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調整對象論文總結

經濟法調整對象論文總結

發布時間: 2022-06-01 20:27:09

1. 論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調整對象,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確認和保護的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經專濟關系。在屬中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就開始研究和探討,經過幾次全國性的經濟法理論研討,

到目前為止,關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覽:

(1)「縱橫統一論」學者主張經濟法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領域中以各種組織為基本參加者而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

(2)「經濟行政法論」學者主張凡具有經濟性的管理關系即經濟管理關系,屬於經濟法(經濟行政法)的調整對象。

(3)「企業中心論」學者主張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企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

(1)經濟法調整對象論文總結擴展閱讀:

經濟法調整對象,構成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

(1)普遍性

(2)法律性

(3)經濟法特性

其兩大基本原則是適當干預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

2. 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識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確認和保護的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經濟關系。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素,即普遍性、法律性和經濟法特性;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備的兩大基本原則是適當敢於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縱橫統一論」學者主張經濟法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領域中以各種組織為基本參加者而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

「經濟行政法論」學者主張凡具有經濟性的管理關系即經濟管理關系,屬於經濟法(經濟行政法)的調整對象。

「企業中心論」學者主張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企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

3. 簡述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調整對象,是指由經濟法律規范確認和保護的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經版濟關系。在中國,從黨的十一屆權三中全會後就開始研究和探討,經過幾次全國性的經濟法理論研討,

到目前為止,關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覽:

(1)「縱橫統一論」學者主張經濟法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領域中以各種組織為基本參加者而發生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

(2)「經濟行政法論」學者主張凡具有經濟性的管理關系即經濟管理關系,屬於經濟法(經濟行政法)的調整對象。

(3)「企業中心論」學者主張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企業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

(3)經濟法調整對象論文總結擴展閱讀:

經濟法調整對象,構成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

(1)普遍性

(2)法律性

(3)經濟法特性

其兩大基本原則是適當干預原則和合理競爭原則。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

4. 如何理解經濟法調整對象

一、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
1、經濟法是規范國家經濟調節之法,其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有關
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即國家經濟調節關系。
2、調整對象的特點:
(1)這種社會關系發生在國家調節經濟過程中,是由國家調節引起的社會關系。如果不是發生在國家調節經濟過程中,不是由國家調節引發的社會關系。
(2)這種社會關系的主體即當事人有一方為國家或者代表國家的機關,他們擔負著國家經濟調節職能,是一種調節、管理主體;而相對方則為被調節、被管理主體,有接受國家調節的義務。因而雙方主體之間的地位是管理(調節)與被管理(被調節)的關系,具有不平等性。
(3)這種社會關系也不是當事人完全自願協商的關系,而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國家調節主體有時也需要運用協商機制,並盡量讓被調節主體自覺自願,但並不是以協商和自願為原則的。

5. 論述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經濟法存在嗎?它能與民法、行政法相區分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嗎?要回答這些問題無疑要先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有一個較為准確的界定。因為通常人們判斷一個法域是不是獨立的法律部門,關鍵是看它有沒有自己獨特的調整對象。事實上,我國許多經濟法學者也都將此作為整個經濟法理論的邏輯起點和認知入口,可見對於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識確實非常重要。本文從分析國外兩大法系中所存在的經濟法現象的經濟社會根源和目前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經濟法所擔負的特殊的歷史使命入手,試圖逐步揭示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找到一個較為令人信服的答案。

一、從各國經濟法學流派的主要觀點中分析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一) 簡述各國經濟法學界的主要觀點

通常我們都認為現代經濟法產生於德國。在經濟法學創立之初,德國的經濟法學家就對經濟法有兩派不同的看法,一派認為,經濟法不是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只不過是企圖指出當時各種經濟關系有趨向於法制化的觀點而已;另一派則認為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其中「企業法」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企業管理或完成經濟企業者的事業而產生的關系:「社會法」說認為經濟法是把「社會」作為調整對象的法,介於公私法之間:「組織經濟法」說則認為經濟法是同經濟政策相適應的一個獨特的法律部門。「統制經濟法」說則認為經濟法是統制經濟固有之法。

日本也是一個經濟法學較為繁榮的國家。其中較為著名的學者金澤良雄認為經濟法是「為了彌補民法調整所不及的法律空白狀況,即其中包含的與市民社會私人方面相對的公共社會方面」的內容而形成的法。 丹宗昭信則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是國家為了維持競爭秩序而介入市場的一系列法規

英美法系的國家因其傳統不強調公私法的劃分,所以也不關注與此劃分密切相關的經濟法。雖然在英美法學界絕大多數人迄今為止不主張使用「經濟法」這一獨立的概念,但並不代表這些國家就沒有經濟法現象,如今被稱為「經濟憲法」的反壟斷法,就首先誕生於美國。

(二) 分析各國經濟法現象和經濟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不管各國對經濟法承認與否或所持的觀點有多大差異,事實上在生產高度社會化,壟斷出現以後,以上各國都存在需要由公權力介入自由市場進行調整的特殊的經濟關系,這種實際上的由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

既然客觀上有了調整的對象,那麼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就要從法律部門形成的條件上看,我們知道,任何法律部門的形成,都需要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在客觀方面,需要由社會環境造就出具有某種特殊性的社會關系和法律領域,而當時的德國,由於一戰的戰時經濟政策,經濟領域出現了新的立法活動和法律現象。在戰後,又開始出現有關戰後經濟復興的法令,有了刺激新的法律部門產生的法律現象。在主觀方面,學者們對一系列的經濟法規進行匯總分類,使經濟法有了學術的土壤。所以,在筆者看來,經濟法在德國產生,並形成一個法律部門決非偶然,而有著其深刻的社會背景。而從其產生的背景中我們又不難看出,經濟法源於特別時期政府對於經濟的無奈的干涉,其調整對象最初就是在非常時期需要國家介入干預調整的一種經濟關系。

二、從經濟法的經濟根源中分析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一)凱恩斯主義的法律體現

在筆者看來,法律作為一個社會制度的上層建築,都有其相應的經濟制度為基礎。如果說民法的繁榮是基於經濟自由主義,那麼經濟法所體現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無疑來自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的凱恩斯的經濟理論。

古典經濟學代表亞當。斯密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利益,但「在這樣做時,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的效果大。」這就是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原理。他主張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應是「無為」,崇尚經濟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幹預。但在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沖擊後,凱恩斯行動主義逐漸興起,凱恩斯認為,亞當。斯密的理論是建立在完全市場機制的前提下的,但這在實踐中並不存在,並非所有的經濟當事人都有對稱的市場信息和完全的理性且生產社會化和壟斷的出現會使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失靈。所謂市場失靈,按照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是指由於許多因素使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呈現出低效率運行的一種非理想狀態,用博弈論的觀點解釋市場失靈的原因就是「個人理性與團體理性」的沖突。 而凡是市場可能失靈的地方,都是政府監管幹預的地方,都可以攬入經濟法管轄的范圍內。

(二) 對市場經濟在不同狀況下的調整-分析經濟法與民法異同

筆者認為,民商法與經濟法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在市場運作良好時以個體為本位的私法,而後者則是市場失靈時以社會為本位進行補救的公法。但最終殊途同歸,兩者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共同維護市場的穩定,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民商法的性質和特點適合當時社會經濟自由競爭和市場調節機制的需要,它通過個體自由和權益的維護,不僅促進微觀領域的公平和效率,而且由於它維持了市場的公平自由的競爭秩序,使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能充分發揮作用因而使社會經濟在宏觀和總體上得到調節。所以有人說,民商法是市場調節的法律保障。

但19世紀末以後,生產社會化和壟斷的出現使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機制失靈,其所引發的生產過剩、社會投資結構失調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民商法所無能為力的。 此時,經濟法作為市場失靈時的一種救濟措施和國家的調節機制就應運而生了。從這一角度來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只能是在市場失靈時需要靠國家公權力介入干預才能恢復正常自由市場秩序的經濟關系。如果說民商法是保障市場自由、公平競爭的第一道防線,那麼經濟法就是進一步在需要的時候對市場秩序進行保護的第二道防線。

三、 從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現狀分析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一) 從我國行政法的現狀來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目前,我國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僅指公共行政或國家管理,並沒有表示私營管理的意思,是相對於立法、司法的一個概念。行政法所調整的也主要是國家與公民之間的行政關系。 應該說,行政法對我國這樣一個有著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國家來說,其產生和發展都是十分艱難的,所以其當務之急也是限制行政權的濫用,規范行政行為。在今後很長的日子裡,恐怕還無暇顧及研究行政法在經濟領域的適用問題。畢竟,目前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依然是發揮其政治職能而非經濟干預職能。所以雖然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需要國家干預的特殊的經濟關系,但它與目前我國的剛剛起步的行政法依然是涇渭分明,各有一片天地的。

當然,隨著國家職能的演進即經濟調節職能的逐漸發達,國家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筆者相信,總有一天,政府職能的重心將從政治職能逐步轉移到經濟調節和社會福利保障等更趨社會化的職能上來。但目前來看,還過於理想化。

(二) 從我國目前社會的焦點問題來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改革開放碩果累累,但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以及在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其所隱藏的社會問題卻嚴重困擾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比如在企業轉制過程中大量的下崗工人如何安置;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惡化的矛盾;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這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的解決,靠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自由競爭是不行的,還要靠經濟法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政府直接干預社會分配,發展「預算、稅收、社會保障」。 保護市場自由競爭中淘汰下來的弱者的利益,使經濟法和民商法成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衡平點。從這一點看來,經濟法還是大有作為的。

四、結語

行文至此,應該可以下個結論,說經濟法的確存在,其調整對象就是一切需要由國家介入干預的特殊的經濟關系,且在我國目前的社會條件下經濟法存在的意義重大。為了明天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為了更為公平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了人們在經濟上的公共利益,我們還是要好好發揮今天經濟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心明主編《當代經濟法學》(第二版)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 第10頁。

[2] [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24-29頁。

[3] 楊心明主編《當代經濟法學》(第二版)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 第12-13頁。

[4] 周林彬《經濟法的經濟根源》 載楊紫烜主編《經濟法研究》第一卷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5] 漆多俊《論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載楊紫烜主編《經濟法研究》第一卷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65頁。

[6] 楊解君、肖澤晟《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2頁。

[7] 李昌麒《論市場經濟、政府幹預和經濟法之間的內在聯系》,載楊紫烜主編《經濟法研究》第一卷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66-69頁。

6. 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一種應用文體。調查主體對特定對象進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經過准確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由此形成的匯報性應用文書。它是調查研究成果的傳遞工具,是其轉化為社會效益,發揮社會作用的橋梁,為決策和調整決策提供基本依據。編輯摘要目錄-[ 隱藏 ] 1概述 2怎樣進行調查研究 3寫作 4寫法 5主要類型 6類型 7中國權威的市場研究機構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概述 調查報告是對社會上某一個問題或事件進行專門調查研究之後,將所得的材料和結論加以整理而寫成的書面報告。
調查報告,是行為主體對特定對象在認真深入了解考察的基礎上,經過准確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由此形成的匯報性事務文書。從運用情況看,在標題中,凡以「考察報告」、「調查」、「考察」、「調查記」、「調查匯報」為文體名稱的,均屬調查報告一類。(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2005年第6期《調查報告與領導決策》)
(一) 特點
1、內容真實,觀點鮮明。結構好。
2、材料性強,夾敘夾議。
3、結構嚴謹,有條不紊。
4、語言簡潔,筆調明快。
(二) 分類
調查報告的種類很多,按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按時間類別分為歷史情況調查報告、現實情況調查報告;
按范圍分為單項調查報告、多項調查報告;
按調查報告的內容分社會情況調查報告、經濟情況調查報告、科學文化調查報告;
按作用分情況性調查報告、經驗性調查報告、判斷性調查報告、科研型調查報告;
(三) 作用
調查報告是調查研究成果的運載傳遞工具,是其轉化為社會效益,發揮社會作用的橋梁;為決策和貫徹調整決策提供依據.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怎樣進行調查研究 (一) 立場、觀點要正確
搞調查研究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才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調查研究,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
(二) 調查態度要端正
要想獲得豐富的材料,就要有飽滿的熱情、艱苦深入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 調查目的要明確
我們進行調查研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掌握實際情況,有助於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方針政策,樹立先進典型,批判錯誤的傾向,使我們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四) 調查方法要講究
為了獲得豐富的材料,還要講究調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驟來說,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調查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思想武裝。
(2)選定調查研究題目。
(3)擬定調查提綱。
2、調查時靈活運用有效的調查方法。
(1)開會調查。
(2)個別訪問。
(3)現場觀察。
(4)蹲點調查。
(5)閱讀有關書面資料。
3、調查後還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對所得的材料進行整理、分類、核實,發現遺漏疑問的地主,再作調查補充。
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內部聯系,發現事物的本質。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寫作 (一)精選材料,突出觀點

運用材料說明觀點,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用典型事例。
2、有對比方法。
3、用精確數字。
(二)從實際出發,安排好結構
----標題-----
通常以XXX調查報告開始
調查報告的結構形式,一般根據本文內容和表達的需要來決定,除標題外,通常有開頭、主體和結尾三個部分。
1、開頭。
一般來說,調查報告常常在正文的前面,寫一段不加任何小標題的文字作為開頭,類似消息中的導語。
調查報告的開頭起「提示」全文的作用,必須簡明概括,以幫助讀者正確、深刻地理解全文。
地點
時間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擇(抽樣方法),樣本量的估計
調查方法:定性,定量
質量控制
2、主體(正文)
這一部分寫的是調查研究所得的具體情況、做法和經驗。為了眉目清楚,常常列出綱目,用小標題標明,常見的安排有如下幾種:
(1)按事情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來寫。
(2)用對照比較的方法來寫。
(3)根據內容的特點,把問題的幾個方面列舉出來。
3、結尾
這一部分是調查報告的結束語,即全文的結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寫法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對象范圍」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等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麼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一般用規范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一旦你開始撰寫研究報告,那就意味著你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尾聲。有的同學很怕做這一工作,以為撰寫研究報告是個高深的工作。實際上,這個工作只是你的一篇帶有研究性質的作文而已,只要你牢記這樣一個宗旨:中心突出、簡潔明了,那麼無論你撰寫哪一類型的研究報告,你都會成功。
研究報告不是寫日記,這個報告是寫給別人看的。所以,你應該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你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你應該讓讀者很快地明了你所做的工作是個什麼樣的工作,你為什麼做這件事,你所採用的研究步驟是怎樣的,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你的結論是什麼。 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報告可以有多種,這根據你所研究的內容而定。不同類型的研究,其報告的寫法也略有差異。
在高中階段,你們所進行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
1.科學實驗類型
科學實驗類型的研究報告,實際上是一種實驗報告。在這一類研究報告中,你必須向讀者表明:你的實驗目的是什麼?實驗材料是什麼?實驗過程如何?由實驗得到哪些數據?你是如何處理這些數據的?由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什麼結論?如有必要,再向讀者闡明有待要討論的問題。
2.讀書報告類型
中學生的讀書報告類型的研究報告不應該受到太多的限制。你對你感興趣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去查找資料,匯編成文,並在其中談一些自己的體會。這也是一中研究,只是採用的方法不是實驗驗證的方法罷了。我們不應該過多地去限定讀書報告的程式,但有一點必須強調:你的報告內容必須和題目貼切,內容的闡述必須圍繞題目而進行,每大段之間最好加一個標題,不同的內容放在不同的大段標題之下,使讀者能一目瞭然。 社會調查研究類型
社會調查的范圍很廣,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都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然而,社會調查報告還是有著一定的程式。一般來說,社會調查報告應該包含以下一些內容:調查的目的、調查的方法、調查的時間、樣本的情況、調查的內容、調查表的分析、分析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3.設計類型
設計類型的研究多種多樣,其研究的程度也各有差異。有的設計可能是一種頓悟,有的設計需要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研究性學習針對的主要是後者。該類型研究報告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要求有同一的格式。但一般應包含下面這些內容:設計目的、設計內容、設計的指導思想、設計的成品描述等等。在你們的面前,到處都有著可供你們進行創意的對象,只要你們多思考,勤思考,一定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研究課題。
如何做調查
1 明確調查目標

7.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作用

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主要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3)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4)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2、經濟法的作用
(1)從法律組成的形式講,經濟法是一系列單行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一種帶有綜合性特點的法律
(2)從法律內容上講,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是一種具有經濟性特點的法律。
(3)從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講,經濟法同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具有效益性特點的法律。
(4)從經濟法的功能與作用講,經濟法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促進性兩種功能,貫徹懲罰和獎勵相結合是一種帶有指導性特點的法律。
(5)從實施上講,經濟法的實施是由國家經濟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共同負責的,遵循經濟司法與經濟立法相結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8.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抄法的調整對象
是指經濟法所要襲保護、促進、指導、限制、禁止的社會經濟關系。
受到國家性質、經濟基礎及法律結構的制約,包拮:
(一)、確認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所產生的經濟關系;
市場主體:是指市場生產經營活動的參與者和財產責任的承擔者(包括:經濟組織和個人);
法律地位:是指市場主體參加市場活動時在法律上所產享有的主體資格;
確認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所產生經濟關系:
一是確認市場主體在參加市場活動時的法律地位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如:企業公司地位的關系;
二是確認市場主體在參加內部管理活動時所產生的關系。如:確認股東的權利和義務
(二)、調整市場、維護市場秩序中產生的經濟關系;
市場秩序:是市場運行的狀態和情況的綜合(正常、不正常)
(三)為克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限制其負作用,進行宏觀調控所產生的經濟關系;
宏觀調控:
1計劃調控關系;
2投資調控關系;
3財政稅收調控關系;
4金融調控關系;
5其他宏觀調控關系。
(四)社會分配和社會保障關系
如:勞動法
(五)涉外經濟關系

9.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答: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一回定范圍的經濟關答系。

(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具體地說,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只要有以下兩類:

  1. 國家對市場主體進行宏觀管理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2. 國家在對整個市場經濟進行宏觀管理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

10.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作用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主要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3)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4)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2、經濟法的作用
(1)從法律組成的形式講,經濟法是一系列單行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一種帶有綜合性特點的法律
(2)從法律內容上講,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是一種具有經濟性特點的法律。
(3)從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講,經濟法同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具有效益性特點的法律。
(4)從經濟法的功能與作用講,經濟法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促進性兩種功能,貫徹懲罰和獎勵相結合是一種帶有指導性特點的法律。
(5)從實施上講,經濟法的實施是由國家經濟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共同負責的,遵循經濟司法與經濟立法相結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熱點內容
朱曉宇律師 發布:2025-05-02 13:33:34 瀏覽:118
有刑法專業 發布:2025-05-02 13:23:20 瀏覽:373
電力設施保護條例2011 發布:2025-05-02 13:03:29 瀏覽:503
洪山法院張 發布:2025-05-02 12:30:02 瀏覽:294
合川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2 12:02:22 瀏覽:386
倫理道德定義 發布:2025-05-02 11:58:59 瀏覽:747
勞動法成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原因在於什麼 發布:2025-05-02 11:53:57 瀏覽:512
如何說服法官 發布:2025-05-02 11:53:25 瀏覽:331
藍黛收到法院 發布:2025-05-02 11:50:59 瀏覽:676
道德法然 發布:2025-05-02 11:35:52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