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救濟行政訴訟法

救濟行政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03-13 13:32:18

A. 當事人不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救濟的法律途徑有哪些

我國行政救濟的途徑主要是兩種,就是行政機關救濟和司法機關救濟
(1)行政機關救濟
是指行政管理相對方依法向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請求對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或者行政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糾正或者追究其行政責任的一種救濟途徑。在我國,這里主要是通過行政復議的方式來實現。
例如:某人對於某區公安局的處罰不認可,認為其行為是一個違法的行政行為,可以向其上一級的機關提出復議,由其來審查相關的決定的是否合法。
(2)司法機關的救濟
也就是行政訴訟,是指作為審判機關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對方的訴訟請求,依照法定的審判職權和訴訟程序,通過處理和裁決行政爭議,糾正行政違法,維護相對方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作為法院主要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不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審查,也就是說作為行政主體的行為,審查過程中只是審查涉及到行政違法行為的部分,作為法院可以要求對方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當然,這里也有例外,就是對於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的行政行為,這里就可以進行合理性審查。最後可以直接判決變更。
例如:現在比較常見的民告官的官司,如你對於區公安局這樣的官,他們具體的處罰行政行為不服從,就可以依法提出行政訴訟,尋求區法院法院的幫助,讓其對於進行救濟,保護你的合法權益,從而維護機關依法行政。
(3)行政賠償也是行政救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過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且造成損害時,受害者有權依照《國家賠償法》取得國家賠償。
例如:被公安局違法拘留,被拘留者可以要求實施該行為的公安局予以國家賠償
所以說,當公民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侵害,作為當事人如何尋求行政救濟,主要兩種手段,一種就是向法院打官司,就是司法機關救濟,另一種手段稱之為行政機關救濟,主要是向該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為主。

B. 行政訴訟屬於司法救濟還是行政救濟

行政訴訟屬於抄司法救襲濟。
司法救濟是指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通過法定程序向司法機關(法院、檢察院等)尋求幫助,司法機關依法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的行為。
行政訴訟是當事人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手段尋求救濟,人民法院通過裁判的方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行政訴訟屬於司法救濟。
行政救濟是指當事人不通過司法機關,而直接向行政機關尋求幫助,行政機關依法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的行為。

C. 三大救濟法,指的是在行政與行政訴訟法里的

一個是程序法一個是是實質法就像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一樣 行政訴訟法是程回序法。

程序法答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行政法是實體法。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

D. 如何用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救濟

行政復議救濟指國家有權機關為排除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侵害,而採取的各種法律制度的總和。
一般是以受損害的行政相對人的申請而發生,其途徑主要是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當前中國行政復議存在著行政復議機構缺乏相對的獨立性,復議程序不嚴謹等缺陷,針對這些不足,應該賦予復議機
行政救濟 構相應的獨立地位,實行行政復議程序司法化。

E. 行政不作為有沒有法律救濟的條文

行政不作為的司法救濟途徑
(1) 行政復議
(2)行政訴訟
行政不作為的版司法救權濟形式
(1) 確認違法
(2) 責令履行
(3) 責令賠償
可以查閱《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
行政不作為就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有積極實施行政行為的職責和義務,應當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職責的狀態。認為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未履行具體的法定作為義務,並且在程序上沒有明確意思表示的行政行為。所謂行政中的「不作為」行為,是基於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符合條件的申請,行政機關依法應該實施某種行為或履行某種法 定職責,而行政機關無正當理由卻拒絕作為的行政違法行為,亦稱「不作為違法」或「消極違法」行為。

F. 行政法的救濟途徑有哪些

我國目前的行政救濟途徑主要有:
(1)監察救濟。相對人就行政侵權行為向政府系統的行政監察部門申訴,請求救濟。 這種救濟途徑,相對人只能就行政違法、侵權的行政工作人員請求為之一定處理,如行政紀律處分,監察機關同樣不能直接撤銷、變更一個具體行政行為,也不能裁決予以賠償,此種救濟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救濟。
(2)立法救濟。相對人就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侵權行為,向人民代表大會申訴,請求救濟。但是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只限於重大決策和立法活動,是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較少。對於行政機關的重大行政政策的失誤或立法與憲法、法律抵觸,可以撤銷或改變,或責令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政治責任。對於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造成的損害,相對人一般只能採用其他救濟途徑,請求救濟。
(3)復議救濟。復議救濟相對於法院救濟而言,可稱作行政上的救濟,法院救濟可稱為訴訟救濟或司法救濟。復議救濟是指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其設置的專門機構申訴,請求救濟。復議救濟是功能較完備的救濟途徑,復議機關在查明事實、判明責任的基礎上,可以撤銷一個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使其違法行為效力消滅,恢復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可以變更一個不當的行政行為,使相對人獲得合理的權益或消除相對人所承擔的不合理的義務,使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的影響恢復正常;可以責令行政機關就損害後進行經濟賠償,使相對人的物質損失或精神損害獲得補救。
(4)訴訟救濟。訴訟救濟是指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違法行駛為予以撤銷,造成損害者判令賠償的救濟途徑。法院可以運用諸多的救濟手段,使相對人受到損害的權益得到恢復和補救。如判決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判決變更不當的行政行為,判令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和判令行政機關予以賠償等。 應該指出的是,在行政救濟中,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行政賠償救濟。但是,它在我國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救濟途徑,因為我國立法並未設立一種專門的賠償救濟機關,賠償救濟的取得,可以通過復議救濟途徑,也可以通過訴訟救濟途徑。因此,目前的賠償救濟只以一種救濟手段而存在。

G. 權利救濟的方式有那些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還有什麼

狹義的抗辯就是拒絕履行,但對不安抗辯的權利方來說,僅僅拒絕履行是不足以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還應當有明確具體的救濟方式。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國合同法在吸收預期違約制度和傳統不安抗辯權制度合理內容的基礎上(大陸法傳統不安抗辯權制度只規定了中止履行一種),規定了中止履行、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解除合同、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請求損害賠償等救濟方式。

一、中止履行

中止履行權是大陸法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預期違約制度都有的權利救濟方式。在雙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不安抗辯權中僅指後履行方)有預期違反合同的明顯跡象時,他方當事人(先履行方)在對方提供履約擔保之前,可以暫時中止履行自己的履行義務,這就是合同一方當事人(先履行方)享有的中止履行權。

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609條第1款規定:「買賣合同雙方均負有義務,不得損害對方抱有的獲得己方正常履行的期望,任何一方具有合理依據認為對方不能正常履行時,有權通過書面形式要求對方提供正常履約的適當保證。在獲得這種保證之前,可以中止己方履行可能無法獲得的與其相對的那一部分合同義務,只要這種中止在商業上是合理的。」《德國民法典》第321條規定:「當事人之一方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的財產於訂約後明顯減少,有難為對待給付之慮時,在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的;(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的;(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可以看出,美國法的規定僅適用於買賣合同雙方,而德國法的規定擴展適用於一切雙務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但要求是一方先為給付的情形。我國法規定與德國法類似,不過規定了更為詳細的發生原因。

除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規定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書面形式要求提供正常履約的適當保證」外,其他國家沒有規定中止履行方享有要求提供履約擔保權。從法理上分析,大陸法國家一般認為中止履行方無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只能是中止自己義務的履行。不管中止履行方是否享有要求提供履約擔保權,對方均可通過提供充分履約擔保使中止履行歸於消滅,這就是提供履約擔保的法律後果。如果對方不提供履約擔保,會產生什麼法律後果呢?美國《統一商法典》規定在最長不超過30天內未提供擔保,中止履行方即可採取其他的救濟方法,如解除合同和請求損害賠償。我國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二、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解除合同企法網www.enterlaw.net

H. 請問行政違法行為的法律救濟途徑有那些

1.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2.行政復議。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3.行政賠償。
第二條 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第三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四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的;
(二)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的;
(三)違反國家規定徵收財物、攤派費用的;
(四)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五條 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以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因違法具體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利益可以採取的法律救濟途徑;針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救濟途徑還有規范性文件審查等。

熱點內容
勞動法律法規培訓 發布:2025-09-21 12:55:53 瀏覽:38
地方條例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1 12:29:40 瀏覽:488
試述經濟法責任與民事責任的關系 發布:2025-09-21 12:10:01 瀏覽:775
市級立法機構 發布:2025-09-21 12:09:20 瀏覽:310
司法去地方化 發布:2025-09-21 12:09:07 瀏覽:715
2019勞動法拖欠工資賠償 發布:2025-09-21 12:04:09 瀏覽:239
依法治教作文 發布:2025-09-21 11:40:58 瀏覽:707
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 發布:2025-09-21 11:36:38 瀏覽:289
蘭州理工大的法律碩士幾年 發布:2025-09-21 11:16:12 瀏覽:43
31天刑法 發布:2025-09-21 11:13:16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