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六大目的
你好
立法宗旨集中地體現了一部法律的基本價值判斷准則。從《勞動合同法》立回法過程中的激烈爭答辯可以看出,立法宗旨問題關乎我們對勞動合同法的定位以及對其根本性質的認識。在承繼勞動法立法宗旨的基礎上,傾斜保護的社會法思路應該成為勞動合同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勞動合同立法應當從傾斜保護出發來認識其立法宗旨。《勞動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表述,在承繼了勞動法立法宗旨的基礎上集中突出了勞動合同法中私法的因素,能夠使我們對傾斜保護的社會法思路進行重新的認識。勞動合同法在有的國家雖然被納入民法體系,但處於民事特別法的地位,其『特別』正在於勞動者的弱者地位和對勞動者的偏重保護以及為實現偏重保護而對契約自由的限制。故不能因勞動合同法被納入民法體系而否認其偏重保護的特徵。而在我國,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的組成部分,更應當強調偏重保護。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立法宗旨;傾斜保護;社會法
Ⅱ 什麼是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合同法已廢止,現行《民法典》的合同編規定了: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保全等內容。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Ⅲ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及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勞動合同法》第一條表明,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勞動合同法》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立法標本,不僅僅在於其演示了一場極為復雜、激烈的立法博弈,它對於中國未來的社會立法,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
《勞動合同法》提高了勞工標准,用工成本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動力,間接可能推動勞工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對於處於世界工廠核心的製造業工人而言,可以改善其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雖然遭遇了金融危機的打擊,但長期來看,《勞動合同法》對工人待遇與利益的促進應該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而在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勞動關系主體雙方中勞動者一方處於弱勢地位,因而 《勞動合同法》更加強調對勞動者的保護,同時也對保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給予了必要的關注,作出了相應的法律規范。
因此,只有正確全面地理解法律的立法宗旨,自覺增強法律意識,認真研究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全面推進法律的貫徹實施。
(3)合同法的六大目的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勞動合同法》從立法伊始,就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全國人大第一次審議之後,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勞動合同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到191849件意見,這一數據創造了改革開放後全國人大立法史的新紀錄。
在關於《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勞動合同期限、勞務派遣、經濟賠償金等一系列問題上,不同立場的各方通過各自渠道發表意見,以期能在草案的修改中發揮影響力。盡管各方討論的議題有所不同,但卻最終以各種形式回歸於勞工標準的提高與否上。
經歷了各方的爭論和角力,《勞動合同法》幾易其稿最終頒布實施,和初次公布的草案相比,部分條款發生了變化。雖說立法過程中有多方的參與,但很明顯資方作為一個整體,發出了較為一致的聲音,具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因此最終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在資方的強大壓力下,作出某些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Ⅳ 合同法特點
合同的特徵如下:
1、合同是兩個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版的協議。
2、合同以產權生、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
3、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法律依據】
《合同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Ⅳ 合同法的具體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勞動合同法作用抄:
1、有利於襲理順勞動關系,在權衡國家、企業、勞動者三者利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和社會環境。
2、有利於加大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法律手段引導國家經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面對的各種挑戰。
3、有利於用人單位順應勞動關系立法變化的趨勢,加快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推進用人體制機制的建設和創新,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減小人事相關管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促進用人單位長遠穩定發展。
4、有利於充分調動、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為企業、為社會多創財富,多做貢獻,以緩和貧富差距拉大引起的社會矛盾,進而為國家穩定,企業盈利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Ⅵ 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和適用范圍
立法目的:
合同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規范市場交易的基本法律,它涉及到生產、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訂立的合同大約有40億份。法院每年受理的合同糾紛案件,大約300萬件。因此,制定一部統一的、較為完備的合同法,規范各類合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於及時解決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和技術合同法三部合同法。這三部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國內經濟、技術和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擴大、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這三部合同法的一些規定不能完全適應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國內經濟合同、涉外經濟合同和技術合同分別適用不同的合同法,有些共性的問題不統一,某些規定較為原則,有的規定不盡一致;第二,近年來,在市場交易中利用合同形式搞欺詐,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情況較為突出,在防範合同欺詐、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方面,需要作出補充規定;第三,調整范圍不能完全適應,同時近年來也出現了融資租賃等新的合同種類,委託、行紀等合同也日益增多,需要相應作出規定。
制定合同法的原則是:第一,制定一部統一的、較為完備的合同法。過去所以先後形成了三部合同法,不是不要搞統一的合同法,制定統一合同法的條件還不成熟,如果等成熟了再制定,又不能適應市場對法律的迫切需要,為了加快立法步伐,成熟的先制定,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現在情況不同了,經過10多年的實踐經驗,已積累了大量經驗,有條件制定一部統一的、比較完備的合同法,對有關合同的共性問題作出統一規定,把10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有關合同的行政法規和司法的規定,盡量吸收進來。這個問題,在1993年修改經濟合同法時就被反復考慮並提出來了。根據十四大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1993年對經濟合同法進行了修改,同時開始著手研究起草統一的合同法。第二,以三個合同法為基礎,總結實踐經驗,加以補充完善。實踐證明,三部合同法總的原則和規定是正確的、可行的。制定統一的合同法,不是將現有的合同法律推倒重來,而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情況,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要注意法律的連續性,對於現行有效的制度和原則要繼續保留,不適應的予以修改,不夠的予以補充完善。第三,從我國實際出發,充分借鑒國外合同法律的有益經驗。合同法主要是規范財產流轉的,相對來講共性問題要多些,我們要開展對外經濟、技術、貿易,不考慮國際通行的作法也是行不通的。當然,借鑒國外經驗,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能離開我國實際。例如,我國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這一點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同的。
2 適用范圍
合同法適用於平等主體的個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
這里說的「個人」包括中國人,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能夠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其他組織」指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合夥組織以及分支機構等。
Ⅶ 合同法主要是為什麼而定的,他的宗旨是什麼
合同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
合同法的宗旨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