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中國人民詐騙合同法

中國人民詐騙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2-05-29 17:25:12

① 中國合同法中關於欺詐而簽訂的合同是如何規定的

《合同法》五十二條關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是無效的。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從法條上我們不難看出,合同欺詐的構成有四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

2、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也就是說欺詐與錯誤具有因果關系;

3、對方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從這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互為因果,可見法律對欺詐認定的嚴謹性。

(1)中國人民詐騙合同法擴展閱讀:

欺詐要件的要點分析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欺詐的故意,首先要明確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並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

2、對方陷入錯誤認識。簡單的說就是你征服了對方,讓對方相信你了,跟著你的思路走了,這是一般的陷入錯誤認識,這里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負有告知義務的機關或者個人該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或者眼睜睜的看著不說,都屬於這個情況。

3、因錯誤認識而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你已經跳進了對方給你挖的坑裡了,到這里整個欺詐行為已經完成,那麼是否構成欺詐,還的看第四條,因為我們還有善意的謊言嘛。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籠統的說就是你的欺詐行為超出了法律、道德或交易習慣允許的限度,不是善意而是惡意,是為了損害別人的利益而欺詐的,不是為了維護別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善意的謊言。

② 詐騙合同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合同詐騙犯罪產生的社會原因為:
1、合同管理混亂、有章不循;
2、合同詐騙犯罪是體制轉型過程的「負產品」;
3、商品經濟的消極影響是滋生合同詐騙犯罪的溫床;
4、合同簽約人和管理人員素質低下。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③ 什麼是合同詐騙罪,哪些行為屬於合同詐騙

一、什麼是合同詐騙罪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的規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採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關於合同詐騙罪的認定標准,法律有詳細的規定,合同詐騙罪是我國在1997年刑法中新加的罪名。合同詐騙罪定罪本質上說的是合同詐騙罪怎樣認定的問題,合同詐騙罪有哪些犯罪行為表現,如何進行處罰,這些問題刑法中都做出了相關的規定。
二、哪些行為屬於合同詐騙
根據我國《刑法》第224條的規定,合同詐騙包括以下5種行為:
(1)以虛構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即以憑空捏造出來的單位的名義或者未經他人授權或同意以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簽訂合同的當事人,根據法律規定或者雙方約定,為合同的履行而設定的一種權利與義務關系,是減少合同風險和保障的常規做法。犯罪分子為了取得對方當事人的信任,往往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以達到利用合同騙取錢財的目的。「票據」,是指匯票、本票和支票等金融票據。「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是指證明其對某些本不享有權利的財產享有權利的證明文件,如虛假的土地使用證、房產所有權證以及其他虛假的動產、不動產權屬的「證明文件」等。
(3)沒有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這是犯罪分子一種慣用的誘騙伎倆。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往往使對方當事人對其履約能力和誠意信以為真,進而與之簽訂標的額更大的合同。犯罪分子以此為誘餌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取得對方的信任,達到詐騙的目的。
(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這種行為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合同詐騙。行為人根本不想履行合同,只要簽訂了合同,對方當事人給付了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其犯罪目的就已實現,然後便逃跑、隱藏、躲避。
(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這是一個概括性規定。由於合同詐騙犯罪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法律上不可能窮盡,有必要規定這樣一個彈性款項,便於司法機關具體掌握。司法實踐中主要有以下情況:收受當事人給付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無正當理由既不履行合同義務又不退還,用於揮霍,致使無法返還,等等。

④ 有關詐騙的法律法規

你好,詐騙罪(刑法第266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回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答的行為。
詐騙罪是一種違法行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詐騙是一種違法行為,遇到詐騙首先不能慌亂,當事人應該保存好證據,同時立即報案,另外,當事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⑤ 中國法律對詐騙罪是怎麼規定的

目前我國對詐騙罪是這樣規定的(第265條)(一)概念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二)特徵
1、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詐騙罪的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既包括動產,也包括不動產;2、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使被害人陷入錯誤,信以為真,從而「自願」將財物由被害人轉移到行為人一方。「虛構事實」,是指捏造客觀上並不存在的事實。虛構事實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部分虛構。「隱瞞真相」,是指對受害人掩蓋某種客觀事實,使之陷入錯誤認識,從而交出財物。騙取的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犯罪;
3、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4、主觀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並且須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三)認定應注意劃清詐騙罪與其他特殊詐騙罪的界限。後者如合同詐騙罪,各種金融詐騙罪等。首先,詐騙罪與其他各種具體詐騙犯罪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從刑法理論上講,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法條競合的關系,應按照法條競合的處理原則處理。其次,應注意詐騙罪與其他特殊詐騙犯罪在犯罪構成條件上的區別。如後者有的是以特定的詐騙對象來設立罪名,如騙取出口退稅罪有的是以特定的方法來設立罪名,如合同詐騙,信用卡、信用證詐騙等。

⑥ 簽訂虛假不實的合同,違反了哪些法律條款

違反了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2條規定: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版情形之一,權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⑦ 合同詐騙罪的四個要件和司法解釋

合同詐騙罪的四個要件:

1、合同詐騙罪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單位。法律沒有做特別限制。也就是說,如果個人虛構單位或冒充其他單位實施合同詐騙時,以個人合同詐騙罪論,相應刑罰和賠償責任由個人來承擔。

如果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的,該單位也構成合同詐騙罪,相應的刑法和賠償責任由單位和相關個人共同承擔。所以區分合同詐騙的主體是個人還是單位,對於犯罪刑罰輕重和被害人損失的彌補都大有不同。

2、行為在簽訂、履行合同中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在簽訂合同之初就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並且在履行合同過程中這種非他佔有的主觀故意始終存在。

如果簽訂合同之初具有非他佔有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而卻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打消了非法佔有的主觀念頭,則不構成合同詐騙罪。如果簽訂合同之初仍然具有履行合同的合意,卻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了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直接故意,仍然構成合同詐騙罪。

3、實施了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詐騙方式五花八門,根據《刑法》相關規定,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

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以及其他詐騙方式。就貴之步實際控制人的多次合同行為而言,簽訂合同而不履行,收受佔有對方財物的數額巨大。

結合前後多次合同行為、公司經濟狀況以及其他相關證據材料綜合判斷,如果能夠判定他對多個交易對象的財物具有非法佔有目的的直接故意,則構成合同詐騙罪。反之,則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4、非法佔有了較大數額的財物,對於「較大數額」的法律規定,個人實施詐騙的金額達到5000元至2萬元以上,單位實施詐騙的金額達到5萬元至20萬元以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採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合同詐騙罪與經濟合同詐騙罪是沒有區別的。

(7)中國人民詐騙合同法擴展閱讀:

案例:實施合同詐騙覃某退贓又領刑

河池市金城江區無業遊民覃某以其可承包礦窿為由邀請劉某參與投資,之後將劉某「投資款」30萬元揮霍一空。近日,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人民法院已審結該案,被告人覃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罰金一萬元。

被告人覃某經朋友介紹認識被害人劉某。當得知劉某有意要做礦生意後,便將劉某帶到廣西南丹縣某礦業公司管轄的「610」礦窿進行「實地考察」,謊稱其有關系承包該礦窿,並煞有其事地動員劉某參與投資經營,所得利潤由雙方共同分享。

不知是計的劉某在覃某多次鼓動下,於2013年8月5日與其簽訂了合同協議書,並於次日按照合同約定通過農村信用社將款項30萬元轉到了覃某賬上。覃某收到劉某支付的30萬元資金後,竟玩起了「人間蒸發」,僅一年時間就將該款揮霍一空。

劉某在得知實情後即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案發後,覃某迫於壓力主動到河池市公安局金城江分局投案自首。2014年9月1日,覃某因涉嫌犯合同詐騙罪被依法逮捕。2015年1月30日,覃某將20萬元現金退賠給劉某,剩餘款項10萬元定於2015年6月30日前退賠完畢。

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人覃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資金30萬元,數額巨大,其行為已觸犯刑律,構成合同詐騙罪。

鑒於案發後覃某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同時積極退賠被害人部分經濟損失,且已得到被害人的諒解,依法可從輕或減輕處罰。綜上,河池市金城江區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決。

熱點內容
介入法治療甲亢 發布:2025-05-15 03:55:40 瀏覽:6
法院房屋過戶手續 發布:2025-05-15 03:43:03 瀏覽:195
司考經濟法筆記 發布:2025-05-15 03:42:18 瀏覽:763
2016年司法考試三大本 發布:2025-05-15 03:42:11 瀏覽:231
公司法股東的責任 發布:2025-05-15 03:40:41 瀏覽:241
歷年司法考試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5-15 03:32:42 瀏覽:964
看守所律師會見 發布:2025-05-15 03:30:44 瀏覽:111
信用證商法 發布:2025-05-15 03:30:01 瀏覽:357
道德經虎撲 發布:2025-05-15 03:16:10 瀏覽:731
沈陽法院合同制 發布:2025-05-15 03:14:26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