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以社會為基礎
1. 如何理解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於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 社會本位要求經濟法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對社會負責,亦即都必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效益負責,在對社會共同盡責的基礎上處理和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整體上,國家代表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但在具體經濟過程和經濟關系中,它是以具體國家機關或者某種經過授權的組織,作為特定的物質利益實體和社會組織的身份、地位出現的。在具體經濟關系中,國家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和權利,對社會負責,不得以不當或過度的行政權力和長官意志,妨礙或損害市場主體及非國有主體依法行使權利,不能非法損害和侵吞其他主體的物質利益。企業和個人等經濟主體也要對社會負責,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不得片面強調自身局部利益,置社會利益於不顧,借口對抗行政干預而損害他人或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的社會本位不是不講權利,只講責任。相反,它強調並全面貫徹權利(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它主張要正確把握權利(力)、義務設置的出發點和基礎,理解權利(力)的來源和獲取、行使的條件。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企業、個人等,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有權利(力)、獲得利益。因此,社會本位不是義務本位,更不是企業或個體義務本位。社會本位的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的。
2. 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的概念和性質
從國內有關社會復保障法的著述看,主制要有以下幾種定義:⑴社會保障法是高速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⑵社會保障法即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維護社會安全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⑶凡是依據社會政策制定的,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進社會大眾福利的立法,就是社會保障法;⑷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證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3. 全社會要以道德上的什麼為基礎加強法律的權威性並達到良法善治的狀態
全社會要以道德上的良俗公序為基礎加強法律的權威性,並達到良法善治的狀態。
4. 如何理解法律關系是以法律關系為基礎形成的社會關系
法律關系是指法律規范所確認和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即版法律規權定了人們的權利義務權力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它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1、從本質上講,法律關系是一種意志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法律關系所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貫徹,法律關系也體現了參加者的意志,參加者的意志必須服從國家意志。
2、法律關系是由法律規定和調整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是某種社會關系被法律規范調整之後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一個國家的社會關系多種多樣,並非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是法律關系,只有那些由某種法律規范加以調整的關系才能稱之為法律關系。例如,具有行政隸屬性質的社會關系由行政法律規范進行調整,就形成了行政法律關系,所有的法律關系都是由不同的法律規范進行調整而形成的,它們都是特定社會關系的法律化。
3、法律關系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應享有的權利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護,承擔的義務受到國家強制力的監督。任何人對法律關系的侵犯,都將受到制裁。
照本宣科,希望對你有幫助。
5. 社會學解釋方法的運用必須以什麼為基礎
社會學解釋方法是以其他解釋方法為基礎的。
社會學解釋不內同於其他的解釋方法容。一是,社會學解釋方法是以其他解釋方法為基礎的,如文義解釋方法、目的解釋方法等,是其他解釋方法得出復數解釋結論的情況下才適用的方法。二是,社會學解釋方法不僅對法律文本、法律條文進行解釋,還要對適用法律條文的社會效果在對法律文本之外的各種相關因素進行考量進行預測。三是社會學解釋方法經過其他方法解釋以及本身對社會效果的解釋,實際上會經過論證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是其他法律解釋方法所不具有的。
6. 政治與法律制度為基礎,以什麼為後盾,具有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普遍強制力
只有掌握了法律,掌握了生活,掌握了事物發展普遍規律,其思想和結果才會有普遍強制力
7. 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的歷史類型是什麼
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的歷史類型是奴隸製法。
法的歷史類專型是依屬據法所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及所體現的階級意志的不同而對各種社會的法所做的分類,按照以上劃分的歷史類型的標准,人類法律發展史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制度產生過三種不同歷史類型,即奴隸社會的法,封建社會的法、資本主義社會的法。
奴隸社會是人類從原始社會的「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第一個類型的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法就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私有制即剝削階級類型的法。它是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私有制、奴隸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民族都經歷了奴隸社會這個歷史發展階級,因而也都存在過奴隸社會的法。
8.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8)法以社會為基礎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