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視野中的愛情與婚姻的心得
A. 婚姻法的學習心得
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婚姻法的立法指導思想,也是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婚姻法操作、運行的基本原則。它貫穿婚姻家庭法的始終,集中體現了以婚姻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和特徵。
婚姻從表現上看,是男女兩性的生理結合;從本質上看,是男女的一種特點的社會結合。毛主席曾經說過:「婚姻法是有關一切關於利害的、普遍性僅次於憲法的國家根本大法。」這句話真是一語道破婚姻法的玄機。婚姻家庭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不同,有其本身的自然屬性。男女性別的差異和人類所固有的性的本能,是婚姻成立的生理基礎。種的繁衍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之間血緣上的聯系是家庭的生物學上的功能。所以,婚姻家庭這種社會關系是以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為其自然條件的,如果沒有這種自然條件,也就無所謂婚姻和家庭。正因為如此,不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和婚姻家庭立法,都不能無視這種自然屬性。
婚姻法,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我國的《婚姻法》是調整人們婚姻、家庭關系的法規,是人們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行動指南。它確定婚姻的原則、結婚的條件、夫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父母子女之間、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親屬之間的關系,以及離婚及離婚後子女撫養等規則。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的社會主義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這是處理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婚姻法是適用於一切公民,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男女老少社會家庭生活的重要法律。
B. 你想要通過此次選修課[愛情,婚姻與法[]學到什麼
通過愛情婚姻與法這門選修課,我覺得我可以學到怎樣尊重自己的愛情婚姻,然後了解他和法律之間的關系。
C. 結合婚姻法以及身邊婚姻家庭案例談談對戀愛 婚姻家庭法律問題的認識
事業的成功,往往與美滿的婚姻家庭密切相連。從戀愛到締結婚姻、建立家庭,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大學階段,妙齡韶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家庭觀,處理好復雜的感情和人際關系,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順利成才。
一、愛情與人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話題。許多人不惜用最美麗的語言來描繪愛情的永恆和不朽,認為愛情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激勵、情緒上的歡愉、生活上的充實,沒有愛情的人生是蒼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也有人由於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經歷過不幸,對愛情持悲觀的態度,認為美好的愛情只是戲劇中的演繹,而生活中的愛情帶給人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歡愉。
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認識愛情的本質,處理好戀愛關系,愛情就會給人生帶來幸福,不然的話,就可能成為人生不幸的誘因。
(一) 愛情的本質
所謂愛情,是指男女之間基於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相互傾慕,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一種強烈、純真、專一的感情。性愛、理想和責任是構成真正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
性愛把愛情與人世間的其他情感,如親人之愛、朋友之情或同志之誼明顯的區別開來,使愛情成為特殊的「情愛」。
理想賦予愛情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是愛情生長的內在依據。愛情是兩個人感情的交融,是愛她(他)和自愛的統一。對方的人品就是我對人品的追求,對方的行為就是我認同的行為標準的體現;對方的言談就是我心聲的表露。這種人格上的相互映襯,志趣上的相互認同,就形成了雙方對生活的共同理想。從而使真正的愛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夠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智慧,升華人的品德。
責任是對性愛和理想的升華,責任也因此成為愛情得以長久的重要保障,是堅貞愛情的「試金石」。古今中外,人們所贊美的愛情無不體現著戀人間為對方「忘我」的付出。這種自願擔當的責任,豐富了愛情的內涵,提升了愛情的境界。
上述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了愛情有機的統一整體,它們的完美結合也就成就了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性愛的吸引,使得愛情打上了情愛的烙印,並把異性間的愛情與異性間的友誼根本區別開來。理想的契合,使得愛情表現著戀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使熱戀中的人們煥發出極大的熱情來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和頹廢。責任的擔當,則使得愛情不是自私得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地為所摯愛的人付出感情。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人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獲得充實的意義。
愛情是人生一道亮麗風景。人生在具體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展開,理解和把握愛情真諦或本質,要考慮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考慮到一定的文化傳統、社會心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
(二)戀愛中的道德
男女雙方培養愛情的過程或在愛情基礎上進行的相互交往活動,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戀愛。戀愛不是「亂愛」,戀愛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激勵或約束。戀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因而戀愛中的道德又不同於一般的人際交往的道德。一般的人際交往著重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戀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更著重於人格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協調。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尊重平等人格。戀人間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的雙方在人格上都是獨立的,如果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對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對愛情實質的曲解。戀愛的雙方在相互關繫上是平等的,都有給予愛、接受愛和拒絕愛的自由,放縱自己的情感或者對對方予以約束和強迫,都不符合戀愛的道德要求。
自覺承擔責任。自願地為對方承擔責任,是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是富裕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傷病,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終不離不棄,自覺地為對方承擔責任。責任地擔當,不是單純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復吟唱,而需要見諸行動的自覺。責任常常就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愛情是風雨里共同撐起的一把傘,是暮色中急切盼歸一份情,是寒夜燈影下溫暖的一杯茶……
文明相親相愛。文明的戀愛往往是對他(她)的戀愛雙方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在態度、舉止、語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縱。戀人在公共場所出入,要遵守起碼的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戀人獨處,也要講文明、講道德。
遵從戀愛道德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去維護真正的愛情,這是保持愛情長久的秘密所在。沒有道德的護佑,愛情也不會長久。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愛情之所以瓦解,他們愛的目的沒有得到。他們所關注的不是事物的自身,而是那些附帶的,不經久的東西」。[1]
(三)大學生的戀愛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花季,愛情則是艷麗的花朵,花兒都需要精心照料才不至於過早凋謝、枯萎,愛情也需要倍加呵護才不會中途夭折。因而,同學們要妥善對待大學生時代的戀愛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於愛情,從總體上看是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的,能夠正確處理學習和戀愛的關系,以及戀愛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戀人之間的誤會、失戀,等等。大學校園中也不乏動人的「愛情故事」。
大學生應該對愛情持慎重的態度,避免在戀愛問題上把握和處置失當。
不能誤把友誼當愛情。有些同學在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中,不能區分友誼與愛情兩種性質不同的體驗,給雙方平添許多煩惱。
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把愛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愛情至上主義,沉湎於感情纏綿之中。這樣的戀愛觀,很容易導致對人生目標的誤解,這對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學習上的大學生來說危害尤大;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誤學習、虛擲光陰的實例在大學校園中並不鮮見,這樣的戀愛態度也不利於正確對待和處理戀愛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挫折,常常會使一些同學在求愛不成或失戀之後,情緒和行為,甚至出現悲觀厭世的情緒,導致嚴重的後果。
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對待戀愛。無論是在自己心中勾畫出一個脫離現實的戀愛偶像,還是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經濟實惠,或者僅僅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都無法產生真摯的感情,也得不到真正的愛情。
不能只重過程不求結果。「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曾經是一些人談戀愛的口頭禪。這樣的一些想法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積極的戀愛心態。在現實生活中,把愛情當成游戲既會傷害對方,也會傷及自己。
鑒於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同學們在處理戀愛關系問題上應當處理好這樣的幾對關系:一是戀愛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同學們應該把愛情作為奮發學習的動力,同時還應把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習,作為衡量這份愛情的價值的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標准。二是戀愛與關心集體的關系。戀愛中的雙方不應把自己禁錮在兩個人的世界中。脫離集體,疏遠同學,會妨礙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三是戀愛與關愛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愛的情感豐富博大,不僅有戀人之愛,還有父母、兄弟、姊妹、同志和對社會、國家之愛。專注於戀愛而忽視對他人和社會的愛,自己的愛情也會顯得很自私和庸俗,相反,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愛心則會使愛情變得高尚和穩固。
對大學生來說,如果與愛情在大學時代相逢,那就是把它看成人生一份珍貴的禮物,用心呵護,倍加珍惜。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生幸福的祝福。
二、婚姻與家庭
戀愛是締結婚姻、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礎,婚姻和家庭則是戀愛的結果。婚姻和家庭是愛情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升華。
婚姻和家庭是兩個既密切相關又具有明顯區別的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確認的男女兩性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家庭是指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由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締結婚姻的必然結果,婚姻的成功就體現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滿又彰顯出婚姻的意義。
婚姻家庭關系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是指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體表現為男女兩性的差別和人類固有的本能,從而構成男女結合的生理基礎和家庭成員關系在生物學上的特徵,也體現了某些自然規律對婚姻家庭所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如自然選擇規律排斥近親通婚等。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法律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具體表現為婚姻家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變化,都取決於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受到上層建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其依存於一定社會結構,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由此可見,自然屬性僅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屬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質所在。
社會屬性作為婚姻和家庭的本質,就給我們理解和把握婚姻家庭的內涵和價值意義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視角。
人類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內容和價值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進步和婚姻家庭的進步在總的趨向上是統一的。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條件,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婚姻家庭的演變及其價值,不能僅僅局限在婚姻家庭生活的狹小范圍內,而應當從社會發展的廣闊視野中來把握。
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變的規律和現實狀況,妥善協調婚姻家庭關系,既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又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以至社會的長治久安。
三、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在維系和諧美滿的婚姻關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規范是:
尊老愛幼。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講求父慈子孝的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們對需要給予特別關愛的老人和兒童的深厚情感,因而成為世代相傳的道德信念。老人對社會做出過貢獻,又為撫養和教育晚輩無私地付出過心血,當他們年老體弱時,理應得到社會、子女及家庭成員的尊重與回報。兒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梁,是社會和家庭的希望,在他們還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長過程中,強調尊老愛幼也具有很強的社會針對性,它對於解決日趨凸顯的老齡化問題和獨生子女的哺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國重要析法律原則和道德規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現在夫妻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表現在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子女。在夫妻關繫上的男尊女卑,在子女問題上的重男輕女,都是在傳統宗法社會中所形成的落後道德觀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僅體現在社會關系中,也體現在家庭關系中。家庭關系中的平等主要是人格平等,是權利和義務的平等,並不是要否定自然的倫常秩序。並不是要否定應有的倫常秩序。
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員,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忠於愛情、互敬互愛,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滿的基礎,中國歷來用「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以及「比翼鳥」、「連理枝」等來比喻和形容夫妻之間的和睦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夫妻和睦往往體現的是妻子對丈夫的絕對依從,即所謂的「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的陳腐的封建道德信條,嚴重地傷害了婦女的身心。今天所強調的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互敬互愛、互助互讓。
勤儉持家。勤儉是家庭興旺的保證,也是社會富足的保證。常言道「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奢懶敗家門」。勤儉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勞致富,也是量入為出,節約用費。在大學里,經濟條件差的同學應當勤儉以勵志,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也應當勤儉以養德。同學們應當比品德、比學習、比情趣,而不能一擲千金,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負債消費,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或超越家庭經濟負擔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學生要尊重父母勞動所得,體諒父母的辛苦操勞,盡量減輕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負擔。「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認識到這一點並體現在勤儉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父母和家庭最實際的貢獻。
鄰里團結。鄰里之間既無血緣關系又無法定關系,而是一種地緣關系。在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中,鄰里關系處理得好,可互為肋手,互為依靠,得「遠親不好近鄰」之利;鄰里關系處理不好,矛盾叢生,糾紛不斷,則會受「惡鄰相向」之害。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做到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寬以待人,團結友愛。在當代社會,一個家庭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處於多維的聯系之中,當家庭遇到困難甚至發生危機時,首先伸出援助之手的往往是鄰居,友鄰的作用常常勝過親戚朋友。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相互尊重。要尊重鄰里的人格、民族習慣、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鄰里之間長期相處,難免產生誤會和矛盾等,要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無理者主動認錯,得理者寬以讓人,這樣才能化解矛盾糾紛,增進鄰里感情。
四、婚姻家庭法律規范
婚姻家庭關系不僅需要道德來維系,也需要法律來調整。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是調整婚姻和家庭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就其調整對象的范圍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關系,又調整家庭關系。婚姻關系只存在於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的男女雙方之間;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此外還有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的關系,也有養父母與養子女的關系,等等。
就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來看,婚姻法既調整婚姻和家庭方面的人身關系,又調整由此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其中人身關系是主要的,財產關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財產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共有關系和相互扶養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扶養與贍養關系和財產繼承關系等。
(二)我國《婚姻法》的主要內容
結婚。結婚是指男女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結婚必須是男女兩性的結合;結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遵守法定程序;結婚是男女雙方確立夫妻關系的法律行為。
結婚的法定條件分為:必備條件和禁止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有三個:一是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是婚姻自由原則的必然要求,目的是維護公民的婚姻自主權。二是必須達到法定婚齡。《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三是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婚姻當事人只有各自在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情況下才能結婚,一方或雙方有配偶者再結婚構成重婚罪,要承擔法律責任。
結婚的禁止條件:一是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直系血親,是指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旁系血親,是指除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親屬。二是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疾病若已治癒,則不在禁止之列。《婚姻法》作出這些禁止性規定,對保護結婚當事人的利益和民族的健康都是必要的。
結婚法定程序,是指男女雙方確立婚姻關系必須履行結婚登記的法定程序。結婚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外,還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即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結婚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結婚登記是確立合法、有效婚姻關系的必要法定程序,是婚姻關系成立的法定標志。婚姻登記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
無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健兒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無效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達到法定婚齡的。因為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婚姻法有關子女的規定。
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關系。夫妻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個方面。夫妻間的人身關系,是指夫妻雙方與其人身不可分離而沒有直接經濟內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間的財產關系,是指夫妻雙方在財產、扶養和繼承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父母子女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同時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即經濟上的必要幫助和精神生活上的關心照顧,這種義務是無條件的。父母與子女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此外,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關系、繼子女與繼父母的關系、養子女與養父母的關系,與婚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相同,不得歧視。
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是指祖孫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體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贍養的權利或義務。兄弟姐妹之間有扶養的權利或義務。
離婚。離婚是指夫妻雙方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它涉及離婚的原則、程序和離婚後子女撫養及財產處理等問題。
處理離婚時必須採取嚴肅的態度並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保障離婚自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或符合法定離婚條件的,應依法准予離婚。二是反對輕率離婚。離婚標志著夫妻關系的解除和終止,從而引起一系列法律後果,對家庭和社會都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不能濫用離婚自由。
離婚有兩種情況,一是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一是配偶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因此,離婚程序也有兩種:一種是協議離婚,是指男女雙方自願離婚,並對子女撫養教育和夫妻財產分割等問題達成協議,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的行為。另一種是訴訟離婚,是指一方要求離婚,另一方不同意離婚,或雙方雖系自願離婚,但在對子女撫養或夫妻財產分割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婚姻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行為。
為了保護現役軍人和婦女的特殊利益,婚姻法規定: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時,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有重大過錯的除外;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1年內或者終止妊娠6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女方提出離婚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離婚只是從法律上解除了夫妻關系,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並不因此而消除,無論子女由哪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故離婚後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以任何借口侵害這種權利或逃避這種義務。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離婚後子女撫養問題可以協議解決,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至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夫妻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則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由法院判決。
《婚姻法》還規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制度。當夫妻一方有下列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有過錯方應當向無過錯方支付賠償金。
道德和法律是社會生活的兩種重要調控手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保護著婚姻家庭這個人生的港灣。樹立家庭美德,遵循婚姻法律規范,是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客觀要求。走進大學,離開了養育自己的父母,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也有了對未來的憧憬,大學生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對婚姻和家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D. 婚姻愛情的心得體會100字
致女人:關於愛情與婚姻的心得體會
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外型的光鮮亮麗,二十歲的青春活力、三十歲的嫵媚風情、四十歲的精緻優雅,各個年齡段都可以有不同的美,女人的價值不由年齡來決定。
雖說金錢是衡量一個人愛不愛你的標准之一,還是要尊重對方的付出,不要當對方是傻子,可以接受在對方支付能力之內的慷慨,但不要僅僅因為金錢而選擇一個人。
如果一個男人開始對你小氣,甚至表現出吃軟飯的傾向,毫不猶豫甩掉,理論上戀愛期是對你最好的時期,如果他連一點小錢都不肯花,就證明你在他心目中沒多重要。
被追求的時候,基本上每個女孩都會有公主般的待遇,但不要輕易淪陷,觀察時間長一點,他是否還能堅持?他的確將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你了,那他在家人、朋友、同事,還有陌生人面前又是什麼樣呢?
女人天生就是柔弱的,由於生理構造不同,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男女平等,他一定要學會怎麼呵護你、照顧你,也要了解你的底線,當然,你也要有沒有他依然可以活得很好的本事。
愛情很感性,但也要保存幾分理性,他愛你哪裡呢?你又欣賞他哪裡呢?感覺是很重要的,可感覺也是很容易變的。想天長地久,需要一些更深入的契合。
多深入彼此的生活,了解他的生長環境、過往經歷等等,包括他的價值觀婚戀觀,背景可以迥異,但觀念最好不要有太多差異。
聽聽他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和你的有共性嗎?也讓他聽聽你的,他會支持嗎?如果以後家庭生活和你們的夢想發生沖突,他會怎麼辦?
不要太快開始一段感情,也許時代很浮躁,也許單身很寂寞,但這不是盲目戀愛的理由,結束一段錯誤的戀情,比寂寞的代價大得多。
未確定一段以結婚為前提交往的關系前,多認識一些人,有比較才能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婚後就要專一地相夫教子,這是起碼的道德准則。
不要太快發展親密關系,和貞操觀無關,靈魂還沒有走近,肉慾就已經糾纏,雙方都會缺乏繼續深入了解的動力,轉眼間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會將剛剛萌芽的愛情扼殺。
也許在有的人看來,這些都是廢話,愛情來了就愛著,時間到了就結婚,哪裡有這么復雜?是的,我也不想復雜,但我想要美滿幸福的婚姻,父母輩的婚戀觀已經無法適應這個社會了。做一個無怨無悔的好女人,做一個盡心付出的好妻子、好母親,也許在過去的時代會被稱贊,但我並未看到這樣做的女人很幸福,大都是在別人付出中流逝了美麗,變成了黃臉婆不說,事業也沒有,人生活得很無趣。說穿了,不夠愛自己,事事以他人為先。
E. 愛情與婚姻的心得體會1000字
關於愛情與婚姻的心得體會 和閨蜜聊天,她和我一樣,算是被「富養」...他要的是一個可以讓他感到幸福奮斗有動力的女人,不是一個想讓他回歸童年的歐...
F. 從社會學的角度如何理解婚姻法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
G. 社會學關於愛情與婚姻聽後感
愛情與婚姻有時候不是同時而語的,有的愛情禁不住婚姻的考驗而無疾而終內。有的婚姻美好容但是並不是你所嚮往的愛情,只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合的婚姻必須罷了。所以,愛情與婚姻並不對等,婚姻不一定是最深的愛情,有愛也不一定會結婚。
H. 針對婚姻與愛情的老套話題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各自怎麼說
有人說,社會學家談婚姻與愛情,較多地關注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及社會整體的穩定,是從宏觀看問題;心理學家往往是從個體看問題,較多地關注個人情感體驗,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談論社會性,是從微觀看問題。
請看,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如何從各自的角度談論這個老套話題。———編者
社會學家陳一筠:人們對愛情的一個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墮入情網」就是愛。
當代男女對婚姻的期待更多是文化與心理方面,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夫妻感情。婚姻從昔日的「生育合作社」、「經濟共同體」過渡到今天的「文化———心理———感情群體」,這是兩性關系的巨大歷史進步與文明成就。男女以感情為結婚的基礎,又以「感情破裂」為離婚的理由,「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這句恩格斯的名言,被廣為引用。這些都表明,時代進步了,婚姻觀念確實在經歷著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
在婚姻法修改中,人們爭論得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便是所謂「第三者」、「婚外情」問題。某當初因「愛情」而結合的夫妻,其中一方後來又與另一位異性產生了新的「愛情」,進退兩難之中,就索性單方宣布前一次愛情「破裂」,好以第二次愛情取而代之,於是申請合法離婚;有的當事者權衡利弊得失之後,決定讓兩種「愛情」和平共處,大膽養情婦、「包二奶」,來個「家中紅旗不倒,家外彩旗飄飄」。在這類「愛情」現象面前,法律確實顯得很尷尬。法官無權診斷夫妻之間的感情究竟是「活著」還是「死亡」了;也無法判別「合法配偶」與「非法配偶」究竟誰的愛情是貨真價實的。
前面已經談到,夫妻之間的愛情或感情,屬於心理層面的關系,它受雙方知識文化水平、人格素質、道德意識、價值觀等內在因素的影響。因此,屬於愛情和感情的問題,應通過雙方溝通、道德內省和心理咨詢等方式來解決,法律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但法律可以用倡導性條文對道德調節的方向施加積極影響。
作為一名研究婚姻家庭的社會心理學者,我想從知識傳播和心理探索的角度對愛情與婚姻的關系作一點粗淺的說明,也許可以供那些在無奈之中把感情問題訴諸於法律的當事人參考,也希望法官們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多一個法律之外的角度。
古今中外,人們對愛情的一個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墮入情網」就是愛。這一誤解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墮入情網確實是主觀體驗到的一種酷似愛的感覺。當一個人墮入情網時,他或她當然就覺得「我愛她」或「她愛我」了。但這里有兩個明顯的問題:第一,墮入情網的體驗首先主要來自性的慾望,只有當一個人有性動機時,才會墮入情網。為什麼母親愛孩子或兄弟姐妹之愛不會使人墮入情網呢?第二,任何墮入情網的體驗都是短暫的,無論你與什麼樣的異性墮入情網,當激情過去之後,就會「破網而出」。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通常所稱的「愛情」多變,愛情的強烈性與婚姻的穩定性沒有必然聯系。今天,經過精心裝點與粉飾的浪漫愛情,更有諸多的心理原因使其難以持久。首先,性動機本身是不專一、不穩定、不長久的一種本能慾望,召之即來呼之即去,一旦滿足即告消失。浪漫愛情的主觀性和虛幻性也是靠不住的。每個人按照主觀的感覺去理解愛情,與戀人在一起時,彷彿天空都特別蔚藍,陽光都特別燦爛;浪漫愛情把戀人的心理能量暫時地、強烈地激發出來,使雙方都不知疲勞,不覺飢餓,不畏寒冷。那些痴迷於愛情的男女,內心不由得發出種種優美的信號,去贊頌世界上的日月星辰,覺得一切花香鳥語都因為自己的愛情而增添了魅力。浪漫愛情的這種主觀性有著巨大方魔力,它常常使一對對不般配的男女結為夫妻。「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是浪漫愛情的虛幻性使然。當蜜月過去,夫妻長久地朝夕相處,對方那個真實的他(她)暴露無遺之後,雙方的內心都可能發出「原來如此」的感嘆,於是就有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至理名言。
那些「感情破裂」、「婚外情」、「姘居」、「包二奶」之類的案件中,其實許多人不過是想通過法官的幫助而推翻當初的「愛情」承諾。那些背棄了昔日海誓山盟的男女,在法庭上堅持說自己與新的愛侶才是真正的「神聖同盟」,不惜找出種種借口來為自己的移情別戀做一番美麗的辯護,從而激怒對方,使對方也不惜舉起利劍去傷害自己當初所愛並多半還在愛著的配偶。面對那些從愛情到無情的男女,試問,若不具備婚姻心理學常識,法官們將如何審案?法律是枯燥的,婚姻生活卻紛繁復雜。一方脫口而出的「感情破裂」四個字,難道真的就能在法庭上決定相守已久的夫妻及其孩子的命運嗎?
常見這樣的情形:迷茫中的當事人在法庭上勉強地結束一樁「愛情」糾葛之後,又墮入另一處「愛情」的深淵,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與不同的異性之間罷了。於是「第三者」、「第四者」……「第八者」的故事層出不窮,最後連當事者自己也弄不清,究竟同哪一個「心上人」實現了愛情的夢想。其實,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相見恨晚」的魅力異性大有人在,真是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啊!
記得台灣著名女作家羅蘭女士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認為,其實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愛情」這回事,它只不過象那電光火石,閃亮在那麼一個短暫的瞬間;你掌握過、捕捉到過,你就算已經擁有了。如果期待永恆,你就必須在愛情之中投入良知與責任作為強固劑,使當初的激情成為朋友之情、夫妻同舟共濟之恩情、彼此都是「百代過客」的悲憫之情。說得更明白一點,夫妻同甘苦、共患難地相守一輩子的婚姻,並不是靠當初幻想過、體驗過但卻象電光火石一般短暫和虛幻縹緲的浪漫激情而維系長久的。那麼,夫妻之間的感情就必須是另一類,即把當初的浪漫愛情變為道義和責任感,變為「同船過渡都是緣分」的認可。浪漫愛情雖然如夢,但從此走向婚姻的男女,總還是可以在成熟的「友情」和「同情」的感受中去發揮人與人之間相互拯救的同類之情,決心共同走完剩下的那段人生之路。當你這樣去審視自己在婚外出現的感情波濤時,就會保持一份旁觀者的清醒;當你冷眼觀賞那些仍在神魂顛倒、喜怒悲歡不由自主的多情男女時,你就可以慶幸自己不會再度陷入「愛情」的圈套了。當然,以上這些心理學信息,傳達給那些已經走向離婚法庭的人似乎已經太晚了。但向廣大未婚和已婚的普通男女傳播此類知識,卻是學者、社會工作者、媒介工作者們的責任。難道法官們不需要具備這類心理學知識嗎?哪怕只是用來提醒離婚當事者走好今後的「愛情」之路,避免再誤入岐途,也算是亡羊補牢吧。
心理學家叢中:愛情是將自己與自己所愛的人完全滲透與融合,而不是依賴和佔有。
由於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男權的社會,男人從小在性方面所受到的壓抑是比女人小一些的,所以男人們很少有性功能的障礙。但是,男人們在成人後卻受到了嚴重的性壓抑,主要的壓抑來自社會對性所採取的態度,如規定一夫一妻制。可男人們總是在尋找辦法來突破這些限制,這就使男人們看上去比女人「壞」,男人們總在尋求性,而不是在尋求「愛」!甚至有的人說,男人是動物,女人才是高尚的。可是只要看一看現實就知道了。現實中,女人的所謂「高尚」的「愛情」是什麼?所謂「高尚」,是說這種「愛情」幾乎不包括性,而所謂「愛情」,實質上是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結婚,去終生依賴一個男人而不被拋棄。一旦被拋棄,不管是因為具體什麼原因,女人都會十分痛苦,會感到十分傷心,會說:我把自己年輕時最美麗的生命獻給了你(簡直是學雷鋒做好事),你現在卻把我扔了,你是沒有良心的。這實質上是說,我的生意做賠了!我獻出自己最美好的東西給你,卻沒有換來終生的依靠。這就是她們所謂的「高尚」的「愛情」。
婦女在男權社會中是處於弱勢的,如果不是處於弱勢,自己有房子和汽車的話,如果她們自己能夠獨立支撐自己的生活而且活得象男人一樣好甚至比男人更好的話,她還需要在找對象的時候一定要嫁房子、嫁汽車,一定要找一個終身可依靠的男人嗎?
女人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被進行著這樣的教育,女人是不允許有性的慾望的,女人是要安分守己的,女人是不能主動寫情書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的,在性生活中女人是不能主動的。她們或許在青春發育期的時候,也曾雄心勃勃地想與男人一爭高低,可是到了後來,她們逐漸地意識到,她們是女人,如果她們不能按照社會對女人角色所規定的要求去生活的話,社會就將她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她們根本就無法生存下去。女人一旦承認並接受了女人的社會角色,就難以擺脫女人角色所賦予她的角色命運。
當女人意識到自己處於弱勢地位的時候,她們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無法與男性進行正面的競爭,所以只好「曲線救國」:當不上總統,那就當總統夫人;當不上皇上,就當皇後。「男人通過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這句話講得是再正確不過了。用精神分析的觀點看,女人的所謂「愛情」,表現為女人對男人的生活、情感上的依賴,其實質是對父母依賴的轉移(移情)。這就是我所說的,女人的心理年齡只有1、2歲的理由,因為1、2歲的時候只有靠母親的授乳才能存活。
而男人的心理年齡只有3、5歲,是說,現在的男人只有性。男人已經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已經能夠獨立地支撐自己的生活了,已經走過了1、2歲時對父母的依賴(如哺乳),而達到了戀母的階段,表現出對女性有一種天然的性的吸引和佔有。可是男人的性是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而且在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時候,男人只能是飢不擇食的,即別管是什麼樣的女人,只要是女人就可以。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弟兄好幾個,因家境貧寒娶不上媳婦,年齡很大了,都還是光棍。後來他們攢錢、借錢,買了一個既瘸腿又瞎眼的老婆,他們兄弟幾個輪流使用。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女人就行,哪怕瘸腿瞎眼也不嫌惡。總之,越是沒有機會與女人進行性活動的男人越是容易出現強奸等性暴力行為,有能力嫖娼的男人一般是不會去強奸女人的;有能力包二奶、三奶、四奶……的男人,才會知道如何選擇自己喜愛的女人,才能夠較多地從感情上去喜愛一個女人,去欣賞女人的長相美、人體美、內心精神世界的美,而不僅僅因為她是女人,僅僅因為她具有女人的身體。當然,包二奶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是為了滿足性的需求,是在對女人的佔有水平上的,而不全是對女人的尊重、對女人的欣賞、對女人的愛。再進一步,如果男人與女人都是心理成熟的,都能夠將對方放到與自己同等地位上去尊重,而不是相互佔有,並且都能夠在生活中及時得到充分的性愛的話,他們就能夠在性之上去選擇自己真正喜愛的人,欣賞自己喜愛的人,與自己所愛的人交流感情,使兩個人的精神世界高度融合,共同創造愛的意境。可是現在的男人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而女人比男人更可悲,她們連性愛這一步都還沒有達到呢!
在這樣一個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里,男人是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的。因為這樣的高度是難以從一個女人的身上達到的,而且現在的男人如果與某個女人有性的關系的話,他就要對這個女人負責,對這個女人的生活負責,對這個女人的整個一生吃穿用、生老病死負責。這么高的要求,現階段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男人誰能達得到呢!而且,他所找到的女人在情感上是幼稚依賴的,在身體和心理上是沒有性的,更沒有達到能夠獨立地付出愛情的高度。與這樣的女人進行性活動,即使想追求真正的愛情,又怎麼有可能實現呢?!
男權社會是女人的悲劇,因為這樣的社會將女人置於弱勢的地位,將女人塑造成沒有性的人,將女人塑造成有性功能障礙的人,將女人塑造成沒有真正愛情的人,除了對男人的依賴。在這樣的社會里,男人是同樣的受害者,他們雖然可以佔有女人的身體(無論以何種手段),可他們卻無法找到能獨立生活的女人,無法得到有性愛的女人,更無法得到懂得真正愛情的女人。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呢?
我認為,就象只有人吃飽以後才能去講究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人在穿暖了之後才能夠去講究衣服的質地款式。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只有在能夠支撐自己的生活之後,才能夠獨立,才能夠不去佔有他人或被他人所佔有。只有得到了足夠的性之後,他/她才能夠在性之上尋找「色香味俱全」的、「款式漂亮」的可供欣賞的人做為自己的愛人。我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在性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愛情更本質地成為人們對某個人、某類人直到整個人類的強烈地欣賞與喜愛,並將這種愛與性完全的滲透與融合,將自己與自己所愛的人完全地滲透與融合,而不是依賴或佔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社會的自由王國就真的到來了,多夫多妻實現了,男女平等了,人不再分以男女,對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區分也隨之消失。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呀,在那樣的世界上生活,該是多麼幸福的人生啊!
我知道現實離我們所幻想的未來世界還有很大很大一段距離,但是我們不能不幻想將來有這樣一個世界,這應該是人性使然,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I. 學習婚姻法心得體會
新婚姻法它反映並解決了這些年來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所以是適應社會主義回建設新時期的答需要的。其總的精神是保障婚姻自由、倡導建立和睦相處、彼此友愛的新家庭,以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與道德觀念,使全體人民心情舒暢地投身四化建設。
新的婚姻法進一步體現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男女平等是新婚姻法的一項重要原則,新的婚姻法很好的體現並加強了男女平等原則;雖然新婚姻法與過去相比完善了許多,但仍然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對第十二條,若沒有做公證,即使有承諾,該承諾也是無效的,還有一方把登記在自己名下的共同房屋給賣了,另一方很難追回來,另外,若是父母買的房子,那麼婚後是否會導致婚姻關系的不穩定呢,這也是值得思考的。
J. 談談你對婚姻家庭社會學的感想與體會 急需 (1500以上)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故事:相愛的人總是別別扭扭過著日子,總是因為彼此都對對方要求或是期望過高而產生這樣或是那樣的矛盾,嚴重的直接導致分道揚鑣。然後麻木的說他(她)不值得我愛。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愛他(她)到了骨頭里,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有多愛必然會有多失望多傷心甚至與恨,這些都是成正比的。
早在自由戀愛之前那些只在洞房花燭夜才能看到彼此是什麼模樣的包辦婚姻,和現在從自由戀愛到新潮試婚之後產生的婚姻,兩者相比較也是前者白頭偕老者多不勝數,反之我們一直提倡的自由戀愛婚姻卻總是說著白頭偕老只能走到半道上就岔路。是我們的自由戀愛錯了嗎?
不。自由戀愛沒有錯,錯的是相戀的人在戀愛中的位置和心態。佛家說:貪、嗔、痴。乃人之大忌。卻不知有多少人能真正侃破這三個字的含義。
人都自私,貪婪。也許你會說我說錯了,有人是大公無私的。試問哪個人不願意自己一家能平平安安?哪個人不願意家人身體健康?哪個人不願意有很多花不完的錢?哪個人不願意別人都來為自己服務?這里的任何一條不是自私的表現是什麼?這個世上哪個人心裡完全沒有這些?只不過我們都將自私說成是貶義詞,很多人都會反感貶,喜歡褒。這是人之常情。所謂人不為己。如果真的不這樣為己,恐怕就真是會被天誅地滅,畢竟,現在的社會是道德與法共存的社會。要明白人言可謂。
何為緣分?我從不談緣分,因為我認為談緣分那是扯淡。知道白素貞嗎?千年蛇妖在那一世給自己製造了緣分,和交集了幾輩子的男人締結良緣。你有沒有知過去未來的本領?我沒有,所以我不相信緣分。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其實都是自己去追求得。而且就算有緣分,卻不是你心裡喜歡的,愛的。那你怎麼能說那是緣分呢? 緣分是某件事情成了之後才會被人們稱之為緣分。
其實好好想想,夫妻之間為什麼那麼多整天吵架打架,甚至離婚的。無非就是因為夫妻這層關系比較特殊。在這種特定的關系裡,男人和女人就卸下了很多東西,在心裡滋長了更多東西。卸下了談戀愛時候的羞澀,矜持,寬容,理解,贊美。滋長了掌握,佔有,支配的慾望,往往人世間最污穢的東西,都在男人和女人結婚之後展露無疑。人性醜陋的慾望,霸道,扭曲,圓滑。都在這特殊的關系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在對待朋友之時尚且懂得五講四美,為何在對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卻少了尊敬,愛惜。這個世界沒有誰應該為誰做什麼事情,就算在夫妻這種特殊的關系裡,也不存在誰應該為誰做什麼。有人曾經說過:「越是和自己親近的人,越是要禮貌對待。」如果你對自己的親人都不能尊敬,禮貌,在給予你幫助之時說聲謝謝。那麼對於陌生人給你幫助之後你說的謝謝又有幾分感激呢?又怎能奢望你對整個社會充滿愛心?小學生都在學的五講四美,我們成年人有幾個做到了呢?
像不愛的人那樣相處。愛了更要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敬如賓,愛他(她)就給他(她)足夠的自由,讓他(她)去做任意飛翔的鳥。淡淡的相處中會充滿無限的濃濃深情,既給對方一塊凈土也給自己一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