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免責
1. 合同免責事由包括哪些,哪些屬於法定的合同免
合同法規定的法定的免責事由僅限於不可抗力。
《合同法》規定,不可抗力「是專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屬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常見的不可抗力有:
1、自然災害如地震、台風、洪水、海嘯等。
2、政府行為。政府行為一定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以後發生,且不能預見的情形。如運輸合同訂立後,由於政府頒布禁運的法律,使合同不能履行。
3、社會異常形象。
一些偶發的事件阻礙合同的履行,如罷工騷亂等。不可抗力雖為合同的免責事由,但有關不可抗力的具體事由很難由法律作出具體列舉式的規定,因此根據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可以在訂立不可抗力條款時,具體列舉各種不可抗力的事由。
2. 合同法中的免責條款是什麼意思
一、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約定的用以免除或限制其未來合同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常被合同一方當事人寫入合同或格式合同之中,作為明確或隱含的意思要約,以獲得另一方當事人的承諾,使其發生法律效力。就其本意講是指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或格式合同提供者提供格式合同時,為免除或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責任而設立的條款。因此說,免責條款以意思表示為要約,以限制或免除當事人未來責任為目的,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二、免責條款具有如下特點: 1,免責條款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是合同的組成部分。因此,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任何企圖援引免責條款免責的當事人必須首先證明該條款已經構成合同的一部分,否則他無權援引該免責條款。 2,免責條款是事先約定的。當事人約定免責條款是為了減輕或免除其未來發生的責任,因此只有在責任發生以前由當事人約定且生效的免責條款,才能導致當事人的責任的減輕或免除。若在責任產生以後,當事人之間通過和解協議而減輕責任,則與達成免責條款是有本質區別的。 3,免責條款旨在免除或限制當事人未來所應負的責任。基於不同的目的,免責條款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限制責任條款,即將當事人的法律責任限制在某種范圍內的條款。例如,在合同中規定,賣方的賠償責任不超過貨款的總額。二是免除責任條款,如某些商店在其櫃台上標明「貨物出門,恕不退換」,就屬於免除責任條款。嚴格地說,限制和免除責任的條款還是有區別的。 在一般情況下,法律對免責條款的有效條件比對限責條款的有效條件要求更為嚴格。但是,由於免責條款和限責條款都是為了排除當事人未來的責任,因此,對這兩種條款在理論上並沒有作嚴格區別,一般將其統稱為「免責條款」。免責條款也不同於附條件的合同。盡管免責條款在設定時,當事人也可能在條款中指明一定的條件,當這些條件成就以後,當事人將被免除不履行合同的責任。但是,免責條款只是合同的一項條款,其設定的目的只是為限制和免除當事人未來的責任,而並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也就是說不會導致合同的生效或者解除。而當事人在附條件的合同中設定一定的條件,旨在以條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來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如果條件成就,將會發生合同的生效或者終止。[3. 合同法規定的法定的免責事由有哪些
合來同法規定的法定的免責自事由僅限於不可抗力。《合同法》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常見的不可抗力有:1、自然災害如地震、台風、洪水、海嘯等。2、政府行為。
政府行為一定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以後發生,且不能預見的情形。如運輸合同訂立後,由於政府頒布禁運的法律,使合同不能履行。
3、社會異常形象。
一些偶發的事件阻礙合同的履行,如罷工騷亂等。不可抗力雖為合同的免責事由,但有關不可抗力的具體事由很難由法律作出具體列舉式的規定,因此根據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可以在訂立不可抗力條款時,具體列舉各種不可抗力的事由。
4. 合同法中格式條款的免責問題
合同法第四十條,前半句的主語是"格式條款",後半句的主語是"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版",以"或者"相連,為什麼這權樣寫,而不直接表述為"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免除、限制條款的,該條款無效",立法者自有其道理。合同法第四十條所提到的免除責任,是指條款的制訂人在格式條款中已經不合理地、不正當地免除其應當承擔的責任,而且所免除的不是未來的責任,而是現在所應承擔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格式條款提供人在格式條款中不合理的、不正當免除其現在應當承擔的責任,則該條款無效。第四十條在表述上確實存在不足,這是立法技術問題,隨著我國立法技術的成熟,這樣的問題會越來越少。
5. 合同法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就是說:
如果在合同中約定,「造成他人人身傷害不承擔責任」,或者「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不承擔責任」,這兩種約定的條款是無效條款,不具備法律效力。
6. 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在什麼情形下可以免除
免責事由也稱免責條件,是指當事人即使違約也不承擔責任的事由。合同法上的免責事由可分為兩大類,即法定免責事由和約定免責事由。法定免責事由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不需要當事人約定即可援用的免責事由,主要指不可抗力;約定免責事由是指即當事人約定的免責條款。有人認為,抗辯權也可成為免責事由。其實,行使抗辯權並不構成違約,因而無責可免。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一般認為,上述定義採取了折衷說,也有人認為系采客觀說。具體而言,不可抗力的要件為:
(1)不能預見,即當事人無法知道事件是否發生、何時何地發生、發生的情況如何,對此應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准;
(2)不能避免,即無論當事人採取什麼措施,或即使盡了最大努力,都不能防止或避免事件的發生;
(3)不能克服,即以當事人自身的能力和條件無法戰勝這種客觀力量;
(4)客觀情況,即外在於人的行為的客觀現象(包括第三人的行為)。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例外:
(1)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對此,合同法未作一般性規定(僅規定格式合同的免責條款)。值得注意的是: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7. 合同法中的免責條款是什麼,哪些免責條款是有效的
免責來條款是指當事人約源定的用以免除或限制其未來合同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常被合同一方當事人寫入合同或格式合同之中,作為明確或隱含的意思要約,以獲得另一方當事人的承諾,使其發生法律效力。就其本意講是指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或格式合同提供者提供格式合同時,為免除或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責任而設立的條款。因此說,免責條款以意思表示為要約,以限制或免除當事人未來責任為目的,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合同法關於免責條款有一定的限制,特別是提出格式合同一方如果免除自己的主要責任,使交易雙方的利益分配喪失公平性,那麼這樣的條款會被認定為無效
8.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下列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無效的有 ( )
B,D,E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9. 《合同法》規定有哪些免責條款屬於無效
《合同法》規定哪些免責條款無效?為什麼要規定其無效?
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就是指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為免除或者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未來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具有約定性。免責條款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的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與法律規定的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完全時免除責任是不同的。當事人可以依據意思自治的原則在合同中約定免責的內容或者范圍。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任何以默示的方式作出的免責都是無效的。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具有免責性。免責條款的目的,就是排除或者限制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
根據《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這是因為對於人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法律是給予特殊保護的,並且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人身傷害的責任,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是相違背的。在實踐當中,這種免責條款一般都是與另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相違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我國合同法確立免除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同一方當事人財產的條款無效,是因為這種條款嚴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如果允許這類條款的存在,就意味著允許一方當事人可能利用這種條款欺騙對方當事人,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合同權益,這是與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完全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