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關於物品移送
Ⅰ 如何處置贓款贓物《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可以查看《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里的規定,裡面詳細說明了公安機關扣押物品的合法程序。公安機關扣押物品的合法程序(一)《刑事訴訟法》【96修正版】第一百一十五條對於扣押的物品和文件,應當會同在場見證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點清楚,當場開列清單一式二份,由偵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給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備查。(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1998年4月20日公安部部長辦公會議通過1998年5月14日第35號公安部令發布施行)第六節扣押物證、書證第二百一十條在勘查、搜查中發現的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品和文件應當扣押;但與案件無關的物品、文件,不得扣押。持有人拒絕交出應當扣押的物品、文件的,公安機關可以強行扣押。(相關資料:實務專題9篇)第二百一十一條在現場勘查或者搜查中需要扣押物品、文件的,由現場指揮人員決定。(相關資料:實務專題7篇)第二百一十二條執行扣押物品、文件的偵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並持有有關法律文書或者偵查人員工作證件。(相關資料:實務專題7篇)第二百一十三條對於扣押的物品和文件,應當會同在場證人和被扣押物品、文件的持有人查點清楚,當場開列《扣押物品、文件清單》一式三份,寫明物品或者文件的名稱、編號、規格、數量、重量、質量、特徵及其來源,由偵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後,一份交給持有人,一份交給公安機關保管人員,一份附卷備查。(相關資料:實務專題8篇)第二百一十四條對於應當扣押但是不便提取的物品、文件,經拍照或者錄像後,可以交被扣押物品持有人保管或者封存,並且單獨開具《扣押物品、文件清單》一式二份,在清單上註明已經拍照或者錄像,物品、文件持有人應當妥善保管,不得轉移、變賣、毀損,由偵查人員、見證人和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一份交給物品、文件持有人,另一份連同照片或者錄像帶附卷備查。(相關資料:實務專題9篇)第二百一十五條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郵件、電子郵件、電報,應當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簽發扣押通知書,通知郵電部門或者網路服務單位檢交扣押。(相關資料:實務專題4篇)第二百一十六條不需要繼續扣押的時候,應當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簽發解除扣押通知書,立即通知郵電部門或者網路服務單位。(相關資料:實務專題4篇)第二百一十七條對於扣押的物品、文件、郵件、電子郵件、電報,應當指派專人妥善保管,不得使用、調換、損毀或者自行處理。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解除扣押,退還原主或者原郵電部門、網路服務單位。(相關資料:案例與裁判文書1篇 實務專題9篇)第二百一十八條對不能隨案移送的物證,應當拍成照片;容易損壞、變質的物證、書證,應當用筆錄、繪圖、拍照、錄像、製作模型等方法加以保全。對於可以作為證據使用的錄音、錄像帶、電子數據存儲介質,應當記明案由、對象、內容,錄取、復制的時間、地點、規格、類別、應用長度、文件格式及長度等,並妥為保管。(相關資料:實務專題9篇)第二百一十九條對查獲的下列不宜隨案移送的物品、文件,原物不隨卷保存,但應當拍成照片存入卷內,原物由公安機關妥為保管或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分別移送主管部門處理或者銷毀;(一)淫穢物品;(二)武器彈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劇毒、放射等危險品;(三)鴉片、海洛因、嗎啡、冰毒、大麻等毒品和制毒原料或者配劑、管制葯品;(四)危害國家安全的傳單、標語、信件和其他宣傳品;(五)秘密文件、圖表資料;(六)珍貴文物、珍貴動物及其製品、珍稀植物及其製品;(七)其他大宗的、不便搬運的物品。 對容易腐爛變質及其他不易保管的物品,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在拍照或者錄像後委託有關部門變賣、拍賣,變賣、拍賣的價款暫予保存,待訴訟終結後一並處理。通知被害人後,超過半年未來領取的,予以沒收,上繳國庫。如有特殊情況,可以酌情延期處理。凡是已經送交財政部門處理的贓款贓物,如果失主前來認領,並經查證屬實,由原沒收機關從財政部門提回,予以歸還。如原物已經賣掉,應當退還價款。(相關資料:實務專題7篇)第二百二十條對犯罪嫌疑人違法所得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依法追繳。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及其孳息,應當在登記、拍照或者錄像、估價後及時返還,並在案卷中註明返還的理由,將原物照片、清單和被害人的領取手續存卷備查。(相關資料:案例與裁判文書4篇)第二百二十一條對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損毀或者自行處理。第二百二十二條對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財物及其孽息中,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後,由扣押的公安機關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上繳國庫或者返還受害人,並向人民法院送交執行回單。(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二十三條案件變更管轄時,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隨案移交。移交財物時,由接收入、移交人當面查點清楚,並在交接單據上共同簽名或者蓋章。第七節查詢、凍結存款、匯款第二百二十四條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查詢、凍結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二十五條向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郵電部門查詢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應當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製作《查詢存款、匯款通知書》,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郵電部門執行。(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二十六條需要凍結犯罪嫌疑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郵電部門的存款、匯款的,應當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製作《凍結存款、匯款通知書》,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郵電部門執行。(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二十七條不需要繼續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時,應當製作《解除凍結存款、匯款通知書》,通知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郵電部門執行。(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二十八條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已被凍結的,不得重復凍結。(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二十九條凍結存款的期限為六個月。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長的,公安機關應當在凍結期滿前辦理繼續凍結手續。每次續凍期限最長不超過六個月。逾期不辦理繼續凍結手續的,視為自動撤銷凍結。(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三十條對於凍結的存款、匯款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通知原銀行、其他金融機構、郵電部門解除凍結,並通知被凍結存款、匯款的所有人。(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三十一條對於在偵查中犯罪嫌疑人死亡,對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應當依法予以沒收或者返還被害人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裁定通知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的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郵電部門上繳國庫或者返還被害人。對於凍結在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郵電部門的贓款,應當向人民法院隨案移送該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郵電部門出具的證明文件,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決後,由人民法院通知該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者郵電部門上繳國庫。(相關資料:實務專題1篇)第二百三十二條上級公安機關發現下級公安機關凍結、解除凍結存款、匯款有錯誤時,可以依法作出決定,責令下級公安機關限期改正,下級公安機關應當立即執行。對拒不改正的,上級公安機關可以直接向有關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發出法律文書,糾正下級公安機關所作的錯誤決定,並通知原作出決定的公安機關。
Ⅱ 最高院案件移送材料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15年4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7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4月15日
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訴權,實現人民法院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依法應該受理的一審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和刑事自訴,實行立案登記制。
第二條 對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一律接收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並註明收到日期。
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當場予以登記立案。
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提供訴狀樣本,為當事人書寫訴狀提供示範和指引。
當事人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提出,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符合法律規定的,予以登記立案。
第四條 民事起訴狀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
(五)有證人的,載明證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訴狀參照民事起訴狀書寫。
第五條 刑事自訴狀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自訴人或者代為告訴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工作單位、住址、聯系方式;
(二)被告人實施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情節和危害後果等;
(三)具體的訴訟請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狀時間;
(五)證據的名稱、來源等;
(六)有證人的,載明證人的姓名、住所、聯系方式等。
第六條 當事人提出起訴、自訴的,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訴人、自訴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證明復印件;起訴人、自訴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提交營業執照或者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身份證明書;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提供組織機構代碼的,應當提供組織機構被注銷的情況說明;
(二)委託起訴或者代為告訴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代理人身份證明、代為告訴人身份證明等相關材料;
(三)具體明確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與他人相區別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
(四)起訴狀原本和與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當事人人數相符的副本;
(五)與訴請相關的證據或者證明材料。
第七條 當事人提交的訴狀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內補正。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補正的,人民法院決定是否立案的期間,自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當事人在指定期限內沒有補正的,退回訴狀並記錄在冊;堅持起訴、自訴的,裁定或者決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經補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決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八條 對當事人提出的起訴、自訴,人民法院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作出以下處理:
(一)對民事、行政起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二)對刑事自訴,應當在收到自訴狀次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三)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三十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四)對執行異議之訴,應當在收到起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間內不能判定起訴、自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先行立案。
第九條 人民法院對起訴、自訴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應當出具書面裁定或者決定,並載明理由。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自訴不予登記立案:
(一)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二)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三)危害國家安全的;
(四)破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
(五)破壞國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訴事項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的。
第十一條 登記立案後,當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內交納訴訟費的,按撤訴處理,但符合法律規定的緩、減、免交訴訟費條件的除外。
第十二條 登記立案後,人民法院立案庭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審判庭審理。
第十三條 對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訴狀、接收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訴狀內容,以及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擾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決定等違法違紀情形,當事人可以向受訴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投訴。
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投訴之日起十五日內,查明事實,並將情況反饋當事人。發現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 為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人民法院提供網上立案、預約立案、巡迴立案等訴訟服務。
第十五條 人民法院推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尊重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仲裁等多種方式維護權益,化解糾紛。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依法維護登記立案秩序,推進訴訟誠信建設。對干擾立案秩序、虛假訴訟的,根據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 本規定的「起訴」,是指當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訴訟;「自訴」,是指當事人提起刑事自訴。
第十八條 強制執行和國家賠償申請登記立案工作,按照本規定執行。
上訴、申請再審、刑事申訴、執行復議和國家賠償申訴案件立案工作,不適用本規定。
第十九條 人民法庭登記立案工作,按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條 本規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以前有關立案的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本規定執行。
Ⅲ 實物證據在案件移交時應如何處理
實物證據在案件移交時的相關法律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有關機關應當根據判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進行處理。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繳國庫。
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Ⅳ 實物證據在案件移交時應該如何處理
實踐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的財物、款項及其孽息的移送問題,是辦案中的老問題。過去由於《刑事訴訟法》對這些財物、款項及其孽息的返還、移送、沒收等問題沒有具體規定,實踐中經常出現扯皮等情況,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對這些問題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但在執行中,對哪些是應當移送的,哪些可以不移送,存在不同認識,影響了《刑事訴訟法》的貫徹執行;為了進一步明確這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規定,對於贓款贓物,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財物以及依法銷毀的違禁品外,必須一律上繳國庫。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98條第2款關於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依法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文件隨案移送的規定執行。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對於其中與案件定罪量刑有直接關系,應當作為證據在法庭上出示的實物,主要是一些物證、書評等,原則上這些實物應當隨案移送,但有些實物由於其性質、體積、重量等原因不宜移送的,應當查點清楚,開列清單,並將其清單或者照片以及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實踐中,被查封、扣押、凍結的不宜移送的贓款贓物,主要包括:(1)不宜移動的物品,如房地產、建築材料等;(2)凍結在金融機構的存款、有價證券等;(3)不宜長期保管的物品,如易腐、易霉、易變質的食品;(4)大宗物品,如汽車、機器設備或其他貨物、物品;(5)易燃易爆危險物品以及違禁品。對上述不宜移送的物品,應當就地封存,妥善保管,或者收繳,並列明清單,附上照片,隨案移送。實踐中各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不應再要求隨案移送不宜移送的實物,更不應以未隨案移送贓款贓物為由,拒絕受理案件,影響對犯罪的打擊。
Ⅳ 實物證據的移交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198條第2款規定:「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實踐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的財物、款項及其孽息的移送問題,是辦案中的老問題。過去由於《刑事訴訟法》對這些財物、款項及其孽息的返還、移送、沒收等問題沒有具體規定,實踐中經常出現扯皮等情況,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對這些問題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但在執行中,對哪些是應當移送的,哪些可以不移送,存在不同認識,影響了《刑事訴訟法》的貫徹執行;為了進一步明確這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規定,對於贓款贓物,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財物以及依法銷毀的違禁品外,必須一律上繳國庫。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98條第2款關於「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依法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文件隨案移送」的規定執行。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對於其中與案件定罪量刑有直接關系,應當作為證據在法庭上出示的實物,主要是一些物證、書評等,原則上這些實物應當隨案移送,但有些實物由於其性質、體積、重量等原因不宜移送的,應當查點清楚,開列清單,並將其清單或者照片以及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實踐中,被查封、扣押、凍結的不宜移送的贓款贓物,主要包括:
(1)不宜移動的物品,如房地產、建築材料等;
(2)凍結在金融機構的存款、有價證券等;
(3)不宜長期保管的物品,如易腐、易霉、易變質的食品;
(4)大宗物品,如汽車、機器設備或其他貨物、物品;(5)易燃易爆危險物品以及違禁品。對上述不宜移送的物品,應當就地封存,妥善保管,或者收繳,並列明清單,附上照片,隨案移送。實踐中各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不應再要求隨案移送不宜移送的實物,更不應以未隨案移送贓款贓物為由,拒絕受理案件,影響對犯罪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