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事訴訟法執行擔保
① 新民事訴訟法中對行為保全是如何規定的
新民事訴訟法中對行為保全的規定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第一百零一條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三十日內不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二條保全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
(1)新民事訴訟法執行擔保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所謂行為保全,是指在民事訴訟的概念中,為了避免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受到不應有的損害或進一步的損害,法院有權根據他們的申請對相關當事人的行為採取強制措施。這一制度的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
在羅馬法中,禁止令狀就是早期行為保全制度的體現。禁止令狀(Interdicere)是羅馬執政官根據受害人的請求而發布的禁止從事某項行為的命令,通常所涉及的利益具有準公益性。
這種令狀具有一定的假設性。人們並不要求裁決者依據令狀判罰,而是直接要求當事人在所提出的事實屬實的情況下遵從命令。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羅馬法的禁止令狀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行為保全的雛形。
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經過教會法、歐洲王室法的發展,直到14世紀末15世紀初,英格蘭的大法官創立了衡平法管轄權,提供禁止令救濟,從而真正建立起了英美法中的行為保全制度━━中間禁令。
法蘭西和德意志王室法在13世紀及其後來,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開始越來越明顯的不同於英格蘭王室的法律,訴訟程序變得越來越學理化和復雜化。
19世紀70年代隨著德國民事訴訟法典的頒布,以假處分為標志的行為保全首次確立下來,大陸法系的行為保全制度由此逐步走向定型化。
② 民事法律關系的民事執行擔保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了執行擔保制度。在執行中,被執行人確有困難專暫時沒有償還屬能力的,向人民法院提供以自已的財產擔保或由第三人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同時確定暫緩執行的期限。執行程序中的擔保,對被執行人來說,可以取得延期履行的時間,不至於因一時無力償還債務而遭致破產,有了存在和 發展 自已的機會。對申請執行人來說,或取得了實現債權的擔保物,或增設了實現債權的代償人,擴大了債權的安全系數。這一制度體現了我國民事訴訟法當事人意思自治及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原則。
執行擔保申請經人民法院執行機構審查,認為符合執行擔保條件的,即製作「XX法院執行擔保裁定書」,以 法律 形式確認執行擔保成立,決定暫緩執行期限,以及違反擔保的法律責任。一旦擔保期限屆滿,被執行人仍然無力履行其義務或下落不明時,即可依據執行擔保裁定,或執行擔保財產,或執行擔保人及擔保人的財產,這是擔保裁定的執行。
③ 新《民事訴訟法》施行後,抵押權如何實現
新《民事訴訟法》施行後,抵押權實現的方式主要三種:
1、由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2、抵押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實現擔保物權,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
3、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實現抵押權。
《民事訴訟法》抵押權的實現方式的規定:
第一百九十六條 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由擔保物權人以及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依照物權法等法律,向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提出。
第一百九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當事人依據該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物權法》關於抵押權的實現方式的規定:
第一百九十五條 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協議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其他債權人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協議。
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未就抵押權實現方式達成協議的,抵押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
(3)新民事訴訟法執行擔保擴展閱讀:
依據我國法律規定,抵押權的實現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①抵押權必須有效存在。抵押權設定如果無效或者已被撤銷,則不能實現。
②必須是債務人履行期限屆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是否屆滿是決定債務人是否履行債務的時間標准。
③債權人未受清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債權人未受清償,表明債務人未按期履行義務,無論債務是遲延履行,還是拒絕履行,債權人都可以行使抵押權,使債權得到清償。
④債務未受清償不是由於債權人造成的。只有在因債務人方面的原因未能清償債務而使債權人未受清償時,抵押權人才可以行使抵押權。如果債權人未受清償是由於其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則抵押權人不能行使抵押權。
④ 在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提出擔保,申請人同意,法院應該怎麼做
1、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
2、在執行回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答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一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⑤ 申請人要求繼續執行並提供財產擔保,應該適用什麼法條查封
對於查封,還是引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查封、扣押、凍結的若干規定。你的問題應該是專涉及執行異議屬被駁回,但異議人提出擔保,要求在復議期間停止執行,但申請執行人不同意,提供擔保要求繼續執行,法律規定了此種情形,可以中止執行。具體規定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民事訴訟法有關執行的規定。
⑥ 如何解讀「最高法新出台的執行和解和執行擔保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執行擔保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於人民法院辦理仲裁裁決執行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完善執行規范體系建設,填補規則空白、規范執行權運行。
《關於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了執行和解與執行外和解的區分標准。其中規定,各方當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或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和解協議,其他當事人予以認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
該司法解釋同時規定,當事人達成以物抵債執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不得依據該協議作出以物抵債裁定。被執行人一方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也可以就履行執行和解協議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
《關於執行擔保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規定,執行擔保是指擔保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為擔保被執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或者部分義務,向人民法院提供的擔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執行人的申請,直接裁定執行擔保財產或者保證人的財產,不得將擔保人變更、追加為被執行人。
該司法解釋同時確立了「執行擔保期間」這一新制度,規定擔保期間自暫緩執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擔保書中沒有記載擔保期間或者記載不明的,擔保期間為一年。申請執行人應當在擔保期間內對擔保人主張權利,否則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將得以免除。
《仲裁裁決執行規定》對仲裁裁決執行案件管轄進行了適當調整,規定當執行案件符合基層法院一審民商事案件級別管轄受理范圍,並經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後,可以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
同時,該司法解釋明確賦予了案外人申請不予執行的權利。為防止被執行人濫用程序權利阻礙仲裁裁決案件執行,司法解釋還列舉了若干明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申請不予執行的情形,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對此類申請不予支持。
這三個司法解釋將於2018年3月1日開始施行。
⑦ 法院怎樣執行擔保人
債務有生效判決確認的情況下,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可以列為強制執行對象,法院會採取查封、凍結、拍賣、劃扣等措施執行其名下的財產,對拒不履行的還會對其採取限制高消費、限制出境等措施,如擅自違反以上限制則涉嫌刑事犯罪,則可能被提起刑事訴訟。
強制執行范圍僅限於個人財產,不會牽涉父母、子女等。還有,強制執行以不影響被執行人基本生活需要為底線,譬如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不得強制執行被執行人唯一居住用房。擔保人被執行後,有權向債務人提起訴訟,向債務人追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四條
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採取前款措施,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
(7)新民事訴訟法執行擔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九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第二十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第二節 地域管轄
第二十一條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