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脅迫的定義
1. 法律上脅迫如何定義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脅迫指行為人為達到某種非法目的,而採取的足以造成他人產生精神 上強制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八條 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以欺詐、脅迫手段簽訂的合同,欺詐、脅迫是只指合同內容不包含簽訂合同的過程嗎
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指的就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
反而合同內容是另一回事,欺詐脅迫專指訂立。
看得出來,你不熟悉法律,引喻失義。你舉的例子,第一個文憑那個,不是內容,也是訂立過程。第二個談不上欺詐,只是借口,變更合同內容可以拒絕。這是兩回事。
3. 如何理解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這就從法律上對欺詐作出了准確的定義。
脅迫是以將來要生的損害或以直接加以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產生恐懼並因此訂立的合同。脅迫行為實際上包括兩種情況:
.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涉及生命、身體、財產、名譽、自由、健康、信用等方面的損害;.以直接面臨的損害相威脅,形成對對方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損害和財產的損害,而迫使對方訂立合同。如對對方施加暴力(毆打、肉體折磨、拘禁等),或散布謠言、毀人名譽、毀損房屋等。不管是欺詐,還是脅迫,都必須是在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才能使合同無效。如果當事人一方採用欺詐或脅迫手段訂立合同來處理,而應該作為一種效力未定的合同來處理。在此情形下,當事人一方如果並不想使合同無效,而是想通過變更合同的某些條款而使合同符合雙方當事人的本意從而使合同有效,該當事人一方可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該合同,在合同已經履行生效時,也可請求撤銷該合同,從而使該合同的法律效果歸於消滅。
《合同法》第54條規定了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的後果。
4. 如何理解用人單位以欺詐、脅迫、乘人之 危的手段訂立勞動合同
所謂欺詐,是指用人單位故意告知勞動者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勞動者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並與其訂立勞動合同的行為。如假稱福利待遇好、工資多、勞動條件優越等。用人單位一方的欺詐行為導致勞動者上當受騙,從而產生了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認識和判斷,這就嚴重侵犯了勞動者自身合法的勞動權益,從而認定為無效。認定欺詐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有欺詐的故意;(2)有欺詐的行為;(3)該欺詐行為致使勞動者產生錯誤的認識;(4)勞動者基於此錯誤的認識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欺詐導致的是無效的結果,而《合同法》中對於欺詐的認定是作為可撤銷的合同。
所謂脅迫,是指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使勞動者陷入恐懼,迫使勞動者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而簽訂勞動合同的行為。如以傷害用人單位負責人相威脅而迫使其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認定過程中需要注意:一是有脅迫的故意,二是有脅迫的行為,三是該脅迫的行為致使勞動者陷入恐慌,四是勞動者基於此恐慌而被迫作出違背其真實的意思表示。勞動部《關於(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勞動合同可以由用人單位擬定,也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共同擬定,但勞動合同必須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後才能簽訂,職工被迫簽訂的勞動合同或未經協商一致簽訂的勞動合同為無效勞動合同。 所謂乘人之危,是指利用對方的急迫需要或者是危難處境迫使對方違背其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訂立勞動合同的情形。例如明知對方經濟異常緊張,故意壓低工資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第18條第4款規定:本條第1款第(1)項中的"法律、行政法規"與本法第17條解釋相同。第(2)項中,"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當事人虛假的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的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威脅"是指以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行為。
5. 如何認定因脅迫訂立的合同
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脅迫行為構成:一是行為手段,以侵害相對方利益為要挾;二是行為後果,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
因脅迫訂立的合同,違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屬於可變更或可撤銷合同,若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十九條 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6. 脅迫的合同法
如果合同訂立是因另一方當事人的不正當脅迫,而且在考慮到各種情況下,該脅迫是如此之急迫,嚴重到足以使該當事人無其它合理選擇。脅迫是以威脅為手段的。
7. 合同法中的脅迫的概念是什麼
依據《合同法》有關脅迫相關司法精神,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縱橫法律網-廣東天匯律師事務所-余守學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