年齡和生活能力增長後,再落夫家。現在那坡黑衣壯仍有不落夫家婚俗。
2、倚歌擇偶婚俗:壯族婚戀社交活動,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趕圩過節時,選擇對歌之人,交朋結友,尋求配偶。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二「粵歌」中記述:「良人(壯人古稱之一)之俗。幼即習歌,男女倚歌擇偶。女及笄,縱之山野,少年從者數十,以次而歌。視女歌意所答,而一個留,彼此相遺。……約為夫婦,及倩媒以蘇木染檳榔定之。」明桑悅亦有詩曰:「男女分行戲打球(指拋綉球),清歌互答自成親。」這種「唱歌為樂,答歌為媒」的活動,與壯族的審美心理相關。壯人自古好歌,善歌標志著最具聰明才智,並以此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尊敬和愛慕。民間傳說,漂亮的姑娘,雖有眾多的追求者,但他們只嫁給在賽歌中唱得最好取得優勝的小夥子。劉錫藩《嶺表紀蠻》第十八章載「善唱歌者,能博得婦女之歡心,可藉此為媒介,而達到最美滿的戀愛;並可由此等范圍之內。而實驗抉擇各個戀愛者之誰為愜意,進而達到美滿結婚之目的。」「倚歌擇偶」反映了壯族的傳統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觀念。它緣於歌而重於情,在多次歌場交往中,雙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正如有首傳統情歌所唱:「竹篙打水浪飛飛,我倆結交不用媒,不用豬羊不用酒,唱首山歌帶妹回。」這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具有抗爭意義。青年男女的「倚歌擇偶」、「答歌成婚」活動,從唱「見面歌」到「約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規范,成為歌場社交的禮俗。「倚歌擇偶」已將男女社交活動「歌化」,將生活藝術化,因而具有雋永的魅力,傳統的文化心理又賦予了它頑強的生命力,為群眾喜聞樂見。雖遭歷代封建統治者「懸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這種習俗與當今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風尚相當吻合。
(1)見面歌 又稱「初會歌」。「倚歌擇偶」歌式之一。這類歌常借物喻意,詢問對方姓名,家處何方,探明對方來意。它能表現歌者的才智,使對方加深第一印象,達到以歌交情的目的。
(2)求歌 又稱「請歌」或「請詩」,即請求對方正式對歌面唱,為「倚歌擇偶」歌式之二。在選擇合適的對象後,重新發歌開唱,南部壯語叫「西噌」,意即「起頭歌」。歌者以二人或五六人為一歌組,因而常出現幾個男歌組向一女歌組唱「求歌」的現象。求歌有懇求法、激將法、喻理法、勸說法等幾種手法,所以必須出奇制勝,靈活多變,才能將對方引來對歌。
(3)接歌 又稱「和歌」。「倚歌擇偶」歌式之三。被邀請一方表示接受「求歌」者邀請,將對方所唱的歌題、歌韻接過來並與之唱和。一般唱「接歌」是有條件、有選擇的,可據對方的「求歌」內容唱「應題式」、「反制式」等「接歌」。
(4)盤歌 「倚歌擇偶」歌式之四,為男女相互盤問唱答之歌。所唱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天文地理、歲時農作、生活禮儀、物象猜迷等,以考察對方的才智和試探對方的情意。
(5)甜歌 又稱「交情歌」。「倚歌擇偶」歌式之五。男女經「求歌」、「盤歌」後,彼此愛慕,為抒發情懷而唱「甜蜜之歌」。歌中所唱內容有贊美對方之詞,探情之意和思戀之情。它是歌圩上初識的男女交結情誼的一種標志。
(6)信歌 又稱「贈物歌」或「定情歌」。「倚歌擇偶」歌式之六。這是男女在歌圩上確定婚姻關糸,互贈信物時所唱的歌。如有「送鞋歌」、「扇歌」、「巾歌」等「信歌」。
(7)盟歌 又稱「誓盟歌」。「倚歌擇偶」歌式之七。男女定情之後,以歌誓盟,表達他們忠貞不渝、誓死不移的愛情。
(8)思歌 又稱「思戀歌」、「念情歌」或「相思歌」。「倚歌擇偶」歌式之八。為男女在「定情」之後或「會情」之時所唱。戀人常採用借物寓意、擬景托情、諧音雙關以及誇張的手法,將自己的痴情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抒發思戀情懷和相思的衷腸。
(9)別歌 又稱「離別歌」、「別情歌」或「相送歌」。「倚歌擇偶」歌式之九。這是歌場將散,戀人們所唱的辭別之歌,表達依依不捨的心情。
(10)約歌 又稱「相約歌」或「約會歌」。「倚歌擇偶」歌式之十。歌場散後,情人相送,告別分手時以歌相約再會。內容有問詢各自住址,約定再次相會地點或確定終身大事等方面。
3、串寨招郎 俗稱「串寨」。廣西田林縣舊州鎮一帶婚俗。一般在春暖花開或秋高氣爽季節進行。屆時,女子經過一番精心打扮之後,便結伴成群串寨以招郎上門。她們到達目的地後,找親戚或熟人住下。通過東家的婆娘傳話,物色對象。女子主動幫東家勞動。從而搏得村人對她們的好評。願意上門的男子即和她們攀談,同她們一起幹活。在勞動過程中「歡唱」(唱山歌),以「歡」為媒,談情說愛,定下終身,並商定『上門』具體事宜。男子上門時,一般無需聘禮,由女方備辦。婚儀在女家進行,極為儉朴。(潘海深)
4、哭嫁「罵郎」 意即唱歌罵新郎。舊時流行於廣西右江流域的一種婚姻習俗。當新郎從轎里出來進至女家廳堂之時,新娘帶著哭聲用近似山歌的腔調罵新郎,當新郎掛了紅帶,拜完女家祖宗後返家之時,後面又有新娘的「十姐妹」結伴唱「敵歌」送新郎,無句不罵人,無句不挖苦,這種罵郎習俗是古代女子對抗搶婚的遺風。
5、攔嫁 廣西西林縣壯族婚俗。當新娘剛離開自家庭院,還末出村,便有一群昔日相好的姐妹來攔住迎親隊。這時,迎親隊得上前再三說好話央求,盡量施展其口才,最終說服攔嫁的姐妹放行。攔嫁,體現姐妹們在生活、勞作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別時難分難舍,此情景甚為動人。
6、跨燈梯 廣西凌雲縣一帶壯族婚俗。燈梯是用芭芒桿綁成四尺左右梯子的模樣,格數為雙數,中間點上一盞雙心菜油燈,謂之燈梯。新娘拜別父母親後,從燈梯上一步跨出大門,再坐上花轎,溻為前程艱難,但步步光明。
7、送巾禮 廣西德保縣壯族婚俗。新娘嫁至夫家的次晨拂曉,便挑水燒溫水。待東方發白,即端起一盆盆溫水,每盆水中放一條從娘家帶來的新洗臉巾,由姑嫂陪同,分別送到親族面前,表示認親,並躬身向長者請安。
8、夜婚 又稱「火把接親」。過去流行於廣西靖西、那坡、隆林縣等地,婚禮在晚上舉行,新郎帶領村中二三十個夥伴打著火把去迎親,行至新娘村寨口,受到數十位姑娘攔截,並發歌盤問,小夥子們必須對答如流並得到姑娘們允許,才可進門迎親。還有一種夜婚為男女方各有數十名夥伴相陪,來到約好的地點相會,幾個伴娘裝扮與新娘相同,男方要分辨真假新娘,派人串入姑娘群中「搶」新娘,姑娘們多方掩護,男方「搶」到新娘,以唱歌來對付女方「反搶」,且戰且退,姑娘們一路追去,實際為送親,直至男家村寨。那坡黑衣壯的婚禮更為奇特,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後,半夜乘人不備,悄悄和姐妹們返回娘家,第二天晚上再到新郎家,繼續舉行未完的儀式,如此反復3天,婚禮才告結束。
9、踩腳印 壯族婚姻古俗。流傳於桂西馬山、德保、靖西縣等地。迎親那天,待新娘快到家時,家婆便躲在大門附近暗處等候,待新娘一踏進大門,家婆就悄悄跟在新娘子的身後,使勁踩踏她的腳印,一直跟踩到洞房門口才止步。認為如此,新娘就不會老往娘家跑,安心成家立業。此外,亦含家婆為上之意。此俗現已少見。
10、蓋月 新娘回娘家後三、五天內,男家要派一名父母雙全的女孩(十五歲左右),帶著酒肉到女家,邀請新娘去「蓋月」,意思是婚日當月要走夫家,也是婚後第一次走夫家,以遮蓋婚日的腳印。新娘要帶一位父母雙全的小同伴隨去,意為有伴不孤單。這次到夫家只住一天,隨家婆姐妹去做活路。晚上新娘與小同伴同床,丈夫不得走近,表示尊重女方。新娘回娘家時,男方老人送出村外,再次叮嚀新娘要常來婆家,此屬「不落夫家」舊俗遺風。
11、「歐凱「婚俗 隆林、西林、田林一帶的壯族民間,至今仍流行「女娶男嫁,夫從妻居」之俗。
壯族的喪葬習俗
壯族的喪事禮儀,其秩序大致是:
報喪
壯家有人死後,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裡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後,族內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裡,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發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邊號哭,擲幾枚錢於水中,汲水回來浴屍。孝男孝女及最親者給死者擦洗完畢,俗曰洗禮。死者是男的給他剃頭發,是女的給她梳理頭發。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頭巾。接著給死者穿新衣服、新鞋,還給死者口裡放一枚銀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給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給她手裡握一塊手巾。目的是讓死者干凈體面地去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入殮
道公來後,兒女到齊,由道公擇定吉時,便舉行人殮儀式。其儀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內放一屋草木灰,後鋪上一屋白布,將死者屍體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蓋上,作為新被,又用白布縫成蚊帳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諸事齊備,就將棺蓋蓋上,用大鐵釘釘牢,此時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聲大哭。邊哭邊歌,以示與死者訣別死者入殮後,棺材放在廳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沖犯祖宗在天之靈,棺材頭垂下一張布幔,設一張方桌,桌上設死者靈位,點燈燃香燭,地面鋪著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靈。
停喪
停喪日期,視其家貧富而定,一般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頭戴竹紙帽,腰束麻帶,腳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帶,頭扎孝巾,腳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邊痛哭,以示忠孝。前來吊喪的親朋,均戴麻巾。男的束於左臂上,女的扎於頭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經文。給死者超度亡靈。
出殯
出殯日子時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後。出殯時,先由親屬一人提著裝有鞭炮、紙錢的籃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紙錢。道公一路敲鑼打鼓,持利劍在前開路。靈柩緊跟道公之後,披麻帶孝的孝男孝女扶著靈柩前面,親友送葬的隊伍在後面。行進途中,靈柩絕對不能著地,直至墓地。到達墓地後,下葬前,道公將一隻帶去的公雞捧在手中,轉了幾轉,放進墓坑裡,以卜吉凶。道公還把帶去的穀粒拋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陰間能豐衣足食。隨即將靈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後他們及送葬隊伍就轉歸路,由一些人在那裡埋棺築墳。在回來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鑼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們不得再哭,不得回頭望。人們在路上還摘路邊的桃樹枝葉來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驅邪,人們回到喪家門口,每人都要在裝有桃葉的水盆里洗手,以為去邪。人們吃了一餐飯後分散回家。
出殯後,喪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設死者靈位,朝夕供奉飯菜,過節點燈燒香。滿三年孝男孝女才脫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壯族曾經有過各種葬式。如岩洞葬、懸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間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遷葬,是將棺屍埋葬,上土築墳,過三五年後,擇吉日良辰,再開棺拾骨遷葬,俗曰「拾金」再葬。
壯人認為,拾骨葬是幫助先人的靈魂從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過節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間尤存。
1950年後,壯族民間的喪葬禮儀風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變。喪禮、禮服、脫服以及遷葬等均從簡。然報喪、入殮大體仍沿舊俗,一些地方還請道公做道場念經。
在壯族好些地方,有類似現在治喪委員會的「老人會」。如果這家是「老人會」成員,必須馬上去報葬,「老人會」立即出來協助辦理喪事。「老人會」現在依然存在,不過已經沒有迷信的內容,變成純粹是互助的團體。參加該會的會員,交十個碗,十個羹匙。並把姓名寫在傳命牌上,該會積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喪事的會員借用。平時可以租賃。每年舊歷六月初六為改選正副會長的日子,會員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點赴會,各帶家釀米酒若干。宰一頭豬作宴席。會長主持會,照例要闡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請入會名單,用協商辦法選下一任正副會長。會務辦完,即共飲團結酒。誰家老人去世,會長便召集會員齊心協力處理後事,壯語叫做「含盧過喝」,意思是劃船過河灘,同舟共濟過難關。會長為死者家屬徵集錢、米、酒等物。會員各家壯實男子要出來幫助打柴、修橋、鋪路、挖坑、扶棺、料理弔唁事宜,事畢,會長設宴酬謝。會長還要出任喪家辦理喪事的總指揮。有了「老人會」,即使是貧寒之家,喪事也能隆重舉行,使兒女盡到孝道。這是壯家人團結互助的好傳統。
掃墓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是人們熟知的中元節。但在壯族地區,壯人卻稱為「鬼節」,也叫「七月半」、「七月節」。顧名思義,「鬼節」因節日活動內容有關而得名。壯族民間傳說:人死後都變成鬼,並都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於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們過完「乞巧節」之後,家家都在忙於籌辦給祖宗(家鬼)祭拜的活動。至於無家無親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上游盪,所以在這個時段里,就聽說誰誰在荒山上聽到「鬼哭」,誰誰被「野鬼」推下河去做「替身托生」……
祭拜「家鬼」,這是人們對祖宗寄託思念的活動,情深義重,理所當然。至於「野鬼」之說,那便是無稽之談了。但是,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的:壯族地區地處亞熱帶,每年農歷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繼發山洪,因而也經常有人跌山、跌河而死;「野鬼」之說,便是告戒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別亂到山溪、河流附近去遊玩。
各地過「鬼節」的節日安排各有不同,最具普遍性的是:十三之前,家家戶戶都搞大掃除,特別是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爐、燈盞等,都要一一清洗;平時言行中注意禮節,切忌罵人、鬧架(給祖宗回家有個家庭幸福祥和的好印象,讓祖宗能夠乘興回來,放心回去);把供品備好,如喂肥鴨子(因每家必殺鴨,故又稱「鴨兒節」)、備足豬肉、釀好醇酒、選好糖餅水果等,這樣做,一是表達對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現子孫能乾的治家本事。此外,還要用紙做的房子、衣服、元寶等供與廳堂。七月初八開始「接祖」,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點香供祭。
十四、十五兩天(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農事(相當於放假),集中力量搞祭拜活動,包括置辦豐盛的祭品,舉行肅穆的祭拜儀式,進行熱鬧的聚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十四第一次祭拜特別看重,往往是半夜起床,天亮之前便舉行祭拜,天蒙蒙亮全家就聚餐了。理由是防「野鬼」跟隨祖宗進家,傳說天亮之前「野鬼」最安靜。不過以衛生的視角來看,也許這與天氣有關,七月氣溫最高,蚊蠅活動猖獗,所以人們就乘清早天氣清爽、蚊蠅尚未出來活動之機完成祭拜和聚餐活動。十五晚上為「送祖」日,把所有的紙供品燒化,以示送給祖先帶回去享用。
十六是走親戚,嫁出去的女兒,這天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已經有了兒女的通常都要統統帶回來看望外公、外婆、舅舅以及各位表親。如果有幾位姐妹已嫁出去,這天可謂是「不約而同」聚到一起了,而眾「表」們(各兄弟姐妹的兒女們)也難得在此一聚,自然洋溢著熱烈而和睦的祥和氣氛。因此,有的民俗學家便給壯族「鬼節」的這一天稱作壯族「團聚節」、也稱「姐妹節」。壯族視「鬼節」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正如過年一樣,即使家境如何貧苦,這幾天還是要割肉宰鴨、隆重祭拜祖宗的。
Ⅳ 廣西靖西暴力家庭離婚需要什麼手續
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去法院起訴的了。但是你們雙方都同意,也可以去民政局。
離婚的途徑:
一、民政部門協議離婚程序便捷。
協議離婚過程中離婚協議的起草過程,應十分慎重,決不能草率行事,必要時最好請律師把關。根據《婚姻登記條例》第三章離婚登記第十條內地居民自願離婚的,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第十一條辦理離婚登記的內地居民應當出具下列證件和證明材料:離婚協議書。
離婚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自願離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對子女撫養、財產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
如果雙方都同意離婚,並且對子女撫養、財產分割能夠達成協議,自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記條例》修改實施後,到民政部門辦理協議離婚十分便捷。
二、法院訴訟離婚:便捷與繁瑣並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章離婚第三十二條 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夫妻一方堅持不離或雖同意離婚,但對子女撫養或財產分割達不成協議的,只有通過法院訴訟離婚。
Ⅳ 2022年廣東高要市轉戶口到廣西靖西需要什麼材料
當事人想遷移戶籍,需要本人或戶主,憑當事人身份證,戶口本,婚姻情況證明,到落戶所在地派出所說明情況,申請辦理落戶手續,派出所審核通過之後,會給當事人開具准予落戶遷入的准遷證。
Ⅵ 古時是否真的存在拋綉球擇婿
關於綉球,在壯鄉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縣舊州古鎮下的一個小村莊里,居住著一戶貧窮人家。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麗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愛上了誠實、勤勞、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有錢有勢的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堅決不從。當惡少得知阿秀深深地愛上鄰村的阿弟時,為了讓阿秀死心,惡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賄賂官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阿弟關進地牢,並判了死刑,等待秋後問斬。阿秀聽到這個消息後,似晴天霹靂,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在阿秀哭瞎了雙眼以後,阿秀開始為秋後就要被問斬的阿弟一針一線地縫制綉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綉球上,被血浸染以後,綉球上的花更艷了,葉更綠了,鳥更鮮活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載滿阿秀對阿弟深深的愛戀,浸透了阿秀鮮血的綉球做好了。在阿秀變賣了自己的手飾,買通了獄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陰暗潮濕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卻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時,阿秀絕望了,摸索著從身上取出綉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飄然落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綉球就成了壯鄉人民的吉祥物,壯鄉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後來也就有了拋綉球、獅子滾綉球等民間活動。
據了解,至今在東南亞的越南、緬甸、泰國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區,當地的人民也有製作綉球、將綉球作為吉祥物饋贈親朋好友的風俗。墨西哥人製作的綉球比較小,顏色鮮艷,通常只有6瓣。每逢佳節或貴賓來臨,好客的墨西哥人就會給客人或長輩饋贈綉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國當地的居民將綉球視為佛的替身,認為經常佩帶有驅邪健體的功效。文獻記載,撣人(在今緬甸撣邦和泰國、寮國等地)、日南郡(為東漢交洲所屬最南一郡,在今越南廣治省)和今天的壯族同中國古代越人具有共同的旅源關系,可能這也是他們都喜愛綉球的緣故吧。
至於「拋綉球」這種民俗為什麼消失,(其實我覺得並未完全消失)應該是這種取婚行為如同比武招親一樣,是一種相對極端的行為,偶然性強,古代封建社會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流婚姻是不容草率的。所以,我覺得這種尋配偶的方法還不會被封建主流社會所接受,所以最後沒成為主流民俗,故逐漸消失。
Ⅶ 對待這個問題,中越邊境附近的廣西人如何看待越南,你怎麼認為
一個壯族人說,家住靠邊境上。在我的眼中,越南人大多數勤勞、老實、好客。並不象平台上,經常看到負面文章那樣,把越南人醜化得像魔鬼一樣可怕!去越南玩耍時,同桌喝酒的越南老人,總嘮叨中國人的好,千謝萬道中國老一輩們,傾全中國之能力,幫助越南趕走法、美侵略者。還自己貶低自家最高領導人,錯誤把越中關系,推向災難深淵,使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以前在靖西邊境上遇到一位大哥,他說他的叔公就是龍邦口岸附近的越南村落里的。他說他的爺爺和叔公以前為了躲避戰亂,就往南跑,後來戰亂過後,爺爺一直惦記著老家,然後他把自己的弟弟留下,自己先回老家探情況,以前交通不發達都是走路,翻山越嶺,幾天甚至十幾天才找到回家的路的,也沒有電話或者書信可以通信。
在廣西我也發現有很多中越婚姻介紹所。並且來這里排隊登記的越南姑娘特別多。我相信這種婚姻介紹所的生意一定會好的,因為目我國男多女少,未來有一大部分男性找不到對象,而越南的姑娘會漢語,也屬於黃種人。並且很樂意嫁到中國。最主要的是彩禮便宜。仔細想一想,娶一個越南的姑娘,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Ⅷ 古代婚俗中拋綉球和比武招親,哪一個更加靠譜呢
結婚本是一件喜慶之事,自古以來婚事尤為重要。有兩種婚俗在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當中經常見到,即「比武招親」和「拋綉球」這種非主流且浪漫的婚俗。
其實這種結婚的方式,尋夫的做法想想都夠奇葩的。在古代婚俗當中,比武招親和拋綉球招婿這兩種婚俗都不靠譜。我們現代人還真沒有人遇見過,至少我本人是沒有遇到過。如果真的有這種比武招親、拋綉球招婿,我也不會去的,畢竟我誰都打不過,也誰都搶不過。
Ⅸ 廣西靖西縣離婚扶養費標准
關於撫養費的給付標准,是有法律依據的。根據《最高法關於人民法院審專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屬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子女撫育費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
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
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