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代位求償合同法

代位求償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5-07-11 17:59:35

民法中的代位求償權是如何規定的

代位求償權是這樣規定的:

保險代位求償權又稱保險代位權,是指當保險標的遭受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法應由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保險公司自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的限度內,相應地取得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代位權是各國保險法基於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權其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

代位求償權的性質:

關於保險代位權的權利性質,大致有三種觀點:

1、債權擬制轉移說,認為被保險人的債權雖因保險人償付保險金而消滅,但法律擬制該債權仍存在,並移轉給保險人。

2、賠償請求權說。該說認為保險人自給付保險金時起,便取得與已消滅之債權同一的賠償請求權。

3、債權移轉說。該學說認為代位求償權實質上是保險人對第三人債權的「法定受讓」,無須被保險人的讓與意思表示,也勿須債務人的同意。

該說目前為大多數學者所採納。我國《海商法》第252條即明確: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自保險人支付賠償之日起,相應轉移給保險人。

《保險法》第45條第1款(修改前的《保險法》第44條第1款)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

保險法上未明確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以保險人名義還是被保險人名義,以往對此存有爭議。目前審判實踐普遍接受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

2000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時,被保險人未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

拓展資料:

保險代位權的發生事由:

就代位求償權的實質來講,它當屬請求權,是一種債。按照傳統民法理論,債的發生事由自然應當可以成為代位求償權的發生原因。因此我們可以對代位求償權的發生事由做一個匯總,具體如下:

1、侵權行為

保險標的因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而遭受財產損失,依照法律規定,該第三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因第三人的過失碰撞造成保險人承保汽車的損失而向第三人追償,即為明顯例證。

2、合同責任

第三者在履行合同中違約造成保險標的損失或根據合同約定第三者應賠償對方的損失。如停車場收取保管費為車主保管車輛,因管理員疏忽而致車輛丟失,根據保管協議,停車場應承擔賠償責任。

3、不當得利

指沒有合法依據而取得利益使他人遭受損失的事實,如拾得他人走失的動物。

4、共同海損

保險標的因共同海損造成損失,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上述損失後,有權向共同海損受益人代位追償。

5、產品質量責任

當產品發生責任事故,在具體的責任人無法查清的,由產品生產者承擔責任,則由保險人賠償損失。保險人在賠付後又查明事故的實際責任人是第三人的,應向第三人求償。

6、保證及信用保險的追償

保證及信用保險是從民法擔保制度中的保證發展而來的,它是就被保險人履約、信用等向債權人的一種擔保,在被保險人不履行債務或發生信用危機時,由保險人以支付保險金的形式履行保險合同項下被保險人的債務,由此,就產生了向被保險人追償的權利。

② 保險合同中代位求償權以誰的名義

代位求償權是保險合同賦予保險人所特有的一項權利,但是,海運和陸運的保險代位也有些不同之處。在代位求償行使的依據、代位求償方式、代位求償的請求時效、有無委付、代位求償的范圍、對《權益轉讓書》的要求等方面均有一些差異。
保險代位求償權,又稱「權益轉讓」,它是指由於第三者的過錯致使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給付了保險金後,有權獲得被保險人有關該項損失的一切權利和補償,保險人的這種行為,就稱為代位求償;其所享有的權利,稱為「代位求償權」。代位求償權是保險合同賦予保險人所特有的一項權利,是民法理論中債權人代位權在保險法律關系中的運用。代位求償權是各國保險法律、法規共同承認的債權轉移制度,保險的最終目的是使被保險人受損時能得到足夠的補償。由於補償原則的限制,被保險人所得賠償不得超過其保險利益,不能因保險關系而獲得額外利益。[1]在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完畢後,保險人依法只能享有其支付的保險賠償金範圍內的數額,超過的部分不屬於保險人所有。這些都有是保險代位在海運和陸運中的共同點。但是,仔細分析,海運和陸運的保險代位也有些不同之處。
1、代位求償行使的依據不同。《海商法》、《保險法》、《合同法》和《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均可調整海上運輸保險中的代位求償關系,而陸運則是依據《保險法》、《合同法》、《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和《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等法律、法規。
2、代位求償方式不同。對於保險人是否必須以自己的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我國《保險法》和《海商法》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似乎以保險人自己的名義和被保險人的名義均可,但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中則規定得非常明確。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4條和第95條規定: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權利時,被保險人未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向該第三人提起訴訟。保險人行使代位請求權利時,被保險人已經向造成保險事故的第三人提起訴訟的,保險人可以向受理該案的法院提出變更當事人的請求,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5條規定:保險人依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5條規定行使代位請求賠償權利,應當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以他人名義提起訴訟的,海事法院應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從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看出,在海運中,保險人應當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第三人請求或提起訴訟或仲裁的代位求償方式,而陸運保險代位的行使則並不是必須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第三人請求或提起訴訟或仲裁的代位求償方式,也就是說,在陸運中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或被保險人的名義均可行使代位權。
3、代位求償的范圍不同。1993年生效的《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要求賠償的權利,自保險公司支付賠償之日起,相應轉移給保險公司。第二百五十四條規定,保險公司從第三人取得的賠償,超過其支付的保險賠償的,超過部分應當退還給被保險人。1995年生效的《保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公司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從法律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陸運保險代位求償只能依據《保險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保險人只能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即保險人的保險代位求償權僅限於保險賠償金額范圍;而海運代位求償可以依據《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保險人從第三人取得的賠償超過其支付的保險賠償的,超過部分應當返還給被保險人。」即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的范圍可不受賠償金額限制,只不過當其獲得的賠償數額超過其支付的補償金額時,必須將超過部分返還給被保險人。[2]
4、代位求償的請求時效不同。《保險法》對保險給付請求權的時效作了特別規定,但對保險人行使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時效未作規定。保險代位權為保險人對第三人賠償請求權。第三人造成保險標的發生損害而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被保險人以此對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屬於侵權之債的債權請求權的范疇,保險人的代位權雖然源於保險法的直接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但亦屬此列。因此,保險公司行使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時效,應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即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生效期間為二年。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或者應當知道被侵害之日起起算。但是,《海商法》是特別法,海運保險中代位求償的請求時效需要依據《海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海商法》第十三章有11個條款對時效問題做了規定,其中與海上保險代位求償密切相關的三個主要條款存在差異。《海商法》第264條規定:「根據海上保險合同,向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兩年,自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算。」《海商法》第257條又規定:「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在時效期間內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後,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自追償請求人解決原賠償請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對其本人提起訴訟的法院的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一條又規定:「有關船舶碰撞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碰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的追償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連帶支付損害賠償之日起計算。」可以看出,三個條款對時效的規定不同,一是兩年,二是一年,三是九十天。從法律的規定看,我國海運保險代位求償的訴訟時效比陸運保險代位求償的訴訟時效要復雜。
5、有無委付不同。所謂委付是指保險標的發生推定全損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將保險標的的一切權益轉移給保險人,而請求保險人按保險金額全數賠付的行為。委付是一種放棄物權的法律行為,在海上保險中經常採用。而陸運保險中則沒有委付的情形。
6、對《權益轉讓書》的要求不同。就法律規定來說,《權益轉讓書》在海事訴訟和陸運保險代位訴訟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8條規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96條規定的支付保險賠償的憑證指賠償金收據、銀行支付單據或者其他支付憑證。僅有被保險人出具的權利轉讓書但不能出具實際支付證明的,不能作為保險人取得代位請求賠償權利的事實依據。由此可見,海事訴訟中《權益轉讓書》對保險人取得代位求償權不具有實際意義,也不能對保險金實際支付起到證明的證據作用,其充其量只能作為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一種輔助證據,可有可無。但是在陸運保險代位求償訴訟中,一般認為,陸運保險代位訴訟中載明已支付保險金額與時間內容的《權益轉讓書》應具有一般的證明力,除非第三人提出異議,權益轉讓書可以具備保險金已支付的輔證作用,第三人不提出異議的,視為同意保險人已支付保險金的陳述,保險人無須另行提供實際支付憑證。
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不知道能否幫助得到您,謝謝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內容2017 發布:2025-07-12 08:22:06 瀏覽:906
香港出入境條例 發布:2025-07-12 08:14:16 瀏覽:393
行政法基本知識2018 發布:2025-07-12 08:05:34 瀏覽:607
民法的條例 發布:2025-07-12 08:02:15 瀏覽:805
有法院築牢 發布:2025-07-12 07:59:16 瀏覽:913
秦腔戲刑法 發布:2025-07-12 07:38:11 瀏覽:86
潘業文律師 發布:2025-07-12 07:37:59 瀏覽:974
幼兒證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12 07:12:35 瀏覽:404
勞動法職業四大類 發布:2025-07-12 06:59:21 瀏覽:473
貴陽請一個律師多少錢 發布:2025-07-12 06:56:06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