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平均工資稅前還是稅後解釋
A. 平均工資怎麼算,稅前還是稅後
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版它表明一定權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平均工資是單位工資總額除以年內(季度內)平均職工人數得出的,其計算公式為:
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B. 平均工資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
看你的平均薪資的用途和你的個人要求,一般都是指稅前工資。例如和員工協專商解除的經濟補償金,這個必須屬用前12個月的稅前平均薪資作為基數;但如果是員工要求開的薪資證明,可以根據員工的具體要求開具稅前或者稅後。
C. 經濟補償金的實操難點之一:月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月平均工資是來稅前工資
經濟補償自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D. 月平均工資性收入是按稅前還是稅後
稅前。
計算公式為: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解釋:平均工資是單位工資總額除以年內(季度內)平均職工人數得出的。
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
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4)勞動法平均工資稅前還是稅後解釋擴展閱讀:
稅前工資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
一、計時工資
計時工資是指按計時工資標准(包括地區生活費補貼)和工作時間支付給個人的勞動報酬。包括:
1、對已做工作按計時工資標准支付的工資;
2、實行結構工資制的單位支付給職工的基礎工資和職務(崗位)工資;
3、新參加工作職工的見習工資(學徒的生活費);
二、計件工資
計件工資是指對已做工作按計件單價支付的勞動報酬。包括:
1、實行超額累進計件、直接無限計件、限額計件、超定額計件等工資制,按勞動部門或主管部門批準的定額和計件單價支付給個人的工資;
2、按工作任務包干方法支付給個人的工資;
3、按營業額提成或利潤提成辦法支付給個人的工資。
三、獎金
獎金是指支付給職工的超額勞動報酬和增收節支的勞動報酬。包括:
1、生產獎;
2、節約獎;
3、勞動競賽獎;
4、機關、事業單位的獎勵工資;
5、其他獎金。
四、津貼和補貼
津貼和補貼是指為了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的勞動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給職工的津貼,以及為了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影響支付給職工的物價補貼。
1、津貼。包括:補償職工特殊或額外勞動消耗的津貼,保健性津貼,技術性津貼,年功性津貼及其他津貼。
2、物價補貼。包括:為保證職工工資水平不受物價上漲或變動影響而支付的各種補貼。
五、加班加點工資
加班加點工資是指按規定支付的加班工資和加點工資。
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1、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劃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停工學習、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准或計時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
2、附加工資、保留工資。
E. 國家公布的平均工資是指稅前還是稅後的
職工平均工資是指員工的稅前收入,包括單位發給勞動者個人的工資、年終獎、季度獎等一切貨幣性質的收入。
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表明一定時期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主要指標。
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為:職工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解釋:平均工資是單位工資總額除以年內(季度內)平均職工人數得出的。
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工資總額是本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內。
同時,根據國際慣例,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
(5)勞動法平均工資稅前還是稅後解釋擴展閱讀
衡量標准
在工資問題上,老百姓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平均」二字。從純理論的角度考慮,用「平均數」來表達居民財富水平的變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是,如果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與社會現狀相結合,那麼,「平均數」很有可能難以客觀反映社會現狀、反映群眾的真實生活水平。
在一個社會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度里,衡量這個國家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低、財富增長快慢的立足點,應放在社會的「工資短板」方面,即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以下及社會貧困線以下兩個層面。
首先,要看這兩個層面人群的變化。分析一下,這兩個層面聚集的人群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增加了,就意味著社會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拉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現象在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也有可能在進一步積累,就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控制這種現象的惡化。如果減少了,說明現狀在得到改善,可以繼續按照這樣的目標發展。
第二,這兩個層面群眾收入的增減變化。在「平均數」之外,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線以下的人群收入增長了多少?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收入又增長了多少?如果這兩個層面人群的收入增長水平低於或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那麼,說明社會貧富差距在繼續加大,所採取的各種措施沒有效果或效果有限,必須調整政策策略。
第三,這兩個層面的變化趨勢。一方面,看這兩個層面人群的變化趨勢,是在向著多的方面發展還是向著少的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看這兩個層面收入的變化趨勢,是在持續增長、增長幅度超過社會平均水平,還是其他現象。通過對趨勢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繼而作出科學的判斷與決策。
當然,分析社會的「工資短板」,也可以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等多個方面入手,但是,從收入人群入手可能是最現實、最迫切、最必要的。只有將這一短板的問題解決好,提高公民財政性收入的目標才不至於變成一句空話。
我們說,如果在社會財富嚴重缺乏、老百姓普遍貧窮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來反映社會財富的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有較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但是,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如果再用「平均數」這個概念,就很難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了。這里的「平均」,更多的可能是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標志,而非社會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均工資
F. 統計局的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統計局的平均工資是稅前工資,計算公式為:稅前工資Q(應發工資)=到手內工資D(實發工資)+社保個人容繳納部分W+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G+個人所得稅X。
其中,稅率為R,該稅率對應的速算數為N,並且R的計算需要參考(未扣稅)應納稅所得額(=Q-W-G-i)所落入的稅率區間,具體參可考一些個稅計算網站,同時注意"各項社會保險費"還包括了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
社保(即五險)一般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其中後兩項一般不需要個人繳納,且即便單位繳納,一般也不多。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單位和個人繳納的一般不一樣多。
(6)勞動法平均工資稅前還是稅後解釋擴展閱讀
平均工資
平均工資,是一項反映工資總體水平的指標,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它不同於每一個人的具體工資水平。
稅後工資
稅後工資指的是稅前工資扣除個人所得稅、四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中的個人交納部分後,實際到手的工資收入。社會保險中的個人交納部分、住房公積金中的個人交納部分是稅前列支的。因此,稅前工資≠稅後工資+個人所得稅。
G. 平均工資怎麼算 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抄1,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金應為職工本人在本單位前十二個月的稅前工資。
2,可以參考《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H. 勞動法中職工平均工資是指稅前還是稅後
你好,是指稅後工資,工資是發放給員工的,而稅收是繳給國家的,不屬於員工。
I. 勞動合同上的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金應為職工本人在本單位前十二個月的稅前工資。內2,可以參考《勞容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7條的規定,經濟補償金的月工資應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這里所說的是「應得工資」,而非「實得工資」。
因此,從法律上理解,應當是扣除個人所得稅以前的工資額,即稅前工資,一般根據勞動合同約定的稅前工資標准確定。並且如果算稅後平均工資,每個職工的納稅情況不一(有的是企業納稅),還有的免稅優惠,所以稅後平均工資無法計算,也不夠准確。
但實踐中,如果應得工資無法確定的,就只能以員工實際領取的實得工資為依據計算月平均工資。
所以,平均工資是稅前工資。包含代扣個人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J. 在計算經濟補償金時,月平均工資指的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
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金應為職工本人在本單位前十二個月的稅前工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10)勞動法平均工資稅前還是稅後解釋擴展閱讀:
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第九條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十條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發給經濟補償金外,還須按該經濟補償金數額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第十一條本辦法中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
用人單位依據本辦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九條解除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