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中許可設立制度
1. 經濟職權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經濟職權的內容包括:經濟決策權,資源配置權,經濟許可權,經濟調節權,經濟監督權。是指在實現國家領導和管理經濟的職能時經濟法所確定的一種經濟權利,但它是專供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享有的,並且行使職權總是同運用國家權力有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九條 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除法律、法規規定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可以轉讓的外,不得轉讓。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
行政機關應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實施有效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八條 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第九條 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擬訂有關競爭政策;
(二)組織調查、評估市場總體競爭狀況,發布評估報告;
(三)制定、發布反壟斷指南;
(四)協調反壟斷行政執法工作;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規則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條 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以下統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相應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有關反壟斷執法工作。
2. 簡述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區別
經濟法和行政法的區別有五點,分別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管理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其中包括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宏觀調整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等經濟管理關系,具體體現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經濟關系,行政法的調整對象為行政管理關系,其中包括行政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不調整經濟管理關系;
2、法律宗旨和理念不同:經濟法強調的是國家對全局生活的干預,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立法宗旨,因此,奉行社會責任本位,行政法強調的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立法宗旨,因此,奉行國家權力本位;
3、法律關系主體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管理主體和管理受體,管理主體包括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的組織,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行政法的主體包括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和其他行政法主體,行政主體除了國家授權的組織以外,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二是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指導與被指導、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主體之間不存在那種行政隸屬關系,行政法主體之間是一種行政隸屬關系;
4、調整方法不同:經濟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對於違反經濟法義務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採取追究多種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的制裁形式,行政法除了實行獎勵以外,對於違反行政法義務而引起的不利法律後果,主要採取行政制裁的形式;
5、作用不同:經濟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行政法對於引導、推進和保障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以及權責統一原則。
綜上所述,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有許多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必要時也採用行政手段,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否則也無助於經濟法理論的建立,同時也必須看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3. 中級《經濟法》增加、修改內容解讀(2)
第四章外商投資企業法 本章2005年教材刪掉了:(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設立,(2)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的解散(終止)與清算。
1、p98:第3段增「合營企業注冊資本的減少」;第4段增「投資總額由注冊資本和借款構成」。
例題1、根據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規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在合營期限內,其注冊資本可以增加,但一律不得減少。()
答案:×
解讀:合營企業在合營期限內,不得減少其注冊資本,但因投資總額和生產經營規模等發生變化,確需減少注冊資本的,須經審批機構批准。對合營企業在合營期限內增加註冊資本,法律沒有禁止。
2、p99:合營企業的出資方式作了比較大的修改、增刪:(1)合營各方以實物(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作為出資的,其作價由合營各方按照公平合理原則協商確定,或聘請合營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評定;
(2)外國合營者以貨幣出資時,只能以外幣繳付出資,不能以人民幣繳付出資;外國合營者出資的貨幣,應當按照「繳款當日」中國人民咐做銀行公布的基準匯率折算成人民幣或者套算成約定的外幣;
例題2、根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律制度規定,外國合營者以貨幣出資時,只能以外幣繳付出資,不能以人民幣繳付出資。外國合營者出資的貨幣,應當按照(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匯率折算成人民幣或者套算成約定的外幣。
a、繳款當日 b、中外合營者約定之日
c、批准成立之日 d、辦理登記手續之日
答案:a
(3)外國合營者以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出資的,應當提交該工業產權或專有技術的有關資料(如專利證書或商標注冊證書的復製件、有效狀況及其技術特性、實用價值、作價的計算依據、作價協議等有關文件備塌)作為合同的附件;
(4)合營各方按照合營合同的規定向合營企業認繳的出資,必須是合營者自己所有的現金、自己所有並且未設立任何擔保物權的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等。凡是以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者其他物料、工業產權、專有技術作價出資的,出資者應當出具其擁有所有權和處置權的有效證明。需注意,僅衡滾衡通過許可證協議方式取得的技術使用權,不得用來出資;已設置抵押的機器設備、已作質押的工業產權,盡管屬於出資者所有,但其所有權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不得用來出資。
例題3、外國投資者的下列出資方式中,不符合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律制度有關規定的是( )。
a、以機器設備出資b、以工業產權出資
c、以已作質物的專利出資d、以外幣出資
答案:c
3、p101出資期限:第4行增「逾期未繳或未繳清出資的,應當按照合同規定支付遲延利息或者賠償損失」。
4、p104:增「(四)合營企業出資額的轉讓」。
合營一方向第三者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時,(1)須經合營他方同意;(2)報審批機構批准;(3)向登記管理機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合營一方轉讓其全部或部分出資時,合營他方有優先購買權。
合營一方向第三者轉讓出資的條件,不得比向合營他方轉讓的條件優惠。
例題4、根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規定,下列選項中,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一方轉讓出資額必須符合的條件有()。
a、通知合營他方b、經合營他方同意
c、報審批機構批准d、向登記管理機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答案:bcd
例題5、根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律制度的規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發生下列事項時,須經審批機構批準的有()。(2002)
a、增加、減少注冊資本b、合營一方向第三者轉讓其部分出資額
c、聘任合營企業總經理d、申請延長合營期限
答案:abd
5、p106:第1行原為「注冊資本的增加、轉讓」,現為「注冊資本增加、減少」;第3段增「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可以兼經理」;第4段增「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有營私舞弊或者嚴重失職行為的,經董事會決議可以隨時解聘」;第6段增「合營企業設總會計師、副總會計師、審計師」。
例題6、根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規定,下列事項中,必須經出席合營企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一致通過方可作出決議的事項有( )。
a、合營企業章程的修改b、注冊資本的增加、轉讓
c、資產抵押d、合營企業的合並、分立
答案:ad
例題7、經董事會聘請,下列人員中,可以兼任合營企業的總經理、副總經理的有()。
a、董事長 b、副董事長 c、董事 d、總會計師
答案:abc
4. 什麼是經濟法主體的責任
經濟法主體的責任是指在經濟法領域內,主體因違反經濟法規范所應承擔的不利後果。
經濟法主體的責任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性質
經濟法主體的責任,是主體因未能遵循經濟法規定的行為准則而產生的法律後果。這種責任具有法律約束力,是確保經濟法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它體現了法律對於主體行為的規范和期望,要求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必須符合經濟法的精神與規定。
二、經濟法律主體的類型與責任形式
經濟法律主體主要包括國家、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等。各類主體在違反經濟法規定時,都將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些責任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民事責任主要涉及到因違約或侵權行為而產生的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則涉及到因違反行政法規而面臨的處罰,如罰款、吊銷許可證等;對於嚴重違法行為,主體可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三、責任的重要性
經濟法主體的責任制度對於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至關重要。通過確保主體對其行為的後果負責,可以促進市場活動的規范化,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此外,明確責任制度也有助於增強市場主體的法律意識,引導其自覺遵守經濟法規,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總之,經濟法主體的責任是確保經濟法實施和市場經濟秩序維護的關鍵。它通過法律手段約束主體的行為,確保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5. 國際經濟法中的「強制許可」的定義是什麼
強制許可
是指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依照專利法規定,不經專利權人同意,直接允許其他單位或個人實施其發明創造的一種許可方式,又稱非自願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