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完善法律體系包括行政法規嘛

完善法律體系包括行政法規嘛

發布時間: 2021-02-16 12:24:29

❶ 制定行政法規的依據是什麼 具備完善的法律體系以後,為什麼還要制定各項行政法

一、制定行政法規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二、為何要制定行政法規

1、《立法法》第九條明確規定: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2、《立法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三、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要求

1、根據憲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憲法、法律沒有作出原則或有關規定的事項,國務院不得制定行政法規;即使憲法、法律對有關事項作了規定,但按民主憲政原則不屬於行政法規的立法許可權范圍的不得以行政法規定之;在立法形式上,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應開宗明義地列明其所依據的憲法條款和有關的法律規定。

2、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

所謂抵觸應作廣義解釋,即:行政法規不僅不能與憲法、法律的具體條款相矛盾,而且不能與憲法、法律規定的原則、精神及其隱含的要求相矛盾,尤其在規定行政機關權力和涉及公民權利等立法中,應特別注意這點。行政法規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形式,既可以是因與憲法、法律相矛盾的抵觸,也可以是行政法規明顯變更憲法、法律規定或者忽略憲法、法律的要求而造成的抵觸。

四、行政法規的效力,效力等級。

在中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❷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主要包括哪些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82年通過了現行憲法,此後又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先後四次對憲法部分內容作了修改。到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並全面完成了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
目前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國先後有四部憲法,即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現行的1982年憲法。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明確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在實踐中得到堅持和完善,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作了全面的規定,為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在國家生活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憲法規定的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得到有力的推進,促進和保障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律不斷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不斷完善和發展,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選舉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立法法、監督法等,規定了立法、行政、司法機關的產生、職能、活動以及監督等,保證了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了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整個國家機構按照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和運轉,國家各項工作有序、高效地進行。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適應了加強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建設法治政府的需要,加強了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推進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進一步擴大了農村、城市的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有力推進了基層民主的發展。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實施,為香港、澳門施政、立法和司法提供法律依據,體現了「一國兩制」的構想,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促進了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反分裂國家法將黨和國家關於對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原則和方針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對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揮著重大作用。
規范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陸續制定了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民法通則規定了民法的調整對象、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行為、民事權利、民事責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基礎法律規則。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規范市場主體及其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對外開放等方面法律相繼出台,為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物權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遵循平等保護物權的市場法則,強化國有資產保護,貫徹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規范了現實生活中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合同法提供了市場平等主體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規則。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商業銀行法等,對各類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規范,保障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企業破產法確立了優勝劣汰機制和陷入困境企業的挽救制度。擔保法、保險法、票據法、拍賣法、信託法、招標投標法、證券法等規范了特定領域內的市場行為。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為知識產權提供法律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產品質量法等,在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運用法律手段對經濟發展進行適度宏觀調控。預演算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為相關領域進行宏觀調控提供法律保障。中國人民銀行法等,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督管理,保證了國家貨幣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促進了中央銀行調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對外貿易法等,有力地推動了對外開放事業的發展。2001年以來,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和建立統一市場的需要,又修訂了對外貿易法,確立了統一、透明的對外貿易法律制度。
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文化事業的法律不斷完善。制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規范、調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權利義務關系,依法促進就業,保護勞動者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制定社會保險法,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制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對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制定了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法律,促進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制定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國防法、海關法、教育法、科學技術進步法、房地產管理法、體育法、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居民身份證法、護照法等社會管理法律,促進了我國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各個領域健康發展。刑法以及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維護了社會穩定,加強了人權司法保護。
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不斷完善。適應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環境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水土保持法、礦產資源法等,明確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總結和確認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新成果,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對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❸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一般講,是指一國全部法律規范依照一定的原則和要求所組成的有機的統一整體。它以法律形式反映和規范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項制度。由於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國的法律體系必然會各具特點,尤其是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法律的實體內容有根本區別。我們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研究和明確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方面要科學地界定這一法律體系的構成,確定它包括哪些不同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即法律體系的范圍,確定它由哪些法律部門組成,即法律的分類。另一個方面要闡明這一法律體系所具有的本質特徵,揭示我國法律體系的社會主義性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該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相一致,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由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協調、體例科學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規所構成,是保證我們的國家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各項法律制度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一)關於我國法律體系的范圍法律體系的構成,首先涉及到這一體系所包含的法律的范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范圍如何確定,目前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只包括憲法和法律,不應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主要理由是,在我國憲法所規定的立法體制下,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才有權制定法律,其它規范性文件都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不能同憲法和法律相提並論。

❹ 政府能完善法規體系嗎

有權制定法律規范的國家機關有: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
(2)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其他符合條件經國務院批準的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自治機關,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5)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作為國務院的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法規性文件。
(6)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作為地方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其他符合條件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法規性文件。
沒聽過可以完善法律這個詞
一般都是在現有法律基礎上,進行細化

❺ 怎樣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為您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一般講,是指一國全部法律規范依照一定的原則和要求所組成的有機的統一整體。它以法律形式反映和規范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項制度。由於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國的法律體系必然會各具特點,尤其是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法律的實體內容有根本區別。我們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需要研究和明確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方面要科學地界定這一法律體系的構成,確定它包括哪些不同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即法律體系的范圍,確定它由哪些法律部門組成,即法律的分類。另一個方面要闡明這一法律體系所具有的本質特徵,揭示我國法律體系的社會主義性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該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相一致,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由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協調、體例科學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規所構成,是保證我們的國家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各項法律制度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一)關於我國法律體系的范圍法律體系的構成,首先涉及到這一體系所包含的法律的范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范圍如何確定,目前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只包括憲法和法律,不應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主要理由是,在我國憲法所規定的立法體制下,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才有權制定法律,其它規范性文件都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不能同憲法和法律相提並論。? 第二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除了包括憲法和法律外,還應包括行政法規,特別是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制定的暫行規定和條例。主要理由是,行政法規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在全國一體執行的效力,其地位僅次於憲法和法律;授權制定的暫行規定和條例,在國家有關法律未制定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法律的作用。? 第三種意見認為,我國的法律體系應當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同時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規范性文件。主要理由是,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並可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並可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制定暫行規定或者條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經濟特區的國家權力機關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制定在經濟特區實施的法規。我國實行的是統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上述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都屬於法的范疇,是法的形式淵源,它們的階位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效力。 我國國家大,情況復雜,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各種社會關系除了主要依靠法律來調整外,還需要由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來輔助調整。從現實情況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中,一部分是為實施法律作出的具體規定,一部分是對尚未制定全國性法律的有關方面的管理作出規定,其中包括由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制定的暫行規定或者條例。從總體來看,法律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分別處於主、次地位,應該都包括在我國的法律體系范圍之內。

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含哪三個層次的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含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內容: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國先後有四部憲法,即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現行的1982年憲法。

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明確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6)完善法律體系包括行政法規嘛擴展閱讀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備的法律法規推動憲法實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自覺把憲法的基本精神貫徹到立法的全過程。

堅持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遵循憲法確立的制度和原則,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開展立法活動,確保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切實維護憲法權威。

應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嗎

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其次,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國家必須為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體制、設施與物質保障。再次,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要為法律實施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培訓與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制。

又次,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並為法律實施創造必要的執法和司法環境。最後,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法律實施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健全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使黨內生活更加規范化、程序化,使黨內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使黨執政的制度基礎更加鞏固。

(7)完善法律體系包括行政法規嘛擴展閱讀

這個概念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❽ 我國行政法律體系包含的法律規范有哪些

行政法律體系包含的法律規范有不少,凡是規范和約束行政管理方面專的法律法規,都屬屬於行政法律法規,無法一一列出。

下面只列舉部分:

行政法律:

行政訴訟法

行政強製法

行政復議法

行政許可法

行政監察法

行政法規:

徵用土地公告辦法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熱點內容
靜安法院答疑 發布:2025-09-27 18:38:40 瀏覽:200
美國恐怖主義立法 發布:2025-09-27 18:34:18 瀏覽:762
部隊交通法規教育 發布:2025-09-27 17:56:33 瀏覽:858
上虞民間律師 發布:2025-09-27 17:41:45 瀏覽:66
信託相關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7 17:38:24 瀏覽:96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萬家燈火 發布:2025-09-27 17:38:22 瀏覽:97
民訴司法解釋67 發布:2025-09-27 17:29:43 瀏覽:25
經濟法的基本理論 發布:2025-09-27 17:24:49 瀏覽:444
法治沂源在線 發布:2025-09-27 16:54:02 瀏覽:364
公司的法規 發布:2025-09-27 16:53:53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