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有階級社會
1. 階級社會的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1)原始社會的習慣和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回原始社會的平等、沒有答階級的社會關系,因此,原始習慣不帶有階級性;法是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後產生的社會規范,它恰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社會關系,法是具有階級性的.
(2)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著氏族部落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則反映在政治、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
(3)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體成員利益的自治組織,整個氏族社會以輿論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則是由國家這個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知道或認可的.
(4)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靠傳統、習慣的力量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來保證實施的;而法的實施則必須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
(5)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限於在有血猿關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內生效,而無論他們在哪個地區;而法則是在國家主權所及的領域內生效.這一點也反映出法與國家的內在聯系,因為國家正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居民的.
2. 法律有階級性嗎
法律不僅僅有階級性,而且是有很強的階級性。法律之所以誕生就因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當統治階級需要通過一定程度上超越道德的規范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和利益時,法律就應運而生了。
統治階級以其所制定的法律作為該不該動用其強制力量的尺度和規范,對那些威脅其統治的行為進行打擊。因此,法律是統治階級一手造就的工具,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2)法有階級社會擴展閱讀
在本質上,憲法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實現上就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意志的實現。但是在一個已消滅了階級對抗的社會,憲法本質的表現形式將發生變化,所以從更廣泛意義上說,憲法客觀地反映著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
憲法與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形勢發展變化的關系表現為:首先,憲法是在政治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的那個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任何一部憲法的產生都是階級斗爭的結果和總結,沒有階級斗爭的勝利,沒有取得政權並建立起階級統治的國家,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憲法。
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為了建立適合於本階級利益的制度並使社會全體成員都能按照它的意志來行動,這就需要藉助於憲法這一工具來達到它的目的。其次,各種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具體歷史條件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決定並影響著憲法的具體內容.即使是同一個類型的憲法,其具體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由於政治力量對比強弱程度的不同,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因而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憲法其內容也不盡相同。總之,憲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它反映著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憲法的制定或修改,總是和政治力量的對比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分不開的。
3. 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產物,對嗎
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產物,對。
社會必然會出現階級分化, 而階級分化的過程中專會出現統治者和屬被統治者.
為了維護統治者利益必然會出現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則,
法則的制定者必定是維護本階級利益,所以法律產生於階級
面向被統治階級.所以應該算是階級社會的產物
4. 如何理解「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
一直以來,法被認為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和國家政權相聯系的。它是產生於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它的作用拓展,曾經在階級統治中發揮很重要的控製作用,但是並不能由此斷定它僅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有人便必然有社會,國家或許終有一天會消亡,社會卻會是人類存續和發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來保證每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可以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證人人平等、自由和諧的社會中慢慢發揮出來的。
法一直作為一個與國家相連的歷史范疇在討論,確實原始社會存在「嚴格的法則」、「道德的法則」,但跟我們現在強調的法律是有很大區別的約束方式,並不是恩格斯講的「歷史的法」,但自階級社會出現後,法律便作為統治階級控制和剝削被統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這樣的觀點,人類歷史最初不存在的,那麼到共產主義社會也就不會存在,我想並非如此,一切社會現象或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客觀歷史性,說明有其現實需要才會出現,但是否會隨歷史發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無存在的價值。眾所周知,階級社會中法主要是用來統治被統治階級的,而社會發展到當代,法職能有了更大的發展變化,隨著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為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設法治方面越來越多。可見,法已成為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會就一直傳承演變下來的「嚴格法則」、「道德法則」一起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就算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復雜社會規范社會秩序、保障正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固有觀念認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會消亡,隨之一切相關社會現象也會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個地球都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美國還是會叫美國,也還是要有美國人組織的政府來管理公共事務,那是的國家可能僅是作為地區稱謂或國別存在,但並不能就此論定它將消亡,它不在存在剝削、統治的作用,但是社會管理的職能還是要繼續而且更好的發揮下去。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和法的認識應該有所改觀,我們更應該著重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避免其低效、腐敗等問題的滋生。而法便是規范管理、保證權利與權力的有效工具,如何開展法制建設,強化法律對社會生活、公共事務的規范和約束是當前乃至今後我國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因為只有規范、健全的法制體系才能保證公平、有效率的社會秩序。
5. 在階級社會里()A,有多種法律體系和道德
在階級社會里()
A. 有多種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
B. 一種法律體系獨立.多種道德體系並行;
C. 只有一種法律和一種道德:
D. 所有的道德都只是法律的附庸.
答案:B
6. 如何理解法的階級性
法律有階級性——這是大家所熟知的。至於法律有無繼承性,則大家的認識並不一致,恐怕至今還有很多人根本否認或懷疑法律有繼承性。否認或懷疑法律有繼承性的論點,固然不止一種,但是最常聽到的乃是以法律的階級性為根據的理由。例如,我們常聽到人說:舊社會的法律具有社會的反動階級本質,因此和新社會的階級要求不合,不能由新社會繼承,是應該全部摒棄的……。這樣的說法是否對或是否全對,可留待後面討論。但由此可以看出:在許多人看來,法律的繼承性是決定於它的階級性的。所以要解決法律的繼承性問題,必須先進一步研究法律的階級性。這種情形在法律思想及法律科學方面也同樣地存在著。本文題目之所以將階級性和繼承性並舉,也就是為此。
法律的階級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它的表現方式怎樣?這些問題在過去雖然被接觸到過,但是一般人的認識還是相當地抽象、模糊。現在讓我們從國內法與國際法兩方面來加以研究。
一、國內法的階級性
關於國內法的階級性,過去曾有過下列幾種不正確或似是而非的看法:
1.認為法律的起源是決定法律的階級性的唯一標准。照這種看法,凡是產生在某一個階級社會里的法律規范,永遠具有那個階級社會的階級本質。這種看法的缺點在於將法律規范的起源作為決定階級性的唯一標准,而沒有注意到法律規范的起源作為決定階級性的唯一標准,而沒有注意到法律規范的階級性主要是決定於每個時代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的條件的[2]。例如,同樣一個「不得殺人,殺人者處死刑或徒刑」,或「不得竊盜財物,竊盜財物者處徒刑或死刑」,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其作用便各不相同,因此,其階級本質也不能相提並論。其主要原因是各個類型的社會里的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條件使這個規范發生不同的作用,而具有不同的本質。如果因為這個規范最初產生於奴隸社會而便認為它永遠具有奴隸社會的階級本質,那就大錯而特錯了[3]。這也就說明為什麼近代各國的、甚至於蘇聯的法律里還有不少發源於古代的規范。
2.認為法律規范的階級性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照這種看法,凡被某一個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採用過的法律規范,永遠是為那個階級服務的,不能改為其他階級服務;即或被另一個階級採用的話,它還仍舊保持著它原來的階級本質。十月革命後的最初十年間,蘇聯的法學界就有過這樣的看法。如芮葉斯納爾(M.Peйc Hep)認為當時蘇聯的法律是由三種不同階級性質的法組成的復合體系,其中包括:(1)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法、(2)農民階級的土地法、(3)資產階級的民法[4]。這種看法的缺點在於機械地、孤立地看問題,而沒有想到舊社會採用過的法律規范在新社會里,因為社會經濟的及政治文化的具體條件不同,可以具有新的內容而發生不同的作用。
3.認為法律的形式是法律的階級性的可靠的標志。照這種看法,凡形式相同的法律,其階級性亦相同。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學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有時就採取這種看法。我國解放後反對舊法的學者,在舊法能否被批判地吸收這一問題上,也往往表現出這種看法。這樣的見解顯然是錯誤的。法律形式的相同並不一定意味著內容的相同。同一形式的法律規范,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條件之下可以具有不同的內容,為不同的階級服務,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階級性[5]。
4.認為一個法律體系內的法律規范在反映階級利益或立場時其作用是一樣的,沒有主次之分的。照這種看法,凡是一個法律體系內的法律規范,其階級性都是一樣強。這樣的見解是與事實有出入的。實際上一個法律體系內的法律規范,都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主導性或關鍵性的,一類是輔佐性或從屬性的。主導性的規范是綱領,是主幹;輔佐性的規范是細則,是枝葉。主導性規范的變動是可以改變法律的階級本質的,而輔佐性規范的變動則往往無傷於大體。主導性規范往往只能用於某一特定階級社會,而輔佐性規范往往可以用於各種不同性質的階級社會,例如,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關於確立公有財產制的法律規范是主導性的,而關於保護公財產制的方法的規范則是輔佐性的。如果將前者廢除或加以基本改變,則社會主義的法律將失去其社會主義的特點;如果將後者刪去或吸取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規范以替代之,那就不一定會發生這么大的影響。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將社會主義國家關於確立公有財產制的規范移植到資本主義國家去,那末資本主義國家便失去資本主義的特點;如果只將社會主義國家關於保護公有財產制的法律規范移植到資本主義國家去,那就不會引起這樣的結果。
5.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只有一個階級性[6]。照這種看法,一個國家的法律規范,不同性質如何,都只能為那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服務。這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講,是對的;但對剝削級國家來講,則未必完全說得通。這有以下幾個事實可以證明:
(1)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過去在剝削階級國家裡領導統治權不一定完全掌握在一個階級手中。而這幾個不同的階級力量的對比也可能是不相上下或無大區別的。這從某些資產階級國家過去議會中各黨派或成分所佔的席次往往可以看出來。如法國大革命初期的制憲會議及國民會議的組織成員中有僧侶及貴族代表,也有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表;其黨派或集團中有替封建僧侶貴族說話的,有替農民說話的,也有替工商界說話的。他們往往是勢均力敵的。他們維護著不同階級的利益。因此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也是反映著不同階級的立場的。
(2)在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壟斷資本家雖佔領導地位,但勞動人民的覺悟一天天提高起來,反抗反動統治的進步力量也一天天壯大起來。掌握統治權的資本家及其夥伴們不得不對進步人民的要求作一些讓步。因此出現了一些對進步人民比較有利的法律。統治階級之所以同意制定這些法律,是為了對自己的利益作長遠的打算。就這點來講,這些法律的制定可能還是間接反映著統治階級的立場的。但是從被統治階級的角度來看,這些法律究竟是他們初步爭取到的,或多或少地符合他們的利益的,是可以直接反映他們的立場的。就意志表現的程度來講,在這些法律里被統治階級意志表現的程度無疑地要比統治階級意志表現的程度強得多。因此在體繫上這些法律雖是資產階級法律的一部分,而在實際作用上它們卻反映著被統治階級的階級性。
(3)進步勢力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情況以及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已經證明:通過議會斗爭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在某些國家並不是不可能的。在這些國家裡當進步力量強大到和敵對力量相等或超過它,而在議會中力一的對比上得到相應的反映的時候,則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就不可能反映一種階級性。那麼在同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裡面,在某一個階段,也許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包含著兩種或更多種的不同階級性的法律用范。這些不同階極性的法律規范,在進步力量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形勢而在議會中各種力量的對比上也反映出來時,是會統一的,但在這以前是不可能馬上具有一個階級性的。
從以三點看來,法律的階級性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必然是統一的——這樣說法是值得考慮的。這里所談的乃是我個人研究的一點體會,特別希望法學界的同志們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7. 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它要求
機子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他要求我覺得這種的話認識階級的階段只社會的科學方可能更全面一些
8. 如何理解法的社會階級本質
抽象來說應當聯系法律實踐對法的形式和內容作進一步的思考,才能把握法的本質.馬.恩認為(我們也得這樣認為):一.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二.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一種形態,即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三.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法的本質分為三個層次:
法的第一級本質,就是法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規定法的階級屬性的內在必然聯系,它不是自發地形成和實施的,而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採取的一種行為措施,是反映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①法體現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為法,是通過一定的個人和機關的活動來實現的。②法的各種規定都直接或間接地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法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是法反映統治階級的統一的、整體的意志和根本利益。③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第二級本質,是指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確認的某項行為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意志,不是隨意的。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直接的社會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確認,是這種被歷史地、階級地規定了的行為自由和責任的反映。
法的第三級本質,是人們的行為和責任,人們的直接社會權利和義務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特別是經濟關系的需要。任何法律規范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關於人們權利義務的規范。發展定人們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使命和內容,作出這種規定,必然要受到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歸根結底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
綜上所述,正確有理解法律的本質,既要看到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又要看到法中反映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總要承認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實際的權利義務,而具體歷史條件中既有經濟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又有非經濟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傳統等的影響,同時又要看到歸根到底法的根本性質,總是決定於一定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9. 法律規范是有階級的社會所特有的,有階級這個說法正確嗎
按照某主義法學的說法,這肯定是正確的。但個人感覺這純粹是胡扯。即便沒有內階級的社會,除容非人人如聖,並且清心寡慾,否則資源永遠不夠分,永遠會有人想占更多,永遠會有人想壓倒他人獲取心裡快感,永遠會有人想不勞而獲,也就永遠會有犯罪。
法律無非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秩序規則,只是用強制力保證其生效。什麼時候人人都是聖人,自覺遵守一切必要規則的時候,或許法律的地位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