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合同法
㈠ 外資企業合同未到期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我應該得到怎樣的賠償
用人單位除按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外,其它情況根據解除的原因不同,賠償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1、如果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合同,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
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這里所稱的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按應發工資計算。
2、如果單位沒有正當合法理由單方辭退,需要按上面標准支付雙倍的賠償金。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第八十七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㈡ 勞動法有規定70歲不能在外資企業任職嗎
根據法#律規定,員工達到退休年齡之後,和單位的勞動關系解除,勞動合同終止。回如果單位有需要可以答和員工簽訂相應的協議,可建立雇#佣關系,但是不能再建立勞動關系。員工年滿70歲,只要和單位協商一致是可以繼續工作的,但是如果協商不一致,單位可拒絕。
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㈢ 外商獨資企業能否約定使用外國法
外商投資企業是依據我國有關的外商投資企業法律設立的企業,而不是依據外國法律所設立的企業。予法律的屬地原則,我國外商投資企業法律、法規主要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等
㈣ 跟外資企業簽合同時,他們只出具英文合同,這符合勞動法規定嗎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用不是母語或精通的語言與你簽合同就是對你的不公平
㈤ 外商獨資在中國設立企業可不可以在合同中約定若發生糾紛向別國法院提起訴訟,爭議適用別國法律
外商獨資企業如果是與中國企業簽訂合同,那是沒有任何涉外因素的,外商回獨資企業是根據中國法答律在中國設立的公司,法人國籍是中國,怎麼可能約定到外國法院和適用外國法呢?如果合同相對方是外國公司,那才涉及這兩個問題
㈥ 巨額外資轉入國內正確途徑和方法步驟是什麼有外商想投資國內,並讓他的律師擬寫合同收費,這正常嗎
一、項目背景及概述:
二、本項目在各階段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難點和解決方案
三、總結
你提問所說的情況,你要去的是個外國公司,他們只是在中國境內有項目。也就是說,你是外國公司的員工,只不過工作地點在中國。
㈦ 外資企業的股權轉讓協議可否約定適用外國法
我國的外商投來資企業法,主要包源括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等法律規范,對這幾類特殊企業股權轉讓的特別規定主要有: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第十條規定了中外合作者轉讓合同權利、義務需要審批;《實施條例》第二十條針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審批的類似規定。除此之外,並沒有更多涉及投資者股權轉讓的規范,外資企業法亦無此類明確規范。在選擇投資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些,盡量選擇正規平台,比如像騰訊眾創空間這種,可信度會高一點
㈧ 勞動法適用於外資企業嗎
【1】根來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源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
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2】外資企業,只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立,就必須遵守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
㈨ 外商投資企業法
1.A
2.A
3.C
4.C
5.B
6.A
7.B
8.A
9.D
10.A
11.A
12.B
13.B
14.A
㈩ 外企在中國的糾紛按照哪國法律處理的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全部都是中國法人回,而不是外國法人答,因此,他們在中國國內發生法律糾紛並涉訴的話,一律按照中國法律處理,如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民事訴訟法等等。
中國企業在國外發生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首先要區分是合同爭議還是侵權爭議。如果是合同方面的爭議,首先看雙方簽訂的合同中的有關「爭議解決與法律適用」條款,只要不違反中國法的強制性規定,該條款就是有效的,如果雙方在該條款中約定適用外國法(如歐盟法或新加坡法),就適用外國法。但如果涉案的不動產位於中國境內,則對該不動產強制適用中國法。如果是侵權爭議,主要適用侵權行為發生地法、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受害人或被告人的住所地法等。
在中國打官司,理論上而言,當事人可以約定適用外國法(關於物權或債權爭議),但中國法中的強制性規定必須適用(例如一夫一妻與禁止重婚)。但在司法實踐中,中國法院審理案件基本上都是適用中國法的,不適用外國法,以加快工作效率減少不確定性風險。如果不是訴訟而是仲裁的話,適用外國法和外國仲裁規則的機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