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的體系
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在內,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從法律體系的層次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結構上表現為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特徵,既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有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還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法定許可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從法律體系的部門來看。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兩個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憲法為統帥,包括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1)社會法的體系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與法律體系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第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第四,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② 什麼是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的概念及內涵法律體系,按「辭海」的解釋,是「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法律部門而形成的一國法律有機聯系的統一體。反映一國法律規范之間的統一、區別、聯系與協調。」我國法學界對法律體系的定義、界定總體上比較一致,即法律體系是指一國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劃分為不同法律部門而形成的內部和諧一致、有機聯系的整體。首先,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該國全部現行法律規范是構成法律體系的基礎。法律體系既不包括完整意義的國際法即國際公法,也不包括已廢止的法律。這與法系有很大區別,各個法系如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均由若干個國傢具有共性的法律所組成;構成法系的法律,是跨歷史時代的,不僅包括現行法律,還包括歷史上的法律以及法律觀念、法律文化等等。其次,法律部門是構成法律體系的基本單位。現行法律規范由於調整的社會關系及其調整方法不同,分為不同的、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各國法律體系對法律部門的劃分大相徑庭,如當前中國通說為七個法律部門,包括憲法及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分屬於各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因其制定主體不同,又有不同的位階;這些包括不同位階法律規范的法律部門,共同構成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的法律體系。再次,法律體系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在歷史上,法律一旦產生,便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為發揮法的調整社會關系、社會利益的功能,法律體系首先必須保證自身和諧統一;不同法律部門、不同位階的各種法律規范互相聯系、互相協調,形成內在統一、有機聯系的整體。最後,法律體系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與一定的社會關系相適應;馬克思認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相反,法律倒是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的發展、社會關系的變化,必然帶來法律規范、法律部門乃至法律體系的變動、調整。因此,法律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穩定,動態、開放、不斷發展的。
③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法律體系的主幹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27日發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3)社會法的體系擴展閱讀:
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中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幹。
解決的是國家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國家法制的基礎,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行政法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的重要形式。
行政法規可以就執行法律的規定和履行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作出規定,同時對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事項。
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將法律規定的相關制度具體化,是對法律的細化和補充。
④ 社會法的體系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然,社會法的概念、定位和體系、社會法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社會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取得一致,社會法可謂任重而道遠。
⑤ 社會學的方法體系由那幾個層次構成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中的國防法律條款和基本國防法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憲法中的國防法律條款,是國防法律規范的最高層次是制定其他國防法律規范的根本性依據。基本國防法律的效力僅低於憲法,主要規定國防領導體制,武裝力量的構成、任務、建設目標和原則,國防建設與斗爭的基本制度,社會組織和公民的基本國防權利與義務,對外軍事關系等。在國防法律體系中,基本國防法律起著詮釋,銜接憲法,統領其他國防法律法規的作用。
2、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國防法律
國防法律以憲法和基本國防法律為依據,其內容主要是國防和軍隊建設某一方面重要的原則、制度和行為規范,它們是憲法中的國防法律條款和基本國防法律的具體化。如已經制定的《兵役法》、《軍官服役條例》、《軍官軍銜條例》、《預備役軍官法,、(軍事設施保護法》,《人民防空法》、《香港駐軍法》、《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9等,國防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主體廣泛,立法程序嚴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3、中央軍委制定軍事法規,國務院單獨或與中央軍委聯合制定國防行政法規
軍事法規和國防行政法規以國防法律為依據,其內容主要是國防和軍隊建設某一方面中某一重要事項的原則、制度和行為規范。包括:一是國防法律規定需要由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或分別制定實施辦法的事項,如《軍事設施保護法》規定其實施辦法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制定。二是國務院、中央軍委依職權需要制定軍事法規和國防行政法規的重要事項。屬於調整國防建設領域內的社會軍事關系,但不直接涉及軍隊和現役軍人的規范,由國務院單獨制定,如《軍人撫恤優待條例》、《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等。屬於調整軍隊內部基本活動、軍人基本行為及相互關系的規范,由中央軍委制定,如《司令部條例》、《後勤條例》、《戰斗條令》等。凡屬於調整國防建設領域,涉及軍隊、軍人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相互關系的規范,則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制定,如《士兵服役條例》、《國防交通條例》等。一般說來,由國務院單獨或與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國防行政法規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體遵行的法律效力,由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法規在全軍具有一體遵行的法律效力。
4、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軍事規章,國務院有關部委單獨或與軍委各總部聯合制定國防行政規章
軍事規章和國防行政規章以軍事法規和國防行政法規為依據,結合本系統或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定,以保證實施軍事法規或國防行政法規的貫徹實施。由軍委各總部和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軍事規章或國防行政規章在全軍或全國一定范圍內具有法律效力,如《單兵訓練規定,、《兵員管理規定》、《犧牲、病故人員遺屬撫恤的規定》等:由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的軍事規章通常只本系統,本區域具有法律效力。
5、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出地方性國防法規和規章
地方性閘防法規和規章以國防法律和國防行政法規為依據,其內容是本地區國防建設的制度和行為規范,主要限於兵員徵集,軍人優撫及退伍安置、國防教育、軍事設施保護等方面,如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廣東省徵兵工作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退伍義務兵安置辦法》等。
⑥ 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勞動法、、工傷法、社保法、醫保法、收養法等。以上只是簡單的「法」的概念,具體的各個法律的完整名稱請自行確認!
⑦ 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是怎樣的
社會保障法律的任務是保證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以實現。一般地說,內法律是對容業已存在的社會關系的反映與確認,脫離社會現實的法律,不論它形式上多麼完美無缺,內容多麼豐富多采,都只能是一紙空文。據此,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並且只能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法律表現形式。
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層次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等。
社會保障法律的特點是:以勞動法為基礎,國家進行干預與保護,義務在先權利在後,權利不可繼承。
社會保障是對旨在保護公民免除因年老、疾病、傷殘、死亡或失業、災害……而遭受損失的各種措施的總稱。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社會保障即社會保險;廣義上的社會保障,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
⑧ 法的體系的法的部門
法的部門 對一國現行法律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一種分類。它體現一國法律規范的內部結構,是組成法的體系的基本因素。法的部門的劃分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主要是由需要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多樣性的客觀存在決定的。一國的法的體系中法的部門的劃分也並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隨著新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調整這種關系的新的法律的不斷制定,也必然會出現新的法的部門。
按照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所劃分的法的部門,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因為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交錯,反映在法的部門之間,也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一種社會關系可能通過幾個法的部門來調整,同樣一個法的部門除調整其主要對象之外,還可能調整其他社會關系。例如經濟關系,就不止一個法的部門來調整:其中大部分由經濟法和民法來調整,但也有的歸行政法、勞動法等來調整。至於哪一部分經濟關系由哪一個法的部門調整,這同調整社會關系的調整方法有密切聯系。雖然調整方法不是劃分法的部門的主要依據,但是離開調整的方法,也不能正確地劃分法的部門。
中國社會主義法的體系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並日趨完善。中國的法的部門大致有: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婚姻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組織法等。
⑨ 中國的法律體系
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並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專法規、地屬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
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
(9)社會法的體系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國情要求,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以及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興旺發達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⑩ 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是怎樣的
社會保障法律的任務是保證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以實現。一般版地說,法律是對業已權存在的社會關系的反映與確認,脫離社會現實的法律,不論它形式上多麼完美無缺,內容多麼豐富多采,都只能是一紙空文。據此,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該是並且只能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法律表現形式。
社會保障法律體系的層次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等。
社會保障法律的特點是:以勞動法為基礎,國家進行干預與保護,義務在先權利在後,權利不可繼承。
社會保障是對旨在保護公民免除因年老、疾病、傷殘、死亡或失業、災害……而遭受損失的各種措施的總稱。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社會保障即社會保險;廣義上的社會保障,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