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理解

行政訴訟法第12條理解

發布時間: 2025-09-06 23:12:30

1. 絎鍗佷簩鏉¤屾斂璇夎兼硶鐨勮勫畾鏄浠涔

銆婅屾斂璇夎兼硶銆嬬鍗佷簩鏉′漢姘戞硶闄㈠彈鐞嗗叕姘戙佹硶浜烘垨鑰呭叾浠栫粍緇囨彁璧風殑涓嬪垪璇夎礆細
(涓)瀵硅屾斂鎷樼暀銆佹殏鎵f垨鑰呭悐閿璁稿彲璇佸拰鎵х収銆佽矗浠ゅ仠浜у仠涓氥佹病鏀惰繚娉曟墍寰椼佹病鏀墮潪娉曡儲鐗┿佺綒嬈俱佽﹀憡絳夎屾斂澶勭綒涓嶆湇鐨勶紱
(浜)瀵歸檺鍒朵漢韜鑷鐢辨垨鑰呭硅儲浜х殑鏌ュ皝銆佹墸鎶箋佸喕緇撶瓑琛屾斂寮哄埗鎺鏂藉拰琛屾斂寮哄埗鎵ц屼笉鏈嶇殑錛
(涓)鐢寵瘋屾斂璁稿彲錛岃屾斂鏈哄叧鎷掔粷鎴栬呭湪娉曞畾鏈熼檺鍐呬笉浜堢瓟澶嶏紝鎴栬呭硅屾斂鏈哄叧浣滃嚭鐨勬湁鍏寵屾斂璁稿彲鐨勫叾浠栧喅瀹氫笉鏈嶇殑錛
(鍥)瀵硅屾斂鏈哄叧浣滃嚭鐨勫叧浜庣『璁ゅ湡鍦般佺熆鈃忋佹按嫻併佹.鏋椼佸北宀銆佽崏鍘熴佽崚鍦般佹嘩娑傘佹搗鍩熺瓑鑷鐒惰祫婧愮殑鎵鏈夋潈鎴栬呬嬌鐢ㄦ潈鐨勫喅瀹氫笉鏈嶇殑錛
(浜)瀵瑰緛鏀躲佸緛鐢ㄥ喅瀹氬強鍏惰ˉ鍋垮喅瀹氫笉鏈嶇殑錛
(鍏)鐢寵瘋屾斂鏈哄叧灞ヨ屼繚鎶や漢韜鏉冦佽儲浜ф潈絳夊悎娉曟潈鐩婄殑娉曞畾鑱岃矗錛岃屾斂鏈哄叧鎷掔粷灞ヨ屾垨鑰呬笉浜堢瓟澶嶇殑錛
(涓)璁や負琛屾斂鏈哄叧渚電姱鍏剁粡钀ヨ嚜涓繪潈鎴栬呭啘鏉戝湡鍦版壙鍖呯粡钀ユ潈銆佸啘鏉戝湡鍦扮粡钀ユ潈鐨勶紱
(鍏)璁や負琛屾斂鏈哄叧婊ョ敤琛屾斂鏉冨姏鎺掗櫎鎴栬呴檺鍒剁珵浜夌殑銆

2. 新行政訴訟法12條關於社會保險待遇如何理解

是指勞動者享有的待遇,如退休後的養老保險待遇;患病、負傷時的疾病保險待遇;受工傷時的工傷保險待遇;失業時的失業保險待遇;生育時的生育保險待遇。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還有遺屬津貼等。

3.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形有哪些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供的訴訟。國家行為又稱統治行為、政治行為,是指涉及國與國之間關系、國家安全、以及其他涉及國家重大問題的策略性行為。

二、抽象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2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提起的訴訟。

三、內部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3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其中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法》第12條第4項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

(3)行政訴訟法第12條理解擴展閱讀:

不予受理與駁回起訴、駁回訴訟請求的區別:

第一,適用階段不同。不予受理是在當事人起訴之後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前的「審查」階段作出的;駁回起訴是立案後審理審結前作出的,對於人民法院尚未立案的案件不適用駁回起訴;駁回訴訟請求則是在審理終結後須作出實體評判的階段作出的。

第二,法律依據不同。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依據的是程序法;駁回訴訟請求依據的是實體法,包括各種民事法律法規。

第三,解決的問題不同。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解決的是程序問題,是對當事人的起訴權的否定;駁回訴訟請求解決的是實體問題,是對當事人勝訴權的否定。

第四,法律效力不同。雖然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三者的當事人都不得對這個爭議的法律關系以同一理由提起訴訟,但前二者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不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的起訴被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後,當事人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而後者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該類案件的當事人不僅不得就爭議的這個法律關系以同一理由向受訴人民法院起訴,而且不得向其他人民法院起訴。即使判決有錯誤,也只能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

第五,訴訟當事人不同。不予受理發生在立案前,法院沒有受理,當事人起訴的被告沒有應訴參加訴訟,裁定書不能把起訴的被告列為訴訟當事人;而駁回起訴和駁回訴訟請求發生在立案之後的審理過程中,當事人起訴的被告已經參加了訴訟,應列被告為訴訟當事人。

第六,適用法律文書和上訴期限不同。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適用裁定,上訴期限均是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而駁回訴訟請求則適用判決,上訴期限是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

第七,適用程序不同。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僅適用第一審程序;而駁回訴訟請求適用一、二審程序及審判監督程序。

第八,訴訟費收取及承擔情況不同。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將退還預交的訴訟費,而駁回訴訟請求應收取訴訟費,訴訟費由起訴人交納並承擔。

4. 當事人對下列何種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

【答案】:C
《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集會遊行示威法》第13條規定,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對主管機關不許可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決定通知之日起3日內,向同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人民政府應當自接到申請復議書之日起3日內作出決定。《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沒有對不批准遊行示威行為進行列舉,不批准遊行示威也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款第8項規定的「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情形以及第2款規定的「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可見,對於公安機關不批准遊行示威的行為不能提起行政訴訟。遊行示威權作為一種政治權利,目前尚未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A項不選。B項屬於行政終局裁決行為。D項屬於調解行為。

5. 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如何

一、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

(一)確定行政訴訟范圍模式

一般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概括式與列舉式結合的方式規定行政訴訟范圍,這種結合是概括式+列舉式+列舉式的表現形式,主要涉及行政訴訟法第2條、第11條、第12條。

二、完善我國行政訴訟體系的思考


果說行政訴訟法制定時期,出於多種因素而對行政行為可訴的范圍作出過多限制的話,隨著二十多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之行政訴訟實踐的深入發展和行政訴訟
理論研究的深入,治和政府責任已經被國家和社會所接受,現代的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擴大行政訴訟范圍的條件,這是實現憲政的內在要求。

(一)
確定行政訴訟受案原則西方國家多實行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界定行政訴訟范圍,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礎和歷史背景的。它們的憲政體制建立在三權分立學說的基礎
之上,在這些國家,憲政是這樣一種思想,正如它希望通過法來約束個人並向個人授予權利一樣,它也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政府並向政府授權。我國在加入
wto的議定書等法律文件中就司法審查的范圍作出了明確承諾,在作出承諾的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國保持一致。雖然這種一致僅限於wto議定書所限定的范圍,但
是,在wto的框架內確實存在一種司法審查范圍的國際標准,或者稱為最低限度標准。世界各國的行政訴訟制度遵循著同一客觀發展規律,各國的行政訴
訟范圍都是隨行政權的不斷擴張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行政訴訟范圍的大小反映一國法治化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國對公民權利重視和保護的程度,還反映一國的行
政訴訟制度是否真正具有以司法權制約行政權、以公權救濟私權的時代法治精神。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無視行政訴訟范圍的國際性標准或最低標準的客觀存
在。我國不實行三權分立,但是,同樣也主張對權力的必要監督與制約。我國確定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相對人就行政爭議向法院起訴,就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當
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6. 最高院行政訴訟法解釋

導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

第七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第八條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第九條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

(三)其他行政協議。

第十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參照民事法律規范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第十三條 對行政協議提起訴訟的案件,適用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管轄法院。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機關是否依法履行、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是否合法,在適用行政法律規范的同時,可以適用不違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規范。

第十五條 原告主張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或者單方變更、解除協議違法,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確認協議有效、判決被告繼續履行協議,並明確繼續履行的具體內容;被告無法繼續履行或者繼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的,判決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賠償。

原告請求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理由成立的,判決解除協議或者確認協議無效,並根據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作出處理。

被告因公共利益需要或者其他法定理由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給原告造成損失的,判決被告予以補償。

第十六條 對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協議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納標准;對行政機關單方變更、解除協議等行為提起訴訟的,訴訟費用適用行政案件交納標准。

第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不予准許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決定,並告知當事人可以依法通過其他渠道主張權利:

(一)法律規定應當由行政機關先行處理的;

(二)違反民事訴訟法專屬管轄規定或者協議管轄約定的;

(三)已經申請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

(四)其他不宜一並審理的民事爭議。

對不予准許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的,民事爭議應當單獨立案,由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並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一並審理相關民事爭議,適用民事法律規范的相關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當事人在調解中對民事權益的處分,不能作為審查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

行政爭議和民事爭議應當分別裁判。當事人僅對行政裁判或者民事裁判提出上訴的,未上訴的裁判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將全部案卷一並移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由行政審判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未上訴的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

第二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人民法院一並審查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規范性文件,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

第二十一條 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人民法院不作為認定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闡明。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向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提出處理建議,並可以抄送制定機關的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

第二十二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成立,被告違法拒絕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履行原告請求的法定職責;尚需被告調查或者裁量的,應當判決被告針對原告的請求重新作出處理。

第二十三條 原告申請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且無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四)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或者檢察建議: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法院基於抗訴或者檢察建議作出再審判決、裁定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11項和第十四條之規定,是什麼內容和定義。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直接涉及行政合同(行政協議)的條款有:第12條11項「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第60條1款「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和第78條「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被告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合法,但未依法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判決給予補償。」
這三條規定結束了以往立法上有無「行政合同」的爭論,但卻為今後行政合同制度的設計和發展埋下了更多的爭議伏筆。例如,新《行政訴訟法》第12條11項的規定,明確了相對人可以依據行政合同提起行政訴訟,那麼行政機關對相對人不履行行政合同應當如何救濟?行政合同是否僅限於第12條11項規定的「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類」行政合同?如果還有,那麼依據什麼標准判定行政合同的范圍?以往司法實踐中按民事合同審理的案件,今後有無按行政合同審理的可能和必要?(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關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規定)。可以說,新《行政訴訟法》出台,並未終止有關行政合同的爭議,相反相關爭議更趨具體化、白熱化。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兩大特徵 發布:2025-09-07 04:30:05 瀏覽:596
經濟法題型分值 發布:2025-09-07 04:27:46 瀏覽:679
婚姻法夫妻合法收入 發布:2025-09-07 04:27:04 瀏覽:254
法院22年 發布:2025-09-07 04:25:37 瀏覽:856
股權證書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07 04:00:19 瀏覽:847
公司規章制度匯編前言 發布:2025-09-07 03:59:37 瀏覽:575
六穩六寶法院 發布:2025-09-07 03:58:57 瀏覽:885
補充協議未審計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07 03:50:26 瀏覽:39
刑事條例罪 發布:2025-09-07 03:47:34 瀏覽:226
當事人和法官交流嗎 發布:2025-09-07 03:32:26 瀏覽: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