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欺詐消費
1. 假一賠十與假一賠一分別適用什麼法律
假一賠十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和《合同法》,假一賠一適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出售假貨,應按約定兌現其「假一賠十」的承諾義務。
2.《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3.「假一賠十」是經營者與消費者共同約定的一種違約金支付辦法,但這種約定明顯顯失公平,經營者可以依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請求予以變更或降低支付違約金的標准。
4.假一賠一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1)合同法欺詐消費擴展閱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2. 法院判消費者證據造假合同欺詐能賠多少
關於合同解除,一般認為依我國《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必須經過通知的程序,法院並不能直接判決解除合同,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以解除合同作為訴訟請求,並被法院判決予以支持的案例並不少見。對於法院能否判決解除合同的問題,法律上並無明文之規定,學界也無統一的觀點,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或仲裁機構作出各種認定標准不一的裁判,有的以原告沒有通知被告而直接起訴不符合法律規定為由,駁回原告解除合同的請求;有的直接判決解除當事人之間的合同。對此問題,有待立法予以明確。一、關於合同解除方式合同解除包括三種方式,即協議解除、約定解除及法定解除。協議解除由合同當事人達成一致即可;約定解除,即在合同中對在何種條件下當事人享有解除權進行約定;對於法定解除,一般認為主要是基於《合同法》第九十六的規定,即包括不可抗力、預期違約、遲延履行等情形。對於因情勢變更原則當事人一方可以主張解除合同的,則較少受到關注,《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六條規定,基於情勢變更原則,當事人可以主張解除合同有明確的規定。在協議解除的情形下,因遵循當事人意思自願的原則,且不需要當事人單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因此較少發生糾紛。但對於法定解除以及約定解除的情形,因為需要當事人一方在符合法律規定或約定的條件下,作出明確的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在實踐當中,當事人往往容易對解除合同是否有法律或事實依據,以及解除程序是否合法等產生爭議。二、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理解《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享有解除權的當事人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有人據此認為,在解除合同案件中,當事人只能以請求法院確認解除合同效力為訴訟請求,而法院只能依確認之訴進行審理。第九十六條指的是在合同約定的解除權條件具備時,或符合第九十四條規定的不可抗力、一方根本違約的情形時,當事一方享有解除權,對於該條規定中的「應當」,一般認為屬強制性規定的用語,即解除權人慾解除合同,應當而且只能通過向對方發送通知的方式行使解除權,而不能要求仲裁機構或法院予以解除。也有人認為,合同是當事人對其民事權利義務進行處分的協議,是私法規范的范疇,合同的訂立或終止只能由當事人依其意思表示進行,法院不能以公權過多地干預。筆者認為,在合同約定的解除權條件成就時,或符合合同法第九十六的規定的不可抗力、預期違約、遲延履行等情形時,當事人享有解除權,若其主張解除合同,按照《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應通知對方。但是我國法律中對「通知」的方式並未有明確規定,當面或電話告知、通過傳真、電子郵件或郵遞發送通知、當面遞交書面通知當然可以理解為此處的「通知」,但通過法院向對方當事人送達訴請解除合同的起訴狀副本,是否也應屬於「通知」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論通過何種方式,若能達到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明確無誤地告知於對方當事人的效果,都屬於《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的「通知」,對此不應拘泥於「通知」的形式,而是要看結果。因此,對於基於約定的解除權成就時,或因不可抗力、根本違約等情形一方當事人享有解除權,其主張解除合同時,可以能過一般的口頭、書面形式通知對方解除合同,也可以起訴請求法院解除合同。對於在情勢變更情形下,當事人主張解除合同的,則只能通過請求法院予以判決解除。對此《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六條有明確的規定,合同成立後客觀情況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屬於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於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或者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公平原則,結合案件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變更或解除。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在情勢變更情形下,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解除合同。因此,那種認為當事人主張解除合同的,一律必須事先「通知」對方的觀點,顯然是不對的。
3. 欺詐的構成要件
欺詐的構成要件有:
(1)一方需有欺詐的故意。所謂欺詐的故意,是指欺詐方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的認識,希望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的發生的主觀態度。
(2)欺詐方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一般包括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兩種。
(3)被欺詐方因受欺詐而陷於錯誤的判斷。也就是指欺詐的行為與陷入錯誤判斷的結果之間有相當之因果關系。
(4)被欺詐人基於錯誤判斷而為意思表示。
(3)合同法欺詐消費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八條: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合同法》中將欺詐分為兩種,即損害國害家利益的欺詐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欺詐,前者為無效行為,後者為可撤銷行為。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梁慧星教授認為:「所謂欺詐,指故意欺騙他人,使其陷於錯誤判斷,並基於此錯誤判斷而為意思表示之行為。」
彭萬林教授主編的《民法學》對欺詐下的界定是:「欺詐是當事人一方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表意人陷於錯誤認識,並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王利明教授主編的《民法》一書也認為:「所謂欺詐,是指故意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基於錯誤判斷作出意思表示。」
對欺詐行為的構成,大都採用四要素說,即必須具備欺詐方的欺詐故意、欺詐行為,受欺詐方的錯誤意思表示以及欺詐方的欺詐行為與受欺詐方的錯誤意思表示有因果關系這四個要件,才能構成欺詐行為。
佟柔教授主編的《民法原理》一書中曾指出:「詐欺是以有意使人產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行為,因受詐欺而為的民事行為,是指當事人一方故意製造假象、掩蓋真象,致使對方陷於錯誤而為的民事行為。
4. 如何認定商品房買賣合同中的欺詐行為及賠償責任的承擔
就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實施欺詐行為所作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規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對於《合同法》為特別法,應優先適用,實踐中應把那些為生活消費而購買、獲得、使用各種商品和服務的人界定為消費者。買受人購買的標的物系運輸工具,其系用於從事貨物運輸經營活動而非生活消費,出賣人不應承擔雙倍賠償責任。
在共同訴訟中對原告濫列當事人應有相應的法律規制。
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應嚴格依照法律規定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即:「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可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創設了懲罰性賠償責任,而《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將其規定為合同責任,即是說從受害人角度其可基於合同上的請求權而要求行為人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的一個重要構成要件是受損害者只能是消費者,盡管理論和實務中對「消費者」的范圍有不同理解,但從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可以看出,消費者是與生產者和銷售者相對立的,實踐中應把那些為生活消費購買、獲得、使用各種商品和服務的人界定為生活消費者,而不能作無限制的擴大解釋。
5. 在購物中對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認定有哪些
認定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條件,關於對消費者的定義,在法律意義上講,消費者應該是為個人的目的購買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社會成員。消費者與生產者及銷售者不同,他或她必須是產品和服務的最終使用者而不是生產者、經營者。理論上,要認定一個行為是否是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應該符合三個條件。銷售者有欺詐的行為, 消費者有受到損害, 消費者有提出賠償要求。
關於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法律責任問題,發布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針對一些商業促銷廣告中嚴重存在的對產品(服務)質量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宣傳的,依照廣告法追究法律責任。從產品質量法角度對廣告法的相應規定作出呼應,為打擊以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同時,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見本書附錄),消費者還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條,向發布虛假 廣告的廣告主索取加倍賠償。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付出加倍賠償,《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合同法》對加倍索賠的規定,《合同法》在「違約責任」中,專門設定了反欺詐條款。這是《合同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項重要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日常生活中,經營者欺詐消費者的行為不勝枚舉。盡管《消法》對此早就規定了加倍賠償, 但由於缺乏可操作性以及舉證困難等種種原因,實際使用的很少。
《合同法》明確規定了受欺詐可以適用《消法》,無疑給了消費者強有力的支持, 尤其是對於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的加倍索賠是一個重要的法律依據。根 據《合同法》的違約責任原則,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只能要求對方賠償實 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並對此作了限制性規定,而規定可以選用《消 法》,則加重了經營者的責任。對消費者來說,當能夠證明被欺詐時,可以 選擇責任形式,既可以適用加倍賠償,又可以適用合同違約責任,但兩種賠 償方式不能並用。盡管如此,消費者選擇了加倍賠償後,並不影響要求對方 繼續履行合同、賠禮道歉、修理、重作,退貨等。
6. 應對知假買假行為,監管部門在哪些方面提供幫助支持
」知假買假「者不能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獲得雙倍賠償。
原因如下:
(一)知假買假者不是消費者。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對「消費者」直接下定義。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可以看出消費者就是以個人生活消費為直接目的而購買或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居民。其特徵之一即必須以個人生活消費為目的。法律概念具有多義性,有其核心領域及邊際地帶,其射程的遠近,應以法律意旨而定,在灰色地帶容有判斷餘地,但是不能逾越其可能的文義,否則即超越法律解釋的范疇,而進入另一個階段的法院造法活動。尊重文義,為法律解釋正當性的基礎,旨在維護法律尊嚴及其適用的安定性。對於知假買假者而言,其目的是通過懲罰性賠償制度獲得雙倍賠償而不是個人生活消費的需要,故不能將知假買假者作為消費者。至於「生活消費需要」的認定是司法實踐中具體操作的問題,與「知假買假者是否是消費者」不應混淆。
(二)從法律解釋的角度。
對於民事欺詐問題,涉及到我國的《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民事行為無效。
2、《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合同可撤銷,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之( 一) 規定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無效。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可判雙倍賠償。為了維護法律用語的統一性,同一概念用語應作相同的解釋。 對民法通則五十八條的「欺詐」概念、合同法上的「欺詐」概念和消法的「欺詐」概念, 必須採取同樣的文義、同樣的構成要件。根據《民通意見》第68條「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之規定,構成欺詐,必須以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為要件。而在知假買假中,知假買假者沒有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所以知假買假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懲罰性賠償制度。
7. 關於汽車退一賠三和合同法的一個問題,希望有熱心的律師朋友和懂得這方面的回答一下,謝謝!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專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屬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8. 我國目前法律上對於在消費者領域中侵犯消費者權益進行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有哪些
(一)發布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
針對一些商業促銷廣告中嚴重存在的對產品(服務)質量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宣傳的,依照廣告法追究法律責任。從產品質量法角度對廣告法的相應規定作出呼應,為打擊以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同時,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見本書附錄),消費者還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條,向發布虛假廣告的廣告主索取加倍賠償。
(二)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付出加倍賠償
《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這是《消法》對欺詐性損害行為規定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懲罰性賠償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過其實際損失的賠償費。這對受害人來說具有充分彌補其損失的作用,對於侵害人來說具有懲戒功能。在我國《民法通則》等有關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實行的是實際賠償制度,沒有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消法)所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對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三)《消法》規定的加倍索賠的適用范圍
根據《消法》的規定,加倍賠償適用於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有欺詐行為的場合,也就是說,凡是經營者以欺詐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都要承擔加倍賠償的責任。那麼欺作行為如何認定呢?
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採用捏造虛假情況、歪曲事實、掩蓋真實情況等手段實施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刑法上的詐騙罪。這里所指的欺詐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范疇內的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四)《合同法》對加倍索賠的規定
《合同法》在「違約責任」中,專門設定了反欺詐條款。這是《合同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項重要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日常生活中,經營者欺詐消費者的行為不勝枚舉。盡管《消法》對此早就規定了加倍賠償,但由於缺乏可操作性以及舉證困難等種種原因,實際適用的很少。《合同法》明確規定了受欺詐可以適用《消法》,無疑給了消費者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對於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的加倍索賠是一個重要的法律依據。根據《合同法》的違約責任原則,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只能要求對方賠償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並對此作了限制性規定,而規定可以選用《消法》,則加重了經營者的責任。對消費者來說,當能夠證明被欺詐時,可以選擇責任形式,既可以適用加倍賠償,又可以適用合同違約責任,但兩種賠償方式不能並用。盡管如此,消費者選擇了加倍賠償後,並不影響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賠禮道歉、修理、重作,退貨等。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9. 「知假買假」者是否可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獲得雙倍賠償
「知假買假」者是可以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獲得雙倍賠償的,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並沒有嗎明確規定知假買假屬於違法行為。
根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的裁判指引》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打假」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稱的「消費者」。
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關於審理食品葯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 因食品、葯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葯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9)合同法欺詐消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