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經濟法調整的法律
A. 哪些屬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1、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3、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4、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1)屬於經濟法調整的法律擴展閱讀
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
1、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原則
我們強調營造平衡和諧的環境,而不是簡單地說平衡協調原則,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2、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
這里之所以要提「合理」分配,有兩方面的意思:
(1)首先是令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正常發揮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場經濟自發規律之理。價值規律由對經濟個體的決策和行為之微觀作用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宏觀調節和配置,順利完成經濟資源的初次分配,市場規製法在其中發揮著保障作用。
(2)其次是利用國家超越整個社會的優勢地位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國家社會自覺調整之理。國家根據市場經濟自發分配資源後產生的不公平傾向,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進行再次資源分配和調整,宏觀調控法在其中居於核心地位。
3、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上升到一種治國方略的高度。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論上又一次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突破,
這一思想強調的不僅僅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也唯有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B. 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
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經濟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1.經濟管理關系: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運用一系列手段在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宏觀領域的經濟關系。
2.市場管理關系:國家在市場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具體包括第一,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第二,產品質量管理關系;第三,消費者權益保護關系。
3.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其一,國家通過政府機構或設立企業、委託代理人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或經濟關系,如進行招標、定(購)貨、發包、出讓、信貸、擔保等活昌如動滾迅舉時發生的合同關系;其二,平等的國家機關或財政主體之間的經濟協作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因此,有觀點認為,經濟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
C.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經濟法是指以調整社會經賣襪濟關系為主要目的的法律規范體系。它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宗旨,以調整經濟關系為核心的一門法律科學。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是指人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進行的生產、交換、消費等活動。經濟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之一就是各種經濟活動。例如,頃純公司法、證券法、金融法、稅法等都是以調整企業經濟活動為目的的法律規范。
總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廣泛的,主要包括經濟活動、市場秩序、經濟組織、國民經濟等方面。經濟法在實際應用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問題,因時因地制宜,確保其調整對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