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國家賠償程序
『壹』 請比較行政法上行政訴訟,行政復議和國家賠償三者受案范圍的異同
我是在想你說的是不是受理的機關、內容上的范圍?
行政訴訟:對行版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權不服,到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包括學校、村委會行為);
行政復議: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同級政府法制機構或者上級行政機關提起行政復議,注意復議前置的問題,也就是根據復議法規定,有幾個行政行為是要先經過復議才能訴訟的,自己翻閱;
國家賠償:提起賠償請求可以向法院也可以向行政機關,自己酌定。
不到之處,請指正!
『貳』 請問,姜明安主編的第五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這本書中,國家賠償的范圍是什麼具體在哪頁非常感謝您!
依照《國家賠償法》,國家賠償包含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姜明安第五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76頁主要講行政賠償范圍,主要從理論上界定。其實具體的行政賠償范圍可以參考《國家賠償法》第二章「行政賠償」第一節「賠償范圍」中的「第三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第四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二)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三)違法徵收、徵用財產的;(四)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和「第五條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其敘述更為具體直接。
希望以上答復,能夠使你滿意。謝謝。
『叄』 有關國家賠償法 的文獻,本人高分懸賞
1、《國家賠償法律制度專論》 作者: 姚天沖主編 出版日期: 2005.7
2、《行政補償制度研究》 作者: 高景芳 出版日期: 2005年01月第1版
3、《論行政補償制度》 作者: 夏軍著 出版日期: 2007年09月第1版
4、《國家補償法律制度專論》 作者: 姚天沖著 出版日期: 2008
5、《國家賠償常用法律法規手冊》作者: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審定 出版日期: 2004年08月第1版
6、《國家賠償實用核心法規(第二版)》作者: 《實用核心法規系列》編寫組編 出版日期: 2004年06月第2版
7、《國家賠償案件訴訟策略與實例點評》 作者: 胡肖華 出版日期: 2004年05月第1版
8、《國家賠償指導》 作者: 江必新主編 出版日期: 2004年04月第1版
9、《法律幫助一點通:國家賠償》 作者: 趙汝琨 出版日期: 2004年01月第1版
10、《向國家索賠》 作者: 王新 出版日期: 2006年1月
11、《立案指南 行政訴訟·國家賠償·執行卷》作者: 羅書平主編 出版日期: 2004年01月第1版
P.S: 其實03年之前還有一些《國家賠償法》方面的教程,鑒於你要04年以後出版,就不再羅列了,我國的國家賠償法1995年就開始實施了,其實在基礎方面作為文獻參考也不用過於拘泥於出版時間,關於2010年4月的修改也可逐步了解(個人意見僅供參考)。祝一切順利。
『肆』 行政違法拆遷如何賠償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行政違法拆遷的應當賠償。《國家賠償法》第4條第3項規定,違法徵收、徵用財產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請求國家賠償的,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申請,或者在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中一並提出賠償請求。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在兩個月內決定是否賠償,對於不賠償決定,受害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機關違法強制拆除原告房屋,人民法院判決予以行政賠償時,賠償標准不得低於原告依照徵收補償方案可以獲得的徵收補償標准。原告請求賠償依照徵收補償方案可以獲得的獎勵,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4)行政法國家賠償程序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之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國家賠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也可以在行政行為被確認違法後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
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關於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而且,此請求實效適用關於時效中止的規定,即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被拆遷人在遇到行政機關強拆時既可以在針對行政機關強拆行為提起的行政訴訟中一並提出行政賠償的請求,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也可以首先確認行政機關的行政強拆行為違法,待法院判決確認其違法性後,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要求,由賠償義務機關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
逾期不予賠償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參考資料:網路-《國家賠償法》
『伍』 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的區別
1、原因不同。兩者都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所採取的補救措施,但是,行政賠償所針對的損害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而行政補償針對的是合法行為。
2、范圍不同。行政賠償的范圍小於行政補償的范圍。
3、程度不同。行政賠償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補救程度不如行政補償充分。
4、程序不同。行政補償可能是在損害發生之前由行政機關與公民協商解決,也可能是在損害發生之後由行政機關與之協商解決。
行政賠償只能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後,由行政機關與公民協商解決。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都可以適用調解。
但是,公民因與行政機關對行政補償不能達成協議而起訴的,適用一般的行政訴訟程序;與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對行政賠償不能達成協議而起訴的,適用行政侵權賠償訴訟程序。
5、性質不同。行政賠償性質上屬於行政法律責任,而行政補償性質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
6、依據不同。行政補償的法律依據是有關的單行的部門法律法規,而行政賠償的法律依據是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
(5)行政法國家賠償程序擴展閱讀:
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兩者之間的聯系:
1、行政補償是指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因合法行為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而採取的補救措施。
2、行政賠償是指行政主體違法實施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由國家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行政主體只有行政主體才享有行政權,才能實施行政行為,才能構成行政賠償。
3、兩者都是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過程中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採取補救措施,而且在危險責任領域,行政補償與行政賠償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首先,行政賠償不等於行政補償。
1、 從概念上來說,行政賠償是指行政主體違法實施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由國家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只有行政主體才享有行政權,才能實施行政行為,才能構成行政賠償。
行政補償是指國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因合法行為損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而採取的補救措施。
2、從法律依據上看,行政賠償依據的是《國家賠償法》第4條之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三)違法徵收、徵用財產的;(四)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行政補償依據的則是具體單行部門法律規范。如《土地管理法》第27條規定:「國家建設徵收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
與此同時,《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等關於資源行政管理的法律相繼問世。
分別對徵用草原、水面、灘塗、集體礦山企業的補償問題加以規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2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應當對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給予公平補償」。
3、 從原則內涵來看,行政賠償含有懲罰的性質。行政補償依據的是公平負擔理論。在民主、法治社會里,人人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同時人人亦應平等分擔社會負擔。
如果個別或部分公民為社會承擔了特別的義務或受到了特別的損害,國家即應給予他們特別的補償,以將個別或部分人因公共利益受到的損失轉由全體公民分擔。
因為國家補償金來源於稅收,而稅收取之於全體納稅人,從而實現公共負擔平等分擔。
如果允許將行政賠償等同於行政補償,不僅可能降低被徵收人的基本居住條件,更重要的是免除了違法的行政機關違法行政的賠償責任。
一方面會很大程度的助長行政機關違法行政的不正之風,另一方面還擊潰了被徵收人權利救濟的信心。
其次,行政賠償的標准應當依據確認強拆行為違法的生效判決作出時的周邊同類房屋的市場價格加以確定。
『陸』 關於國家賠償賠償義務機關確定的問題
這幾題應根據《國家賠償法》第19條解答。內容為:
行使國家偵查、檢內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容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作出拘留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再審改判無罪的,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二審改判無罪的,作出一審判決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
因此:1、作出逮捕決定的檢察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2、作出逮捕決定的檢察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3、作出一審判決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決定的檢察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
4、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柒』 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國家依據哪部法律進行賠償
屬於行政訴訟法管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然後法院會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判定國家賠償的金額。
『捌』 刑事國家賠償的范圍是如何規定的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15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1)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
(2)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
(3)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4)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5)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根據本條規定,我國刑事賠償范圍中侵犯人身權的賠償限於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和生命健康權。
1、錯誤拘留。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15條第1項的規定,可以請求國家賠償的錯誤拘留不僅包括指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採取的拘留措施,而且包括對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人實行的拘留。
2、錯誤逮捕。
錯誤逮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不應當逮捕而逮捕、違反法定程序逮捕等等;國家賠償法上的逮捕是指沒有犯罪事實而食施的逮捕,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司法機關食施逮捕時符合法定條件和程序,但事後證明被逮捕人無罪的,仍然構成錯誤逮捕,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認定錯捕的機關是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如果人民檢察院因被捕的人無罪決定撤銷案件的,或者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法院的在一審、二審程序中所作的終審判決宣告被告無罪的,對被告的逮捕應定為錯捕。
3、無罪錯判。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無罪錯判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人民法院對無罪的公民判處刑罰。
(2)原判刑罰已經執行。
(3)原判決經審判監督程序撤銷並且被告人被宣告無罪。
在此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但是構成民事違法行為或者行政違法行為,人民法院的有罪判決是否構成錯誤判決?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對此,一種觀點認為,由於被告人實施了違法行為,存在著過錯,國家對此不承擔賠償責任,有罪判決雖然被撤銷,仍然不構成錯誤判決。另一種觀點認為,國家賠償法規定的沒有犯罪事實,限於公民沒有實施犯罪行為,不包括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公民雖然具有過錯,但這種過錯是民法上的過錯和行政法上的過錯,而不是刑罰上的過錯,不能相互混淆。而且,對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公民宣判有罪,不是公民的過錯,而是國家的過錯,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我們認為後一觀點是正確的。
『玖』 國家賠償的受案范圍的是多大,具體是什麼
您好,(一)我國國家賠償法第15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1)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
(2)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
(3)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
(4)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5)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根據本條規定,我國刑事賠償范圍中侵犯人身權的賠償限於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和生命健康權。
1、錯誤拘留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15條第1項的規定,可以請求國家賠償的錯誤拘留不僅包括指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採取的拘留措施,而且包括對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人實行的拘留。
2、錯誤逮捕
錯誤逮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不應當逮捕而逮捕、違反法定程序逮捕等等;國家賠償法上的逮捕是指沒有犯罪事實而食施的逮捕,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司法機關食施逮捕時符合法定條件和程序,但事後證明被逮捕人無罪的,仍然構成錯誤逮捕,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認定錯捕的機關是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如果人民檢察院因被捕的人無罪決定撤銷案件的,或者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法院的在一審、二審程序中所作的終審判決宣告被告無罪的,對被告的逮捕應定為錯捕。
3、無罪錯判。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無罪錯判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人民法院對無罪的公民判處刑罰。
(2)原判刑罰已經執行。
(3)原判決經審判監督程序撤銷並且被告人被宣告無罪。
在此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但是構成民事違法行為或者行政違法行為,人民法院的有罪判決是否構成錯誤判決?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對此,一種觀點認為,由於被告人實施了違法行為,存在著過錯,國家對此不承擔賠償責任,有罪判決雖然被撤銷,仍然不構成錯誤判決。另一種觀點認為,國家賠償法規定的「沒有犯罪事實」,限於公民沒有實施犯罪行為,不包括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公民雖然具有過錯,但這種過錯是民法上的過錯和行政法上的過錯,而不是刑罰上的過錯,不能相互混淆。而且,對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公民宣判有罪,不是公民的過錯,而是國家的過錯,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我們認為後一觀點是正確的。
(2)法院在一審生效判決中宣告被告人無罪,對判決前的羈押,存在錯誤拘留和錯誤逮捕。這兩種情況都是無端侵害公民人身權的行為,國家應負賠償責任。一審判決被告人有罪,在二審程序中被改判無罪的,因刑罰尚未執行,不存在因刑罰執行造成的損害,但一審的有罪判決延長了對被告人的羈押時間,對此損害國家也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對有罪公民不應當判處死刑而判處死刑且已執行的,國家承擔賠償責任。這種判決雖然是輕罪重判,但與一般的輕罪重判具有質的不同。一般的輕罪重判僅僅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權,而這種輕罪重判侵犯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公民權利的種類和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輕罪重判不是一般的不適當,已經構成違法,國家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4.刑訊逼供和毆打等暴力行為。刑訊逼供和毆打均屬於暴力侵權的范疇。在確認暴力侵權行為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是:
(1)實施這種暴力侵權行為的主體不限於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受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唆使的人員實施了此類暴力行為,國家也承擔賠償責任。
(2)這種暴力侵權行為必須發生在執行職務的活動過程中,且與職權行使有密切的聯系。
(3)此類利行為一般表現為行訊逼供或者毆打等方式,而且必須造成了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後果。
《司法行政機關行政賠償。刑事賠償辦法》第5條的有關規定,可供我們具體認定此類行為:刑訊逼供或者體罰、虐待服刑人員,造成身體傷害或死亡的;毆打或者唆使、縱容他人毆打服刑人員,造成嚴重後果的;侮服刑人員造成嚴重後果的;其他違法行為造成服刑人員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若有上述行為,造成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國家應當賠償責任。
(4)應當准確理解「造成」的含義。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黃彩華申請國家賠償一案的批復》(1999年8月25日)中認為:國家賠償法第15條第(4)項以及第27條的規定中使用的是「造成」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表述方法,這與致人傷害或死亡是有區別的。「造成」應當理解為只要實施了法律規定了的違法侵權行為,並產生了「傷害或死亡」的後果,就應當適用國家賠償法第15條第(4)項的規定。
5、違法使用武器、警械。《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8-11條對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作了嚴格規定。
該條例第10條規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
(1)發現實施犯罪的人為懷孕婦女、兒童的,但是使甩槍支、爆炸、劇毒等危險物品實施暴力犯罪的除外;
(2)犯罪分子處於群眾聚集的場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的場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將會發生更為嚴重危害後果的除外。
該條例第11條規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1)犯罪分子停止實施犯罪,服從人民警察命令的;
(2)犯罪分子失去繼續實施犯罪能力的。
(二)侵犯財產權的刑事賠償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16條無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1)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
(2)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的。根據本條規定,國家承擔刑事賠償責任的情況包括如下兩種:
1、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
(1)查封。在刑事訴訟中,查封是指司法機關將可以用證據或與案件有關不便提取的財物予以就地封存的一種措施。
(2)扣捉。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扣押針對的是物證、書證。所謂扣押物證、書證,是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發現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品、文件,依法強制扣留的一種刑事強制性措施。
(3)凍結。凍結是指司法機關在案件的偵查和審理中發現被告人的存款、匯款與案件有直接關系時,要求有關單位對其存款、匯款停止支付或者轉移的一種措施。對犯罪嫌疑人的財產,司法機關可以採取查詢、凍結措施。
(4)追繳。關於追繳措施,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
2、再審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
罰金和沒收財產產生國家賠償責任的條件是:
第一,判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的判決必須生效,而且已經執行。判決沒有生效。受害人可以通過上訴的途徑申請糾正。判決生效但沒有執行的,沒有發生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財產損害事實,不產生國家賠償責任。
第二,生效判決經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受害人被宣告無罪。刑事賠償以公民無罪為前提。如果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被告人無罪,說明原判處的罰金或者沒收財產錯誤,如果已經執行,國家當然應予返還,如果因被判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亦應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經審判監督程序,公民被仍然被確認有罪,即使原判決被變更,國家仍然不承擔賠償責任。
『拾』 行政法規有哪些呢 行政訴訟法、行政賠償之類的嗎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專行政法規制屬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通俗的說,所有的國務院令,即由國務院總理簽署並發布的法規都是行政法規。
而行政訴訟法屬於法律的范疇,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通過,由國家主席簽署並發布的。從法律效力上來說比行政法規的效力高。
行政賠償是指行政主體違法實施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由國家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
所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訴訟法、行政賠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