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商務合同法

商務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0-12-26 08:50:42

❶ 商務合同爭談的處理方式,哪一種有靈活性,又有法律強制性

(1)和解。和解是指在糾紛發生後,合同各方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進行談判、協商,對原合同進行變更、補充,或對各方的權利義務進行明確等,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糾紛事項。和解達成的協議或約定,由雙方自覺履行。
(2)調解。這里的調解主要是指民間調解,即在合同以外的第三人的主持下,合同各方進行對話、協商,調解人從中斡旋、勸說,最終達成一致,由調解人製作調解協議書,合同各方簽字後生效。仲裁或訴訟程序中的調解,與這里所說的調解,程序和功能大同小異,但是都包含在仲裁或訴訟程序中,不能單獨使用。
(3)仲裁。仲裁是指糾紛的一方或雙方根據仲裁協議,將糾紛交由約定的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依照法律和仲裁規則進行審查,查明事實,就糾紛事項作出裁決。仲裁裁決作出後,即為終局裁定,糾紛各方既不能再申請仲裁,也不能向法院起訴。一方不履行裁決的,另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需要明確的是,仲裁的啟動要求糾紛各方已達成仲裁協議,對糾紛事項應提交仲裁解決和仲裁機構都要有明確的約定。
(4)訴訟。沒有仲裁協議或仲裁協議無效,以及和解或調解失敗的,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經審理後,以判決、裁定的形式對糾紛事項作出裁判。

❷ 關於商務合同中資產擔保的問題。。

補充回答:
1、你想確認的「作為擔保條款,合同中關於擔保的那簡單的一句話可以作為法律依據嗎」我已經清楚的回答了,可以作為將來確定你們責任分擔的一個依據,但這不是「法律」依據,這只是你們合同中的約定條款,在合同中實行意思自治原則,大多數情況下合同雙方當事人有約定的從約定、沒有約定的才從法律規定,你們之間的約定不違反法律規定、約定有效,可以做為將來處理糾紛的一個依據,但這個依據是約定依據、不是「法律」依據。
(2)「個人認為條款過於籠統,沒有說明細節」:條款約定不明確、不具體,並不會導致不約定無效,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約定不明的雙方再協商補充,協商不成時依據行業慣例確定,協商不成、也找不到行業慣例時,才視為無約定。

2、「加入產品出現問題造成買受人損失,如果你懂法,並且你是法官,你該怎麼判決?法律依據是什麼?」:
(1)肯定不是「加入」,應是「假如」。
(2)法官怎麼判沒人能確定,因為即使是相同的案例,不同的法官由於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判決。能在這里說的,只能是依據法律規定的理解。
(3)而且,法官怎麼判,還要看受害人怎麼告:我國民事法律中有「不告不理」的原則,就是法官只審理原告訴訟請求中的事項。
(4)假如產品出現問題造成買受人損失:法官不會完全看你們之間的約定,如果原告有證據證明確實是你們廠的產品出了問題,一般會確實由企業賠償(如果原告只告了銷售商,就會判決讓銷售商賠償,銷售商賠償後再告你們的,才會根據你們之間的約定、法律規定、企業和舉證情況來確定是否企業賠償);如果企業認為自己不應賠償,可以拿出證據證明企業有《產品質量法》第41條規定的3種情形或是證明銷售商因過錯造成了產品缺陷,如果沒有以上證據:肯定由企業賠償;如果有以上證據,雖然有那個約定,企業也不應賠償。

1、「假如我們的產品真的出問題了,企業要給他嗎?是否合理?法律會依據合同這一個條款賦予他這個權利嗎?他這句話具有法律效力嗎?」:
(1)假如真的是你們的產品出問題了:企業必須賠償損失,這是肯定的。而且不管有沒有這條約定,法院都會判決由你們企業負責最終的賠償責任(雖然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銷售商__也就是購買你們產品的買受人可能要先賠償受害人,但銷售商在賠償後,可以向企業追償的;如果買受人是消費者,那麼,買受人完全可以向企業索賠。
(2)這條約定:符合法律規定,不僅合「理」,而且合法。
(3)他這句話與法律規定相符,有法律效力。
(3)「法律會依據這一條款賦予他這權利」:這話有些顛倒,不是法律依據你們的約定賦予他權利,而是他根據法律規定在合同中維護、行使自己的權利。

2、「假如真拿企業全部資產擔保,是不是必須要另立擔保合同才有效,並且要到有關登記部門登記?」:
(1)擔保有物保、有人保,人保即指保證,你們現在是約定在企業的財產做擔保,也就是物保,物保有兩種方式,即抵押、質押(當然,還有權利質押)、留置、定金等。
如果是抵押:不動產抵押如企業的廠房、車輛等要求登記後才生效;其他財產的抵押如設備、賬戶資產等不以登記生效、但以登記為對抗要件;
如果是質押,需要轉移物的佔有。
你們的情況,不可能是質押(因為沒有約定轉移財產的佔有)、也不會是留置或定金,唯一有可能的是抵押,但抵押不登記能保證抵押權生效的,可能只有企業的動產
(2)雖然抵押可能因為未登記而不能行使抵押權:但你們企業免除不了賠償,即使這擔保條款無效,買受人也可以依據《產品質量法》或《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向企業索賠的。

3、這一條款約定有不合理之處,即:
(1)對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造成損失的,如果這問題是因為銷售者的原因造成的:企業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而應由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比如:產品因為銷售者在從企業購買產品後的運輸、裝卸、庫存過程中方法不當而使產品有了缺陷、從而導致買受人損害的,就只能由銷售者(此合同中的買受者)承擔賠償責任。
(2)企業對於自己產品有缺陷時造成買受人損害的,也有可以不賠償的情形,即「未將產品投入流通、或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時,企業不負責賠償。
在此條款中沒有約定企業責任的除外情形,不管什麼情況都由企業負責賠償,是不公平的。

4、附:相關法律依據
(1)《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2)第四十二條 :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4)第四十四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5)第四十五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6)第四十六條 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❸ 從商務合同法的角度來看,misrepresentation的定義是什麼意思

1. 虛假陳述
2. 誤述
3.虛報

例1. 虛假陳述
Misrepresentation is different from warranty in the contract law.
虛假陳述侵權與契約法上的擔保制度不同。

Study on the Scope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 of the Compensation for Misrepresentation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
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損害賠償范圍及計算方法研究

Secondly, it discussed the essential factor of misrepresentation;
其次,論述了虛假陳述的內在要素,即虛假陳述以其內容的重大性為前提。

Legal Principle Analysis on Deficiency in Civil System of Misrepresentation
虛假陳述民事制度供給不足的法理分析

On the Action Form of Civil Case of Misrepresentation
論虛假陳述民事案件的訴訟方式
例2. 誤述
Discussion on 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charter party and its legal effect
論租船合同中的誤述及其法律後果

In practice of chartering market, a lot of disputes arise because the misrepresentation made by one party caused the loss or damage of the opposite.
租船合同中 ,通常會因為一方當事人的誤述導致對方的損失 ,因此產生的爭議時有發生。
例3 虛報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Registered Capital
虛報注冊資本罪探微

其餘
「misrepresentation」譯為未確定詞的雙語例句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Misrepresentation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社會決策中信息錯誤表徵的實驗研究

The system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and laws the insurer appoints the auditor to audit the financial reports of the insured, and under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ompensation to third parties' losses suffered as result of misrepresentation in financial reports.
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指的是根據投保公司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由保險公司負責委託審計師對投保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並依法承擔投保公司過失造成財務報表陳述不實,導致的第三者經濟損失賠償責任。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has drawn the conception of the pure economic loss through several concrete cases, and point out that the research range of this article is relational economic loss and the pure economic loss caused by negligent misrepresentation of experts.
文初通過幾個具體的案例引出了純經濟損失的概念,通過契約法和侵權法對該問題處理機制的評析,作者將本文論述的核心——第三人純經濟損失問題提取出來,即相關經濟損失和第三人由於專業人士過失不實陳述導致的純經濟損失。
The content of the second part incorporates the liability incurred on lawyers for securities misrepresentation in USA, the job difference between accountants and lawyers in securities issuing and trading must be cleared to differentiate their liabilities.
第二部分介紹美國證券法上律師在信息披露中因為不實陳述對投資者承擔的民事責任,律師在證券發行和交易過程中輔助發行人的工作與會計師並不相同,律師和會計師因為各自工作所要承擔的責任應該分清,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認清法律上認定的陳述作出者才是責任的真正承擔者;

Insurer can only revoke the insurance contract when the insured makes misrepresentations instead of finding clues of misrepresentation in order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筆者認為,因投保人不如實告知訂立的保險合同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屬於可以撤銷的合同,而非可以解除之保險合同。 保險人因此只享有保險合同的撤銷權。

❹ 學習合同法的核心目的是什麼,利用合同法解釋在商務實踐中如何利用合同維護自己利益

合同法的本質,是指合同法作為一個特殊的法律,其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所反映出來的區別於其他法律的所固有的法律特徵的內部體現。 合同法本質上是財產流轉關系的法律規范。合同法以債權債務關系、即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為直接調整對象,其深層的社會關系則是社會的財產流轉關系。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包括靜態的財產關系和動態的財產關系,即財產所有和財產流轉關系兩大部分。合同法調整的是其中的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它反映的是平等主體間在轉讓產品或貨幣,完成工作和提供勞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債務的清償或履行,具體體現著財產從一個民事主體到達另一個主體的合法移轉過程。這是合同法與物權法法律分工的明顯不同。合同法與物權法雖都是財產法,然而物權,尤其是其中的所有權,直接規定社會財產的歸屬關系,其所要解決的是現存財產歸誰所有的問題,主要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因而,所有權及至整個物權,本質上是規定和反映社會財產關系的靜止狀態。而合同法作為調整債權關系的法律規范,規定和反映的是社會財產或其他勞動成果從生產領域移轉到交換領域,並經過交換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其內容主要表現為轉移已佔有的財產,轉換的目的或是實現對財產的佔有,或是創造一個新的佔有。因此,合同是當事人處分財產或獲得財產的重要法律手段,充分反映著流通領域內的財產運動狀態。合同法則通過確認和保障合同當事人正當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對這種財產流轉關系進行規范和調整。 合同法的地位是指合同法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簡而言之,合同法是民法體系中的民事單行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民法是憲法之下的部門法,而民法本身又是一個龐大的法律體系,這個體系是由若干調整某種民事關系的單行法組成的,如商標法、專利法、繼承法等,合同法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物權法也是這樣的單行法。在民法的基本原則和制度適用於合同法的同時,合同法以其特別或具體的制度和規定對各種合同關系進行調整。 合同的效力合同效力,也稱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合同所產生是法律約束力。其法律特徵如下:(1)合同效力,僅僅存在於依法成立的合同或滿足法定生效要件的合同。對於不成立的合同,當然談不上合同的法律效力;而對於不具備生效要件的合同,自然也不能產生合同的法律效力。所以,合同有效成立是產生合同法律效力的前提。(2)合同效力是《合同法》等法律所賦予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本身是當事人的一種約定,這種約定離開《合同法》等法律,並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合同之所以產生法律效力,是因為當事人之間的這種約定,符合法律的要求,受到法律是強制保護,因而產生一種相當於法律的效力。(3)合同效力是一種法律的約束力。合同當事人的各項涉約行為都受這種約束力的規制。 (一)、關於確認合同效力的法律適用 1.確認合同的效力是仲裁庭的法定職權與職責。 我國《仲裁法》第10條第2款規定:「仲裁庭有權確認合同的效力。」仲裁合同糾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確認合同的效力。仲裁庭要審查合同是否已經成立,已經成立的合同是有效合同還是無效合同,有效合同是否已經生效。因為有效合同和無效合同的處理原則和法律後果是不同的。經過審查,如確認合同有效,該合同所約定的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就受法律保護,處理他們之間的糾紛就應以合同所約定的權利義務為基礎。如確認合同無效,則該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就不應依據該無效合同來判斷是非和責任,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按照法律、行政法規關於無效合同的規定去處理。 2.關於合同生效的法律適用。 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合同法區分了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概念。但上述合同法第44條第2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合同自批准、登記之日起生效的,當然沒有問題;但如只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而未明確規定為生效要件的,其法律效果如何就不明確了。對此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第9條作了如下規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手續的,或者仍未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合同法第77條第2款、第87條、第96條第2 款所列合同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3.關於合同無效的法律適用。 我國《合同法》明確、具體地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因為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有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之分。只有關系國家利益、社會秩序、經濟秩序、市場交易安全等事項,法律和行政法規才設強制性規定;而只關系當事人自己利益的事項,法律、法規設任意性規定,允許當事人按照自願原則協商決定。強制性的法律規范又分為義務性規范和禁止性規范,義務性規范是人們必須履行一定行為的法律規定,法律的表述常用「必須」、「應當」;禁止性規范是人們不得從事某種行為的規定,法律的表述常用「禁止」或「不得」。 (二)、關於違約責任認定的法律適用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對於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合同法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對違約責任的認定,在嚴格責任原則下,應考慮違約的結果是否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有無過失。當然,如果證明違約行為與違約後果之間無因果關系,或者是違約方具備免責事由,則仍可不承擔或者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責任。而在過錯責任原則下,只有在不能證明其對違約行為無過錯的情況下,即在其有故意和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違約責任。要注意的是,合同法對某些合同違約的特殊情況,採用了過錯責任原則,作為嚴格責任原則的例外或者補充規定。例如,合同法第374條關於保管合同的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關於違約金與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對違約的一種重要的救濟方法。我國《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違約金作為一種違約的補救方式,在違約金的性質體現賠償性的情況下,違約金被視為損害賠償額的預定,這種違約金旨在補償債權人因違約所造成的實際損失,因而可以代替損害賠償,在違約方支付了違約金之後,債權人不得另行要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合同法》盡管突出了違約金的賠償性,但還是有著與損害賠償不同的特點。 合同效力的具體表現如下: (1)合同依法成立後,雙方當事人必須嚴格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合同。 (2)當事人非經協商或依法律規定,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 (3)當事人依法享有合同的各項權利,如給付請求權、抗辯權等。 (4)當事人的合同權利受法律保護,當這種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請求法院給予保護。 (5)當事人一旦違約,就必須依法承擔違約責任。 思考:合同的上述效力,有學者稱之為「合同的對內效力」(對合同當事人的效力),我對此表示贊同。但是,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我不認為合同具有「對外效力」(對第三人的效力),有的僅指合同債權不受任何第三人的侵害

❺ 英語翻譯 「在商務合同生效後,本技術協議作為商務合同的附件,與商務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

после抄 вступления в силу торгового контракта текущи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протокол, как приложение к торговому контракту, имеет такую же юридическую силу.

❻ 常見的商務英語合同翻譯方法有哪些

1、反譯法,英漢兩種語言結構存在很大差異。英語重心在前,漢語重心在後,漢語長句採用總結式。多把信息點放在後面,越往後越重要。英語則相反,常常把表態部分放在句首,譯成漢語時則將其放在句末,從而形成反譯,一些帶有否定意義的詞。

2、順序翻譯法,這種方法是按照原文的順序組織譯文。在商務英語中,當語句陳述的是一連串的動作並按發生的時間安排或邏輯關系排列時,此類語句與漢語的表達方式較一致"可按原文的順序譯出。

3、凝練翻譯法,商務英語中部分語句的結構復雜,信息量大,單憑一種方法很難翻譯到位。翻譯這類語句時,要根據具體情況,理清修飾語和中心詞的關系以及修飾語內部各個成分之間的關系。從語言特點上看,英語為形合,而漢語則為神合。

(6)商務合同法擴展閱讀:

商務英語英美差異:

商務英語書信是交易時所使用的通信。在美國,常用Business writing,包括書信、電報、電話、電傳、報告書、明信片等,英語和美語在書信體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信頭和稱呼、書信格式、遣詞、結尾客套語等均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英國書信較為保守,許多英國人喜歡用老式書信體,用詞較為正式刻板,而美國書信語言非常生氣、有活力,格式也較為簡便。因此寫信的對象是英國或其舊殖民地國家時,要使用標準式英語,如果寫信的對象是美國或美國勢力范圍的地區時,就要用美國英語。

❼ 法律:商務合同

當然有權,不但有權索回,還可以要求雙倍賠償。

❽ 合同中的商務聯系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貝貝金海外專營店為您服務
你好!
因為合同是由你公司和對方公司簽版訂,因此,你不屬權於合同當事人,原則上你不會承擔責任。但是,既然指定你為聯系人,你應該履行基本的義務,履行好作為聯系人的職責。如果因為你沒有積極履行聯系人的義務,致使合同最終無效或被解除,你的單位會據此向你追償損失。

❾ 國際商務合同並不是簽訂就有法律效力,那你覺得如何簽訂商務合同是最好的

沒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是不存在的。否則就不需要簽訂合同了。因為合同具有很嚴格的法律約束。使合同雙方的利益都能得到維護的一種法律行為。合同一旦簽訂,馬上就生效的。

熱點內容
流是什麼刑法 發布:2025-05-17 06:01:49 瀏覽:122
守好條例 發布:2025-05-17 06:01:46 瀏覽:609
民法是不是 發布:2025-05-17 05:56:00 瀏覽:772
中心組學習條例 發布:2025-05-17 05:53:49 瀏覽:756
陳印法規2014 發布:2025-05-17 05:53:43 瀏覽:105
刑法120條第三款 發布:2025-05-17 05:53:13 瀏覽:562
社會學觀察法有哪幾種 發布:2025-05-17 05:35:41 瀏覽:370
非法本過司法 發布:2025-05-17 05:35:38 瀏覽:684
道德經寵辱若驚 發布:2025-05-17 05:26:39 瀏覽:926
東方電子舞弊案注會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7 05:12:05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