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中的人

勞動法中的人

發布時間: 2021-03-05 07:16:46

勞動法中所謂的勞動者指哪些

「勞動者」具體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版為主要生活來權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並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勞動者,要成為合法的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取得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區別於「非法勞動者」,如偷渡者打工。
勞動者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對其稱呼有:職工、工人、學徒、幫手、幫工等。
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始於勞動者最低用工年齡(除特種工作外為16周歲),終於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即喪失勞動者主體資格,不能再與單位形成勞動關系。此時與單位之間的用工關系,由勞動關系轉變為勞務關系。

㈡ 勞動法中什麼人能上一薪

《勞動法》中沒有對此規定。
根據《勞動法》第四十六條、四十七條專、四十八條和《勞動屬合同法》第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工資分配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和最低工資保護制度,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工資分配形式和水平。

用人單位工資分配辦法,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並依法進行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不同經濟水平地區,不同用人單位工資水平和分配形式不同,勞動者個人工資,應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參照當地同崗位工種工資水平在訂立勞動合同時協商確定。

㈢ 勞動法中誰用工誰負責是指用人單位還是個人

勞動法中誰用工誰負責當然指向的是用人單位的,如果是個人需要用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則在此不適用勞動法規定。

㈣ 如何理解勞動法中的勞動者

「勞動者」具體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專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屬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並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並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勞動者,要成為合法的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取得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區別於「非法勞動者」。

㈤ 勞動法適合什麼人

勞動法適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㈥ 勞動法上說 人單位是什麼意思

適用《勞動法》的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版其中,企權業是指我國境內的所有企業,包括:法人企業和非法人企業,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是指經工商登記注冊、並招用僱工的個體工商戶;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是指通過勞動合同或通過勞動合同與其他工作人員建立勞動關系的單位。

㈦ 新勞動法中規定的那些人可以簽定勞務合同

首先,為了回答你的問題,要先糾正你的問題的兩個重要的法律錯誤。

第一個錯誤:沒有所謂的「新勞動法」,只有新的《勞動合同法》。

原來的《勞動法》繼續有效,兩個法律是特殊法與一般法的關系,《勞動合同法》僅僅是取代《勞動法》第三章(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的內容,還有其他章關於勞動合同的法律。

《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之間的關系,等同於《民法通則》與《合同法》或《物權法》的關系。

合同法僅僅規定民法中關於債權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法僅僅規定民法中關於物權的民事法律關系,民法通則規定的則是整個民法上的法律關系。因此,合同法是民法的特別法,物權法也是民法的特別法,民法通則則是民法中的一般法。

勞動合同法也是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一個特別法,勞動法是一般法,勞動法規定了整個勞動法的法律關系。

比如:勞動法第六章(勞動安全衛生)與勞動合同就沒有什麼聯系,新的勞動合同法並沒有這樣的規定。

因此,說勞動合同法是「新勞動法」是錯誤的。我之所以這樣吹毛求疵地指出你的法律用語錯誤,是因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你不理解這個問題,在處理勞動糾紛的時候就會發生錯誤。

第二個錯誤: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不是一個概念。

勞務合同是民事法律關系,不是由勞動法規范和適用,而是由民法規范適用。比如:保姆與僱主之間就是勞務合同,不是勞動合同,不是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保護。保姆不能要求適用最低工資保障、不能要求社保、不能在被僱主辭退之後要求經濟補償金。因為,這些制度都是勞動法的相關制度。只有勞動合同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2008年以後)規范和適用。

所以,你問勞動法規定哪些人可以簽訂勞務合同本身就是荒謬的,勞動法不可能規定民法中的僱傭關系(勞務合同),這是民法通則或以後的民法典才能規定的制度。

勞動法或新的勞動合同法只能規定哪些人可以適用或依照勞動法或勞動合同法簽訂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在下面,2008年1月1日之前適用勞動法第二條,之後適用勞動合同法第二條。

##############

確切地問題應該是:新的《勞動合同法》規定哪些人可以簽訂勞動合同?

解析是:根據新的《勞動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第二款規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

法律依據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http://www.chinalabor.cc/Article/flfg/fl/200412/585.html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法律依據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http://www.ldht.org/Html/lifa/lfjc/038834.html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

之所以解釋這么多,這么吹毛求疵,正是因為只有正確了解勞動法與勞動法律關系,了解勞動合同與勞務合同的區別,才能真正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如果連最基本的法律關系,法律用語都不了解,用人單位給你一份勞務合同,你以為是勞動合同,很高興的簽訂了,結果不受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保護,那才是法律人的悲哀。

㈧ 勞動法中勞動者的概念

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一般將其理解為狹義的職工,即「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並且已依法參與勞動法律關系的公民」。

從適用對象來看,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現役軍人、家庭直接僱用的保姆以及已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等不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

廣義的勞動者指具有勞動能力的所有公民。狹義的勞動者僅指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的所有公民。

(8)勞動法中的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的各項權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勞動者有平等就業的權利。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職業的權利。

2、 勞動者有選擇職業的權利。是指勞動者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

3、 勞動者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隨著勞動制度的改革,勞動報酬成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所簽訂的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

4、 勞動者有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這是保證勞動者在勞動中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對享受勞動權利的主體切身利益最直接的保護。

5、 勞動者享有休息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6、 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疾病和年老是每一個勞動者都不可避免的。社會保險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客觀需要。

7、 勞動者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職業教育。

8、 勞動者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勞動爭議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因執行《勞動法》或履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的規定引起的爭議。勞動關系當事人,作為勞動關系的主體,各自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雙方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分歧。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成。解決勞動爭議應該貫徹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

㈨ 勞動法對那些人適用

我國勞動法對人的適用范圍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企業,是指依法注冊取得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的企業組織,是從事產品生產、流通或服務性活動等實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不分所有制形式及經濟形態,也不分組織形式,包括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企業、混合型企業、股份制企業、有限責任企業、聯營企業、鄉鎮企業等,都是勞動法意義上的用人單位。個體經濟組織是指依法取得個體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一般僱工在7人以下,從事工商業經營。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形成勞動關系,適用我國勞動法。依法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夥組織和基金會,屬於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
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關系,依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國家機關,是指從事國家管理或行使國家權力,以國家預算作為獨立活動經費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包括:國家和地方權力機關、國家和地方行政機關、國家和地方審判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國家軍事機關等。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工勤人員(即屬於工人編制的人員)與國家機關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事業單位與其工勤人員、編制外人員,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 社會團體,是指由若干社會成員為了共同目的而自願組成的各種社會組織。例如:社會經濟團體,學術研究團體,文藝、體育工作團體等。社會團體與其工勤人員、編制外人員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 上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勞動法有關規定執行。
依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不適用勞動法的主要有:
(1)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納入公務員編制或者參照公務員進行管理的工作人員,適用《公務員法》,不適用勞動法。
(2)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的關系,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不適用勞動法;如果沒有特別規定,適用勞動法。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指的是以聘用合同的形式確定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基本人事關系的社會服務組織。對這類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以聘用合同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不適用勞動法。如果沒有規定的,依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國務院早在2002年7月3日批准國家人事部發布《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意見》,要求在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因此實行聘用制的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的人事關系,不適用勞動法。
(3)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不適用勞動法。
(4)現役軍人、軍隊的文職人員不適用勞動法。
(5)家庭僱傭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
(6)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等不適用勞動法。
另外,義務性勞動關系、慈善性勞動關系、家務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熱點內容
浙江司法拍賣網站 發布:2025-09-22 23:57:24 瀏覽:752
寮國涉外婚姻法改了嘛 發布:2025-09-22 23:52:58 瀏覽:731
司法幹部隊伍建設 發布:2025-09-22 23:33:11 瀏覽:713
舍棄道德 發布:2025-09-22 23:32:59 瀏覽:552
司法鑒定報告圖片 發布:2025-09-22 23:14:47 瀏覽:159
中國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9-22 22:57:40 瀏覽:160
沒有簽名的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2 22:56:59 瀏覽:149
杭州迪安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9-22 22:25:01 瀏覽:340
陳慶偉法官外國人 發布:2025-09-22 22:04:09 瀏覽:531
演講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22 21:54:02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