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14條
⑴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款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版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權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該條款四里所說的「法律」指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行政復議法規定了兩種最終裁決的情形:
(1)國務院的復議決定。第14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2)省級人民政府的自然資源權屬復議決定。第30條第2款規定: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⑵ 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來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自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⑶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三)與第十五條是否沖突
最高法院管轄除台灣、香港、澳門外全國的區域;高級法院是省、市(直轄市)、自治區;中級法院是地區、市(地級)。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11項和第十四條之規定,是什麼內容和定義。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直接涉及行政合同(行政協議)的條款有:第12條11項「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第60條1款「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和第78條「被告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的,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被告變更、解除本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協議合法,但未依法給予補償的,人民法院判決給予補償。」
這三條規定結束了以往立法上有無「行政合同」的爭論,但卻為今後行政合同制度的設計和發展埋下了更多的爭議伏筆。例如,新《行政訴訟法》第12條11項的規定,明確了相對人可以依據行政合同提起行政訴訟,那麼行政機關對相對人不履行行政合同應當如何救濟?行政合同是否僅限於第12條11項規定的「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類」行政合同?如果還有,那麼依據什麼標准判定行政合同的范圍?以往司法實踐中按民事合同審理的案件,今後有無按行政合同審理的可能和必要?(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關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規定)。可以說,新《行政訴訟法》出台,並未終止有關行政合同的爭議,相反相關爭議更趨具體化、白熱化。
⑸ 行政復議法第14條與第30條的關系
《行政復議法抄》第14條規定:「襲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本條的條旨可以概括為省部行為原級管轄及復議終局裁決。本條與《行政復議法》第30條,《行政訴訟法》第17條、第54條一樣均為行政法中的麻煩條款,對本條的理解及適用在實踐中也極易產生歧義。
⑹ 行政訴訟法63條第一款十四項
第63條只來有3款,沒有項。
第自六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⑺ 2014行政訴訟法修改多少法條
您好抄,2014年修改《行政訴訟法》是該法實施24年來作出的首次修改,法律條文由75個條文增加至103個條文,修改條款的地方總共是61項,修改的內容涉及到整個制度體系具體包括:行政審判價值取向的調整,加強對當事人訴權保護,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完善行政訴訟證據制度,建立民事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確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確立行政訴訟有限調解,加大行政機關不執行判決責任等內容。
《行政訴訟法》修改的主要內容:
(一)擴大行政訴訟被告、可訴行政行為和原告及第三人范圍
(二)完善起訴期限和形式制度,強化法院受理職責,破解「立案難」
(三)完善管轄制度,強化行政機關應訴職責,破解「審理難」
(四)進一步完善行政訴訟證據制度
(五)強化行政機關執行職責,破解「執行難」
(六)修改後《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強化了行政訴訟法律監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⑻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中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中什麼是海關處理的案件
訴訟法普遍地把「海關處理的案件」提高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有它的原因。
一是內,海關的業務種類繁容多,有的專業技術性較強,同時又涉及對外貿易和科技文化的交往。
二是,海關的行政級別比較高,基本相當於縣級以上行政部門。同時這也跟行政訴訟法把」縣級以上部門做被告的案件提高到中級人民法院」保持了一致性。
海關處理的案件主要就是一下兩種:
1,關稅的納稅義務人同海關發生納稅爭議
2,因海關做出的扣押查禁等行政處罰發生的糾紛
⑼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的中院管轄行政案件第二條中
國務院組成部門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人民銀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⑽ 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是指定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沒有第三項,該條只有一款:「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