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與迴避有關的法條
㈠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那些人應該迴避
答案選:A、B、C
理由:《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 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內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容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㈡ 訴訟法迴避原則詳解
迴避第二十三條審判委員會委員、合議庭組成人員及獨任審判員有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上列人員迴避。第二十四條審判人員自行迴避的,可以口頭或者書面提出,並說明理由,由院長決定。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申請審判人員迴避的,可以口頭或者書面提出,由院長決定,並將決定告知申請人。第二十五條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院長迴避或者院長自行迴避的,應當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並將決定告知申請人。審判委員會討論院長迴避問題時,由副院長主持,院長不得參加。第二十六條應當迴避的人員,本人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的,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應當決定其迴避。第二十七條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提出迴避申請的,申請人應當提供證明材料。第二十八條被決定迴避的人員對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在恢復庭審前申請復議一次;被駁回迴避申請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決定有異議的,可以當庭申請復議一次。第二十九條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所列情形的迴避申請,由法庭當庭駁回,並不得申請復議。第三十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出庭的檢察人員、書記員提出迴避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指派該檢察人員出庭的人民檢察院,由該院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第三十一條參加過本案偵查、起訴的偵查、檢察人員,如果調至人民法院工作,不得擔任本案的審判人員。凡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得再參與本案其他程序的審判。第三十二條上述有關迴避的規定,適用於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其迴避問題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
㈢ 在行政訴訟中,在什麼情況下,由誰來決定審判長的迴避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當事人認為審判回人員與本案有答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㈣ 行政訴訟法迴避條款申請合議庭迴避
第五十五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內影響公正容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㈤ 公務員法第六十八條所列迴避情形的法律條文
公務員迴避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中,為了防止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為親朋好友徇私舞弊,而對其任職和執行公務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迴避制度以親屬迴避為核心,通過組織限制和自覺任職、公務迴避,減少或消除親屬在同一部門、同一機關聚集的可能性,保證公務員客觀公正地行使職權,防止腐敗的發生。親屬關系在我國的社會制度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在政治領域中的影響尤為顯著。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種種原因一段時期內未能建立起迴避制度,這給人事管理造成了不少消極影響。為此,通過建立公務員迴避制度,努力消除親屬聚集所產生的弊端,健全和完善公務員內部管理,促進公務員隊伍的廉政建設,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公務員迴避主要有三種形式,任職迴避、地域迴避和公務迴避。
公務員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了任職迴避制度。任職迴避,又稱職務迴避,是指對有法定親情關系的公務員,在擔任某些關系比較密切的職務方面做出的限制。
公務員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公務員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在同一機關擔任雙方直接隸屬於同一領導人員的職務或者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的職務,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擔任領導職務的機關從事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和財務工作。
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質特殊,需要變通執行任職迴避的,由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
㈥ 哪些《行政訴訟法》未作出規定的,需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行政訴訟來法》第101條規定自,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關於期間、送達、財產保全、開庭審理、調解、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簡易程序、執行等,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案件受理、審理、裁判、執行的監督,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行政訴訟法》脫胎於《民事訴訟法》,條文篇幅遠少於《民事訴訟法》,很多程序性規定都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同時《行政訴訟法》也有不少規定與《民事訴訟法》不同,因此,行政訴訟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但不能都適用。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在審理和判決、執行、涉外行政訴訟等3章,包括迴避、財產保全、調解、審理前的准備程序、開庭審理程序、判決與裁定、第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執行程序、涉外行政訴訟等方面並未作出詳盡規定,因而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㈦ 刑訴、民訴、行訴中迴避人員適用的范圍有哪些
刑訴中迴避人員: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
民訴中迴避人員: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人民陪審員、執行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
行政訴訟中迴避人員: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審判委員會委員、合議庭組成人員及獨任審判員有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上列人員迴避。
第三十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出庭的檢察人員、書記員提出迴避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指派該檢察人員出庭的人民檢察院,由該院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
第三十一條參加過本案偵查、起訴的偵查、檢察人員,如果調至人民法院工作,不得擔任本案的審判人員。
凡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得再參與本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第三十二條上述有關迴避的規定,適用於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其迴避問題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
《民事訴訟法》
第四十四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㈧ 關於 行政訴訟審判人員迴避
D,陪審員屬於審判人員,陪審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刑訴中:第30條:審判內人員、容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迴避,應當分別則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
民訴:第47條: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㈨ 關於行政訴訟中的迴避,正確的是
我國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共同適用的原則是迴避原則、兩審終審制回、公答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主要是迴避的對象不同,刑事訴訟中的迴避對象除了審判人員、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外,還包括偵查和起訴階段的偵查人員、公訴人、記錄人和翻譯員等。另外,可以申請迴避的時間也不同。民訴中只有審判過程中才能申請迴避,而刑訴中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均能提起。
㈩ 有關行政訴訟法..
院長需要迴避的
法院全體成員需要迴避的
由於不可抗力導致法院不能正常工作的(比方地震房屋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