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教育感想
⑴ 通過勞動合同法及婚姻法宣傳教育活動實踐,寫1000的心得
明確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從《婚姻法解釋(三)》公開徵求意見反饋的情況看,作為出資人的男方父母或女方父母均表示,他們擔心因子女離婚而導致家庭財產流失。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出資為子女結婚購房往往傾注全部積蓄,一般也不會與子女簽署書面協議,如果離婚時一概將房屋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勢必違背了父母為子女購房的初衷和意願,實際上也侵害了出資購房父母的利益。所以,房屋產權登記在出資購房父母子女名下的,視為父母明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比較合情合理,多數人在反饋的意見中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樣處理兼顧了中國國情與社會常理,有助於糾紛的解決。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按照雙方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更為符合實際情況。《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將產權登記主體與明確表示贈與一方聯系起來,可以使父母出資購房真實意圖的判斷依據更為客觀,便於司法認定及統一裁量尺度,也有利於均衡保護婚姻雙方及其父母的權益。
首次明確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購買的不動產應歸產權登記方所有。離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分割是焦點問題之一。如果僅僅機械地按照房屋產權證書取得的時間作為劃分按揭房屋屬於婚前個人財產或婚後夫妻共同財產的標准,則可能出現對一方顯失公平的情況。根據《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的規定,一方在婚前已經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向房地產公司支付了全部購房款,買賣房屋的合同義務已經履行完畢,即在婚前就取得了購房合同確認給購房者的全部債權,婚後獲得房產的物權只是財產權利的自然轉化,故離婚分割財產時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相對比較公平。對按揭房屋在婚後的增值,應考慮配偶一方參與還貸的實際情況,對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補償。在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所有的基礎上,未還債務也應由其繼續承擔,這樣處理不僅易於操作,也符合合同相對性原理。婚前一方與銀行簽訂抵押貸款合同,銀行是在審查其資信及還款能力的基礎上才同意貸款的,其屬於法律意義上的合同相對人,故離婚後應由其繼續承擔還款義務。對於婚後參與還貸的一方來說,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明確規定當事人協議離婚未成則事先達成的附協議離婚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不生效。雙方當事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達成離婚協議,並對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等問題作了約定,但該協議是以雙方到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登記或到法院進行協議離婚為前提條件的。實踐中,主張離婚的當事人一方在簽署協議時可能會在財產分割、子女撫養、債務承擔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讓步,目的是希望順利離婚。由於種種原因,雙方並未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或者到法院離婚時一方反悔不願意按照原協議履行,要求法院依法進行裁判。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雙方事先達成的離婚協議的效力問題,往往成為離婚案件爭議的焦點。離婚問題事關重大,應當允許當事人反復考慮、協商,只有在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並到民政部門登記離婚或者到法院自願辦理協議離婚手續時,所附條件才可視為已經成立。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當事人一方有反悔的權利,事先達成的離婚協議沒有生效,對夫妻雙方均不產生法律約束力,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處理離婚案件的依據。
經綜合考慮徵求意見的情況及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婚姻法解釋(三)》還對夫妻之間的贈與房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否作為原告提起離婚訴訟、生育權糾紛、夫妻一方擅自出賣共有房屋如何處理、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人等問題作出了相關規定。在《婚姻法解釋(三)》徵求意見期間,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積極建言獻策,充分表達了對婚姻家庭審判工作的關注、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婚姻法解釋(三)》的出台,是人民法院准確適用相關的法律規定,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人民法院將緊密結合婚姻家庭糾紛審判工作實踐,及時關注事關民生的法律適用問題,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為依法促進家庭關系的和睦幸福、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做出新的貢獻。
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總則中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等原則;同時還增設了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以及應當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等體現立法宗旨的規定;在保障原則實施的禁止性條款中,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規定,這就從立法上增強了維護一夫一妻制,保護家庭成員人身權利的力度,同時也為通過其他法律措施懲治此類違法行為提供了基本法上的依據。
在分則中增設了婚姻的無效和撤消,法定夫妻的財產制中雙方共同所有的財產和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的范圍,夫妻間的財產的約定及其效力,離婚法定理由的具體化,離婚時的過錯賠償制度等[1] 。
⑵ 婚姻法規定的婚姻6大功能是什麼
分別是性愛功能,生育功能,經濟功能,教育功能,幫扶功能,關系功能。
一、性愛功能
性愛功能是指婚姻為男女性愛提供了合法的形式和保障,通過婚姻結成穩定的夫妻關系,相互忠誠,彼此提供性服務。出軌、性功能障礙、性疲勞等都是對性愛功能的破壞。
二、生育功能
生育功能是指通過婚姻關系組成家庭來實現繁衍後代、培養後代的功能。非婚也能「生」,但「育」有所欠缺,缺乏法律保障,單親帶大的孩子容易出現人格缺陷。不願意生孩子或者因身體原因不能生孩子都是生育功能的缺失。
三、經濟功能
經濟功能指婚姻能整合家庭經濟(經濟共同體)實現提高生活水平的功能。婚姻本身不產生經濟價值,但兩個人的經濟能力比一個人的強,通過婚姻組成家庭後某些消費可以減少或避免。經濟聯煙就是注重了婚姻的經濟功能。夫妻任何一方偷懶不掙錢、盲目投資、超越消費能力的消費行為(亂花錢)都是對經濟功能的破壞。
四、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家庭成員間具有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共同培養教育下一代的功能。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著重要影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能取代。夫妻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對孩子放任自流、離婚等都是對教育功能的破壞。
五、幫扶功能
幫扶功能是指家庭中無經濟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庭成員依靠有能力的家庭成員幫助、扶持維持正常生活的功能。比如夫妻一方生病或失業的時候,孩子還小或者父母喪失生活能力的時候就需要其他家庭成員的幫扶。不贍養老人或撫養孩子、夫妻一方生病、失業時被遺棄或忽視都是幫扶功能欠缺的表現。
六、關系功能
關系功能是指婚姻能把原來不認識或者不熟悉的兩個家族中的很多人變成「親戚」,結成更穩定、更友善、更可靠的人際關系。政治聯姻就是看中婚姻的關系功能。夫妻關系惡化會對聯姻家族的人際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夫妻關系良好則能獲得更多的人際支持。對親戚、朋友的冷落就是對關系功能的破壞。
⑶ 離婚協議書之教育基金
在《離婚協議書》中,子女的教育經費問題是重要的一項內容。
雖然夫妻離婚了,但孩子是無辜的。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國家特別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其中第三條明文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為了保障因夫妻離婚,不影響未成年人的教育經費問題,《婚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依據《婚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的意思表示,不但《離婚協議書》應當明確規定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必須負擔「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而且子女有權利在必要的時候「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因此,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必須負擔子女教育費的一部分或全部,並在《離婚協議書》中加以確定,嚴格執行。如果拒不執行,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可以依據《婚姻法》《民事訴訟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
【《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條款】
【第六十條】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已規定行政處罰的,從其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⑷ 1我國憲法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義務 2家庭教育代替不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
1我國憲法教育法規定復未成年制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同的教育
3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子女成長中接觸最多的地方,這里有家人,家人的教育從小就影響子女;家人比外人更容易教育子女,因為家裡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價值觀念;家庭教育比較能獲得子女的認可和接受;家庭是唯一的
⑸ 民法,憲法,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怎麼分辨
主要是根據這些來部門法所調整源的對象不同、法律效力不同進行區別。首先是憲法,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其他法律不得與之抵觸。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憲法調整的主體之間是不平等的。教育法則是體現統治階級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任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在教育活動中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總稱。
⑹ 違反義務教育法,婚姻法的案例與分析各一個謝謝啦!
違反義務教育法,婚姻法的案例與分析:
一、原本在吉林一所鄉鎮中學讀初一的小弘,剛剛13歲就不得不結束了自己的學生生涯。2003年10月的一天,小弘的母親被學校領導叫去,說是小弘太淘氣,剛上學一個月就在學校打了兩次架。「校長說孩子影響了學校的秩序,不能再留在學校。我哭著求校領導,可最後學校還是沒留他。」
分析
關於吉林某鄉鎮中學小弘的案例,學校一方面沒有依法保護小弘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還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七條關於「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的規定。小弘「太淘氣」、「在學校打了兩次架」,依據法律的規定,學校首先應當批評教育,對學生負有教育的義務,不能簡單地將學生推出校門,更不能隨意開除學生。如果學生屢教不改,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秩序,可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的程序,將具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年轉送入專門的學校,繼續接受義務教育,並接受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
婚姻法案例!因脅迫結婚的,婚姻關系有效嗎???
吳某是獨生子女。吳某的父母一心想等女兒成年後,「招郎上門」,既可以解決吳家缺乏勞動力的困難,又可以「宗祀不絕」。2000年6月,女兒已22歲,雖經人介紹了幾個對象,均因不願到吳家當上門女婿而未成。吳某的父母商量,准備將吳某許配給現年27歲的本村青年孫某,但吳某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2000年10月,吳某的父母背著女兒,通過託人情和吃喝等手段,打通了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朱某的關系,在男女雙方均未到場的情況下,由朱某給辦了結婚登記,發給了結婚證書。接著,吳氏夫婦又暗中積極為女兒購置衣物用品,修繕房屋,准備舉行婚禮。吳某知道緣由,便在家大哭大鬧。她宣稱:「誰去辦的結婚證,誰就和他結婚。」又遭到父母的打罵。她跑到婚姻登記機關向朱某要求收回結婚證,朱某怕問題暴露受到追查,極力給吳某施加壓力,說:「你和孫某已經領了結婚證,就是夫妻了。不管誰來辦理的結婚證都有法律效力。」朱某堅持不能收回結婚證書,並告訴她:「今後關系不好,還可以找我辦離婚嘛。」吳某認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的路已經到了盡頭,因此,只有以死來控訴這害人的包辦婚姻。她兩次投河,均被人搭救。
在父母、親友的反復「勸導」下,同年12月,吳某與孫某的婚禮如期舉行。盡管是吳氏夫婦強迫他們倆同住一室,但吳某每晚都是和衣而眠,不讓孫某挨身,孫某為人老實,與吳某同床各枕,也從不與吳某接觸。因而雖已結婚,但從未過失妻生活。孫某想,自己是上門女婿,這寄人籬下的生活既沒有意思,也耽誤了吳某的青春,便於2001年4月主動與吳某商量,背著吳氏夫婦,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離婚。但在辦理離婚登記時,朱某堅持有村裡開的離婚證明,才能辦理。於是二人又轉向村委會要證明,被村委會主任王某嚴加訓斥:「你們結婚快半年了,不吵不鬧,親親熱熱,還要求離婚,毫無道理。」因而拒絕開離婚證明。吳某與孫某要求離婚之事,被吳氏夫婦發覺。吳氏夫婦除對雙方嚴加指責外,又對孫某以家產相誘惑,要孫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同意與吳某離婚。吳某見協議離婚無望,便翻山越嶺,跑到縣人民法院起訴,堅決要求解除她與孫某的包辦婚姻。法院受理後,經調查上述情況屬實。經縣法院建議,婚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朱某受到了有關部門的批評和處理。本案經審判委員會討論後,宣告吳某和孫某的婚姻關系無效。
[問題]
(1)法院對本案的處理是否正確?如正確請說明理由。
(2)如不正確,請說明為什麼?
分析
對於本案,吳某與孫某本無結婚合意,兩人結婚純系父母脅迫所致,法院宣告吳某、孫某的婚姻關系無效是正確的。另外,本案在結婚的程序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吳氏夫婦在男女雙方均未到場的情況下,買通朱某給辦了結婚登記,發給結婚證書,這顯然是嚴重違反婚姻法的行為。
⑺ 婚姻法規定的子女教育費包括那些
婚姻法來規定的子女教育費自通常是指子女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包括購買學習工具的費用,參加輔導班的費用,以及其他與學習有關的費用。
《婚姻法解釋一》第二十一條 婚姻法第二十一條所稱「撫養費」,包括子女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
⑻ 農村群眾關於新婚姻法法制教育講稿
報告的話復應該條理明確些。制
分幾部分就可以。
1 什麼是婚姻法 簡單介紹一下
2 婚姻法涉及到得內容 、范圍
3 婚姻法的 普及 的意義 和作用
4 最後希望大家加強法律意識,學習法律 ,了解法律,遇到問題運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簡單的總結一下就可以了)
具體的內容你要自己寫嘍,嘿嘿。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你
⑼ 我國《婚姻法》對於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是如何認定的
我國《婚姻法》對於繼父母與繼子女權利認定是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五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七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9)婚姻法教育感想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