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在宏觀調控
1. 我國經濟法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經濟法研究的對象是經濟發展中的普遍規律,國家在制定宏觀調控措施的時內候都是遵循這些容經濟規律的,不然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起反作用.
比如說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幅度大而且還有繼續加劇的勢頭)的時候,國家就會通過提高銀行存款利率的方式來把一部分熱錢吸收到銀行里存起來,在貨幣發行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少了,物價自然也就被控制住了.相反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國家又會降低存款利率,受到利益的驅使(人們覺得這個時候把錢存在銀行里劃不來,因為利率太低了),人們又會把銀行里的錢拿出來消費(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時候東西便宜,相同數量的貨幣在這個時候購買力就會強.比如說同樣的一塊錢,在經濟過熱的時候只能買一個包子,可是在不景氣的時候就能買到兩個包子).我們常說市場受到供需影響就是這個意思了.而供需矛盾就是經濟學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在以上這個例子當中,國家並沒有下令要某一種商品必須買多少錢,而只是通過控制市場流通的貨幣總量的手段來達到控制物價的目的!
2. 競爭法和宏觀調控法,誰是經濟法的核心
當今世界是一個大市場,而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以及對最大利益的追求,使得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不斷滋生,而競爭法則是調整在反對壟斷和限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過程中發生的市場監管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因此,競爭法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在美國,它被稱為「自由經濟的大憲章」;在德國,它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它被稱為「經濟法的核心」。但是在理論界,對競爭法的核心地位問題莫衷一是,下面是對該問題的探討。 (一)經濟法體系結構分析 經濟法體系是由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內在和諧的統一整體。依據經濟法調整對象,經濟法體系結構包括是市場監管法和宏觀調控法。 市場監管法是調整政府等公共權力組織在市場監管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競爭法是市場監管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宏觀調控法是調整國家在宏觀調控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對經濟法核心問題的不同理論觀點1. 競爭法核心說 首先,從歷史角度看,現代經濟法正是伴隨著對競爭的規制而產生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完成了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壟斷成為生活中的突出特徵,國家力量的干預以及干預的法制化成為必然,在這種情形下,經濟法應運而生。因此,經濟法是以競爭法為契機而產生,以經濟法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 其次,從市場經濟與競爭的關系來看,市場經濟必須與競爭相聯系。市場經濟要運用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促進社會資源的分配;市場經濟要通過價格機制改善市場的供求關系;市場經濟要運用競爭的激勵機制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總之,競爭作為調節市場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2.宏觀調控法核心說 首先,在經濟法體系中,宏觀調控法與市場監管法並列為經濟法體系中的第一層次的部門法。二者分別發生在經濟運行的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市場監管以宏觀調控奠定微觀基礎;宏觀調控為市場監管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作為市場監管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競爭法,當然不能凌駕於宏觀調控法之上而取得核心地位。 其次,無論是競爭法還是宏觀調控法,其核心地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時代和經濟背景下的。在經濟法發展初期,壟斷是經濟社會的一大弊病,因而經濟法的核心地位就一再凸顯。但是在當今的經濟局勢下,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已成為經濟法的一項重大任務。因此在當今經濟條件下,經濟法的核心已從競爭法轉向宏觀調控法。 (三)我的觀點 我支持宏觀調控法核心說,我認為宏觀調控法在當今經濟形式下越顯重要。 首先,我們不能因為二者產生的先後差異而確定競爭法的核心地位。法是調整社會關系,解決階級矛盾的。因此,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法的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正如在法的發展中,中國曾走過很長的一段重刑輕民的歷史,但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不能因為刑法比民法發展早、發展快而使民法在法的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經濟法也是如此,的確,競爭法被視為現代經濟法的開端,但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若沒有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競爭法也難以擔起維護經濟秩序的重擔。因此,我認為不能因為競爭法是經濟法產生的先導,就給予其在經濟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競爭是市場經濟的要素之一,市場競爭必然會引導企業發展,但究其根本,誰來調控市場呢?答案當然是宏觀調控法。因此,我認為,僅僅依據競爭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就賦予其核心地位,不可避免會產生重表不重本之嫌。因此,賦予宏觀調控法以經濟法核心地位是比較合理的。
3. 物價飛漲,從經濟法的角度,如何從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制方面控制物價
那要首先搞清楚物價飛漲的原因是什麼,才能進行相應的調控。版
現在上面的zf該用的政策都用了權(比如房地產的限購令,車的限制,強制控制物價等等),但是在相應的政策推出以後具體實施以及之後能達到多大的效果,就不得而知,再加上政策一級一級的推行下去,二三線城市的力度又要不及一線城市,所以zf現在這些政策最多隻能讓物價漲得慢一點,但不會停止增長的趨勢。中國的物價飛漲雖然看來是最近的事情,但是成因卻是很久以前就開始的。
如果你還想知道應該如何從宏觀調控方面來控制,不妨可以去看看最近zf推出的一系列各行業和產業相關的政策和措施。
4. 論述題:經濟法對於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和法律規制(大概100字左右)
一百字沒有辦法寫
主要是通過對房地產開發制度的規定來進行宏觀調控的。
詳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5. 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學術觀點
關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較為流行的學說有以下幾種:
1.經濟協調關系說。該說將經濟法的具體調整對象分為:(1)企業組織管理關系;(2)市場管理關系;(3)宏觀調控關系;(4)社會保障關系。(註:楊紫煊主編:《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頁。)
2.需要干預經濟關系說。具體有:(1)微觀經濟調控關系,包括國家對經濟組織的調控及經濟組織內部的經濟關系;(2)市場調控關系;(3)宏觀經濟調控關系;(4)社會分配關系。(註: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經濟管理與市場運行關系說。具體分為:(1)國家經濟管理關系;(2)市場運行關系;(3)組織內部經濟關系;(4)涉外經濟關系。(註:劉文華主編:《新編經濟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社會公共性說。具體包括:(1)市場管理關系;(2)宏觀經濟管理關系;(3)對外經濟管理關系。(註:王保樹主編:《經濟法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2頁。)
5.國家經濟調節關系說。具體包括:(1)市場規制關系;(2)國家投資經營關系;(3)宏觀調控關系。(註: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頁。)
6.國家管理經濟領域說。此說直接以具體調整對象的羅列式為經濟法下定義,具體包括:(1)經濟管理關系;(2)維護公平競爭關系;(3)組織管理性的流轉與協作關系。(註:史際春等:《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0頁。)
7.來自經濟行政法論的觀點。具體分為:(1)宏觀調控法;(2)市場管理法;(3)國土資源、國有資產管理法。(註:王克穩:《行政法視野中的「經濟法」——經濟行政法之論》,《中國法學》1999年第4期,第65~73頁。)
6. 經濟法的具體調整對象不包括哪一項 A.市場規制關系B.宏觀調控關系C.企業管理關系D.國家投資經營關系
你好,應選c,企業管理關系屬於企業的內部關系的調整范疇,不屬於經濟法的調整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