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真實案例
⑴ 國際經濟法案例求答案
1.(1)2.(1)3.(2)4.(1)5.(3)6.(3)7.(2)8.(1)9.(2)
⑵ 國際經濟法案例求解!
不要聽上面的回答,第一題答案是無權,因為海運提單適用《海牙規則》,專《海牙規則》 中免責條屬款有船長、船員、承運人、引水員的雇傭人員,在駕駛或管理船隻中的行為、疏忽或不履行義務所造成的貨物滅失或損害,承運人或船舶不負責。
⑶ 國際經濟法案例
信用證要求的貨物為「XX產地XX品種XX等級大米」,而發票中確寫成「XX產地XX等級版大米」——這個權屬於不符點,因為某某品種構成標的物的區分標志,沒有寫明則無法區分;1000噸-998噸這個不屬於不符點,因為在允許的誤差范圍。
銀行有權拒付。
⑷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詳細點哦)
(1)本案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2)合同已經成立。
理由: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6條的規定,在要約已送達被要約人,即要約已經生效,但被要約人尚未表示接受之前這一段時間,只要要約人及時將撤銷通知送達被要約人,仍可將其要約撤銷。如一旦被要約人發出接受通知,則要約人無權撤銷該要約。在這個案例中,甲將撤銷通知送達被要約人乙的時候,被要約人乙已經發出接受通知了,因此合同已經成立。
⑸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1、銀行有沒有拒權利付,要看受益人是否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行事和交單,而本案例並未說明信用證的最遲裝運期,只是說「合同約定:...自B公司收到信用證之日起1個月內裝運。隨後,A公司於5月29日開出了符合約定的信用證」,但是沒有說B公司是於哪一天收到的信用證,因此無從判定受益人於7月3日裝運是否遲於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所以說本案例的銀行拒付是否有理。
那麼為了解答本案例,那麼就假設受益人遲於信用證規定的最遲裝運期裝運,如果假設成立,那麼才可以說銀行有權拒付——因為信用證是有條件的付款承諾,即受益人必須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行事,包括按照信用證規定的期限裝運貨物和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否則開證行就有權拒付。那麼前面假設受益人未按期裝運,所以,開證行拒付有理。
而假設而本案例中的受益人未遲於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裝運,那麼開證行就沒有拒付的權利。
2、「由於台風登陸,使得B公司最快到7月3日才裝船出運」,那麼,假設受益人交貨遲於信用證規定的最遲交貨期,對於信用證而言,受益人屬於違約,而其違約責任就是被開證行拒付。而對於合同而言,由於台風屬於不可抗力,那麼,因收台風影響而推遲交貨,則不算違約,因為不可抗力屬於免責條款。
3、該批貨物的價格條款為FOB,所以保險費用不包括在單價里。保險合同應由買方A公司負責訂立。
⑹ 急!~國際經濟法案例!
1、沒有成抄立
B公司對A公司的發盤作了實質性變更,將裝船時間由四個月變為立即。
合同法規定了四種發盤(要約)失效的情況,以上情形屬於第四種。
由於A公司的發盤已經失效了,所以B公司的還盤不能視為承諾,只能作為針對A的新的發盤。只有承諾之後,合同才能成立。
2、要求不能成立。因為合同沒有成立,因此不存在違約責任。
⑺ 國際經濟法案例求解3!
10、<1>FOB雙方責任是:賣方負責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以前的所有費用、風險以及出口專費用和手續;屬買方負責海運費用以及貨物的進口通關費用和風險。
<2>這里的風險轉移是指貨物在運輸、保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滅失或損害的風險。
<3>衛安國際應得到賠償,此合同中雙方約定以香港商檢出具檢驗證明為准,香港商檢已出具「屬發貨前原有狀況」的證明。
11、比較基礎,概念的問題就不多說。
12、題中時間順序有錯誤,無礙
<1>風險是在馬賽港貨物裝船時轉移給買方。
<2>不能、開證行開出不可撤銷的信用證,只要所有單據與信用證相符,必須付款。
<3>買方損失可以由保險公司賠償,CIF術語規定賣方有義務替買家購買貨物海上運輸保險。
13、此題可引用兩種情況分析
賣方裝船的大米是否採用國際海運大米所通用包裝裝船,如果是賣方則沒有責任賠償,風險已經轉移到買方,買方自負。如果不是採用通用包裝或者說是低於通用包裝水平,則賣方有過失,有責任。
但題中並未給出包裝一說,你大可以答賣方不應對損失負責,FOB術語貨物裝船後風險已經轉移給買方,買方自負責任。
⑻ 國際經濟法有哪些經典案例
一、國際經濟法的三個層次
私人之間跨國商事交易關系——跨國鋼材進出口合同——違約
政府與私人之間跨國經濟管制關系——美國政府保障措施——關稅
國家之間跨國經濟交往關系——GATT/WTO多邊世界貿易協定體系——保障措施條約
二、三個層次的法律問題
進出口當事人是否有效?是否是不是違約?出口方如何得到救濟?進口方如何抗辯?涉及哪些法律?
美國政府的保障措施決定是否符合其國內法?受到影響的國內國外當事人是否可以提出申訴?涉及哪些法律?
中國是否可以向美國提出質疑?是否能夠從國家間爭議角度解決?涉及哪些法律?
三、三個層次的法律解決
首先,看合同是否成立,涉及到中美合同法規則和國際合同公約,可以認定合同已經有效成立,那麼,進口方的行為就屬於違約,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但是,進口方可以抗辯,主張美國政府行為構成情勢變更,這樣,就可能免責。
其次,美國政府採取進口保障措施是基於其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款,其中規定外國進口導致美國相關產業受到嚴重損害或其威脅則有權進行調查,如果進口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可以由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建議,由美國總統決定是否採取進口保障措施。因而,美國政府的做法是有國內法依據的。至於外國受到影響的私人當事人,根據美國法律,卻沒有申訴權,所以,無法從美國國內法尋求救濟。
⑼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1)A公司的辯稱不成立。A公司I1月25日發出的要約是不可撤銷的。
(2)A公司與B公司之間的買回賣合同有效答。
本案涉及到要約的撤回與撤銷的問題。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生效前要約人將其取消。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15條的規定,一項要約,即使是不可撤銷的,也可以撤回,要撤回要約的通知於該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與該要約同時送達受要約人。所謂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生效後,受要約人作出承諾前,要約人將其取消。根據該《公約》第16條的規定,要約是可以撤銷的,但撤銷通知須於受要約人作出承諾之前送達受要約人。但這項規定有一定限制,根據該《公約》第16條第2款的規定,在下列情況下,要約一旦生效,即不得撤銷:第一,在要約申已載明了承諾的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明它的不可撤銷性。第二,受要約人有理由信賴該項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本著對該要約的信賴行事。本案中A公司的要約註明了有效期是1991年12月30日,故而是不可撤銷的。B公司的承諾於有效期內到達,所以合同視為成立。
⑽ 國際經濟法案例 急!
1、稅務機關對A公司下屬B辦事處具有稅收管轄權
依據:所得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征稅國基於作為課稅對象的所得或財產系來源於或存在於本國境內的事實而主張行使的征稅權。
2、B辦事處乃A公司的分支機構(可視為分公司),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但是仍然應該在中國納稅。
依據:跨國營業所得征稅權、沖突及協調基本原則——「常設機構」原則(permanent establishment)
常設機構:一個企業進行其全部或部分生產,經營的固定場所,是外國法人在收入來源國境內設立的,標准:①有一個營業場所②場所必須固選③外國法人通過這種場所從事的必須是營利性質的活動
可歸屬於常設的機構的利潤范圍的確定(2個原則)
①實際聯系原則(effective connected):有實際聯系
②引力原則(force of attraction):不考慮是否有實際聯系,只要屬於來源於本國境內的所得,均可合並入常設機構,作為常設機構的所得征稅
3、在本案爭議中,A公司實際性的所得稅分配情況如何——得看中國的稅務機關採取何種原則,同時要看中美之間有無有關避免國際重復征稅的雙邊稅收協定,以及雙邊稅收協定中如何劃分稅收管轄權的。根據不同的情況而不同,參見:
國際重復征稅:→法律上的重復征稅(international double taxation)
指2個或2個以上國家各自依其稅收管轄權按同一稅種對同一納稅人的同一征稅對象在同一征稅期間內同時征稅
避免方法:
1、運用沖突規范
①將某個征稅對象的征稅權完全劃歸一方,從而排除另一方的征稅權
②確定雙方的稅收管轄權誰優先行使
2、免稅制:(Method of exemption)
居住國對其居民納稅人來源於或存在於境外的並已向來源國納稅的那部分跨國所得,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從其應稅所得中扣除,免於征稅
A、全額免稅制(Full exemption)
應稅所得額中扣除其來源於國外並已向來源國交了稅的那部分所得,其餘額按余額運用的稅率征稅
B、累進免稅制(Exemption with progression)
應稅所得額中扣除其來源於國外並已向來源國交了稅的那部分所得,扣除後,在確定稅率時,仍將這部分所得考慮計算在內
3、稅收抵免制:(Foreign tax credit)
居住國允許本國居民納稅人在本國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用已在來源國繳納的稅款抵免其應就世界范圍內所得向居住國繳納稅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