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301條
㈠ 什麼是承運人責任險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內容
客運合同系《合同法》明文規定的有名合同,考察客運合同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除分則有特別規定的外,當然應當適用《合同法》總則有關違約責任的規定,即客運合同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同樣為嚴格責任原則。在涉及對旅客的人身安全保護上,《合同法》第302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根據此條,可以認定我國《合同法》對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旅客的人身傷亡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承運人只要在從事運輸的過程中導致了旅客的人身傷亡,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不以其是否具有過錯為考察要件。但對於旅客自身攜帶行李、物品的損毀滅失,《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此條,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承擔的是過錯責任。下文就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責任、對旅客人身傷亡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對旅客自身物品的損害賠償責任分述之。
一、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
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是指承運人對客運合同義務的違反,表現為不履行、不適當履行以及遲延履行約定的合同義務,侵犯的是旅客的合同債權。客運合同作為合同的一類,雖然對於合同雙方的承運人和旅客的違約行為實行對等的嚴格責任,但對承運人的違約行為適用嚴格責任,對客運合同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旅客而言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並不考慮承運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即過錯並非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旅客只須證明承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事實,無須證明承運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承運人亦無須證明自己對於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主觀上無過錯,只要有違約行為,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承運人免責的可能性僅僅在於證明有法定的免責事由。因此實現嚴格責任原則可以方便裁判,有利於旅客訴訟經濟。其次,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承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與違約責任直接聯系,只要有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行為即有違約責任,兩者互為因果關系,這樣有利於增加承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促使承運人認真對待合同義務,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保護旅客的利益。
嚴格責任雖不以承運人的過錯為承擔責任的要件,但並非是一種絕對責任。在嚴格責任下,並非債務人就其債務不履行行為所導致的損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負責,債務人有權依法律規定提出特定之抗辯或免責事由。在承運人違約,表現為不履行、不適當履行以及遲延履行合同義務,侵犯了旅客的合同權利時,承運人享有其他合同當事人同樣的抗辯事由,如不可抗力、旅客的過錯等等,由此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
二、對旅客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一)對人身損害採用無過錯責任的起因
對人身損害賠償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大型危險性工業的興起、高度危險作業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以後,隨著社會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因工業災害、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產品瑕疵造成的損害日益增加,採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已無法判定加害人是否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很多損害的造成,加害人在主觀上並無過錯。在這種情形下,受害人的利益越來越無法通過法律得到保護。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無過錯責任就被引人到了上述諸領域,目的在於保護具有高度危險性作業的工業、企業雇員和不特定人的人身安全。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促使從事高度危險作業和危險行為的企業、產品生產者,對所從事的作業盡最大的注意義務,促使其通過技術改革和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盡力保護周邊人的人身安全,一旦發生人身損害,則負有賠償責任,不論其主觀r_有無過失。無過錯責任主要用於產品質量不合格、高度危險作業以及環境污染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的事件。客運合同中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出現的旅客人身損害,實行無過錯責任,不僅是國際通例,我國國內法也作同樣規定。
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出現的人身損害實行無過錯責任,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社會背景。首先,承運人所擁有的運輸工具如汽車、電車、火車、飛機等為高速運輸工具,其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高度危險性,運輸船舶在江面、海面上航行,同樣具有不可預測的傾覆風險,這些風險,承運人即使盡到了高度注意義務也不能防止發生,由此導致的損失,自然應當由通過經營活動贏利的承運人來負擔,而不應由支付運費的旅客負擔。保證人身安全在任何合同下都是合同相對人負有的一種默示的不證自明的擔保義務。對於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旅客來說,讓他們自己承擔承運人運輸中產生的人身損失是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要求的。其次,運輸工具完全處於承運人的控制之下,運輸工具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天氣狀況是否允許飛機飛行、輪船出航,駕駛員是否具備良好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駕駛經驗,這些都不是旅客所能決定,而是作為經營人的承運人的義務范疇,由此發生事故導致乘客人身傷亡,理應由承運人承擔。
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判斷結果,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有損害結果就有賠償責任,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承運人民事責任制度的設立,根本的目的就在於維持運輸合同主體間的利益關系的平衡,它通過賠償損失這一財產責任形式,使被破壞了的承運人與旅客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恢復,使其重新回復到平衡的狀態。而且現代保險制度的發展,為同樣作為民事主體的承運人提供了分散和負擔風險的良好方式。我國已經通過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強制規定承運人必須為旅客購買保險,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承運人高度危險作業所帶來的風險。
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導致旅客人身傷亡採用無過錯責任,也是與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無過錯責任的規定相一致的。《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客運運輸正是承運人利用「高速運輸工具」從事營運業務,「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是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內在原因,「造成他人損害的」中的「他人」,聯繫上下文,對於高速運輸工具而言一般指運輸工具運行期間周圍的不特定的人,但理解為承運人以外的其他人並無不當,聯系《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完全可以理解為旅客是包含在該條的「他人」之內的,針對旅客的人身損害承運人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
侵權法上,適用無過錯責任要件有三: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而引起的;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是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客運合同中,如果旅客的人身傷亡完全是由承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故意行為直接針對旅客導致的,且承運人對旅客的傷亡沒有任何的過錯,則承運人與旅客的人身傷亡的後果之間缺乏因果關系,故並不構成無過錯責任,依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讓承運人承擔賠償責任是不合理的。但《合同法》第291條規定了承運人的安全運輸義務:「承運人應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本條是否為承運人設定了對旅客絕對的安全保護義務呢?我們知道,承運人僅僅是收取客票對價的運送人,而不是旅客的專職保鏢。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安全並不負有專門的保護義務,對於第二人直接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導致的損失,承運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但承運人並非不承擔任何責任,在一定情形下,承運人承擔基於其運輸過程中的附隨義務——安全保障義務——而產生的相關責任。
(3)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筆者認為,在第三人故意或過失侵害旅客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情況下,承運人負有「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即承運人作為經營人對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負有必要的注意義務,如果第三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承運人發現後即具有提醒、通知和合理限度內的制止、保護的義務,承運人違反此義務導致旅客人身財產損失的,構成防範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應負有賠償責任。賦予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安全一定的保護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這正是《合同法》第291條的立法目的所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清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對承運人是否適用安全保障義務,應解決的一個前提是:承運人是否是安全保障義務人。首先,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主體,是「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是經營活動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受保護人進人到行為人經營活動領域中,經營者即對該不特定的人產生安全保障義務。承運人從事運輸旅客活動,不特定的人持票進人到其運輸工具中(客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取得旅客身份,承運人即對旅客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即承運人的經營活動符合以下安全保障義務的構成要件:(1)承運人的經營活動引起旅客正當信賴,例如信賴其運輸設施的正常運行符合安全性要求。(2)損害發生於作為經營者的承運人的危險控制范圍。(3)對發生損害的潛在危險承運人作為經營者能夠合理子以控制。(4)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第三者責任的介人。這是承運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直接責任的條件。這一義務也是法定義務。《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同樣的規定也出現在正在制定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基於以卜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產生的直接賠償責任,在存在第三人行為介入的情形下,承運人隨之由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而產生對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安全保障義務,其責任表現為補充賠償責任如第三人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情形,承運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客車或者火車的內部區域是其經營場所,第三人在其中故意侵害旅客人身財產的,承運人在合理的限度內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未盡此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已經盡到了合理義務的,不承擔責任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承運人對第二人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導致的損害不承擔責任,應由侵權人承擔責任;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財產僅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末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才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合同法》第303條所稱的「承運人有過錯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應該是「過錯」之一。
由上可以看出,承運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導致的旅客人身損害,其承擔的賠償責任以承運人有過錯為前提,但在舉證L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承運人應當證明其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對旅客的人身損害沒有過錯,不能證明其不存在過錯,則推定為有過錯。
三、對旅客自帶物品和托運行李的損害賠償責任
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損毀、滅失,依據《合同法》第303條:「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火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據此可以認定,對此《合同法》采過錯責任原則,對旅客自帶物品損失,承運人在其有過錯的前提下承擔賠償責任。《合同法》在堅持嚴格責任為一般歸責原則的同時,規定了過錯歸責原則。
旅客自帶物品處於旅客的控制之下,旅客本人對之負有關注和保護義務,並不處於承運人的義務范圍之內,如旅客自己未盡到注意義務導致被盜或者有其他損失,承運人不承擔責任。但承運人負有安全運送義務,由於承運人原因導致的旅客物品損失,如緊急剎車導致行李架上旅客行李跌落,應承擔賠償責任。基於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對旅客的自帶物品的損失存在過錯,如打開車門放犯罪嫌疑人下車而不是將車開到公安部門,則應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
對於旅客托運行李的損失,《合同法》第303條第2款規定:「旅客托運的行李損毀、滅失的,適用貨物運輸的有關規定。」依據《合同法》311條:「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損毀、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損毀、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據此可以認定,承運人對旅客托運行李承擔無過錯責任。旅客行使請求權的根據在於基於托運合同所產生的承運人的安全運送義務。承運人的免責事由為不可抗力、行李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導致的損失,以及托運人的收貨人的過錯導致的行李的損失。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㈡ 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如果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傷亡,能否要求承運人賠償
可以。《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或者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除外。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
㈢ 附隨義務的理論基礎
廣義的附隨義務包括先合同義務、合同履行中的附隨義務、後合同義務。這種附隨義務勢力范圍涉及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和終止的整個過程。狹義的附隨義務是指合同履行過程中,為協助實現主給付義務,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而履行的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後者排除了先合同義務與後合同義務,理由在於這三者在義務功能、違反義務的責任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筆者傾向於採用前者,即廣義的附隨義務涵義。先合同義務、合同履行中的附隨義務、後合同義務雖然在一些方面存在差異,但它們在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實踐誠實信用原則,保護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上更多的是一種共同性。因此應將其統一在附隨義務的涵義中,以構建完整的現代合同法義務群。
在合同義務群中,給付義務是合同義務的核心。在學理上給付義務分為主給付義務和從給付義務。前者指合同關系所固有、必備的,並用以決定合同類型的基本義務,如租賃合同中出租人交付租賃物承租人支付租金的義務。從給付義務簡稱從義務,是不具有獨立意義,對主給付義務的履行起輔助作用的義務。附隨義務與主給付義務的區別,在學理上可分為三點:1.主給付義務自始確定,並決定債之關系的類型。附隨義務是隨著債之關系的發展,於個別情況要求當事人的一方有所作為或不作為,以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對任何債的關系(尤其是合同)都可以發生,不受特定債的關系類型的限制。2.主給付義務構成雙務合同的對待給付,一方當事人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而附隨義務原則上非屬對待給付,不發生同時履行抗辯。3.因給付義務的不履行,債權人可以解除合同。附隨義務的不履行,債權人原則上不得解除合同,但就其所受損害,得依不完全給付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通說認為,附隨義務的形成,其理論基礎為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德國民法典》第一次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債法的基本原則,為法官解釋及補充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提供了法律前提。在現代民法中,誠信原則被奉為民法的最高原則,有「帝王條款」、「超級調整規范」之稱。為了平衡當事人的利益,維護法的公平正義精神,當合同所約定的內容不能通過合同解釋的方法加以明確時,法官應依誠信原則,對合同義務予以擴張,以補充合同內容,使合同當事人的合同利益和人身、財產安全得到周全保護。誠信原則偏重於以社會利益為本位,彌補了合同自由原則以個人利益為本位而引發的不正當競爭乃至當事人事實上的不平等等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達到衡平當事人的利益,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的目的,它是道德價值在法律上的具體化。誠信原則是附隨義務的理論基礎,附隨義務是誠原則在合同法領域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附隨義務具有可變性和不確定性,因而合同當事人很難在合同中約定附隨義務的內容,而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具有抽象性和效力的強制性,從而為確認與履行擴延合同義務提供了相應的模式。誠實信用原則使得合同中當事人應當履行的義務從給付義務擴張到以前僅停留在道德層面的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甚至還擴張到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即特定合同一經成立,不但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權利義務關系,同時債務人對於與債權人具有特殊關系的第三人,亦負有照顧、保護義務,從而在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產生了一種以誠實信用為基礎,以照顧及保護等附隨義務為內容之法定債之關系[16].在誠實信用原則的指導下,先合同義務、履行中的附隨義務及後合同義務相繼確立,使附隨義務有了完整的理論基礎。因此誠實信用原則既是擴延合同義務產生的源泉,也是確認和[判斷擴延合同義務的依據。 關於如何區別附隨義務與從給付義務,應以能否獨立以訴請求履行為判斷標准,能夠獨立以訴請求的為從給付義務,不能夠以訴請求的為附隨義務(德國通說)[13].換言之,從給付義務是可以請求履行的,與此不同,對於附隨義務通常僅發生請求損害賠償之問題。
附隨義務種類很多,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為兩類:第一,促進實現主給付義務,使債權人的給付利益獲得最大可能的滿足(輔助功能),例如花瓶的出賣人應妥為包裝,使買受人能夠安全攜回;牛肉麵店的出租人不得於隔壁再行開店,從事營業競爭等等。第二,維護對方當事人人身或財產上利益(保護功能),例如僱主應注意其所提供的工具的安全性,避免受僱人因此而受損害;又如油漆工人應注意不要污損定作人的地毯。須注意的是,附隨義務兼具上述二種功能者,亦屬有之。如鍋爐的出賣人應告知其使用上應注意事項,一方面使買受人給付上的利益獲得滿足,另一方面,亦維護買受人的人身或財產上利益不因鍋爐爆炸而遭受損害 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從這一條可以看出,附隨義務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通知義務、協助義務與保密義務。下面將分別闡述這三種義務以及其他附隨義務。
1.通知義務 通知義務又稱告知義務,是指債務人負有對有關債權人利益的事項的通告使其知曉的義務。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目的的實現,需要當事人通力配合,其中需要雙方互通信息的情形,多有所在。如果依據誠信原則,當事人應當主動地通知對方,此時便可認為有通知義務存在。合同法中關於通知義務有很多明確的規定,比如《合同法》第230條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第256條承攬人對定作人提供的材料,應當及時檢驗,發現不符合約定時,應當及時通知定作人更換、補齊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第278條隱蔽工程在隱蔽以前,承包人應當通知發包人檢查,第309條貨物運輸到達後,承運人知道收貨人的,應當及時通知收貨人,第384條保管人應當按照約定對入庫倉儲物進行驗收,保管人驗收時發現入庫倉儲物與約定不符合的,應當及時通知存貨人,等等。綜合起來說,通知義務包括:說明義務,如出賣人在交付標的物時,應如實向買受人說明有關標的物的使用、維修及保養方法等;忠實報告義務,如代理人應及時向被代理人報告被代理事務的情況;瑕疵告知義務,如贈與有瑕疵物品時,應將標的物的瑕疵如實告知受贈與人;此外還有遲到告知義務、提存地點及其方式的通知等。
2.協助義務 協助義務又稱為協作義務,指合同當事人應互為對方行使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提供照顧和便利,促使合同目的圓滿實現。它要求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承擔協力義務;在履約中,當事人應當顧及另一方及其標的物的狀況,最大限度地運用其能力和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實現對方的正當願望,以利於合同的適當履行。合同關系終止後,當事人應當協助對方處理與合同相關的事務。如《合同法》第240條出租人、出賣人、承租人可以約定,出賣人不履行買賣合同義務的,由承租人行使索賠的權利。承租人行使索賠權利的,出租人應當協助,第259條承攬工作需要定作人協助的,定作人有協助的義務。定作人不履行協助義務致使承攬工作不能完成的,承攬人可以催告定作人在合理期限內履行義務,並可以順延履行期限;定作人逾期不履行的,承攬人可以解除合同。
3.保密義務 保密義務是指當事人一方對於知曉的對方的商業秘密或要求保密的信息、事項不得對第三人泄露。《合同法》第43條對此作了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保密義務在技術合同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保密義務是一種消極義務,只要義務人消極的不作為,而不要求義務人積極的作為。因此保密義務的履行通常不會給義務人帶來額外的負擔。
4.其他附隨義務 《合同法》第60條第2款的列舉並未窮盡全部的附隨義務,故以「等」字表示仍可以有其他的附隨義務,這也反映出,附隨義務的類型及內涵尚在發展中 下面將闡述其中的幾種。
(1)注意義務 注意義務是對債務人在履行債務時的一般要求,即債務人應盡到如同管理自己事務的注意。債務人的注意程度因其地位、職業、判斷能力及債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當事人應作一個善良管理人並像管理自己事務那樣做到盡職盡責,以盡保護對方合法權益的義務。
(2)保護義務 保護義務是指在由於合同接觸(准備交涉、履行、受領等)而有發生侵害對方生命、身體、財產的可能性的場合,對於諸此法益不予侵害的義務[19].附隨義務中的保護義務,論其性質,實相當於侵權行為法上的社會安全義務,與給付義務的關系較遠[20].就此類義務的定位,涉及民事責任制度的變革及發展,學者間素有爭論。德國學者認為在債之關繫上保護義務是一種應當與給付義務相對置的概括性的義務。從這種立場出發,將以保護給付以外法益(對方的財產、人身)免受損害的一系列附隨義務(照顧、保護、指示、說明等義務)為內容的總括的義務,統稱為保護義務[21].應該看到,保護義務與給付義務確實有著相當的獨立性,比如保護義務在合同締結階段就可能既已發生,其違反可能構成締約上的過失,而在合同存續和履行階段,保護義務依然存在,且與合同締結階段的保護義務可以認定為具有連續性。其所要保護的法益,不是給付利益,而是相對人的維持利益或者固有利益[22].我國《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並且在審判實務中,也肯定了保護義務作為一種附隨義務的存在。
㈣ at risk和in danger的區別是什麼
◆at risk(可能的危險)一意為threatened by uncertainties (such as
failure,loss,etc)指可能遭到失敗,損失等意.比如:
1、Is the government』s income tax policy seriously at
risk?(政府的稅收政策有可能招來大損失?)
2、The disease is spreading,and all children under 5 are at
risk.(疾病正在蔓延,所有五歲以下的小孩都有被傳染的危險.)
3、These measures will put many small businesses at
risk.(這項政策將威脅到很多小企業的生存)
◆in danger(現實的危險)意為「處境危險」,「遇險」,例如:
1、He was in danger of losing his life.(他那時生命危在旦夕):
2、The girl's life was obviously in immediate danger.(很明顯,這女孩的生命危在旦夕.)
3、We were in danger of being hit by a stone.(我們有隨時被石頭砸傷的危險.)
4、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援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301條)
A carrier shall,ring the period of carriage,render whatever help and
assistance as it can to passenger who is seriously ill,or who is giving birth or
whose life is in danger.(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tract Law
article301)
一般來說,正當防衛的前提是存在現實危險;但當代有人把防衛對象提前到「潛在的危險」,這就是英美國家的「先發制人」理論.
In general,the premise of Self-defense is in danger situation; but the
defense object has been forward to 「at risk circumstance」 at contemporary,this
is the 「preemptive」 theory which Britain and U.S.A impose to other
countries.
㈤ 什麼是合同的附加義務合同法上是怎麼具體規定的呢
您好,您說的是否是合同的「附隨義務」?
合同的附隨義務是指當事人未明確約定且法律也無明文規定,但為確保合同履行及維護對方的利益,按照普遍和一般習慣,當事人應負擔的義務。
《合同法》關於附隨義務的具體規定見第60條:
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二款的「等」字表明其他附隨義務仍可以有其他的附隨義,這也反映出,附隨義務的類型及內涵尚在發展中。下面將闡述其中的幾種:
(1)注意義務。注意義務是對債務人在履行債務時的一般要求,即債務人應盡到如同管理自己事務的注意。債務人的注意程度因其地位、職業、判斷能力及債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當事人應作一個善良管理人並像管理自己事務那樣做到盡職盡責,以盡保護對方合法權益的義務。
(2)保護義務。保護義務是指在由於合同接觸(准備交涉、履行、受領等)而有發生侵害對方生命、身體、財產的可能性的場合,對於諸此法益不予侵害的義務。其所要保護的法益,不是給付利益,而是相對人的維持利益或者固有利益。我國《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並且在審判實務中,也肯定了保護義務作為一種附隨義務的存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㈥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分標准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自羅馬法以來就已經產生的兩類不同性質的民事責任。從現代各國的立法實踐來看,盡管兩大法系在合同訴訟與侵權訴訟中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區別,但在法律上都接受了此種分類。在我國,由於民事經濟案件常常涉及違約和侵權的區分問題,因此,准確區分違約和侵權責任對於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民事糾紛,具有重要意義。有鑒於此,本文擬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分標准,談一點初淺的看法。
一、從違反義務的性質來區分
從違反義務的性質來看,合同責任是因為違反了合同義務而產生的責任。合同義務主要是約定的義務,當然現代合同法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即合同義務來源的多元化,合同義務不僅僅來源於約定的義務還包括法定的義務以及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附隨義務。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例如,在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的履行標的和期限約定不明確的情形下,應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履行義務,因此誠信義務也成為合同義務的組成部分,但總體上說合同義務主要還是約定義務。至於法定的或依據誠信原則產生的義務通常都是在合同約定的義務的內容不明確或存在漏洞的情況下產生的,主要起到補充法定和約定義務不足的作用。因為按照合同自由原則,合同內容主當事人依法自由約定,當事人約定的內容只要不違反強行法和公共道德,就應當具有憂先於法律規定的效力。
侵權行為都是一種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侵權行為所違反的法定義務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是侵權行為法所設定的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財產和人身的普遍性的義務,即所謂「不損害他人」的義務,此種義務是針對所有人而設定的,其無時不在、無所不在。沒有合法的依據或法律上的權利而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都違反了侵權行為法所設定的義務。二是侵權法設定的具體的作為或不作為的強行性義務,如民法通則第125條規定:「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實際上設定了一項義務,即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應當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否則因此給他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三是侵權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規所設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強行性義務,如有關勞動安全保護方面的法律對勞動安全保護的規定、消防法規對有關單位應當採取的消防措施的規定。這些都是強行法所規定的義務。所有的這些義務,既包括了作為的義務也包括了不作為的義務。在侵權法上,一般都是不作為的義務,即不得損害他人的義務,一般人都應當負有這種義務。四是在特殊情況下,某些特定的職責的人應當負有 特定的作為義務(如警察所負有的維持社會治安的義務),或者因實施了一定的先前行為,使其負有一定的作為義務。例如,攜帶鄰居家的孩子出外遊玩,所負有的照管該小孩的義務。違反這些義務,造成他人損害,都可能構成侵權。
我認為,在區分違約和侵權行為所違反的義務的性質時,還應當把握如下幾點:
1. 確定違反的這種義務是屬於法定的針對一般人的注意義務,還是約定的針對特定人注意義務。一般來說,違反約定義務屬於違約的范疇,而違反法定的強行性義務應當歸入到侵權的范疇。但在作出此種分類時,需要進一步考慮違反的義務針對一般人還是約定的針對特定人注意義務,因為法定義務都是針對一般人的,而約定義務都是針對特定人的。例如,某人在商店試衣服時將其脫下的衣服放在外面,商店售貨員同意看管,該人出來時衣服已經被盜。嚴格地說,法律沒有設定商店看管顧客衣服的義務,但當事人之間已經通過約定產生了看管的義務,這種義務不是針對所有的顧客承擔的,只是針對購買衣服的顧客而產生的,因此商店應當對顧客衣服承擔保管義務。違反此種義務是一個違約而不是侵權的問題。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有一種傾向是將違反約定義務的情況歸入到侵權的范疇。例如商標使用權人違反許可合同的期限或范圍使用他人商標;肖像使用人違反肖像使用合同使用他人肖像;房屋租賃期限屆滿以後承租人繼續居住房屋既不返還房屋也不交付租金等等。許是從結果上判斷而產生的。從行為人違反的義務性質來看,我更趨向於認為上述情形都是違約的問題而不是侵權的問題,因為有關使用的期限、范圍等等都是合同明確規定的義務,違反這些義務大都是一個違約的問題。當然也涉及競合的問題,但歸入競合則無疑使問題變得過於繁瑣。對這些行為,我國合同法都設定了相應的責任,可以有效地解決,許多案件不需要採用競合的觀點。
2. 在確定某一種行為是否違反義務時,根據具體情況也需要考慮是否存在著默示的合同義務以及根據交易關系產生的注意義務。違反這些義務也將構成違約。
在許多情況下,當事人行為是否構成對法定義務的違反可能是難以判斷的。例如,某人在賓館住宿時,其隨身攜帶的手機和有關衣物在房間內丟失。再如,某人在乘坐火車時,其在晚上將一雙名貴的皮鞋脫下,上卧鋪睡覺,早晨醒來時發現該皮鞋己丟失。在這兩個案件中,受害人都以侵權為由請求對方賠償。顯然,賓館和鐵路公司依據法律規定並沒有為任何人都負有看管其財物、保護其人身的義務。但對顧客或乘客是否負有一種合同上的義務,值得探討。顯然當事人之間並沒有明確針對上述行為的保管和保護義務做出約定,不過,在這些合同關系中是否存在著默示的合同義務以及根據交易關系產生的注意義務,需要具體分析。
首先,必須要確定雙方是否負有默示的合同義務。所謂默示義務,是指依據合同的性質和交易習慣所確定的義務,具體來說包括兩方面:一是依據合同的性質和目的必須由合同的當事人所承擔的義務,例如,在承攬合同中,承攬人應當負有獲取特定結果的義務,而在委託合同中,當事人應當負有應盡最大努力的義務。再如在旅客運輸合同中承運人根據合同的性質負有安全的將旅客運送到目的地的義務,無論當事人在合同中是否對此義務作出了約定,都可以認為承運人負有該默示之義務。倘違反義務,未將旅客安全及時送到目的地將構成違約。二是依據交易習慣,所產生的默示義務。所謂交易習慣是指,在當時、當地或者某一行業、某一類交易關系中,為人們所普遍採納的,且不違反公序良俗的習慣做法。我國合同法第61條規,「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合同法第125條規定,解釋合同應當依據交易習慣進行解釋,這就確立了習慣解釋的原則。因此,交易習慣成為確定合同默示義務的重要依據。例如,根據交易習慣通常是先住店後付款、先用餐後結賬,這實際上是確定了默示的先後履行義務。當然,就交易習慣問題應當由當事人舉證,法官應當考慮該交易習慣是否客觀存在或是否合理。否則不能以此作為確定默示義務的依據。我認為,在上述兩個案例中,根據旅客住宿合同和旅客運輸合同的性質,很難確定旅館和鐵路公司負有為旅客看管財物的義務。至於根據交易習慣是否負有這種義務,還需要由當事人進行舉證。一般情況下,由於旅館住宿人員相對較少,每一位旅客都有特定的房間,財物保管更為便利,因此根據交易習慣可以認為旅館負有為旅客看管某些財物的義務。而對於列車來說,由於乘客流量較大,鐵路公司很難看管乘客的財物。
其次,應當考慮經濟利益對義務的影響。在合同關系中,合同義務常常要受到利益關系的影響。例如,有償保管人的注意義務明顯高於無償保管人的注意義務。同時,在法律上對合同義務的形成常常也要考慮是否存在著利益關系。如果當事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合同關系,一方對另一方提供某種服務或勞務,支付了一定的對價,則另一方有可能依據這種對價負有某種保護對方財產和人身的合同義務。例如,有人在賓館看望客人時,隨身攜帶的物品被盜,此種情況與住宿的旅客的物品在房間丟失是不一樣的。我認為在後一種情況下,顯然賓館有某種看管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根據合同產生的,且因為雙方存在這種對價關系,因此能夠確定當事人負有此義務。但在前一種情況下,不能認為賓館對每一位的到訪的客人都負有看管的義務。因為賓館與其沒有合同關系,也不存在對價關系。所以,賓館對到訪的旅客都具有一種看管其財物的合同義務,如果強令其承擔此種義務,就會對其強加了一種合同的義務。當然,在侵權責任中,一般不能根據對價關系來考慮某種義務是否存在以及當事人的行為是否違反此種義務的問題。
㈦ 公交車上發生財產損失怎麼處理
摘要 1、因公交司機的不當履職行為所導致的乘客傷亡及財物損失,公交公司是必須要承擔責任的。
㈧ 客運合同中的侵權責任承擔
旅客運輸過程復中,第三人制對旅客實施侵權行為時,直接侵權人應為該第三人,承運人如未盡到法定的救助義務,亦應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權和人身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是法定義務的存在,對此種法定義務的違反即構成侵權。
《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 此條規定明確了旅客運輸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負有盡力救助的法定義務。救助的范圍包括:急病、分娩、遇險。其中「遇險」即包括第三人對旅客事實侵權行為。例如歹徒對旅客實施搶劫行為。在第三人侵權時承運人對旅客負有盡力救助的義務,這里的「盡力救助」並非要求承運人必須與歹徒搏鬥,因承運人畢竟不是警察,不應對之提出過高要求,而是要求承運人在不危及自身及其他旅客安全的情況下採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例如及時停車使旅客可以逃避危險,及時報警,積極搶救受傷旅客等。
如果承運人未採取必要的救助行為,使旅客遭受傷害的,應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