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比較法
㈠ 發展社會學中歷史比較法是一種宏觀研究嗎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運用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指歷史事件與事件比較,歷史人物和人物比較。同一時期性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做比較,才能進一步認識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共性或個性特徵。對同一歷史時期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也可以進行比較,可以從差異性掌握本質特徵。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才能認識此類事物或現象的特徵變化和發展規律。
二、對應性原則
進行比較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必須有對應的比點,即比較項。如對中國歷史上兩次典型的資產階級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進行比較。從運動存在的背景、領導的階段、革命綱領、斗爭方式,歷史意義及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比較。
三、重點性原則
歷史比較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但並不是不擇要領,而是要有重點地進行比較。如將林則徐、魏源的思想與洋務派的思想進行比較:主要比項包括背景、目的、主張、影響及階級屬性。而這些比項中的重中之重則應是對根本目的、核心主張的比較。
四、時代性原則
比較並不只是為了通過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區分出異同,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較,揭示歷史事件、歷史本質特徵,挖掘歷史表象中蘊藏的規律,探尋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因此在進行比較中要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事件、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徵\發展主張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語言學中的「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
從符號的任意性出發,必須要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探討語言的狀態(共時態)和演化的階段(歷時態)是區分的關鍵。共時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並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歷時語言學,相反地,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相連續的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與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研究共時態的尤為重要。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形式不是物質,語言是由互相聯系著的價值構成的系統,分析語言就是揭示出構成語言現狀的價值系統。歷史體現了個別成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史產生形式,系統使用這些形式。研究的重點是形式在系統中的作用,無需解釋其歷史的變化或產生的原因,因為這種解釋僅說明語言成分的變化,而不能說明語言系統。語言學從結構上進行解釋,說明形式及其組合規則。其方法是從具體的共時性中揭示出潛在的關系系統,因為正是這種關系創造並確定共時系統中的一切成分。
㈡ 簡述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問卷調查法:這一方法涉及多個步驟,包括確定調查總體、選擇抽樣方案、設計調查問卷、實施調查、數據匯總和錄入、以及數據分析。
2. 田野調查法: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生活環境中,通過與研究對象共同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訪談。
3. 實驗法:這種方法用於在控制條件下研究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4. 歷史比較法:其資料來源包括政府文獻資料和歷史資料。
此外,社會科學的專業化趨勢在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得到了體現。跨學科的互補與合作也越來越常見,如政治社會學、經濟人類學、選舉心理學和工業社會學等領域的新興學科。盡管專業化帶來了緊張關系,但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化也使得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變得更為重要。
在研究方法上,數學方法、定量方法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20世紀社會科學的顯著特點。理論方面,發展說重新獲得了關注,社會體系研究受到控制論的推動,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關注模式和動態,而互動論強調了他物的影響。
20世紀社會科學的發展還需考慮到其與有組織的社會、政府、工業等的關系。社會科學研究不僅試圖影響社會政策,而且其自身也可能受到權力機構和財力的影響。未來,社會科學的目的、與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以及社會科學家在社會中的作用可能成為重要的議題。
㈢ 中國史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分界點。並說明一下他們區分的標志。
1、原始社會
中國原始社會從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起,至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前止。
原始社會分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原始群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為了生存,十幾人或幾十人組成一個群體,共同採集和漁獵。氏族公社是繼原始群之後出現的,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共同體,氏族公社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考古學把人類使用石制工具進行生產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石器時代又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開始於距今300萬年左右,結束於距今1萬年左右,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新石器時代也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2、奴隸社會
以公元前16世紀商高祖上甲為起點,以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
3、封建社會
從中國古代戰國時代中期開始,到清朝後期(鴉片戰爭前)結束的歷史時期,其起止年限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3)社會歷史比較法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社會:
1、時間:1840—1949年(鴉片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2、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分期: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1949年)
4.任務:反侵略反封建(反帝反封建)
5、侵略史:
鴉片戰爭(1840-1842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美《望廈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簽訂《辛丑條約》
6、抗爭史:虎門銷煙、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天平天國運動、鄧世昌黃海血戰、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7、探索史:洋務運動(經濟方面,學技術、學器物)、戊戌變法 (政治方面,建立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政治方面,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文化運動(思想方面,思想解放運動)
8、近現代改變社會性質的事件: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完成。
9、20世紀中國歷史三次巨變:孫中山——辛亥革命、毛澤東——新中國成立(站起來)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鄧小平——改革開放(富起來)
參考資料:網路-原始社會
參考資料:網路-奴隸社會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封建社會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