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133條

合同法第133條

發布時間: 2022-05-29 20:39:09

『壹』 合同法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

(2006年)甲、乙來簽訂貨物源買賣合同,約定由甲代辦托運。甲遂與丙簽訂運輸合同,合同中載明乙為收貨人。運輸途中,因丙的駕駛員丁的重大過失發生交通事故,致貨物受損,無法向乙按約交貨。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乙有權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B.乙應當向丙要求賠償損失

C.乙尚未取得貨物所有權

D.丁應對甲承擔責任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甲不能向乙按約履行義務是由於丙的原因,但是甲仍應承擔違約責任。乙和丙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基於合同的相對性,乙不能要求丙承擔賠償責任。甲在向乙承擔違約責任後,可向丙要求賠償,由於丁是丙的工作人員,因此丁不對甲承擔責任,而應由甲直接向丙主張。此外,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在代辦托運的情況下,貨物交承運人即為交付,所以乙已經取得貨物所有權。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

『貳』 我國合同法規定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所有權何時轉移

動產交付轉移,不動產登記轉移。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叄』 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價款付清時發生轉移對嗎

不是的,

依《合同法》第133條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所以,在一般情形下,交付標的物即可轉移物的所有權

但對於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動產和不動產,因其所有權的轉移須辦理特別的手續,出賣人應依約定協助買受人辦理所有權轉移的登記等有關的過戶手續,並交付相關的產權證明給買受人。

『肆』 法律案例,幫我分析一下,謝謝!

案一、(今年的司法考試中有這樣性質的一道題,我來幫LZ分析下)

1 合同中如果約定為磚廠整體包括全部設備及成品轉讓的話,此案涉及合法法不動產所有權何時轉移的問題。

合同法第133條確立了所有權轉移時間: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一)標的物轉移原則
1、動產適用交付主義,動產自交付之日發生轉移。 這里的動產包括汽車、輪船、飛機等特殊動產。
2、不動產適用登記主義,不動產自登記之日所有權發生轉移。
3、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買受人交清最後一筆款項時移轉給買受人。
4、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倡導契約自由,一般情況下,只要法律沒有作強制性規定,都允許當事人約定,而且有約定的,優先約定。合同當事人可以對標的物所有權約定自合同成立時移轉。這里的標的物必須是特定物。

(二)交付的方式
1、現實交付,即出賣人將標的物置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即標的物直接佔有的移轉。此為交付的常態。�
2、觀念交付。觀念交付又分為三種:①擬制交付。即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的交付方式。標的物的單證,即物權憑證,包括倉單、提單等。②簡易交付。即買賣合同訂立前,買受人已經通過租賃、借用、保管等合同關系實際佔有標的物,標的物的交付系於合同生效的交付方式(第140條)。③佔有改定。即由雙方當事人簽訂協議,使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間接佔有,以代替標的物直接佔有的移轉的交付方式。我國《合同法》未確認這種交付方式,這里僅作學理探討。我國《合同法》分別於第133、135、140條確認了現實交付、指示交付與簡易交付三種交付方式。
3、現實交付依交貨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為三種情形:(1)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送運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2)上門提貨。即由買受人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3)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依上所述,買賣合同依法成立時,所有權即轉移,所以李某屬無外分權人,其應對偷運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及違約責任。

本案處理:
1 張某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李某繼續履行合同,並對偷部分賠償;
2 同時應支付張某由此造成的損失;
3 承擔訴訟費用;
4 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

依據合同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張李已約定何時交付,合同已告成立)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案例二、

1 王某以價值10面值的彩票做為還款方式,李某接受,自此二人的債權債務關系消滅。
2 因王某給付的彩票所產生的權利由李某所有。王某無處分權。

以物的形式清償債務,雙方意見達成一致後,債權消滅。此後由物產生的孳息由實際持物人享有完全的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與原債務人已無法律關系。
(王某隻是以票面實際價值清償債務,對於孳息未做約定,並且王某亦無法預見此彩票能夠產生如此多的孳息,根據慣例,自物權轉移時,此物的孳息一並轉移。王某自此失去對此物的所有權(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李某享有該物上的收益權)

依據:
物權法第116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這是物權法對孳息的歸屬的規定。在物權法中,產生孳息的物或權利稱原物,而孳息分為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按照物質的自然生長規律而產生的果實與動物的出產物,法定孳息是指因法律關系而得到的利息、租金及其他收益。該法律關系,既可因法律行為而產生,如根據租賃合同而產生的租金,也可因法律規定而產生,如遲延履行的情況下,根據違約責任產生的對遲延利息的請求權。

區分原物與孳息意義在於確定孳息歸屬於何人所有。依據物權法的上述規定,對於天然孳息的收取權原則歸原物的所有人。但是,如果存在用益物權人,那麼因用益物權本身就是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自然,該天然孳息應當歸用益物權人取得。此外,當事人還可以特別約定天然孳息的歸屬。至於法定孳息的收取人,在當事人有約定時,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伍』 簽訂買賣合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買賣合同是一方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另一方,另一方支付價款的合同。轉移所有權的一方為出賣人或賣方,支付價款而取得所有權的一方為買受人或者買方。
簽訂買賣合同時應注意的問題
合同的形式,又稱合同的方式,是當事人合意的表現形式。
從種類上分,可以將買賣合同分為口頭形式、書面形式。
口頭形式是指當事人用語言為意思表示訂立合同,而不是用文字表達協議內容的合同形式。
書面形式是當事人以書面文字表達協議內容的方式,它的表現可以是合同書以及任何記載當事人要約、承諾和權利、義務內容的文件。
書面形式是當事人最為普遍採用的一種合同約定形式。合同採取書面形式,雖然比較復雜,但優點在於權利、義務記載清楚,便於履行,發生糾紛時也容易舉證和分清責任,有據可查。因此對於關系復雜的買賣合同,最好採取書面形式。
買賣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問題
合同的成立指合同當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協議。合同的生效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一定的法律約束力。
合同成立的要件有如下:
1.訂約主體存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訂約主體是實際訂立合同的人,他們既可以是未來的合同當事人,也可是合同當事人的代理人;
2.對合同的標的數量等內容協商一致;
3.須具備要約和承諾兩個階段。
合同生效的要件有如下: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
(4)合同必須具備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別問題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故又稱要約引誘。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區分要約和要約邀請:
依法律規定作出區分。這就是說,法律如果明確規定了某種行為為要約或要約邀請,即應按照法律的規定。例如,根據《合同法》條文規定,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
根據當事人的意願來作出區分。此處所說的當事人的意願,是指根據當事人已經表達出來的意思確定當事人對其實施的行為主觀上認為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
根據訂約提議的內容是否包含了合同的主要條款來確定該提議是要約還是要約邀請。要約的內容中應當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這樣才能因受要約人的承諾而成立合同。而要約邀請只是希望對方當事人提出要約,因此,它不必要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
根據交易的習慣即當事人歷來交易做法來區分。例如詢問商品的價格等,根據交易習慣,一般認為是要約邀請,而不是要約。
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問題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合同法》第133條對買賣合同標的物轉移時間作了如下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目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具有知識產權內容標的物的所有權的轉移
《合同法》第137條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
關於標的物孳息的歸屬問題
《合同法》第163條對此明確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的風險問題
在標的物風險轉移問題上,主要應注意下列事項:
根據《合同法》第147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未交付有關標的物的單證和資料的,不影響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的轉移」。
根據《合同法》第149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的,不影響因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買受人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
注意標的物風險轉移時間與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間的區別。標的物的風險轉移時間與該物所有權轉移時間在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白交付之時轉移),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一致。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風險應自出賣人將該物的實際交付給買受人時起轉移,而不管當事人對該物所有權轉移是如何約定的,也不管法律對所有權轉移是如何規定的。
注意標的物風險轉移與佔有標的物的區別。當事人是否交付標的物與當事人是否佔有標的物在一般情況下是一致的,交付標的物之時也是轉移標的物佔有權之時。但在有的情況下,交付標的物並不意味著買受人佔有標的物,因此,實際佔有標的物的一方當事人並不承擔風險責任。
作為合同一方當事人,在訂立買賣合同時,應對上述問題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訂立合同時盡最大可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約定,而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避免在合同履行中因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而吃啞巴虧。

『陸』 某村民甲與乙簽訂了一買賣合同。合同約定,甲賣給乙4頭牛,款項為8000元。先支付3000元定金,其餘

(1)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牛1被水淹死,損失由誰負責?為什麼?
《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根據《合同法》第142條:標的物損毀、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牛2生下一頭下牛,該小牛的所有權歸誰?為什麼?
《合同法》第163條:標的物在交付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標的物交付後產生的孳息,由買受人承受。
(3)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牛3踢傷一人,該損害賠償責任由誰承擔?為什麼?
交付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後,由買受人承擔。(風險轉移原則)
(4)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村民乙將牛4賣給了丙,該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未交付時,乙沒有付清餘款,為無處分權人。
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已經交付的,乙視為有處分權人,合同有效。

(5)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合同成立後,牛款在未付清之前,牛的所有權並不轉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為什麼?
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所以,當事人可以約定上述情形,該約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更注重當事人約定。

(6)假如丁並不知情,給付2000元後將牛4買走,問能否取得該牛 所有權?
已經取得所有權。
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丁符合上述所有情形,所以可以說取得該牛所有權,原所有權人不得追回,除非丁同意。

(7)假如在牛款付清之前,村民乙將4頭牛出租給了戊,租金歸誰?
《合同法》第163條:標的物在交付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標的物交付後產生的孳息,由買受人承受。
該牛已經交付給乙的,租金由乙承受。

(8)合同中的定金條款有效否?為什麼?
有效。
《合同法》第115條:當事人可以依據《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

綜上,所有權轉移是看是否交付,重要的並不是款項是否付清;合同更注重當事人約定,只要約定不違反公德與法律,都是有效的。

『柒』 買賣合同中所有權及風險轉移的界限是什麼

風險轉移我國法律采交付主義立法,《合同法》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此外,具體的情況要根據交付的方式分別闡述。 交付包括現實的交付和觀念的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風險的轉移不限於現實交付的情況。 (1)現實交付,簡單的說就是將標的物直接轉移對方控制、支配。不過其支配是否轉移,通常依交易觀念確定,例如自行車買賣,交付鑰匙且該車已置於債權人可以領取的地點,就可以視為交付,這時風險發生轉移。 (2)簡易交付,是指貨物買賣合同訂立之前,買受人已直接佔有貨物,以合同生效時便產生交付的效果,無須現實交付,稱為無形的交付。《合同法》140條承認了簡易交付,因此,簡易交付也可產生風險轉移的效果。 (3)指示交付,是指貨物已經在第三人佔有的情況下,出賣人將其對佔有人的返還請求權轉移給買受人,由買受人向第三人行使,以代替現實的交付。值得注意的是,晚近以來,由於財產的證券化,產生了交付表彰該財產權利的證券來代替財產交付本身的現象,如倉單、提單的交付,就視為貨物的交付,理論上稱之為擬制交付, 通常是指示交付的一種特殊情況。《合同法》135條承認了擬制交付,雖然沒有將范圍擴大到一般的指示交付,但由於此時標的物已經處於買受人的控制之下,風險可發生轉移。但是,當標的物已經實際交付時,其權利憑證及其他標的物單證、材料即使沒有交付,不影響風險的轉移(合同法147條)。 (4)佔有改定,是指當事人約定在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後,出賣人仍然繼續佔有標的物,通過約定使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間接佔有(返還請求權),以代替標的物的交付。由於我國尚未承認這種交付方式,而且對於標的物出賣人仍然處於支配狀態,為貫徹「利益之所在,即危險之所在」與管領說的危險歸屬觀,筆者認為此種交付方式不產生風險轉移的後果。 所有權轉移合同法第133條確立了所有權轉移時間: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1、動產適用交付主義,動產自交付之日發生轉移。這里的動產包括汽車、輪船、飛機等特殊動產。 2、不動產適用登記主義,不動產自登記之日所有權發生轉移。 3、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買受人交清最後一筆款項時移轉給買受人。 最後,無論是所有權還是風險轉移,都有一條「當事人約定的除外」。也就是說風險和所有權的轉移當事人都可以自由約定。

『捌』 《合同法》第133條的規定

本條的規定,是買賣合同一章中最重要的條款之一。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釋義】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間的規定。

『玖』 買賣合同的雙方義務

出賣人的主要義務
1.交付標的物。交付標的物是出賣人的首要義務,也是買賣合同最重要的合同目的。標的物的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現實交付是指標的物交由買受人實際佔有;觀念交付包括返還請求權讓與、佔有改定和簡易交付。
2.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
買賣合同以轉移標的物 所有權為目的,因此出賣人負有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歸買受人的義務。為保證出賣人能夠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歸買受人,出賣人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合同法》第132條)。
依《合同法》第133條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其轉移。所以,在一般情形下,交付標的物即可轉移物的所有權。但對於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動產和不動產,因其所有權的轉移須辦理特別的手續,出賣人應依約約定協助買受人辦理所有權轉移的登記等有關的過戶手續,並交付相關的產權證明給買受人。《合同法》第13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於出賣人。」因此,若當事人有此約定,則雖將交付標的物也不轉移所有權。《合同法》第137條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因此,在買賣的標的物為知識產權的載體時,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出賣人僅負有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而不負有轉移知識產權的義務,買受人也不能取得標的物的知識產權。
為保障買受人取得所有權,出賣人應擔保其出賣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完全轉移於買受人,第三人不能對標的物主張任何權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合同法》第150條),這就是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但買受人於訂立合同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對買賣的標的物享有權利時,則出賣人不負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合同法》第151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上有權利瑕疵,不能完全轉移所有權於買受人的,買受人有權要求減少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在買受人未支付價款時,其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買受人有權中止支付相應的價款,除非出賣人提供適當的擔保(《合同法》第152條)。
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是指出賣人就其所移轉的標的物,擔保不受他人追奪以及不存在未告知權利負擔的義務。標的物的權利瑕疵,可表現為出賣人未告知該標的物上負擔著第三人的權利,或者是出賣人未告知標的物無權處分。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權利瑕疵須為在買賣合同成立時即已存在,且於合同成立後仍未能除去,同時買受人不知道權利瑕疵的存在,否則,出賣人不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標的物存在權利瑕疵時,買受人可請求出賣人除去權利負擔,並可根據債務不履行的規定,請求出賣人負不履行債務或損害賠償的責任。
物的瑕疵擔保義務。是指出賣人就其所交付的標的物具備約定或法定品質所負的擔保義務。即出賣人須保證標的物移轉於買受人之後,不存在品質或使用價值降低、效用減弱的瑕疵。標的物欠缺約定或法定品質的,稱為物的瑕疵。依其被發現的難易程度,物的瑕疵可劃分為表面瑕疵和隱蔽瑕疵。
認定物的瑕疵的標准,合同有約定的,依合同約定;如無約定而由出賣人提供標的物的樣品或有關標的物的質量說明的,以該樣品或說明的質量標准為依據。不存在上述兩種依據時,如當事人事後協商標准,依協商標准;如無協商標准,按照合同的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所確定的標准。如標准仍不能確定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
標的物瑕疵應由出賣人負擔保義務時,如有瑕疵,買受人可以請求減少價款,也可以要求出賣人更換、修理,或者自行修理,費用由出賣人負擔。因標的物的瑕疵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
因標的物主物有瑕疵而解除合同時,解除合同的效力及於從物;反之,從物有瑕疵的,僅能部分解除合同,解除的效力不及主物。標的物為數物時,其中一物有瑕疵的,買受人僅得就有瑕疵的物解除合同;數物之價值不能分離的,則可就數物解除合同;買賣標的物是分批交付的,買受人只能就不能達到合同目的的該批標的物部分解除合同,但各批標的物有關聯的,則可就該批以及以後的各批標的物解除合同。
買受人的主要義務
1.支付價款。價款是買受人獲取標的物的所有權的對價。依合同的約定向出賣人支付價款,是買受人的主要義務。買受人須按合同約定的數額、時間、地點支付價款,並不得違反法律以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合同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應依法律規定、參照交易慣例確定。
2.受領標的物。對於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及其有關權利和憑證,買受人有及時受領義務。
3.對標的物檢查通知的義務。買受人受領標的物後,應當在當事人約定或法定期限內,依通常程序盡快檢查標的物。若發現應由出賣人負擔保責任的瑕疵時,應妥善保管標的物並將其瑕疵立即通知出賣人。

『拾』 個個體戶張某,王某二人1999年10月1日從汽車交易中心購得一輛「東風」牌二手卡車,共同從事長途貨運的運輸

(1)張某、王某對卡車是按份共有關系。

(2)有效。因為張某擅自處分共有財產,該合同初為效務待定合同,後經王某默認而得補正,轉為有效合同。

(3)有效。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4)不能生效。一是因為李某無權以他人所有之物設立抵押,二是因為未辦理抵押登記。

(5)不能。因為承租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應以同等價格為條件。



法律法規:

如果機動車被犯罪分子盜竊,報案後,公安機關經過偵察又查獲了這輛車。這時必須出示《機動車行駛證》,而且該證記錄的車主姓名、發動機號和車架號碼等均與實物完全一致,才能證明這輛車確實屬於你的財產,才有可能領回。

機動車登記證書是汽車的「戶籍證明」、財產權屬證明,具有唯一性。行駛證是由登記證書派生出來的證明,嚴格地說,兩者的所有人應該一致。但是行駛證可以更換、補發,在汽車交易的時候還可能變換車主。有時因為疏忽,行駛證更換了車主,登記證書沒有及時更換車主,導致二者姓名不一致。這是一種漏洞,非正常現象。

熱點內容
介入法治療甲亢 發布:2025-05-15 03:55:40 瀏覽:6
法院房屋過戶手續 發布:2025-05-15 03:43:03 瀏覽:195
司考經濟法筆記 發布:2025-05-15 03:42:18 瀏覽:763
2016年司法考試三大本 發布:2025-05-15 03:42:11 瀏覽:231
公司法股東的責任 發布:2025-05-15 03:40:41 瀏覽:241
歷年司法考試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5-15 03:32:42 瀏覽:964
看守所律師會見 發布:2025-05-15 03:30:44 瀏覽:111
信用證商法 發布:2025-05-15 03:30:01 瀏覽:357
道德經虎撲 發布:2025-05-15 03:16:10 瀏覽:731
沈陽法院合同制 發布:2025-05-15 03:14:26 瀏覽: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