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131條釋義

民事訴訟法131條釋義

發布時間: 2021-02-16 20:46:51

㈠ 新民事訴訟法二百五十一條釋義是什麼

在執行中,需要復辦理有關財產權證制照轉移手續的

民法院可以向有關單位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

㈡ 如果法院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規定,到哪裡講理

向上一級法院或檢察院反映情況。

㈢ 物權法第131條法條分析

第131條承包期抄內發包人不得收回承包地。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解讀:
1、維持用益物權的長久穩定,發包人不得收回承包地
2、戶口遷入小城鎮,要保留承包地
3、舉家遷入設區的市,並有生活保障的,可以收回
4、自己可以交回,但必須提前半年申請;

㈣ 民事訴訟法131條的具體條文

第一百三十一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㈤ 民事訴訟法意外死亡事故解釋

1、 交通事故死亡賠償標准計算方法
以定型化賠償模式來確定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准和賠償年限,具體為: 就是一次性賠償20年,死亡賠償是固定的,受害人是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死亡賠償金賠償的對象是余命,但又不完全是余命,如果年齡太小,賠償20年就完了,年齡大一點的就是年齡每增加一歲就減少一年。 死亡賠償金採納了系「繼承喪失說」,並非精神撫慰金,其計算公式為:
(1) 城鎮居民為: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60周歲以上的為(實際年齡-60);75周歲以上為5年]
(2) 農村居民為: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N[N:60周歲以下為20年(含);60周歲以上:N=(實際年齡-60);75周歲以上為5年]
(3) 60周歲以下人員的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年。
(4)60周歲—75周歲人員的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實際年齡-60)]。
(5)75周歲以上人員的死亡賠償金=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年。
2、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准,是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來計算
死亡賠償金是結合受害人的身份來確定,賠償標准訂了二等,第一等;城市居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賠償;第二等,農村居民,是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來計算。 普遍的以戶籍為准,城鎮戶籍的,死亡賠償金按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准計算,農村戶籍的,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計算。 在同一個事件中受害,用不同的標准來賠償,應該說有問題,但這是規定。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確定的死亡賠償採取的是「繼承喪失說」理論,確認死亡賠償金是對沒來收入的減少的補償,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農村戶籍人員在城鎮就業或者安家、定居的情況及其普遍,這部分農村戶籍人員的收入、生活支出與城鎮戶籍的人並無什麼不同,因此以死者經常居住地作為適用城鎮標准或農村標準的條件更公平、更切合
3、就高不就低的特殊賠償原則
第30條規定的就是特殊情形下的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的標准。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不一致的計算方法,受害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如果低的可以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的標准賠償,盡可能的給受害人多賠償一些。
4、實際賠償的金額的確定以及一次性賠償原則
第31條規定的是實際賠償的金額的確定以及一次性賠償原則。這條說什麼呢?就說第19條至第29條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的具體賠償項目,對於這些人身損害賠償項目都要實行過失相抵,就是司法解釋第2條當中提到的,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以及本解釋第2條的規定,實行過失相抵。凡是賠償權利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具有故意或者過失的,都應當實行過失相抵,分擔損失。
5、選定受訴法院
賠償金是按照受訴法院地的標准計算,因此受訴法院地的選擇與死亡賠償金的數額有密切聯系。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法院管轄規定,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管轄權的法院一般為:被告住所地法院、交通事故發生地法院,當事人在起訴前可查閱當地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選擇標准高的法院所在地法院管轄更為有利,在選擇受訴法院時同時需考慮訴訟的成本,如路途遠近、賠償標準的差異比例、在當地訴訟是否方便、地方性保護等因素予以綜合考慮。
6、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及分配
由於交通事故致人的非正常死亡,不但造成該公民生命的喪失,同時也給死者親屬及家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表現在物質上的極大損失,而且精神上的創傷及痛苦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但是人死不能復生,一個人的生命是無論用多少金錢也換不來的。對死者親屬的精神傷害和物質損失又是客觀存在的。
我國法律在處理交通事故中規定了死亡賠償金,還是考慮到上述因素,從實際出發,對死者親屬精神上受到的痛苦以金錢補償的形式進行安慰。這不僅是一種撫慰,而且在道義上也是對肇事者不法行為的譴責。它反映了法律對生命權的保護得到了加強,也是對生命權予以重視的表現。同時,有的死者生前或以後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其死亡造成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下降也是客觀存在的,給予一定的死亡補償費,也兼有一定的經濟補償的性質。 由於死亡賠償金兼有精神撫慰和經濟補償的雙重性質,對於該款項的分配,應當依照立法上設立該款項的目的,並結合我國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領受人的范圍和分割原則。領受人應確定在死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的范圍之內,因為他們所受到的精神創傷及物質損失是最大的,同時由於死者的非正常死亡,造成了家庭的殘缺,對於生活、工作等方面影響最大的,也是死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至於具體的分配比例,只能確定一個原則,由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按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應以安定死者家屬的生活為主,精神補償為輔。死者的配偶及與死者死亡時共同生活的直系親屬應當多得,與死者死亡時沒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直系親屬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即可。
7、如果交通事故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其標準的,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31條最新內容

2013.1.1.起修正後施行的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 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以委託外地內人民法院調查。
委託調查,容必須提出明確的項目和要求。受委託人民法院可以主動補充調查。
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書後,應當在三十日內完成調查。因故不能完成的,應當在上述期限內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㈦ 在民事案件中關於不訴不理的問題

在刑事案件上包括侮辱誹謗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佔案。
在民事案件上,全部採用「不告不理」的原則。「不告不理」是指未經公訴人、當事人起訴的民事案件,法院不得受理和審判的訴訟原則。是現代法院審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一項公認的基本原則。「不告不理」原則在民事訴訟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必須有原告請求或被告反訴,法院才能受理案件並進行審理。第二,在審理中法院的審判活動受原告起訴或被告反訴的范圍的約束。也就是說當事人「告誰審誰,告什麼審什麼」。對於民事上訴案件,則僅對其中的上訴部分進行審理,沒有上訴的部分就不審理。在民事訴訟中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是尊重當事人的自主處分行為的重要表現。

(一)民事訴訟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沒有當事人起訴,人民法院不能啟動訴訟程序。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不告不理」原則是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處分原則的具體體現。當事人可以放棄自身的訴訟權利,不向法院起訴,也可以起訴後申請撤訴。當事人處分行為直接關繫到民事訴訟程序能否開始:1、當事人起訴引起第一審程序。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有合法的原告,明確的被告,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只有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才能提起訴訟,引起第一審程序,而第一審程序能否正常的進行還要看原告是否在此期間撤回起訴。2、當事人上訴引起第二審程序。第二審程序能否進行要以當事人是否提出上訴為前提,只有當事人提出上訴的,第二審法院才能進行審理。3、在人民法院裁判文書生效後,執行程序的發生取決於權利主體是否提出申請。4、審判監督程序的發生同樣離不開當事人的申請,在這一個訴訟程序里,「不告不理」的原則體現得更加明顯。

(二)法院審理民事糾紛的范圍即訴訟內容與標的由當事人確定,法院無權變更、撤銷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案件在審理中,法院只能按照當事人提出的訴訟事實和主張進行審理,對超過當事人訴訟主張的部分不得主動審理。如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中,原告人對賠償數額已經提出明確要求,即使依一般情況法定賠償數額超過其要求,法院也不能依職權要求被告負擔原告沒有主張的部分。因為原告沒有向法院主張自己的權利,就應認為其處分了自身的權利,只要處分合法,是符合民事處分原則的,對其處分行為應予確認。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常在起訴時,對糾紛的案由確定不清,錯誤起訴。對於此類案件,有的法院的做法通常是依職權對起訴案由予以變更再進行審理。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妥的。依照「不告不理」的原則,人民法院只對當事人提出的案件事實、理由和訴訟請求進行審理,而案由則是一個案件分類、定性的依據,假如由法院來處理,則會加重法院負擔,增加訴訟成本,且現在法院審理中常常是對不同案由的案件由專門的審判庭負責審理,在審理過程中變更案由,又要移送案件,給法院審理工作帶來不便。因此,對於類似案件,筆者認為,應按照當事人的起訴案由進行審理,如不符事實,應裁定駁回起訴,並告知當事人可以重新起訴。另外,當事人在庭審辯論前,也可以變更、撤銷訴訟請求。對此,只要符合法律規定,法院應予准許。

《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對於當事人的上訴,人民法院只是對當事人提出的上訴請求以及與上訴請求有關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對於當事人沒有上訴的部分,法院一般不宜再予以審查。因為《民事訴訟法》雖為公法和程序法,但其所適用的都是屬於私法性質的民事糾紛

㈧ 不當得利的返還范圍 關於《民通意見》131條的理解求解答!!

首先,應明確「孳息」的概念:孳息是民法中的一個法律概念,它指由原物所產生的額外回收益。根據民答法,孳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1、天然孳息,指依物的本性天然而生長,不需要人力作用就能獲得的孳息,如天然牧草等。2、法定孳息,指物因某種法律關系所產生的收益,如租金、利息等。
其次,「其他利益」的內涵,很明顯是行為人利用不當得利而獲得的孳息以外的利益,例如:利用不當得利進行商業投資、購買彩票等獲得的額外收入,是有別於法定孳息的利益。
對於不當得利的孳息部分,不論是天然孳息還是法定孳息均應返還所有權人;對於「其他利益」部分,則應在扣除勞務管理費的前提下收繳國有。勞務管理費,顧名思義,是指對不當得利的財產進行管理所支出的必要費用。

㈨ 債務人進入破產程序,是否屬於擔保法司法解釋131條所指「不能清償」

被進入破產程序的問題擔保法解釋131條,所指的內容。具體在網上搜索一下就知道肯定對你是有利的。

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第2條131條規定,是什麼意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第2條131條規定,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1,受害版人受到損害時權有故意,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2,受害人受到損害時有過失的,不減輕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經濟法基礎打分規則 發布:2025-09-27 16:14:50 瀏覽:852
行政法與行政執法 發布:2025-09-27 16:14:47 瀏覽:644
紀委檢察院法院 發布:2025-09-27 16:14:35 瀏覽:244
高明法律援助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27 16:12:13 瀏覽:918
中級人民法院辦公室主任怎麼樣 發布:2025-09-27 16:09:46 瀏覽:441
依法治軍的關鍵 發布:2025-09-27 16:05:15 瀏覽:292
經濟法基本醫療保險例題 發布:2025-09-27 16:05:00 瀏覽:425
會計道德檢查目的 發布:2025-09-27 16:04:59 瀏覽:723
2017勞動法有月經假 發布:2025-09-27 15:59:14 瀏覽:906
人力資源市場行政法規 發布:2025-09-27 15:44:34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