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益罪名
㈠ 我國刑法分則將犯罪劃分為10類,每類犯罪劃分的依據是犯罪的什麼分
十種分類罪名即犯罪行為侵犯的類罪客體即是劃分的依據。
㈡ 糾結社會閑散人員涉及哪些刑法罪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十七條 共同違反治安管理的,根據內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在違容反治安管理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分別處罰。
教唆、脅迫、誘騙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按照其教唆、脅迫、誘騙的行為處罰。
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60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㈢ 刑法罪名共有多少條
修訂刑法施行後,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於適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見》,共確定了414個罪名。2002年3月2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新增6個罪名,同時減少2個舊罪名。2003年8月21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二)》新增4個罪名。2007年11月6日「兩高」《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三)》新增14個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個。2009年「兩高」《罪名補充規定(四)》新增9個罪名。2011年5月1號,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個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則共有罪名455個。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1到12條,12個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條到59條。47個。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60到168條,109個。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169到211條,43個。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212到224條13個。
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225到350條。126個。
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351條到372條,22個。
第八章貪污賄賂罪373條到385條,13個。
第九章瀆職罪386到424條,39個。
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425條到455條,31個。
㈣ 什麼是犯罪行為
犯罪行為是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4)社會法益罪名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罪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罪名共計451個。
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51次會內議討論容,通過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確定了413個罪名,並於12月16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的形式對外公布。刑法經過八次修正,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修正,罪名達到451個。
㈥ 犯罪的分類方法有哪些啊
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定權益,可以將犯罪分為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國家權益的犯罪。
所謂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是指殺人、傷害等對個人生命、身體、名譽、個人財產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謂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險、社會風氣、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謂對國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關國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關國家權力及職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為的性質,可將犯罪分為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風俗犯罪與破壞犯罪。
所謂財產犯罪,就是以非法獲得財物為目的的犯罪,例如盜竊、侵佔、搶劫等。
所謂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強暴力量或藉助於器具等犯罪,例如殺人、強奸等。
所謂智能犯罪,就是運用智謀和技能犯罪。例如詐騙、偽造、製造計算機病毒等。
所謂風俗犯罪,就是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犯罪,例如賭博、流氓等。
所謂破壞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
㈦ 我國新刑法規定了哪些主要的犯罪類型
關於犯罪類型的劃分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歸納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定權益,可以將犯罪分為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國家權益的犯罪。
所謂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是指殺人、傷害等對個人生命、身體、名譽、個人財產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謂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險、社會風氣、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謂對國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關國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關國家權力及職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為的性質,可將犯罪分為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風俗犯罪與破壞犯罪。
所謂財產犯罪,就是以非法獲得財物為目的的犯罪,例如盜竊、侵佔、搶劫等。
所謂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強暴力量或藉助於器具等犯罪,例如殺人、強奸等。
所謂智能犯罪,就是運用智謀和技能犯罪。例如詐騙、偽造、製造計算機病毒等。
所謂風俗犯罪,就是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犯罪,例如賭博、流氓等。
所謂破壞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
四、我國刑法上對犯罪的分類
我國的刑法本著有利於打擊、治理和預防犯罪的原則,依照犯罪所侵犯的客體不同,將犯罪分為以下九大類,即: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與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妨害婚姻家庭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
㈧ 犯罪的法律特徵為什麼不是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明確犯罪的基本特徵,對於理解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直接根據犯罪的基本特徵認定犯罪。
犯罪具有三個特徵。
1、社會危害性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
即刑法第13條所列舉的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體表現為:
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權益。
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首先取決於它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
由於社會危害性是對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當某種行為對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險(威脅法益)時,該行為才具有社會危害性。
例如,故意殺人行為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該行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險性)。
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脅法益,不管行為人的內心多麼邪惡,也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
例如,甲希望通過求神拜佛的方法「殺害」A,雖然其「殺A的想法」是邪惡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
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獵時,誤以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開槍。
盡管乙「想殺仇人」是錯誤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導致B死亡,也不可能導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社會危害性是質與量的統一。並非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刑法規定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這表明,一個行為只有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才可能構成犯罪。這是由刑法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刑事政策決定的。
刑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表明,對於某種危害行為由其他法律處理便能有效地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就不應適用刑法。
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一直注重擴大教育面、縮小懲罰面,故對輕微危害行為不以犯罪論處。
認識這一點,有利於從本質上把握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區別。
社會危害性是相對穩定性與變易性的統一。
「相對穩定性」是指某些行為(如殺人、強奸等傳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較為穩定。
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刑事立法應當具有相對穩定性。
「變易性」是指同一行為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發展變化。
因為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實施的,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評價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加上我國地域遼闊但各地發展不平衡,民族眾多,而風俗、習慣、傳統不相同,故同一行為在不同條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會發生變化。
承認這一點,不僅對刑事立法具有意義,而且對於理解和適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危害性是客觀性與可知性的統一。犯罪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人們能夠認識它。
立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從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出發,
通過考察行為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行為的手段與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
行為與社會發展的背離程度、行為與客觀規律的背離程度、行為人本身的情況、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等因素,
來認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機關一方面要根據刑法的規定來認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考察刑法不可能規定而又對社會危!言性有影響的因素。
明確這一點,有利於正確評價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利於正確處理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關系。
2、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或稱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為。
刑法對犯罪行為的禁止,是通過罪刑規范體現出來的,或者說是通過對某種行為規定刑罰後果來禁止該行為。
因此,刑事違法性事實上是指行為符合罪刑規范所指明的假定條件,進一步而言,行為的刑事違法性與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是統一的。
違反刑法並不只是違反刑法分則,凡是違反廣義刑法的禁止性規范的行為,均具有刑事違法性。
從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關系來看,刑事違法性表現為兩種情況:
一是直接違反刑法規范,二是違反其他法律規范但因情節嚴重進而違反了刑法規范,故單純違反其他法律而沒有違反刑法的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具有統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
由於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是主客觀統一的,故刑事違法性也是主客觀統一的,
即只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罪過心理支配下實施的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才可能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司法機關不能憑直覺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只能通過刑法所確定的具體標准來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違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標准。
3、應受刑罰處罰性 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是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如果某種行為只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法律後果,則不可能成立犯罪;
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
應受刑罰處罰性,首先是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定刑罰(法定刑)後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
例如,《關於禁毒的決定》明文規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並沒有對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規定刑罰後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為不是犯罪。
再如,當刑法分則條文僅對聚眾犯罪的首要分子規定了刑罰後果,沒有對其他參加者規定刑罰後果時,表明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不成立犯罪。
其次是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
因為犯罪行為形形色色,同一種犯罪也,存在不同情節,
故刑法規定了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而不判處刑罰的情況。
但免除刑罰處罰,也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的;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
(8)社會法益罪名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分為四個要件: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在本案中陸某就是一犯罪客體的身份出現的。
對於犯罪客體的理解,要注意一下三點:第一,犯罪客體之所以應當作犯罪構成的要件,
是因為一個行為不侵犯任何合法權益,就意味著不危害社會,也就不構成犯罪。
因此,犯罪客體揭示了犯罪的危害性質以及危害程度,有其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獨立存在的意義。
作為受害人的陸某,其生命權受到了侵害。第二,法律所保護的權益范圍十分廣泛,但並非所有的合法權益都屬於犯罪客體只有那些受刑法所保護的,
而被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權益才會成為犯罪客體,生命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力,所以必然要受到刑法的保護。
第三,我國刑法對犯罪客體的規定採取了多種方式。
例如,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章罪名揭示該章所規定的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國家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章罪名揭示該章所規定的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章罪名揭示該章所規定的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等等。
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說明行為對法益造成侵害的客體外在事實特徵,
犯罪客觀方面具有以下特徵:
1、客觀性。犯罪行為作為人的一種活動,是由行為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下所實施的表現於外的各種事實特徵組成的。
2、法益侵害性。犯罪的形形色色決定了犯罪行為客觀表現形式的多種多樣,但只有從客觀上說明行為對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觀事實特徵。
3、多樣性。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內容復雜、多樣,具體有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等等。
4、法定性。犯罪客觀方面作為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必須是刑法條文明文規定的,這是犯罪構成的法定性在犯罪客體方面的具體表現。
5、必備性。犯罪客觀方面是一切犯罪成立而在客觀上必須具備的要件。
如果不具備犯罪客體方面,就說明根本不會存在具體法益受到嚴重侵害的客觀事實,也就不可能構成犯罪。
㈨ 刑法中"凡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這個命題是否正確
不正確。刑法規定,情節顯著輕微的,不構成犯罪。如盜竊罪數額較大的起點一般是1000元,一個人只盜竊了100元,這個行為肯定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但明顯不是犯罪,只能說是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