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和物權法的適用先後
A. 婚姻法和物權法發生沖突怎麼辦懂法律的高人給指點
根本就不存來在沖突啊兄弟,你給出自那兩個物權法條款講的是所有權的問題,並未涉及是共有還是單獨所有。在兩個人給予婚姻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對「物」,也就是你說的房產,形成的是共有關系,共有仍然是一個所有權,但是雙方是共有關系,跟登記的名稱沒有關系。不是沖突的問題。
B. 如下情況《物權法》和《婚姻法》的沖突該怎麼辦
物權來法和婚姻法是不沖突自的。
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可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是明確物權法定的具體規定,兩部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C. 物權法和婚姻法對同一所房子的所有人的規定有什麼不同
《物權法》及其配套的《房屋登記辦法》的規定,並沒有與《婚姻法》想獨立或者違背。
夫妻婚後購房是雙方共有還是一方所有,依據《物權法》規定,應當以房屋所有權證書登記內容為准。按照《房屋登記辦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房屋登記以後,如房屋所有權證書上登記了共有權人的應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而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沒有標明另一方為共有人的,則屬一方個人財產。
《物權法》第十七條規定,不動產所有權證書是權利人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依據《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如無特別約定,夫妻婚後購買的房屋一般屬於共有財產。按照《房屋登記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婚後購房後,應共同申請房屋登記。房屋登記機構應當查驗申請登記資料,夫妻雙方亦需對申請登記房屋是否屬於共有房屋作出書面說明並簽字確認。依據《婚姻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夫妻雙方對於房屋性質(共有或個人所有)作出的書面確認,應當視為雙方就申請登記房屋作出的書面財產約定。
根據《房屋登記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如申請登記房屋為共有房屋的,房屋登記機構應當在房屋所有權證上註明「共有」字樣,以此確認登記房屋屬於夫妻雙方共同所有。如夫妻雙方一致表示房屋為一方所有並簽字確認,房屋登記機構據此依法將房屋登記在一人名下,顯然該房屋應當屬於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而不存在所謂的「依據《婚姻法》規定,夫妻婚後購買房屋不管是否登記在一方名下均屬於夫妻共有財產」的情形。
現實生活中,由於夫妻一方惡意申請登記導致本屬雙方共有的房屋登記在一方名下的,利害關系人依法可以通過更正登記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外還可以申請異議登記並通過訴訟程序依法確認其對房屋享有的正當權利。當然,房屋登記機構如未按《房屋登記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進行共有權登記,按照《房屋登記辦法》第九十二條規定,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D. 《婚姻法》第19條第1款規定屬於哪個法律規則范
國務院法抄制辦編錄的《法律、法規匯編》,是將《婚姻法》列入民法法律部門的。而該法第十九條第一款的內容是,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這顯然是關於民事問題的規定,屬於民法范疇。
E. 婚姻法與物權法哪個級別高
1、根據《立法法》相關規定,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則: ⑴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版《立法權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 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⑵ 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 ⑶ 新法優於舊法。《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⑷ 一般不溯及既往。《立法法》第84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2、《婚姻法》與《物權法》都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不存在那個級別高的問題,但是在具體適用上,可以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處理。
F. 民法通則、物權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這些法是什麼關系那些是特別法
民法通則可以適用於物權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相對於民法通則而言,它們是「特別法」了。
G. 求高人解答:繼承法、物權法和婚姻法的規定之沖突
《物權法》第29條的規定,並不意味著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就當然得擁有對遺產內的所有權,繼承人容有放棄繼承的權利。
該條制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遺產處於無主狀態,即只要繼承人在繼承開始以後的某一法律允許的時間內沒有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其繼承權的效力就始於繼承開始。根據《繼承法》第25條的規定,法律允許的時間就是在遺產處理前,即繼承開始以後、遺產分割以前。但是「遺產分割前」並不明確,應該借鑒外國經驗,將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作出時間規定為一個不受當事人行為影響的具體時間段。
第29條並沒有限制繼承人放棄繼承權,不能認為無需繼承人作出接受繼承的意思表示,遺產的所有權就當然地歸其所有。因此,繼承人放棄的是繼承權,而不是遺產的所有權。只有繼承人繼承遺產後,其配偶才能依據《婚姻法》第17條的規定,成為繼承人因繼承而取得財產的共有人。所以,繼承人的配偶不可能因為繼承人放棄繼承而損害了她(他)取得該夫妻共同財產份額權益。
H. 物權法第七條權屬以登記有效。婚姻法解釋(三)第11條,房屋登記夫妻一方名下對雙方權利沒影響怎解釋
1、物權法和婚姻法是不沖突的。 2、婚姻法司法解釋第七條規定,婚後由一內方父母出資為容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3、可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是明確物權法定的具體規定,兩部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I. 婚姻法中房屋所有權是否適用物權法
當然適用,但是夫妻共有財產的規定也適用婚姻法。也就是說,只要是夫妻共有財產,不要求房產證上須是兩個人的名字,只有一個人的名字也可以,只要房產證實在婚姻存續期限登記的。
J. 關於婚後新購買的房產如何歸一方所有!
婚後夫妻雙方共同購買的房屋可以約定為夫妻一方所有。
《婚姻法》關於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規定,前提是在雙方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的,也即雙方對財產有約定的,首先適用雙方的約定。只有在沒有約定或者約定無效的情況下,才適用法律的規定。
因此,婚後購置的房屋,無論其房款屬於一方的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都可以就房屋產權進行約定。這種財產處理過程中「約定優先適用於法定」的原則更能充分體現法律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在約定過程中,應當注意如下問題:
1,約定處理的房屋必須是夫妻共同財產,不能對其他家庭成員的房屋或者家庭共有的房屋擅自處理。否則,損害了第三人利益的,該行為無效。
2,約定的雙方必須都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且意思表示真實,即該約定是雙方自願平等做出的選擇。
3,約定必須合法,不能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利益,並且必須採取書面形式,口頭約定無效。最後,約定最好辦理公證,經過公證的房屋產權協議,當事人無須就其效力再行舉證。
(10)婚姻法和物權法的適用先後擴展閱讀
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離婚率連續8年遞增,2012年全國有238.8萬對夫妻離婚。在離婚案件中,房產之爭往往是案件的核心。
北京的董先生與汪女士婚前確立戀愛關系後購房,董先生曾以轉賬和現金的形式將首付款交由汪女士,汪女士出面簽訂房屋購買合同,並將房屋落戶在自己名下,婚後二人共同還貸。
2011年初,汪女士起訴離婚,主張房屋是其個人財產。董先生認為自己是房屋的實際出資人,房產應為雙方共有。汪女士認為董先生轉賬給自己的款項是彩禮,沒有實際用於購房。
今年2月下旬,法院判決認為,二人以結婚為目的共同出資購房,認定該房屋是夫妻共同財產,房產歸汪女士所有,但應給付董先生近一半的房屋折價款。
同樣是以結婚為目的購房、房屋落戶女方名下的案件,處理結果並不一樣。為了結婚,北京李先生出資42萬元,丁女士出資10萬元付了房屋首付,將房屋落戶在丁女士名下,婚後共同還款。
2012年3月,丁女士向法院起訴離婚,認為房屋登記在她個人名下,且是婚前簽訂的購房合同,房屋應是其個人財產。而李先生則認為自己支付了大部分首付款及後續的大部分費用,從出資情況看,自己才是房屋的主人,至少房屋產權應為共同所有。
此案件最終由法院主持調解結案,房屋歸丁女士所有,丁女士向李先生支付了婚前出資和婚後部分還貸及相應的增值款。
上述兩起案例適用的是《司法解釋三》第十條的規定:案例二是當前基層法院處理此類問題的一般做法,更多從物權法角度出發,將登記作為重要參考標准,最終認定財產歸個人所有;而案例一考慮了婚姻身份的特殊性,認定財產共有,進而導致了同案不同判的出現。
事實上,在《司法解釋三》出台前,這種現象就已存在。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孫若軍解釋說,「《司法解釋三》出台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統一司法裁判,避免出現同案不同判。」
但《司法解釋三》施行後,仍然有較大爭議。不少人認為,《司法解釋三》對夫妻財產約定、婚前按揭房屋產權等問題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我國男方買房、夫妻共有的傳統習俗,甚至還激化了離婚財產分割的矛盾。
《司法解釋三》本身不是立法,它是最高人民法院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而對婚姻法相關法條做出的闡釋。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婚姻家事專業律師楊曉林說,「我們的法律往往比較抽象,《司法解釋三》中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房產條款,表述過於概括,沒有涵蓋現實生活的常見情況,造成學者、法官及律師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國現行婚姻法修訂於2001年,而物權法的出台是2007年。在司法實踐中,當婚姻法、物權法、合同法出現沖突時,應該優先適用婚姻法,還是物權法,或合同法?《司法解釋三》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在法學界,有兩派觀點:不少民法學家認為,婚姻身份並不具有特殊性,處理夫妻間的財產糾紛,與處理一般民事主體間財產糾紛類似,適用物權法、合同法即可;而多數婚姻法學家則認為,婚姻身份具有特殊性,應首先考慮適用婚姻法。
北京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馬憶南認為:「婚姻關系具有特殊性,在處理夫妻間財產糾紛時,不能機械適用物權法、合同法,應充分考慮婚姻的特殊性,適當向女方傾斜。」
孫若軍也認為,「從法律適用上講,婚姻法為特別法,物權法、合同法為普通法,當特別法與普通法的規定相沖突時,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從事婚姻案件審判的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王禮仁介紹,「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夫妻財產共有制』是以共有為原則,個人約定為例外。《司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正好與之相反。
該條規定,婚後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房屋,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分別為各子女個人的財產,或者根據出資比例按份共有。由於相互矛盾,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往往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有的堅持適用婚姻法,有的則適用《司法解釋三》,從而造成同案不同判。」
他認為,《司法解釋三》沒有處理好具有身份屬性的夫妻財產與一般財產的關系,將一般財產法原理完全適用於夫妻財產,造成夫妻身份關系與夫妻財產關系絕對分離,使夫妻財產糾紛復雜化,法官難以把握。
楊曉林說,「《司法解釋三》實施近兩年來,司法審判實踐中離婚房產問題處理呈現兩個極端:一是房產登記絕對化,即不管出資情況如何,登記是誰的名字,房產就歸誰所有;二是出資絕對化,即不管房產登記是誰的名字,誰出資,房產就歸誰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