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化

法社會化

發布時間: 2020-12-29 03:42:42

Ⅰ 法社會學的問題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2、哲學基礎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3、法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分析
1:從19世紀未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這些社會問題都需要法律進行回應與解決。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感到用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思想已不可能解釋日益變化著的社會需要,必須沖破傳統的概念法學、分析法學的束縛。通過調整法學的結構,創立新的理論,如果法學與社會脫節,仍然在傳統的思維空間和法律范疇內工作,仍然只是注釋現有的法律,不為國家的立法司法服務,不為政府解決蜂湧而至的社會問題出謀劃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實踐效果,法律就沒有多大用處。

2: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間產生的空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以往法律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的社會化」的主要內涵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法律精神是義務,強調人民服從國家的權力。從17、18世紀「天賦人權」的觀念流行以來,法律精神轉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入20世紀後,資產階級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而且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會化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立法,如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環境保護法、住房法等,這是20世紀初席捲西歐、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這些社會化問題和法律實踐當然要求對法學理論作出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象分析法學那樣局限於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社會法學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和積極的社會推動下,並藉助於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應運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貫主張把法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理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的阿奎那到啟蒙學者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自17-18世紀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認識到應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於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的相互關系,並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制、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和英國法學家梅因等歷史法學家也很重視探討法的發展動力,強調法與社會環境和在社會環境與社會歷史中發現法的真諦,當然,休謨、孟德斯鳩和歷史法學家們的論述只是預示著社會法學,還不能把他們的學說冠以「社會法學」之名。

4、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來源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他們認為確保知識內容可靠或科學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於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社會學」為根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大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和法律制度。

Ⅱ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所謂法律本位乃指法的基本觀念,或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依王伯倚先生之說)。經回濟法的社會本位性是指經答濟法立足於社會整體 ,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具有社會法的性質。經濟法是在私法社會化和公法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其經濟基礎、思想理論基礎、法律基礎都產生了社會化傾向,經濟法的產生正是滿足了社會化的需求,使其自出生起就帶有社會法的氣息。經濟法屬於社會法中的一員,與民法行政法區別開來,各盡其責,更加證明其社會本位性。經濟法所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從其內涵、核心以及目的也表現了經濟法這一與生俱來的性質。

Ⅲ 完善什麼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制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內容出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政府包辦所有社會事務的傳統社會治理方式,要將社會治理從單一主體轉向黨和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個體多方參與的共治形態,凡是社會能辦好的,都應交給社會承擔。比如城市綠化、社區服務、居家養老等領域,都可吸納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和個人參與。

(3)法社會化擴展閱讀

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由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運行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構成。其中,組織體系是主體,制度體系是依據,運行體系是路徑,評價體系是標准,保障體系是支撐。它們既相對獨立,又互為一體,從而架構起治理社會的互為前提、互相制約與互相推動的社會網路,

系統工程:

首先,社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勢必嚴重影響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其次,社會治理體系內部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系統,必須科學設計,既不能簡單拼湊,也不能抱殘守缺。

第三,社會治理體系與其他治理體系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必須瞻前顧後,相互配套。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

Ⅳ 法律社會化的基本含義

法律社會化的解讀存在著法律社會學、法律人類學、法律心理學三種角度和整體、個體版兩種立場,權而更為可取的應該是綜合性、跨學科的角度與立場。就其基本意蘊而言,法律社會化是整體社會化進程中個體與社會之間圍繞法律而展開的經由教化與自化機制、策略而實現的法律共性與個性的成長過程。出於維護概念的獨立性、嚴整性,不能將法律社會化混同於法律的社會化、法治社會化、普法教育等一系列與其形似神離的術語或提法。

Ⅳ 人的社會化與法律

人的社會化包括自覺遵守法律;
法律是人的社會化的制度保障。
1、定義
社會化(專socialization)是個人在特定屬社會環境中,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和影響(改造)社會的過程。簡略地說,社會化就是個體由一個「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
2、時間
個人(個體)的社會化持續一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3、主體
個人是社會化的第一主體。社會化往往是個人主動學習和選擇的過程。
社會化的後續主體包括六大方面:①家庭;②學校;③工作單位;④社會組織(包括政黨、社團等等);⑤社交之人(包括鄰居、朋友等等);⑥各種媒體(包括報社、網站等等)。
4、性質
①積極的社會化,即有利於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社會化。內容包括三大規范:道德規范、法律規范和技術規范。
②消極的社會化,即不利於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社會化。行為包括誨淫誨盜、違法亂紀和惹是生非。

Ⅵ 什麼是法律社會化

公民法律社會化教育需要開展法文化的專門研究。法律社會化,即人在法律方面的社 會化,是使法律規則、原則和概念從國家的外在宣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行為動機,從客觀的 行為標准轉化為主觀的行為模式,使立法精神和價值導向獲得公眾的認同的過程。法是由國 家制定或認可的,指引和評價人類行為的標准,這些標准要成為人們行為的動機和指向,就 必須滲透到所有社會成員的意識深層,首先使人們知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其次使人們理解 、認同和尊重法律,復次要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心、需要與合理期望。顯然,要完成這種社 會化教育過程,沒有對法文化的把握是不可能的。回顧和反思1985年以來我國進行的普法教 育,總的來說,取得的成績是明顯的。但也必須看到,在普法教育中有相當多的地方和單位 只進行具體法律、法規知識的宣講,卻未注意社會主義法觀念的教育和培養,致使在這些地 方和單位,人們雖然知道一些具體的法律、法規條文,但卻沒有形成對法律的情感、需要和 期望,因而心態仍然是在法律面前安分守己、避罪免罰,以至對法律冷漠,而不是主動地去 學習法律、運用法律,通過法律確認和實現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必為又應為的義務。這種 情況也促使法學家們開展法文化的研究,以探尋對公民進行法社會化教育的最優戰略和途徑 。

Ⅶ 社會化媒體推廣方法

社會化媒體推廣,看你是想找付費的還是自己來做了;如果是找付費的,就可以是找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做,多找幾家做下綜合對比,看哪家比較合適。

Ⅷ 什麼是民法社會化

( 一 ) 民法的概念民法一詞,現在為世界上各國共同使用。那麼什麼是民法呢?據考證,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羅馬法以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否具有權力屬性,而將法律劃分為:政治國家的法和市民社會的法。前者具有權力屬性,屬公法;後者不具有權力屬性,屬私法。近代以來,世界各國逐漸用「民法」一詞來表述以往所說的「市民法」。英語的表述為: Civil law 。在我國的古代法制中,一直沿用「諸法合一」的體制,直至清朝末年,圖強變法,才開始草擬「民律」。 20 年代末,民國政府制定了民法典,正式沿用了民法這一名稱。現階段,我國通用的民法概念是: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民法是調整特定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具體的調整對象,在下一個問題中解釋)。(二)民法的調整對象法律調整的對象為社會關系。每一具體的法律部門都以一定范疇的社會關系為自己的調整對象。民法的調整對象,無論私有制為主導的社會還是公有制為主導的社會,都概括為民事社會關系。民事社會關系包括民事財產關系和民事人身關系。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1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平等主體是指參與民事關系而處於平等地位的當事人,包括公民和法人。他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獨立的民事主體,相互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財產關系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根據法律調整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家機關與企業事業單位之間所發生的財產關系,即縱向的財產關系,它不屬於民法調整之列,主要由行政法、經濟法來調整;另一類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財產關系,即橫向的財產關系,屬於民法調整。2 、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是指與人身不可分離而又不具有直接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包括人格權關系和身份權關系:人格權關系是指因民事主體本身所固有的權利而產生的關系,如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名稱權等。身份權關系是指基於權利主體一定的身份而產生的關系,如因血緣、婚姻等身份而產生的扶養權、贍養權、監護權;因作者、發明者的身份而產生的署名權、發表權等。人身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為人身權利,雖然沒有直接的經濟內容,但與財產關系緊密相關,往往是財產關系產生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國民法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的同時,也調整著一定的人身關系。二、民法的基本原則法律原則是指普遍適用於該法律調整范疇的基準性法律規范。這種原則性法律規范既是能引導出相應法律規范的依據,又是法律推理、法律推定所依賴的前提。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指集中體現法律的特徵和法律屬性本質的,居於主導其他原則和法律制度地位的原則性法律規范。什麼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我國社會的客觀經濟規律在民法中的集中體現,是民事立法、司法工作以及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 一 )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的原則。平等原則是民法的核心原則。國家對民事領域的干預,也不得違背這一原則。平等原則要求:1 、任何當事人都只能以平等主體的資格參與民事活動不得因職業、身份、年齡、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所有制性質和經濟實力的差異而處於特權地位。2 、當事人平等地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3 、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平等地位受法律保護即在適用法律上不得因民事主體的不同有任何特殊。( 二 ) 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所謂自願,是指平等當事人在確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時,要以各自的真實意思明確表示自己的意願,互不強制。所謂公平,是指民事主體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要對等,所進行的民事活動是互利的,不允許一方損害另一方或第三者的利益。所謂等價有償,是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不允許一方無償佔有、調撥或剝奪他人的財產,或進行不等價交換而侵犯他人的利益。所謂誠實信用,是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當真誠相待,恪守信用,不允許爾虞我詐、弄虛作假,用不正當的手段牟取利益。( 三 ) 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民法通則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這一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民法的本質要求。它對於調動公民和法人參與民事活動的積極性,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 ) 遵守國家法律和政策的原則。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這里所說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則和其他民事單行法規以及部門法。由於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一些民事關系不可能及時地在民事法律法規中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這就需要依靠國家政策來配合法律發揮作用。因此,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遵守國家政策。( 五 ) 維護社會公益的原則。維護社會公益的原則,即當事人參加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利益,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尊重社會公德,就是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當尊重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和社會公共生活准則。不得損害社會利益,就是要求民事活動不允許違反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就是要求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則,不允許有恃強凌弱、坑蒙拐騙、搞不正當競爭等行為,擾亂和破壞社會經濟秩序

Ⅸ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法律抄本位乃指法的基本觀念,或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性是指經濟法立足於社會整體 ,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基本目標,具有社會法的性質。經濟法是在私法社會化和公法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其經濟基礎、思想理論基礎、法律基礎都產生了社會化傾向,經濟法的產生正是滿足了社會化的需求,使其自出生起就帶有社會法的氣息。經濟法屬於社會法中的一員,與民法、行政法區別開來,各盡其責,更加證明其社會本位性。經濟法所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從其內涵、核心以及目的也表現了經濟法這一與生俱來的性質。

Ⅹ 西方法律社會化對自由與平等關系的調整

限制並監督最高權利者,形成了三權分立。對於最高權利者,完全在公眾面前回所公開,比答如偉大美國的總統的每年的收入和稅收,全部上報於媒體中。
盡量做到了以法治國,人人平等。--而不是以黨治國。

媒體掌握在私人手中,不屬於一個黨或國家,只有有證據,可以對總統加於報道。比如柯林頓丑聞。。。。太多了。這就是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民眾對最高權利集團的監督。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重審程序 發布:2025-05-25 03:12:27 瀏覽:470
法律咨詢步驟 發布:2025-05-25 03:06:15 瀏覽:284
刑事訴訟法3條 發布:2025-05-25 03:03:58 瀏覽:469
哪些療法治療癲癇 發布:2025-05-25 03:02:19 瀏覽:707
美國移民律師 發布:2025-05-25 02:49:12 瀏覽:60
依法治國保證的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02:37:13 瀏覽:892
當婚姻遇上婚姻法 發布:2025-05-25 02:20:46 瀏覽:945
司法之都 發布:2025-05-25 02:17:14 瀏覽:591
服務協議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02:17:09 瀏覽:391
勞動法員工事假工資 發布:2025-05-25 02:08:58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