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是對社會關系的的記載

法是對社會關系的的記載

發布時間: 2022-05-27 22:51:13

A. 法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轉型時期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中西方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然而對這一問題的解說卻是遠不夠深入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一套關於現代社會中法律與社會關系的一般理論。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為此提供了一種整體性的解釋,他把系統/環境的區分應用於法律與社會關系的分析,不僅明確了法律作為現代社會之獨立功能系統的位置,也闡發了法律與其他社會功能系統之間復雜的互動機制。這一洞見揭示了法律與社會之間共同演化的關系,對正處於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社會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立法的原則是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所以,法律條文不是孤立的,應反映立法的原則,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法律不應與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和要求相對抗。

因此,需要正視法律條文的後面的良心,以及法律條文公平性、正義性和群眾性這個性質。法律應該是用來維護正義的,法律不能違背社會道德、社會正義。如果違背了群眾的利益,那麼,法律工作者就會站到群眾的對立面。許多法律工作者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受到群眾的反對後,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沒有社會正義性。

B.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2)法是對社會關系的的記載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

C. 簡述法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法的本質包括:
1、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表現。
2、法所專反映的統治階級屬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3、經濟以外的因素對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哲學,藝術等。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調整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經過法的規范作用而產生的。法的社會作用圍繞兩種基本職能和三個領域展開,即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領域。
(P.S.:注意區分法律的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法的規范作用為指引、預測、評價、強制、教育五大作用。)

D. 法的實施也就是法的實現 他們都是對法作用於社會關系狀態的描述.這句話為什麼錯

法的實施 是一個過程
法的實現 是結果,是法的實施之後的結果

所以二者不等同,所以原話錯誤。

E. 什麼是法

法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體系,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工具。
法的概念因為學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實證主義者認為法是權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而在法實證主義者中,區分法的概念有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法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對於法的本質的基本觀點是:首先,法的本質表現為法的正式性;其次,法的本質反因為法的階級性。法的本質最終體現為法的物質制約性。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指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這個因素的制約,其最終也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確定的。馬克思主義法律理論分析社會的特點在於:認為法律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關系的反應;社會關系的核心是經濟關系,經濟關系的中心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而生產力則是不斷發變化的;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最終導致包括法律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這就提供了一個將法律置於物質能動的社會發展過程加以考查的唯物史觀的分析框架。按照這種觀點,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試講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包括生產關系、階級關系、親屬關系等在內的各種社會冠以以及相應的社會規范、社會需要上升為國家的法律,並運用國家權威予以保護。所以,法的本質存在於國家意志、階級意志與社會存在、社會物質條件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之中。

F. 法的起源的產生規律

法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過程,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
2.法的產生經歷了從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展過程。
3.法的產生經歷了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渾然一體到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分化、法的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
1.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原始社會初期的社會調整往往是個別調整,即針對具體人、具體行為所進行的只適用一次的調整。當某些社會關系發展為經常性、較穩定的現象時,人們為提高效率、節約成本而為這一類社會關系提供行為模式,於是個別調整便發展為規范性調整,即統一的、反復適用的調整。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形成兩個利益對立的階級,統治階級需要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來維護其利益,迫使社會成員按照統治階級意志行事,於是法的調整從一般的規范性調整中分離出來,法的調整逐漸成為社會關系的主要調整方式。法的調整的主體是政治社會中最具權威的組織——國家,國家創製法並保證法的實施。
2.法的產生經歷了從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展過程。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規范主要是習慣,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習慣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具有了階級性,逐漸轉變為習慣法。統治階級有選擇地利用原有的習慣,由國家加以確認,使之成為對本階級有利的社會規范,而賦予法的效力,從而形成最早的習慣法。隨著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和社會文明的發展,國家機關根據一定的程序把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規范以明確的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逐漸產生了制定法。最早的制定法,主要是習慣法的整理和記載,還有個別立法文件和最主要的判決的記載。以後,國家適應社會需要主動地制定新的法律規范,制定法成為法的主要淵源。因此,法的產生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善到完善、由自發形成到自覺形成的長期發展過程。
3.法的產生經歷了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渾然一體到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分化、法的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原始社會的習慣融道德、宗教等社會規范於一體,國家產生之初的習慣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等沒有明顯的界限,三者相互滲透、渾然一體。隨著社會的進化、法的發展成熟,法與道德、宗教規范開始分化,法在調整方式、手段、范圍等方面自成一體、相對獨立,在社會調整體系中佔有獨特的地位,發揮特殊的作用。

G. 談論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一、制度與法律制度是由各個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制定的要版求成員權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它的目的,是維護和規范不同的組織的內部秩序。而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它的目的,是規范全社會所有成員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組織或團體,以及社會組織團體之間的方方面面的行為,以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有序。可以看出,制度只是制約組織內部的規范,而法律是維護整個社會,制約所有社會成員的規范。而且,違反制度與違反法律的後果是不同的,違反法律的後果要比違反制度嚴重。二、制度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總得講,制度與法律,都是用來規范社會秩序的,但制度與法律規范的是不同社會層面的秩序。代表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制度是規范社會的微觀單位的秩序,法律是規范社會的宏觀秩序,都是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的手段。?

H. 法是確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對,抄正確。
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指襲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在法學中,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有時又簡稱法。
法的特徵一般觀點認為有六個: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2.法是由公共權利機構制定或認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會規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4.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 5.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通過法律程序保證實現的社會規范; 6.法是可訴的規范體系,具有可訴性。 1.法的正式性,又稱法的官方性,國家性,指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正式的官方確定的行為規范。 2.法的階級性,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 3.法的物質制約性,指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這個因素的制約,其最終也是由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I. 法的實施也就是法的實現 他們都是對法作用於社會關系狀態的描述。這句話對嗎

第一句話我覺得就應該是錯的,法的實施(法律的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法的實施,就是使法律從書本上的法律變成「行動中的法律」,使它從抽象的行為模式變成人們的具體行為,從應然狀態進到實然狀態。
法的實現,就要對法律實施的狀況作出評價,法律有實效還是沒有實效。
所以法的實施不意味著發的實現
第二句我覺得也不對,狀態的描述。。。。感覺怪怪的,不對,不都是狀態的描述

J.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10)法是對社會關系的的記載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熱點內容
婚姻法6月1 發布:2025-05-16 06:09:02 瀏覽:374
三聯療法治腸炎 發布:2025-05-16 06:04:07 瀏覽:808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 發布:2025-05-16 06:04:06 瀏覽:680
包法官美國電影 發布:2025-05-16 06:04:02 瀏覽:356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基本原則 發布:2025-05-16 05:56:43 瀏覽:517
刑法可以是 發布:2025-05-16 05:56:39 瀏覽:753
勞動法對用人單位的處罰標准 發布:2025-05-16 05:55:56 瀏覽:721
法治中國法治深圳 發布:2025-05-16 05:54:24 瀏覽:496
闡述合同法的意義 發布:2025-05-16 05:50:32 瀏覽:447
上海政法法學怎麼樣 發布:2025-05-16 05:32:21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