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捕後羈押必要性評估概念刑事訴訟法

捕後羈押必要性評估概念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29:15

1. 批捕期間可以申請羈押的必要性審查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版,人民檢察院仍權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所以,羈押必要性審查要經過一定期限才能決定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案件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

2. 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書搶劫罪的解釋是什麼的

有關羈押必要性審查申請書搶劫罪的解釋,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不同於因採取強制措施回不當而答撤銷、變更的情況。前者是正確適用逮捕措施後,因案件情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自身的情況等因素發生變化,致使原先有羈押必要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變為無羈押必要性。而後者是原先採取的強制措施本身就存在不當的情況,在發現之後及時糾正的行為。前者是專門針對逮捕強制措施而言,後者針對所有強制措施。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可能經過的訴訟環節包括偵查環節、審查起訴環節、審判環節,從被執行逮捕後一直到判決生效,期間若不變更強制措施,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直處於被羈押狀態,按照我國刑訴法的規定,其在偵查階段的羈押時間最長就能達到7個月(不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的情況下)。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的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減少不必要羈押,同時可以減輕看守所壓力,緩解看守所在押人員人滿為患的問題,對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以捕代偵」現象,促使偵查機關加快辦案進程,改變偵查模式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新刑訴法第九十三條規定,是增加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內容,強化了檢察機關在人權保障中的作用。

3. 江永躍:刑訴法修改後如何審查羈押必要性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賦予了檢察機關對逮捕後羈押必要性作進一步審查的權力,其目的在於強化檢察機關對羈押措施的監督、降低羈押率,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權利。但是對於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的啟動、審查標准、方式以及權利救濟等具體操作流程,並沒有作詳細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應當結合刑訴法修改的精神和檢察工作實際,對該制度進行細化和完善,以便於具體執行。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的啟動
修改後的刑訴法第93條規定了羈押必要性的審查主體是檢察機關,但是對於由誰來啟動這個程序,修改後的刑訴法並沒有加以規定。筆者認為:
(一)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可以依職權主動審查。
1、偵查羈押階段羈押必要性審查。對偵查活動的監督是檢察機關偵查監督科的一項重要工作職責,所以偵查羈押階段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由偵查監督科來履行。由於目前檢察機關特別是某些基層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對作出逮捕決定的案件全部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不太現實。但是可以在捕後偵查羈押階段,針對特定案件,如:(1)案情重大敏感、社會關注度高案件或者未成年人、在校生犯罪案件,在審查逮捕階段因為特定原因必須作出逮捕決定的;(2)具有刑事和解空間的輕傷害案件、交通肇事等過失犯罪案件,在審查逮捕時,由於被害人及其親屬情緒過於激動,無法達成刑事和解而必須作出逮捕決定。對於上述兩類案件,檢察機關作出逮捕決定以後,偵查監督部門應該對犯罪嫌疑人的羈押必要性予以隨時跟蹤監督,一旦發現有影響羈押情形發生或存在,應立即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從而更進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
2、審查起訴階段羈押必要性審查。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部門,應當將羈押必要性審查作為案件審查的一部分。在告知被告人權利義務時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提請檢察機關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案件承辦人在審查案件過程中需要對被告人適用強制措施是否正確和適當進行審查,發現不應當繼續羈押的,應當及時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
3、審判階段羈押必要性審查
現行刑事訴訟法和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都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決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實踐中,當刑事案件進入審判階段後,人民法院將處於取保候審、監所居住等不在押被告人直接決定逮捕收監的案件為數不少,對此,檢察機關也應當對其捕後羈押必要性予以審查。檢察機關公訴部門依職權應當對刑事案件的審判活動予以監督。人民法院對被告人作出逮捕決定是審判活動的一部分。建議修訂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規定人民法院在決定逮捕被告人的同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的公訴部門。公訴部門接到通知後應立即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如果發現被告人沒有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相關規定,應當要求人民法院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
4、檢察機關監所部門羈押必要性審查。監所檢察部門是刑事訴訟監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任務是依法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實行監督。所以,監所檢察部門在整個刑事訴訟階段如發現被逮捕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影響繼續羈押的嚴重疾病的、生活不能自理等不宜繼續羈押的,以及在監管期間有突出表現、悔罪表現明顯,不再有社會危險性的,監所檢察部門應當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可以申請被動審查。
修改後的刑訴法第95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為了將該條規定落到實處,辦案機關應當在進入各自訴訟階段後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該項權利及舉證事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辯護人自宣布逮捕後,根據犯罪嫌疑人的認罪態度、積極退贓或主動賠償損失、有悔罪表現等相關情況,有權隨時申請羈押必要性審查。同時為了避免隨意提請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應當同時提供其不具有繼續羈押必要性的相關事實材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根據家庭生活情況,也可以申請羈押必要性審查,如: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根據監管條件的加強而申請解除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在其被羈押期間死亡或發生其他意外,導致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成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撫養人等。
二、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方式
為了全面准確查明羈押必要性事實,減少羈押的行政審批色彩,彰顯程序正義,檢察機關在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時除了依據自身的職責進行必要的調查外,還要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意見,同時也應當聽取被害人意見,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請被動審查的案件,檢察機關甚至可以考慮啟動聽證程序,圍繞羈押必要性,由各方充分表達意見。由於羈押必要性審查必須考量偵查、審判工作需要,並且只有偵查機關、人民法院對訴訟進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及社會危險性有充分了解,因此檢察機關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還應當充分聽取偵查機關和人民法院的意見。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標准
羈押必要性審查其實也是逮捕必要性審查的延續,可以參照逮捕的適用條件,同時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的表現,結合案件事實證據和法律政策適用變化,案件證據固定及訴訟進展情況,犯罪嫌疑人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主觀惡性、悔罪表現、監護條件等情況,綜合評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繼續羈押必要性。在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措施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前提下,可以視為不具有繼續羈押必要性。如: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已經羈押的期限與可能判處刑期基本相當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校學生犯罪案件,在逮捕時不具備監管條件但現在已經具備的;交通肇事、輕傷害案件,逮捕時沒有達成刑事和解現在已經和解並實際履行完畢的;等等。
四、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結果
修改後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由此可見,在羈押必要性審查過程中,檢察機關不能直接決定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只能建議逮捕措施的提請機關決定釋放或變更,並對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情形予以監督,以體現訴訟職能和訴訟監督職能分離,利於辦案部門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決定。但是該條文沒有規定監督對象即有關機關的具體義務以及不履行義務時應承擔的法律後果,使得檢察機關的監督缺乏法律的剛性保障,筆者建議對此應當盡早出台相關司法解釋對具體操作問題進行明確。
五、羈押必要性審查結果的救濟
任何一種法律權利如果缺少救濟就形同虛設。羈押措施是直接限制或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它使得一個在法律上處於無罪地位的公民喪失或者基本喪失了從事正常社會活動的必要條件。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雖然直指司法實踐中存在超期羈押頑症和不必要關押問題,目的在於對逮捕的合法性和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其根本目的是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防止公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為了使「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新刑訴法的任務等到實現,筆者認為應當建立羈押必要性說理制度。無論是繼續羈押還是解除羈押,都應當將理由和依據對當事人雙方進行必要的解釋,特別是不能忽視被害人權益的保護,從而提升檢察機關執法行為的公信力。檢察機關與有關機關之間也應當建立說理制度,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繼續羈押,在建議有關機關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的同時應當附書面說明理由;如果有關機關不同意檢察機關建議的,也應當向檢察機關書面說明理由,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理由成立的,如果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申請審查的,檢察機關予以告知。檢察機關經審查理由不成立的,可以通知有關機關對沒有繼續羈押必要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執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羈押必要性審查結果不服的,均有權向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議,或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安徽省明光市檢察院 副檢察長 江永躍

4. 取保候審和羈押必要性審查一樣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版,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權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所以,羈押必要性審查要經過一定期限才能決定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案件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

5. 逮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提交了八個工作日了,還沒有回復,誰問多久能給回復

參見: 《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
第二十條辦理羈押必要回性審答查案件,應當在立案後十個工作日以內決定是否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案件復雜的,可以延長五個工作日。
第二十一條經審查認為無繼續羈押必要的,檢察官應當報經檢察長或者分管副檢察長批准,以本院名義向辦案機關發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建議書,並要求辦案機關在十日以內回復處理情況。

6. 如何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專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屬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所以,羈押必要性審查要經過一定期限才能決定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案件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

7. 逮捕後取保候審的條件,取保候審期限是多久

逮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

根據新刑訴法及最高檢、最高法對新刑訴法的司法解釋,在刑事訴訟中,對於逮捕後可以沒有必要進行羈押並進行取保候審的理由主要有:

  1. 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3.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4.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繼續偵查的;
    5.對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證據不符合逮捕條件,以及提請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
    6.屬於預備犯、中止犯;
    7.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
    8.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
    9.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
    10.犯罪後自首、有立功表現或者積極退贓、賠償損失、確有悔罪表現的;
    11.過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有悔罪表現,有效控制損失或者積極賠償損失的;
    12.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雙方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達成和解協議,經審查,認為和解系自願、合法且已經履行或者提供擔保的;
    13.犯罪嫌疑人系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學生,本人有悔罪表現,其家庭、學校或者所在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備監護、幫教條件的;
    14.年滿七十五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上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是除「累犯,犯罪集團的主犯,以自傷、自殘辦法逃避偵查的犯罪嫌疑人,嚴重暴力犯罪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外。

    取保候審的期限

    《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七條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的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二個月。

8. 批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一、批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批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依據《刑訴法》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正是基於刑訴法的上述規定,確立了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簡單地說,羈押必要性審查,是指人民檢察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繼續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建議辦案機關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監督活動。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程序
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程序主要包括受理、初審、立案、審查、結案的幾個部分。
1、申請與受理
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除了批准逮捕的檢察部門依據職權啟動外,主要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通過申請啟動。
申請人應當向刑事案件辦案機關對應的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請,並說明不需要羈押的理由。受理部門收到申請材料後應當在三個工作日以內進行初審,並提出是否立案審查的意見。對於無理由或者理由明顯不成立的申請,決定不予立案,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2、審查與結案
經過初審,認為可能存在不予羈押的法定情形的,應當經過批准後予以立案,立案後將對申請人提出的是否存在繼續羈押的理由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無繼續羈押必要的,應當向辦案機關發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建議書,並要求辦案機關在十日以內回復處理情況。經審查認為有繼續羈押必要的,決定結案,並通知辦案機關。
批捕後在羈押期間,司法機關可以根據司法案件調查取證的需要對當事人進行必要的審查,主要目的在於對犯罪事實的進一步認定,以及對相關證據文件的合法性和是否可行性進行必要的審查,避免發生犯罪事實認定不合理或者犯罪證據有誤的情況下,所引起的司法判罰錯誤。
延伸閱讀:
批捕起訴證據審查的原則有哪些
刑事拘留後被批捕大概多長時間會到法院進行宣判
立案到批捕的流程有哪些

9. 批捕程序羈押必要性有哪些

批捕程序羈押必要性有哪些
逮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強化了檢察機關對逮捕措施和未決羈押的法律監督,有助於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從「事先授權」到兼具「事後監督」。在原來事先審查批准逮捕權的基礎上,賦予檢察機關對逮捕後羈押狀態的審查權。
二是從「一次性批准」到「動態監督」。在原來一次性批准決定偵查機關(部門)適用逮捕的基礎上,賦予檢察機關對逮捕措施的動態審查權。三是從「階段控制」到「全程式控制制」。
在原來僅對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的逮捕適用進行司法控制的基礎上,賦予檢察機關對整個刑事訴訟過程的逮捕適用進行法律監督。「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核心是保護被追訴人的憲法權利不受公權任意侵犯。」⑵這三個轉變,有利於實現逮捕措施從工具主義向正當程序轉變,有利於實現對逮捕措施和未決羈押的司法監督制約,有利於保障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權。
批准逮捕,是指人民檢察院同意公安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請求。公安機關在偵查中認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時,
應當製作提請批准逮捕書,連同案件材料和證據一並報送人民檢察院審査批准。人民檢察院審査後,認為主要犯罪事實已經查清,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批准逮捕。
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接到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後的七日以內,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決定。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通知後立即釋放,並且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需要繼續偵查,並且符合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的,依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批捕程序的有關的規定,只要當事人按照有關的規定就行就可以合理的操作,但是具體的問題,在實際的生活中會陷入一定的環節錯誤中,所以自己需要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樣自己的權益維護才會有著法律上的保障,進而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損失較小。
延伸閱讀:
刑事拘留後被批捕大概多長時間會到法院進行宣判
刑事拘留後轉逮捕是不是就該判刑了?
逮捕後偵查羈押期限最長是多久

熱點內容
代理詞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4 00:56:27 瀏覽:841
守法規演講稿 發布:2025-09-24 00:56:23 瀏覽:401
四川駐貴陽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24 00:52:02 瀏覽:784
幫轉發朋友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4 00:25:02 瀏覽:576
婚姻法結婚年齡最小的國家 發布:2025-09-24 00:11:34 瀏覽:653
法律責任構成主體的案例 發布:2025-09-23 23:53:28 瀏覽:962
簡述法律責任的含義及其構成要件 發布:2025-09-23 23:46:56 瀏覽:100
通遼市科區法院鄭法官 發布:2025-09-23 23:21:41 瀏覽:593
訴訟法司法解釋70條 發布:2025-09-23 23:19:10 瀏覽:130
陳美君法院 發布:2025-09-23 23:18:02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