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路易斯安那州的婚姻法

路易斯安那州的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5-05-15 00:20:23

❶ 夫妻是美國人,在美國結婚,房產可以分嗎

中國《婚姻法》新司法解釋近期出爐後,立即在社會上引起熱議,而焦點則是集中在夫婦離婚後家庭財產的分割。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細胞,婚姻則是維系家庭的基本手段。人這一輩子攢倆錢、有個窩,本想奔向小康日子,這一離婚,半輩子白忙活了。國人的財富最主要集中在房子上,所以民眾討論最熱烈的就是男女離婚後房子咋分。美國人離婚率高,離婚自然也涉及到家庭財產的分割,一般情形下,在家庭財產上分割上天平較傾斜向女性。
美國「結婚、離婚法」三個特點
美國的婚姻法叫做「結婚、離婚法」。結婚的時候沒想到離婚,那叫目光短視;結婚時就想著離婚,那是別有用心。不論是目光短視還是別有用心,實際上都盯著一件事,離婚時這財產怎麼分。在美國離婚分家產不光是分房子,所有被列入家庭財產的東西都要分。主要包括:收入、股息、紅利、儲蓄、房地產、銀行和投資賬戶、遊艇、汽車、古董、金銀珠寶等。分錢比較好說,但有兩件事最容易糾纏,孩子跟誰?誰付孩子的撫養費?房子咋辦?一幢房子總不能劈兩半吧,這就是大難題。所以美國的「結婚、離婚法」有三個特點:一是最大程度保護兒童利益,二是財產分割的天平較傾斜向女性,三是有點懲罰出軌搞婚外情的男性。
共同財產離婚時各一半
一談到結婚,人們習慣於愛情至上,人們多信奉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但婚姻並非僅僅如此,現代社會人們也注意到了婚姻上的法律問題,特別是家庭財產。為了保護家庭的完整特別是女性的權益,美國有10個州對已婚家庭財產實行「共同財產」法律保護。這10個州包括:亞利桑那州、加州、愛達荷州、路易斯安那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德州、華盛頓州、威斯康星州,阿拉斯加雖然也實行「共同財產」,但需男女雙方同意。在這些州,男女結婚後,不論一方是否工作,男女雙方在婚姻期間的財產,所賺的錢或者是債務,是雙方所共有。美國還有40個州實行的是公平財產法律,在婚姻期間,男女誰賺的錢、誰積累的財產就歸誰所有,但在離婚時不是按照誰擁有中國財產來劃分,而是考慮很多因素。
美國50個州在家庭財產法律上分成兩派,對離婚的財產劃分也是兩種處理方式。實施「共同財產」的州,夫妻離婚就採用共有財產分割法,這挺簡單,不想過了,沒問題,婚後的家庭財產男女一人一半。加州是實行「共同財產」法律的州之一,而前州長施瓦辛格是身體力行落實這一法律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老施搞出艷遇,老婆提出離婚。沒說的,全部家當各自得一半。家中的豪宅是老施買的、家裡的錢老施掙得多,但在離婚時甭管老施掙的錢比老婆大人多了中國,離婚時分財產也占不到便宜,統一算賬,各拿50%。
在實施公平財產法律的州,男女離婚時分割家產按照公平分割財產法來執行,它不是離婚男女一半對一半來分家產,而是講求公平,而什麼叫公平呢?這裡面就有學問了,原則上對女性不能不公平。按照公平分割法分家產,主要考慮的因素有:雙方的年齡、身體狀況、教育程度、是否為殘疾人、雙方的收入、離婚後未來賺錢的能力、離婚後獲得資產的能力、被撫養兒童的特殊需要、對家庭非金錢類的貢獻、結婚時間長短、婚前對家庭財產的貢獻、非夫妻共同擁有的財產、家庭資產的增值、離婚的原因、分割財產對納稅上的影響等。
離婚分產保護女性權益
美國各州對離婚家庭財產的分割,雖然有兩種法律制約,但不論是按照那種法律分割家庭財產,總的趨勢是照顧弱者和女性。在「共同財產」法下,婚姻期間不論誰賺得錢都屬於夫妻兩人的共同財產。美國女性在結婚後往往成為家庭主婦,承擔養兒育女的責任。而男性多在外工作,賺錢養家糊口。雖然現在美國女性大多也有工作,但在收入上與男性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施「共同財產」分割,對女性而言較為公平。
而按照公平分割財產法來處理離婚男女的家庭財產,雖不像「共同財產」快刀斬亂麻那麼利索,一人一半清清爽爽,但卻能夠充分考慮家庭中男女雙方的實際狀況,對弱者較為有利。當然在現代家庭結構中,女性往往處在劣勢一方,在金錢上對家庭的貢獻一般不及男性。但女性在非金錢對家庭的貢獻上大多要超過男性,這對女性要求公平分割家庭財產有利。公平分割財產既然不是對半分,就有可能一方拿得多、一方拿的少,如果看上述公平分割財產所有考慮的因素,通常情況下女性獲得家產的比例相對會高一些。
婚前和婚後個人財產不分割
上面所談到的基本上屬於婚後財產在離婚時如何分割的問題,在婚姻中還存在婚前各自財產和婚後個人財產如何處理的問題。原則上結婚前的個人獨立財產、婚前個人資產所產生的收入、租金、利息、紅利、結婚前已經獲得的退休金、在婚姻期間個人收到的禮物、個人遺產的繼承、人體傷害的賠償等,仍屬於個人財產,在離婚時一方可以單方保留,不能按照「共同財產」來分。但在有些特殊情況下,這些屬於個人的資產也可能被裁定可以分割給另一方。例如,配偶由於年齡、健康和傷殘等原因無法工作,婚姻中的債務超過家庭資產。離婚夫婦沒有婚姻資產,但一方擁有大量個人資產,而另一方卻沒有個人資產,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的個人資產或將被拿出來分割。
但有時候,婚前的個人財產和婚後的共同財產會有重疊,特別是在大多數人觀念中,男女兩人成為一家人後就是一個整體,家裡的錢和財產分成你的我的,這哪是過日子。兩口子過日子存這么個心眼,沒想離婚的人也被逼得尋求離婚了。但美國處理個人財產和夫妻共有財產上還是講求區別。比如,夫妻會把結婚後積攢的錢存到一個銀行賬戶,丈夫或妻子也可能把自己婚前積攢的錢存到夫妻共同賬戶上,這些錢會用來購物甚至是投資。到離婚時夫妻共同賬戶上的這些錢到底算誰的呢?原則上,個人投入到夫妻共同賬戶上婚前積攢的錢仍屬於個人財產,只要能證明這是個人財產即可,在離婚時這樣的個人財產不能被對方分割。
在離婚時人們想的比較多的是分財產,但別忘了,過日子還可能欠下一屁股債,離婚時欠下的債那也是兩人共同負責來償還。因此為避免自己沒事惹來一身騷,即使成為夫妻,美國還是有不少人在錢上實行AA制。在美國雖然男女結了婚成了一家人,但在債務上很多州的法律規定是,誰欠錢誰還債,夫妻中的一方不必為另一方的欠債承擔法律責任。比如信用卡
,如果開戶的名字是丈夫,不論丈夫欠了中國債,妻子都沒有法律責任去替丈夫還錢。同樣,男女雙方在結婚前,如果一方欠了錢,結婚後另一方也沒有法律責任替對方還債。所以在美國不少家庭,夫妻間往往是各自開銀行賬戶,各自獨立申請信用卡。這樣一旦一方出現債務危機,也不會影響到另一方的財務安全。
男人「包二奶」離婚損失大
在美國,夫妻離婚並不是像上餐館吃飯那麼簡單,不論是協議離婚還是法律訴訟離婚,都得經過法官這一關,而離婚也分成無過失離婚和有過失離婚兩種。無過失離婚指的是,一方提出的離婚理由並不是因為另一方做錯了什麼事,比如包二奶、養小三或是丈夫虐待妻子。所以無過失離婚最常用的離婚理由術語叫做:雙方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或是婚姻已無法挽回。只要是這個理由,法官就會判決離婚生效。
有過失離婚指的是一方的行為給另一方造成精神和肉體上痛苦,通姦、一方對另一方一段時間的遺棄、一方需在監獄服刑一定時間等。丈夫有婚外情是大多數妻子提出過失離婚最主要的情形,所以在美國「包二奶」風險性很大。在過失性離婚中,法官通常會判決分割給過失離婚受害人更多的家庭財產。
另一方面,「共同財產」分割,對男性出軌搞婚外情也是一種間接的懲罰。美國離婚率高有個特殊原因,一旦妻子發現丈夫有外遇,不會忍氣吞聲,通常是提出離婚。而花心丈夫付出的代價就是家產要被分去一半。再有錢的人,一次婚外情損失一半家產,不用多,一生結兩次婚,離兩次婚,辛辛苦苦積攢的基業只能剩下四分之一。所以美國小富豪致富中有一條經典秘訣,一生只結一次婚,千萬別在女人身上栽跟頭,好好跟著老婆大人過日子才是「性福」。 在公平性分割家庭財產的法律下,離婚原因對家庭財產分割產生很大影響,不論男女在婚姻期間來上個婚外情,在離婚分割家庭財產上恐會吃啞巴虧,想風流快活就要付出代價。
女方可向男方要求贍養費
美國95%的離婚案屬於協議離婚,只有不到5%的離婚案是打到法庭上。協議離婚也需要得到法官的批准,而法官在處理協議離婚時會對家庭財產的分割加以關注,看看是否對一方造成不公平對待。
對於女性而言,離婚後不僅可以分割家庭財產,而且還可以向男方要求贍養費,這一費用不是離婚後一方自動得到,但法律上規定女方可以提出贍養費要求。這里的主要原因是,許多女性在結婚後放棄了自己的職業,而成為家庭主婦全職照顧家務事和小孩。在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一旦離婚,放棄原來工作的女性將立即面臨財務危機。法律允許離婚女性向男方提出贍養費的目的,主要是使離婚後的女方生活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當然過去是男方向女方支付贍養費的居多,現在也有女方向男方支付贍養費的,這要看離婚後雙方的收入情況。
贍養費分為永久性贍養費和過渡性贍養費兩種,永久性贍養費的支付不受時間的限制,但是在提供贍養費方重新結婚或死亡的情況下,法院會依據情況進行調整,可以停止支付或調整支付的金額。一般情況下,接受贍養費的一方找到了工作、支付贍養費一方重新結婚後有新的家庭責任,或是發生殘障、失業等情況,法院都會對贍養費的支付作出重新的考慮。過渡性贍養費的支付一般在2年到5年,在這段時間內,法院鼓勵接受贍養費的一方學習工作技能、出外工作而學會自給自足、獨立地生活。對於支付贍養費的時間,法官主要考慮雙方年齡、身體狀況、結婚時間長短等因素

❷ 拿破崙民法典的內容~~~全部都要。。

編輯詞條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被中國人知曉,大概是在清末洋務運動之後。有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說:清末一場科舉考試中,有點洋務知識的考官出了個作文命題為「項羽與拿破崙」。一位飽讀經書的考生提筆苦思,實在無法理解這個題目的含義,於是寫道:「項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豈畏拿一破侖乎?」不要笑話這個被閉關鎖國的傳統教育制度所害的舊知識分子。
拿破崙於1821年病死聖赫勒拿島,他在臨死前說:「我一生四十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或《民法典》)。是中國法學教育中民法學的必講課程,但只有民法碩士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會去通讀它長達2281條的條文。在我們興師動眾起草《中國物權法》的時候,我們不由得要想起這個法典。因為眼下我國的民法學者在爭論的好多民法物權原理,200多年前這個法國皇帝組織的法學家已經解決好了。
1789年6月,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國民議會通過決議宣布,「所有各類賦稅與奉獻,凡未經議會正式明確批准者,在全國各省份概予停止」,國王也無權決定稅收。國王路易十六為此大怒,解除了主張稅收權歸議會的財政總監內克的職務。
國王與國民議會的矛盾激化了。7月,巴黎城被起義者控制。巴士底獄被攻克。以「誰有權決定賦稅」為起因的法國大革命就這樣全面爆發。1792年9月,統治法國上千年的君主制被廢除,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亂中奪權,發動「霧月政變」,成立執政府。
10個月後,他下令成立由四名委員組成的「民法起草委員會」,規定委員必須在11月內完成民法起草。起草委員會按期完成了民法草案,經大理院和上訴院研究修改後,提交參政院討論修改。參政院圍繞民法草案,共召開了102次討論會,拿破崙親任主席並參加公議97次。法典最後經立法院一致通過。於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了這部人類歷史上的典範性法典。被拿破崙任命為民法起草委員的四人是大理院長特龍謝(Tronchet)、羅馬法專家馬爾維爾(Malleville)、政府司法行政長官普雷阿梅納(BigotdePréameneu)、及海軍法院推事波塔。
《拿破崙法典》又稱為《法國民法典》,它是資產階級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於1804年公布施行。經過多次修訂,現仍在法國施行。它最初定名為《法國民法典》 ,1807年改稱為《拿破崙法典》 ,1816年又改稱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稱為《拿破崙法典》,但從1870年以後,在習慣上一直沿用《法國民法典》的名稱。
法典內容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 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其中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廢止了第726、912兩條,從而使外國人在繼承法上和法國人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廢止了第22~33條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條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記法》改進了關於抵押權的規定。1871年開始的第三共和國得到鞏固以後,進行了范圍廣泛的法典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針對婚姻法和親屬法,結果,關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修改,特別是放鬆了對於父母同意的要求,對當事人較為方便。離婚制度一度於1816年廢除,1884年得到恢復,但基於夫妻共同同意的離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復。關於親權的行使,發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並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遺棄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親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戰爭的結果,1923年的法律曾對收養的規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進行了修改。關於夫妻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由於1891、 1917、 1925年的法律補充規定了對配偶遺產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權而有所擴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變更了在丈夫單獨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廢除了奩產制,並且許可妻子在不經其夫同意下開立銀行帳戶,並管理其個人財產。1970年的法律廢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長的原則。最後,1972年的法律廢除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盧森堡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習慣法》為基礎。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藍本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崙法典》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而且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則也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拿破崙法典》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奪目。
《拿破崙法典》目錄:
總則 法律的公布、效力
第一編 人
第一章 民事權利的享有及喪失
第二章 身份證書
第三章 住所
第四章 不在
第五章 結婚
第六章 離 婚
第七章 父母子女
第八章 收養與非正式監護
第九章 親 權
第十章 未成年、監護及親權的解除
第十一章 成年、禁治產及裁判上的輔助人
第二編 財產及對於所有權的各種限制
第一章 財產分類
第二章 所有權
第三章 用益權、使用權及居住權
第四章 役權或地役權
第三編 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
總 則
第一章 繼 承
第二章 生前贈與及遺囑
第三章 契約或合意之債的一般規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發生的債
第五章 夫妻財產契約及夫妻間的相互權利
第六章 買 賣
第七章 互 易
第八章 租 賃
第九章 合 伙
第十章 借 貸
第十一章 寄託及訟爭物的寄託
第十二章 賭博性的契約
第十三章 委 任
第十四章 保 證
第十五章 和 解
第十六章 民事拘留
第十七章 質 押
第十八章 優先權及抵押權
第十九章 對於債務人不動產的強制執行及債權人間受分配的順位
第二十章 時 效

❸ 美國的法律體制是什麼

1)美國法律的發展
美國法來源於英國法,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作了較多的改變。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美國法律制度的發展大約經過了四個時期: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法;獨立戰爭後的美國法;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法;現代美國法。
2)美國法律的性質
它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擁有英美法系以英國為中心、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以判例法為主;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法律發展中法官作用突出;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注重程序的訴訟主義等共同的特點,同時也擁有自身的特點。
3)美國法律的特點
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聯邦除在國防、外交、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等方面外,無統一的立法權;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權基本上屬於各州。盡管官方和非官方機構提出過不少供各州立法參考的模範法典草案,但各州採納程度不一。路易斯安那州原為法國屬地,保留了法國法傳統;西南部各州的親屬法則具有法國法和西班牙法的色彩。
4)我個人理解的美國法律的優點
首先是強調程序正義,這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不至於被濫用;
其次是判例制度和成文法結合,具有廣泛適用性,不容易被鑽了條文的漏洞,也不容易導致權力尋租;
其三是強調人文關懷和教育性,讓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有真正被視作「人」而不是被圈養的畜牲。人道主義源於本來是殘酷為本質的「專政」工具法律,確實讓人有點敬仰;
其四是公民陪審團制度,保證了法律不會成為某個統治階層的專有工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正義的可能性。

❹ common law 的主要特點

習慣法
習慣法
網路名片
習慣法是獨立於國家制定法之外,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在現代法律體系中,習慣法的作用大大減弱了,除了在非洲一些國家習慣法仍然在實際上起著比較大的作用外,在其他主要法律體系,習慣法已經不是主要淵源。但是,習慣法仍然在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錄

簡介
差別
存在形式社會學
比較法
現行立法
條件
特點行業性和地域性
非明示性
穩定性
規則規則
不與法律沖突
簡介
差別
存在形式 社會學
比較法
現行立法
條件
特點 行業性和地域性
非明示性
穩定性
規則 規則
不與法律沖突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習慣法作為一類社會規范,不僅中國有,而且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它是獨立於國家制定法之外,依據某種社會權威確立的、具有強制性和習慣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既非純粹的道德規范,也不是完全的法律規范,而是介於道德與法律之間的准法規范。 習慣法

編輯本段差別
英美法系亦稱普通法系或海洋法系,「普通法」是譯自英文「Common Law」,即「普遍通用」之意,與歐陸法系並稱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兩大法系,范圍包括英國(除蘇格蘭)、美國(除路易斯安那州)、加拿大(除魁北克省)、澳洲、廣大的英語國家和地區及很多前英國殖民地,香港也包括在內。 與大陸法系相比,英美法系多采不成文法,尤其是判例法,強調「遵循先例」原則;審判中採取當事人主義和陪審團制度,對於司法程序比較重視;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的發展往往依賴司法實務人員(尤其是高等法院法官)的推動,即法官實質上通過做出判決起到了立法的效果。普通法系的立法精神在於:除非某一項目的法例因為客觀環境的需要或為了解決爭議而需要以成文法制定,否則,只需要根據當地過去對於該項目的習慣而評定誰是誰非。比如說目前在美國為止其國內雖然制定了多部法典,但是多不像大陸法系國家一樣具有官方效力,往往是民間學術組織自行訂立,提供各州參考,只有各州立法機關通過法案決定這些模範法典在本州適用後,這些法典才具有法律效力。 英美法系起源於英國。在諾曼征服之後,英國國王為了統治的便利,在司法審判中大量適用各地的習慣法,加上源自法官要改變適用普通法而引起的不公平情況,另生成一套衡平法制度。衡平法的適用與普通法是兩套司法系統。經過法官(和以前的教士)長期的互相交流,形成了英國獨特的「普通法」,「普通法系」即由此得名。這種法律體系是英國社會內部自生自發的產物、是經驗主義的結果,因此許多具體的法律制度在注重邏輯概念體系的大陸法系人士看來顯得紛繁蕪雜、不成體系,從而難以為其它國家模仿或移植。最初是通過英國(以及後來的美國)的殖民擴張傳播的,故而當今英美法系的版圖與18、19世紀英美殖民地的版圖大致吻合。 英國與美國是英美法系的主要代表國家,但兩國間的法律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概括言之,英國法注重法律的形式而美國法則更關注法律的實質。 除了英美法系國家之外,英美法在當今世界其它地方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國際貿易和海商運輸等方面。
編輯本段存在形式
社會學
從法社會學視角考察,法律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以是有組織的有序體,也可以是無組織的鬆散體」。古羅馬著名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在無成文法可循的情況下,那些長久的習慣常常被當作法和法律來遵守。」尤里安認為,「沒有理由不把根深蒂固的習慣作為法律來遵守(人們稱它是由習俗形成的法)。事實上,我們遵守它們僅僅是因為人民決定接受它們。那些在無成文法的情況下人民所接受的東西,也有理由為所有人所遵守。」而從法人類學、法史的視角考察,習慣法是法律的最早淵源形式,它先於國家的存在而存在。「有國家以前之社會及初期之國家,習慣幾佔法律之全部」。 「遠古時代的法律無一例外都是習慣法,部落法時代的法均為習慣法。早期的成文法也只是習慣法的匯編,羅馬的十二表法、兩河流域的烏爾納姆法典和漢漠拉比法典概莫能外。古希臘的法律、古羅馬王政共和時期習慣均為主要法源」。「隨著制定法日益發展,習慣法的地位開始下降,但也存在反復。羅馬帝政時期,制定法極為發達,習慣法地位很低。但在羅馬滅亡、北方野蠻民族入侵以後的中世紀,習慣法又成了主要的法律。」然而,自18世紀至19世紀之初,中央集權各國為謀法律的統一,大規模編纂法典,在理性主義思潮支配下,力圖將民法法規悉羅入而無遺。1804年的拿破崙法典,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皆有否認習慣法效力之傾向。至19世紀歷史法學說漸盛,排除成文法萬能之思想,1896年之德國民法關於此點未設規定,1907年瑞士民法第1條始明定習慣法對於成文法有補充的效力。
比較法
從比較法角度考察,直到今天,普通法國家司法所奉行的遵循先例原則,即遵循的是慣例(習慣)。例如,美國《統一商法典》也總是隨著商業習慣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相反。在民法領域,「現代各國民法均承認習慣為法源之一」,一些國家的民法典中,還對習慣法的法源地位明文予以確認。例如,《瑞士民法典》第1條即規定,「凡依本法文字或釋義有相應規定的任何法律問題,一律適用本法。無法從本法得出相應規定時,法官應依據習慣法裁判;如無習慣法時,依據自己如作為立法者應提出的規則裁判」。《義大利民法典》第一條「法源說明」中亦明確地將慣例列為法源。在商法領域,習慣法的法律淵源地位更為突出,一些國家商法上甚至明確規定,沒有習慣時,方適用法律(制定法)。而在國際法領域,不成文的國際法一般規則作為國際習慣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行立法
我國現行立法對習慣法的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長期以來,習慣作為法源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但亦並未禁絕。例如,1949年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3條的規定:「我國各少數民族均有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現行憲法第4條第4款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現行《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上述規定為確立習慣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奠定了憲政基礎。在民事立法和司法方面,習慣法受到了尊重。例如,作為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部法律——1950年婚姻法在列舉禁止結婚諸情形的同時,規定「對其他五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間禁止結婚,從習慣」。 1951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關於贅婿要求繼承岳父母財產問題的批復》中指出,「如當地有習慣,而不違反政策精神者,則可酌情處理。」1953年6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關於不同民族男女結婚後所生子女應屬何族問題的復函》認為,不同民族結婚後所生子女應屬何族,「應根據群眾一般習慣決定」。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相當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到習慣法方面的內容。例如,《人民警察法》第20條要求警察「尊重人民群眾的風俗習慣」。《監獄法》第52條規定「對少數民族罪犯的特殊生活習慣,應當予以照顧」。《戒嚴法》第29條規定戒嚴執勤人員「尊重當地民族風俗習慣」。尤其應當指出的是,由於目前我國尚未誕生統一的民法典,民事立法處於分散、不完備的狀態,因此,習慣法補充民法法源的地位不可或缺,習慣法作為法源實際上已被我國民事立法所確立。例如,《民法通則》第15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規定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特點,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單行條例或者規定」。第1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婚姻法》第5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繼承法》第35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財產繼承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第14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物權法》第85條規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第116條第2款規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而《合同法》中共有9處提到適用交易習慣,或根據交易習慣確立,或存在交易習慣的則排除合同法一般條款的適用而優先適用交易習慣等內容。總之,當前在我國,習慣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有關少數民族的婚姻、繼承等方面以及某些涉外方面的規定所遵從的國際慣例。
編輯本段條件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各民族發展自己的語言,保持自己的風俗
1.外部要素:須有繼續不息,反復奉行之習慣存在。此項習慣,為全國人民所遵守者,則形成普遍; 2.內部要素:須為人人確信其有法之效力; 3.須系法規所未規定之事項,與制定法不矛盾; 4.須不違背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 5.須經國家(法院)明示或默示承認。例如,奧地利民法第10條規定,「習慣,須法典定為可以適用時,始可適用」;日本法例第2條規定,「習慣,僅限於為法令之規定所認,及關於法令無規定之事項,為有效」。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院)的判例,常為習慣法之良好淵源。
編輯本段特點
行業性和地域性
民事習慣經常是分散、不統一的,每一個地區的民事習慣不盡相同,同一個地區的民事習慣也不盡一樣, 民族婚姻習慣法講演實錄
所謂「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正是民事習慣地域性的形象反映。因此,某一民事習慣往往只能適應特定地區或地域社會生活的調整需要,從一般意義來說,它不能普遍適應更廣范圍內的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面對跨地區、跨行業的糾紛時,習慣法的狹隘性很容易造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的情況。
非明示性
習慣法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通常是不成文的,外界不易了解。
穩定性
習慣法是由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反復實踐,自發漸進形成的,作為歷史的積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有的習慣法的影響是如此的彌久,甚至可以延續上千年。事實上,正如古羅馬法學家赫爾莫傑尼安所認為的那樣,「那些由長期習慣確認了的並且被長年遵守的東西,同寫成文字的法一樣,被作為公民間的默認協議」。 民族婚姻習慣法講演實錄 正是由於某一行為積年累月,世代相傳,行之久遠,化於內心,積淀成為民間習慣,具有穩定性,才具有了法的效力。習慣法是由習慣發展而來的一種法的淵源,其功能主要在於彌補成文法漏洞。眾所周知,由於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立法者無法通過立法窮盡所有事項,成文法國家即使有了完備的民法典,也不可能做到對民事生活的一切關系都有明確規定。更何況社會生活總是不斷發展變化,將不斷產生一些新的關系、新的問題,無法從現行法中找到相應的規定,這就為習慣法留下了生存空間,民事習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彌補了國家制定法調控機制的不足,成為一種有效的補救手段和協同方式。 習慣法主要依靠民眾的普遍認可,依靠情感、良好的心理認同,價值利益取向的共同性和社會輿論來實施和維持,與國家法相比,不具有「強制性」,體現的是一種「同意權力」。因此,習慣法的實行成本明顯的小於國家法。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由於民事糾紛的可調和性、復雜多樣性等特點,從私法自治的角度出發,民事審判在追求公正、效率的同時,應當盡可能地遵從當事人自願原則,充分利用當地的習慣法公正地裁斷案件,這應當被列為審判方式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習慣法作為法源,其適用范圍主要體現在非處罰性的法律領域。在刑法領域,「罪刑法定」原則明確排除了習慣法適用的空間。習慣法最主要的適用領域是在民商法領域,此外,在行政法中亦偶爾有運用。例如,我國台灣地區《水利法》第1條規定:「水利行政之處理及水利事業之興辦,依本法之規定。但地方習慣與本法不相抵觸者,得從習慣。」但在行政處罰方面,台灣不承認習慣法的法源地位。
編輯本段規則
習慣法何以取得法律效力,學術界主要有國家認可說和社會公認說兩種觀點。中國、前蘇聯和大陸法系的國家持「國家認可說」為多,英國、美國的學者則多持社會公認說。規范法學派持國家認可說,社會法學派主社會力量說。但無論采國家認可說還是社會公認說,習慣法都具有上述的行業性、地域性、非明示性的特點,這決定了習慣法適用的困難。但是,「盡管習慣法具有神秘色彩使人不易覺察,但對於習慣法的出現、傳播和得到承認的方 式有所揭示並不是不可能的。」當前,我國司法實踐中經常涉及到習慣法的運用,但由於我國立法尚未確立習慣法適用的規則,各地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運用習慣法方面還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因此,確立習慣法適用的規則顯得極為必要。法院適用習慣法通常應遵守以下規則。 習慣法
規則
1.法律對適用習慣法有明文規定的,從其規定。例如,在國際貿易場合,按照我國現行《民法通則》及《海商法》的規定,國際慣例、國際條約和國內法的適用順序是: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國內立法、國際慣例。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我國法律中的上述規定,與國際貿易法中的規定並不一致。例如,1964年的《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第9條第2款規定:「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凡本法與國際慣例有抵觸時,優先適用慣例」。 2.法律對適用習慣法無明文規定的,「當一般法與地區性、職業性等習慣發生沖突時,顯然是前者占優勢」即一般情況下制定法應優先於習慣法適用。法制統一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所奉行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要求,其目的在於維護法律的位階,避免法律適用的紊亂,保障法律的尊嚴。為保證法制的統一,瑞士民法典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均規定了制定法優先適用的原則。制定法優先意味著如果法律已設明文規定,即無適用習慣法的餘地,只有法律無明文規定才可適用習慣法,「習慣僅有補充法律的效力,故習慣成立的時間,無論在法律制定之前或其後,凡與成文法相抵觸時,均不能認為有法的效力。」因此,按照其要求,在我國任何地方執法部門不得以照顧民族關系等為借口,以習慣法代替刑法,不得對民族地區存在的溺殺女嬰和拐賣婦女等刑事犯罪行為網開一面。 3.習慣法通常屬於不成文法范疇,但也有通過成文法予以規定的情況。例如,歷史上的《薩克森法典》或格阿提阿尼教會法匯編最初常常是對遺傳下來的習慣法規范的「私人」記錄。現代國家的法律中偶爾也會出現通過成文法認可習慣法的情況,如果成文立法中有習慣法的規定,則優先於不成文的習慣法予以適用。 4.當事人之間可以通過協議決定習慣法的適用。杜摩蘭在《巴黎習慣法評述》中,主張在契約關系中應該適用當事人自主選擇的那一習慣法。南非《習慣法適用法》(草案)中規定,「在決定是否適用習慣法時,法院可以給予當事人之間明示或默示的適用習慣法的協議以效力,除非法院確信這樣做是不適當的」。在當事人之間沒有關於決定習慣法適用方面的協議時,「法院可以適用與當事人或案件有最密切聯系的習慣法」,「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當事人之間任何交易的性質、形式和目的;訴訟原因發生地;當事人各自的生活方式;為決定對於土地的利益的目的,該土地的所在地等等」。 5.習慣法查明是習慣法適用的前提,習慣法查明一般應遵守以下規則。 民族婚姻習慣法講演實錄 首先,習慣法查明奉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例如,我國台灣地區1924年上字第1432號判決,「習慣法則之成立,以習慣事實為基礎,故主張習慣法則,以為攻擊防禦方法者,自應依主張事實之通例,就此項多年慣行,為地方之人均認其有拘束其行為之效力之事實,負舉證責任。如不能舉出確切可信之憑證,以為證明,自不能認為有此習慣之存在。」為查明習慣法規則的存在或內容,法院可以參考以下材料:案例、教材以及其他權威性材料;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接受專家意見等。一般而言,如果無相反的證據,推定在有許可權的機關和團體的正式匯編中公布的慣例為已經存在的慣例。對此,《義大利民法典》第9條予以了明文規定。
不與法律沖突
其次,習慣法不得與強制性法律規范相沖突,同時,亦不違反公序良俗。古羅馬法學家傑爾蘇認為,「那 民族婚姻習慣法講演實錄
些不是由理性引進的,而是先因錯誤後因習慣而形成的做法,不再適用於其他類似案件」。《日本民法典》九十二條規定,「有與法令中無關公共秩序的規定相異的習慣,如果可以認定法律行為當事人有依該習慣的意思時,則從其習慣。」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2條則直接規定了,「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台灣地區曾有不動產所有人變賣不動產時其親屬有優先購買權的習慣,法院認定這種風俗不利於財產的流轉和社會資源配置利益的最優化原則,故其有背於公序良俗原則,此種習慣不能約束有關當事人,即該習慣無效。 再次,必須區別習慣法與偶爾的習慣。所謂習慣,是指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而形成的一種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模式,即「多數人對同一事項,經過長時間,反復而為同一行為」,「習慣是一種事實上的慣例。其通行於全國者,謂之一般習慣。通行於一地方者,謂之地方習慣。至一般人所信行者,謂之普通習慣。適用於特種身份或職業及地位者,謂之特別習慣」。「與習慣法應嚴予區別的,系事實上的習慣,此僅屬一種慣行,尚欠缺法的確信。易言之,即一般人尚未具有此種慣行必須遵從,倘不遵從其共同生活勢將不能維持的確信。此種事實上習慣不具法源性,無補充法律的效力。」 最後,新習慣法優於舊習慣法。習慣法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習慣法在內容、形式、實施方式等方面都會進行著緩慢的變化,所謂的「一代有一代之約例」,「有立新之約」,正是形象地反映了習慣法的這種變化。根據「後法優於前法」的法理,應當優先適用新的習慣法。

❺ 全世界一天大約有多少人離婚

據聯合國統計,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的離婚率都有迅速上升的趨勢。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離婚率長期居高不下,亞洲許多國家的離婚率已有接近美歐國家的趨勢,如韓國的離婚率已經飈升至排名世界第三。最近,本報駐外記者對各國的離婚率以及各國對離婚採取的措施進行了調查。

美國:不敢結婚,更怕離婚

美國現有人口約3億,其中59%已結婚。雖然90%以上的美國成年人會選擇結婚生活,但美國人的離婚率也非常高。在上世紀50年代,90%以上的已婚夫婦能將他們的婚姻維持到10年以上,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下降到不足50%。近兩年來,美國甚至出現了「30年之癢」一說,即許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甚至80多歲的老夫老妻也加入了離婚行列。

美國專家認為,人們離婚的原因很多,包括美國人越來越長壽、新一代人的價值觀和老一輩人不同、女性經濟獨立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美國離婚非常容易。然而物極必反,在全世界離婚率最高的美國也有走另一個極端的。路易斯安那州1997年通過新的婚姻法案,推翻了以前寬松的「無責任離婚」形式,實行一種更為嚴厲的契約婚姻法案,規定夫妻只有在諸如通姦、性虐待、遺棄、長期分居或重罪判刑入獄等少數情況下才能離婚。

隨著近幾年美國經濟不景氣和就業難,年輕人已不敢輕言結婚,結了婚的人也不敢輕言離婚。前不久記者的一個美國朋友結婚3年後出現了危機,經過8個多月漫長的法律訴訟,花費3萬多美元才分手。事後男女雙方都表示,以後如果再婚,就再也不分離了,離婚真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

韓國:離婚率排名世界第三

根據韓國統計廳的數字,近年來韓國離婚率平均以0.5%的速度上升。2003年韓國統計廳發表的《2002年結婚和離婚統計結果》顯示,離婚件數每年都在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一年中,約30.6萬對夫婦結婚,而有14.5萬對夫婦離了婚。

在過去10年裡,離婚總件數幾乎增加了3倍。韓國2002年每千人中有2.8對夫妻分道揚鑣,離婚率排在了美國和英國之後的世界第三位。

今年春節期間,韓國《朝鮮日報》一位記者到首爾家庭法院協議離婚申請者等候室采訪,發現那裡48個凳子上坐滿了人。

韓國離婚率升高的原因很多,婆媳關系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據家庭法院協議離婚受理室負責人表示:「每到中秋、新年或暑假結束後,離婚就會大增,可能是夫妻因為節假日前往婆家的問題爭吵,並且到婆家遭遇婆媳間的矛盾後,問題突然爆發要求離婚。」

觀念的變化也是離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據韓國統計廳去年6月21日發表的《1970年以後婚姻、離婚的主要特性及變化》透露,去年離婚的夫婦中,已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夫婦佔18.3%,換句話說,平均每5對離婚夫婦中就有1對屬於晚年離婚。這個數字是24年前的4倍。

另外,女性首先提出離婚、分居提議的比率在2003年達到了66.7%,而男性僅為30.6%。在離婚原因中配偶有外遇的比例很高,佔46.4%。

為遏制不斷上升的離婚率,韓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相繼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並取得了實效。2005年3月,首爾家庭法院推出了「熟慮期」和義務調解制度,規定申請離婚的夫婦必須經過一個星期的「熟慮期」,並經過專家咨詢調解後,法院才能受理離婚訴訟。

據統計,自3月份實行離婚「熟慮期」和義務調解制以來,撤回離婚申請的比例比以前增加了約一倍。

印度:離婚率十年翻了一倍

由於農村人口眾多以及離婚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印度政府一直沒有關於離婚率的官方統計數字。但最近幾年裡離婚率大幅增加卻是印國內一致公認的基本事實。2004年5月《印度教徒報》的一篇文章便形容「印度離婚率像坐了火箭一樣直線上升」。一些致力於婦女權益的社會組織專家估計,在2004年,印度全國離婚率為0.58%。左右,比10年前增長了一倍有餘。

年輕人離婚是印度離婚率大幅攀升的一個重要因素。據《印度時報》不久前報道,在加爾各答市舉行的一項離婚調查顯示,大約有25%-30%的離婚發生在新婚夫婦中間,他們的婚期從15天到6個月不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家族性集體離婚」,在印度農村地區,往往會出現家庭婚姻的情況,如一方的幾個兄弟同時娶了對方的幾個姐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婚姻破裂而導致兩個家族反目成仇,基本上都會以集體離婚了事。

最新開展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女性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對離婚的態度越變得不太在意。在有著「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女軟體工程師杜塔就表示,在她們班一共18名同學當中,畢業3年後還有5個人沒有結婚,而另外13個人里已經有8個又都離了婚。「我們會經常在一起聚一聚,大家都覺得,一個人的日子也很好。」

德國:立法增加離婚難度

近幾年來,德國的離婚率仍居高不下。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字,去年,德國有近20萬對夫婦離婚。大部分離婚的夫婦在婚後第六年分居,第七年辦理離婚,符合俗語所謂的「七年之癢」。德國《明鏡》周刊等媒體把這主要歸咎於不斷攀升的失業率導致夫妻之間不和。

據記者了解,目前德國盛行的「離婚經濟」也給離婚潮推波助瀾。比如,去年德國誕生的一本離婚雜志――《玫瑰之戰》,鎖定的讀者群就是日益龐大的離婚大軍,還有諸如離婚公司、離婚酒吧、離婚電視節目等等。德國著名婚姻顧問塞爾弗德博士對此憂心忡忡,他說,這可能會鼓勵人們與自己的伴侶分道揚鑣。

在過高的離婚率下,德國各類社會機構不得不去填補無數家庭破裂所造成的責任空缺,國家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德國婚姻法專家斯格爾教授說,人們有離婚自由的權利,但不能濫用這種權利。「任何時候,離婚者都應首先考慮對老人、孩子、家庭、社會的義務承諾。事實上,由於輕率離婚而帶來的單親家庭問題,老人問題,兒童成長教育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為此,德國立法機關正在設法「增加離婚的難度」。正如一位德國朋友說的,在德國,政府是不鼓勵離婚的,一旦男方提出離婚,他今後必須將自己收入的一半給他的妻子。

巴西:單身姑娘追求已婚男人

根據巴西統計局的資料,巴西離婚率從1985年以來已經增加了兩倍。許多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從1988年始,巴西法律不再對離婚者實行限制,過去一生最多隻能離二次婚的法令被取消,可以不限次數地結婚和離婚。

社會學家認為,過去婦女離婚是不光彩的事,現在巴西婦女普遍認為,如果受到丈夫的家庭暴力,她還死心塌地跟著他,才是羞恥。統計資料顯示,在因男女雙方爭執而導致分居或離婚的情況中,73%是由婦女首先提出的。

另外,男人的忠誠度是婚變的直接因素。一些「情感豐富」的男人,婚後就想著背叛家庭,喜歡泡在酒吧里等姑娘落網,這也是離婚率升高的原因。心理學家路易斯說,巴西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單身姑娘尋求已婚男人的現象日益增多,她們糾纏自己相中的人,不管他們是否已經結婚。

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巴西法律近年來又規定,夫婦結婚兩年後方可離婚。而且還要先分居兩年,法院如判定確實感情不和才判離婚。巴西法律還規定,離婚後需兩年期滿後方可再婚。

中國:離婚人數迅速上升

據中國民政部門統計,1980年中國離婚對數為34.1萬對,1990年為80萬對,2000年為121萬對,2003年為133.1萬對,2005年為161.3萬對。從絕對離婚對數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離婚人數增加趨勢迅速。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常務理事徐安琪認為,導致中國離婚人數急速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由於社會處於轉型期,社會變革給婚姻的穩定帶來巨大沖擊。

其次,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婚姻質量、感情需求和愛情期望也有所上升,以前覺得能湊合的,現在就不能容忍了。

徐安琪還特別強調了另一個原因:由於民政部對婚姻登記條例和協議離婚條例進行了修改,簡化了結婚和離婚程序,也使得一部分人沖動離婚變得容易。

徐安琪認為,某個地區的離婚率高並不能代表該地區的婚姻質量低下、社會混亂。她舉例說,一項婚姻調查顯示,生活在離婚法律比較寬松,觀念比較開放的國家的人,幸福感更強,因為感情不好的夫妻可以順利解體,保持婚姻關系的人都過著質量較高的感情生活,這是更和諧的社會狀態。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新欣也認為,婦女地位的提高也是導致離婚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婦女在經濟和精神上越來越獨立,不需要忍耐在別人的屋檐下,這絕對是婦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

熱點內容
歷年司法考試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5-15 03:32:42 瀏覽:964
看守所律師會見 發布:2025-05-15 03:30:44 瀏覽:111
信用證商法 發布:2025-05-15 03:30:01 瀏覽:357
道德經虎撲 發布:2025-05-15 03:16:10 瀏覽:731
沈陽法院合同制 發布:2025-05-15 03:14:26 瀏覽:237
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5-15 03:04:19 瀏覽:247
名股實債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5 02:55:37 瀏覽:444
刑法嚴重么 發布:2025-05-15 02:46:49 瀏覽:46
六五普法規 發布:2025-05-15 02:31:30 瀏覽:950
錦州土地確權法律咨詢 發布:2025-05-15 02:31:21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