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中對於弱者的傾斜性保護保護
⑴ 如何理解勞動法是一部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 論述題 求解 謝謝!!
你好,就你描述的問題,律師答復如下:
首先,你們要確認和單位內之間的勞動關系的事實容,如 工資單,考勤記錄,工作過程中的文件記錄。
其次,確認勞動關系後,可以要求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補發工資。
第三,單位應當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提前一個月通知勞動者,否則應當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作為代通金。
第四,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支付雙倍工資,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第五,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要求經濟賠償金,為經濟補償金的兩倍。
第六,如果協商不成,帶好相關資料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者直接到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仲裁委提出勞動仲裁。
祝福!
⑵ 勞動法中關於殘疾人得規定
《勞動法》第十四條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勞動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網路-殘疾人就業條例
⑶ 《勞動合同法》等法律對勞動者給予「傾斜性保護」
這個論述題太大了,可網路一下,看《勞動合同法》的出台背景解讀,就清楚了。
⑷ 誰能告訴我勞動合同法中的傾斜保護原則的內容
勞動合同的公平或者實質平等,是在形式及內容平等的基礎上,考慮到勞動關系雙方現實力量的明顯差距和勞動關系的社會化特徵,對勞動合同訂立、履行、解除及約定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預,以對形式平等可能造成的實際偏差作出矯正。由此派生出對勞動者傾斜保護的原則。
當然,這種傾斜保護應當以實現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的實質平等即公平合理為限度,超出此限將違背法律的基本正義,也會造成過分保護的條款因不切實際而無法得到真正實施。
傾斜保護的原則在《勞動合同法》的許多規定中均得到體現。
1、《勞動合同法》不僅要求用人單位嚴格遵守工時、工資、勞動定額等勞動標准,而且還作出了許多補充規定,如第二十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2、勞動者單方解除合同要比用人單位更為自由。如第三十七條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而根據第三十八條規定,在用人單位行為構成一定程度的侵權或違約時,"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或者"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相比之下,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合同需有法定事由,並且要嚴格履行通知程序,否則這種單方解除行為是無效的。
3、《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勞動者對用人單位遲延履行的債務有申請支付令的權利,而用人單位並無相應的對等權利。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4、對勞動者傾斜保護的原則還體現在對代表勞動者一方的工會組織的維權和監督職能的規定上:《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第三款規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第六條規定:"工會應當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並與用人單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5、《勞動合同法》第六章規定的勞動監察對象均為用人單位,而第七章法律責任的大多數條款也針對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法律責任僅有一條規定。
⑸ 如何理解勞動法是保護勞動力的傾斜法
傾斜保護原則,是指勞動法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第1條都明確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正是傾斜保護原則的體現。傾斜保護原則屬於勞動法基本原則之一,彰顯了勞動法的價值取向。作為勞動法制度構建基礎,為人們理解和適用勞動法律規范提供了價值引導。
《勞動法》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這表明勞動合同在形式上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然而,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實質上是處於不平等地位的,勞動合同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實質上的不平等性,因為勞動者受雇於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處於極端弱勢的地位,而用人單位佔有生產資料,擁有強大的資本。勞動者在訂立合同時也並沒有多少自由,為了獲得寶貴的就業機會,對用人單位提出的苛刻的、侵犯勞動者權益的合同條款,有時也只能勉為其難地接受。因此,傾斜保護實質上是對於現實中當事人地位的對比的衡平,是符合「弱勢公平」價值的。其中特殊勞動者的談判能力相對於一般勞動者更弱,則傾斜保護的強度更大。
傾斜保護僅僅是國家通過法律制度的干預來調整勞動關系,適度的傾斜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勞動關系調整模式,除了國家法律的適度干預外,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還可以基於意思自治對各自的權利、義務進行分配,而用人單位實質的強勢地位,使得其在協商中佔得優勢。國家的干預只是基準性的,傾斜保護不可能消除合同雙方的利益和實力差別。
傾斜保護只是在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合法利益保護的基礎上,對勞動者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保護。並不是忽視對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導致勞動合同雙方主體的權利失衡。
⑹ 社會法的傾斜保護原則是什麼
傾斜保護主要是指保護弱者,就保護弱者而言,社會法是以一種特殊的標准衡量當事人的地位及分配利益。這種特殊的標准源於社會「弱者」身份的認定,是以特殊身份來決定利益的分配,使這種分配結果有利於具有「弱勢身份」的一方。公法與私法作為相對立的兩大法域存在已久,然而,隨著新型社會問題的產生,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已不限於簡單的公法上的管理關系及私法中的平等關系,出現了不同於兩者的新型社會關系,這類社會關系的產生促使了新法域的產生-社會法。市民法實現了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社會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這點在法的價值上體現為:市民法實現了以意思自治為基礎的起點的形式公平,而社會法則要求實現結果的實質公平。 傳統的自由主義的國家觀是權利政治,它主張國家對個人的私生活干預越少越好,政府越小越好,國家只是一個「守夜人」的角色,負責維護社會和平和自由競爭。然而,這種過分強調國家的消極無為的作法,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其中就包括環境惡化和環境保護運動。在這種情形下,各國逐漸認識到了這種弊端,並在觀念上從夜警國家轉變成福利國家,國家職能也從權利政治轉向公益政治。這種轉變的目的在於積極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實質公平,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公法私法化的原因所在。
⑺ 我國《勞動合同法》在哪些方面對勞動者進行了傾斜性保護
首先,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承擔責任的條件不同,即適用經濟補償金、違約金和賠償金的條件回不同。用人單位依答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解除勞動合同,即使為合法行為而無須承擔違約責任,仍需向勞動者支付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金。對於勞動者,只有在其違法或者違約解除勞動合同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時候,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即採用的是「過錯原則」,且勞動者只須承擔與造成的損失相當的補償性賠償金,而用人單位違法或者違約解除勞動合同時常常還需要支付一定的額外金額,即帶有懲罰性的賠償金。
其次,禁止或限制違約金條款的適用。國外大多對勞動合同違約金條款立法明令禁止。我國勞動法中未規定違約金問題,實踐中違約金條款泛濫,但是一些地方法規也開始對違約金條款進行限制。
第三,對勞動者承擔責任的數額進行限制。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是勞動者維持自己與家庭成員生活的基本保障,在解除勞動合同後要求勞動者支付高昂的違約金或者賠償金是極為不公平的。因此,各國對勞動者承擔的經濟性責任的數額進行限制。
⑻ 請結合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產品質量法在經濟法中對消費者,勞動者等的傾斜性保護的理解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者收到合法的勞動保護,可以自己進行協商、向勞動部門投訴、訴訟,申請仲裁
⑼ 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案例
網上搜搜吧,都是在雙方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以保護勞動者等立法原則裁決的。
⑽ 相對弱者的雇員應當如何實現其合法權益根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制裁法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論述
勞動合同法在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前提下,強調保護勞動版者的合法權權益是必要的,這也是國際上勞動立法的通行規則。據此,勞動合同法立法宗旨最終被確定為,「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法律應該保護誰的利益?是「平等保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是「向勞動者傾斜」?這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勞動合同法草案一審稿對立法宗旨的表述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表決通過時被確定為:「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