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社會與法
『壹』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全句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的經典名言之一,論述了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跟道德涵養的提升是成正比的,人隨著不時學習,他的道德涵養就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接近「聖人」的規范。
這句話也能夠看作是孔子對本人終身的概括和總結。
社會和人性都很復雜,而人生又很苦短,成天被困惑左右,任勞任怨的人,又怎能把精神放在本人該做的事情上?又何談獲得勝利、完成人生志向呢?
世上沒有誰對不起誰,只要鑽牛角尖,不時拿困惑懲罰本人的人才對不起本人。一顆容納、豁達、堅決、睿智的心, 才是面對一切困惑的法寶。
被困惑左右的人,就像囚禁在狹小的暗室里,看到的全是虛無。走出困惑的人,好像站在寬廣的地步里,被陽光包圍,身心像陽光一樣充溢安康的生機。
『貳』 請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歲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歷來算,已經天支地干一個輪回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
當然這是按古代人的壽命和觀點來提醒人生短暫,激勵人要抓緊生命中的寶貴時間。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叄』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
人生四十多喜歡說半輩子過去了,
聽的多了見的也多了,
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看
不透的了。此語很有點北方諺語
「
年過中秋月過半
」
,意即這一年這一月過了中秋過了十五一
眨眼剩下的歲月也就過去了,
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
四十
多年的歲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靈會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之痕。
就像西方心理學家把記憶描
述成痕跡線段,
於是,
這些線段記憶幫助四十年閱歷的人參悟人生,
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
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不會因誣言而頹廢。
四十成業穩家對大多數人已是最後的界限。
四十業未成家未穩實乃妻兒的悲傷。
成業穩家其
實就是不落時代之伍,
不被社會邊緣化。
也就是能給妻兒創造一個富足安全的生活環境。
不
惑之年不有困惑之舉,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兒不驚厥,維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
五十的人一定會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會發現自己今天走過的人生路其實既
有偶然又有必然。
從小到大,
老天還是公正的,
它盡可能公平的給與每個人平等的機會,
只
是有些機會我們意識到並抓住它,
而有些機會從我們手中滑失過後很久我們才意識到那些機
會的寶貴,
特別是當和我們當初條件相當的同伴在同樣的機會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
不同的人生之路後,
這時的感悟一定會痛徹入腑。
於是人生就走成五十歲時回頭看的那條路,
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會交織成。性格決定命運的認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
就應回視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
學,
著作不在於等身,
有今後躺下時可以
墊枕之物。業,不在於首富,妻持家寬裕無憂,老母不嘆氣接濟即好。
業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傷神,兒女拮據,孫子無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肆』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怎麼理解
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三、出處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4)四十不惑社會與法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論語·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二、賞析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作者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為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伍』 「三十兒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希」是什麼意思
三十兒立明明就是三十歲已經是到了幫兒子成家立業的年齡,現在為什麼大家都亂說亂改
『陸』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解釋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致改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煉,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非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范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里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范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范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另外,80~90歲叫耄耋之年;100歲叫期頤,《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20歲的別稱好像很少見,而且在它「附近」的年齡的別稱也有很多哦,比如,女孩十二歲。稱作金釵之年;女子十三歲稱作豆蔻年華;女子十五歲稱作及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女子十六歲稱作碧玉年華、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男子二十歲叫「弱冠」(《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柒』 「四十不惑」,老子為什麼會這么感嘆呢
今天講三個與道德經有關的成語:欲擒故縱、以柔克剛、深藏不露。大聖人老子專門有一段話,向我們描述其中的人生智慧。中年人要想事業順利家庭幸福,過好人生下半場,就得對這段話有所感悟才行。
實踐證明,柔弱才能勝剛強。現在的社會,女權雖然抬頭,本質上講還是男權社會。男人之間的過招,是強對強、硬對硬,你死我活,難以共存;男人征服了天下,女人卻能征服男人。有時軟款溫柔,比強硬好用得多。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最柔軟、柔弱的東西,莫過於水。水是液態的,可以變成任何形狀,沒有任何限制,絲毫不能著力。但千萬年的水持續滴下來,卻能洞穿金石。道家的「道」,其實是「盜」,盜取天地萬物之機。不柔弱,如何去「盜」?不柔弱,那是「搶」,沒有技術含量的事,事倍功半,非智者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