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從行政法角度談燒麥稈

從行政法角度談燒麥稈

發布時間: 2021-11-19 16:59:50

① 武漢化工廠泄露還是燒麥稈,這種天氣感覺像是末日

是燒麥稈,武漢化工廠泄露屬於造謠,聽說已被警方逮捕。
其實我一開始也覺得像末日的徵兆恩。。。

② 急求!!!!!!!《行政法學》學習心得

通過參加**縣人大法律培訓班學習,我對法律條文由表面理解到深層次內涵的深刻領悟,有了質的變化。對照所學的知識,結合本職工作,聯繫到執政為民、依法辦事上,真正覺得法律對一個基層幹部來說,既是護心鏡,又是當家寶。
——領悟學法的重要性

普法教育已經開展了十幾個年頭,隨著法律知識的不斷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明顯增強,各級幹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聯系自身工作經歷,我認為,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運用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極大程度地阻礙著經濟發展,引發著各種矛盾。無論在工作方式上,還是在決策領域上,總是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而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雖然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但知識准備不足;雖然對法的公正價值有了認識,但樹立信心不足;雖然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依法辦事的能力低下。隨著公民法制觀念的普遍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言行,毫無掩飾地接受著群眾的裁判。所以說,作為基層的一把手、大當家,不僅要自己學好、用好法律知識,還必須引導群眾學好法律知識,運用法律去溝通思想、交融感情、理順工作、維護正義、實現和諧、謀求發展。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窮富懸殊的差異,急功近利的貪欲打破了心態平衡,盲目的發展,使土地、水資源、森林、能源等出現了嚴重的生態赤字,私慾的膨脹占據了法律的位置。當我面對愚昧的做法,面對貪婪的糾纏,面對苛刻的質疑,面對辦一件事得不到理解,面對辦一個企業是如此艱難時,深深感到:法律意識淡薄和執法的蒼白,是那樣毫不留情地阻礙著發展。因此,這一個多月的法律知識學習,對我是個很大的鞭策,更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我不僅一掃缺少法律知識帶來的困惑和迷惘,更收獲了增長法律知識帶來的巨大財富。所以說,學法重要,用法必然,執法關鍵。
——堅持學法的自覺性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法律法規學習,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象的大事。我深深體會到,當人大代表要學好《代表法》;搞行政事務要學好《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抓生產要學好《農業法》、《土地法》;植樹造林要學好《森林法》;項目引進要學好《環保法》;優生優育要學好《計生法》;調解糾紛、維護穩定要學好《民法》和《刑法》,如此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法律法規。要學深學透,靠上級安排不行,必須形成自覺的、有序的、重點的學習風氣和習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領悟,依法履行職責的觀念才能得到增強,自身法律素質才能明顯提高。
——提升用法的技巧性

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法。通過從書本學到實踐學,我深深感到,只有把學習法律知識與依法辦事緊密結合,與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與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在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決策時,才能做到充分論證,依法決策,才能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去用法?我認為:

一是思想上綳緊「一根弦」。計劃辦什麼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問號,符合法律的就去預謀、策劃;計劃說什麼話,先想想群眾願不願聽,聽了是什麼反映,會有什麼效果和後果,用換位思路反復去想,自己先和自己過不去,直到說出來公平、公正、依法為止。

二是工作中穿好「二根線」。作為書記、鎮長一肩挑,又是一名人大代表,必須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從群眾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以發自內心的真情與群眾溝通交流。在今年「七一」煤礦60萬噸甲醇項目征地補償的問題上,群眾一時不能理解,我就堅持「換位思考」,除親自接待來訪群眾外,多次走田間、進農戶、坐坑頭,講《土地法》,講國家征地補償政策,一次講不通多次講,口頭講不清用書本,一條條列印出來,發到群眾手中,經過反復宣傳、講解,群眾解除了疑慮,最終達成了合法、合情、合理的佔地補償協議。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自己有法律知識還不夠,還必須讓群眾有法律意識。群眾和國家這二根線,針眼再小也得穿過去,並成一根線。

三是決策上把好「三道關」。我始終認為為民辦事、辦民謀利,必須依法執政、依法決策。面對虒亭「地大、物稀、財薄、民困」的現狀,也曾想放「三把火」燒個通紅,砍「三板斧」來個痛快,強建基礎,調產增收,招商引資,開發旅遊一步到位。想法是好的,但做起來不易。在不斷的強化法律意識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符合實際,體現民意,只要是依法決策,再硬的石頭也去啃。我體會到,要想辦成一件大事,還必須把握好「三道關」。即:

——法律關。法律是准繩,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貴;學法律充實自己心中有數,用法律保護群眾深得民心,依法律辦事得心應手。

——公開關。公開是依法行政的窗口。近年來,國家補償政策多,農民實惠大,但要把握不好,就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和違法事件發生,把各項補償政策、標准公布於眾,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才能保一方穩定。

——行政關。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為。幹部在工作中的每個具體的行為都能反映政府的形象。在具體工作中,作為領導、班子,必須做學法榜樣,當用法先鋒,行法定職權。行政權的運用,最經常、最廣泛、最密切地關系著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崇尚法制權威,是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執法的有效途徑。

③ 請談談行政法基本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一部規范我們各級政府行為的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以單行法形式頒布的第一部行政許可法。因此,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還沒有現成的、成熟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不斷的探索和完善,這是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法律在制訂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客觀情況。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從屬於行政法部門的《行政許可法》在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必然要受到行政法原則的指導,以更好的體現出制訂該法的價值取向,彌補法律制訂中的疏漏,協調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傳統中國行政法理論把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歸納為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然而近些年以來,行政公開原則以及信賴保護原則等行政法原則也越來越被國內行政法學界所認同。我國以單行法的形式頒布了《行政許可法》,其目的正是要規范我國各級政府的行為,限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更好的保護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而作為行政法原則之一的信賴保護原則,其出發點就在於限制政府行為的隨意性,督促政府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保護公民基於對政府的信賴所產生的利益。因而,我們不難看出,信賴保護原則對於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有著固然的指導性價值,將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政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方面,將會有助於更完善的保護起公民的利益,並有助於誠信政府的構建。可喜的是,在我國即將實施的行政許可法中已經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了信賴保護原則,盡管在有些方面體現的還不是特別充分、完善。本文寫在《行政許可法》即將實施之時,更多的是希望信賴保護原則及其理念能被學界和政府部門所認同和理解,並能使信賴保護原則被貫穿並運用於政府的行政許可之中,從而更好的保護起公民的信賴利益,樹立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行政法學理論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最早出現在德國197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中,《聯邦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提供一次性或連續性金錢給付,或者以此為條件的行政行為違法的,不得撤銷,但以受益人信任該行政行為存在,並且該信任在權衡撤銷的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值得保護為限。如果受益人已經使用給付,或者財產處理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恢復原狀會造成受益人無法預料的損失的,原則上應當保護信賴。」韓國1996年《行政程序法》第4條對信賴保護原則有了新的發展:「1、行政機關執行職務時,應本於誠實信用為之。2、法令之解釋或行政機關之慣例為國民普遍地接受後,除對公共利益或者第三者的正當利益有明顯危害之慮外,不得以新的解釋或者慣例溯及而為不利之處理。」我國台灣地區於2001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程序法》吸收並發展了信賴保護原則,於第8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1] 以上可見,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並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其外延呈現出越來越大寬泛的趨勢。一般認為,狹義的信賴保護原則只限於運用在授益性行政行為中,即若行政機關要撤消先前的授益性行政行為,而行政受益人又存在值得保護的信賴利益,則行政機關不得撤銷先前的受益性行政行為,除非不撤消將明顯損害到公共利益,則只能在給予合理補償的前提下才能撤銷。廣義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擴展到了保護由一切行政行為引起的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行政許可作為一種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為,信賴保護原則顯然應該成為行政許可行法的基礎性的真理和原理,並成為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的指導性原則。

為了更好的理解信賴保護原則,我們需要知道在哪些情況下行政相對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尋求保護。一般來說,使用信賴保護原則需具備以下三個要件:首先,信賴對象為行政行為,至少具有公權力行為的外貌,至於它是合法還是非法不成問題,除非它因重大明顯之瑕疵而無效;其次,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作出一定的安排,而不止有信賴的意思表示;再次,對行政行為的信賴是正當的、有生活經驗上的根據的。根據各國的行政法理論,一般來說下列行為是不能尋求信賴利益保護的:1.行政行為因為相對人採用欺詐、脅迫、賄買或者其它不正當手段作出;2.相對人對重要事項為不正確或者不完全的說明;3.相對人明知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應知其違法但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其違法;4.行政行為顯然錯誤;5.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權。 [2]

二.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許可法》中的體現和不足

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的發展起步較晚,至今仍未給予信賴保護原則以足夠的重視。我國目前還很少開展對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立法中也沒有信賴保護原則的明確規定,實踐中自然也就不可能將其作為行政主體進行行政活動的要求,這與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值得慶幸的是,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03年8月27日通過,並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開始關注起信賴利益保護的問題,並實際上已經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該法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該法第六十九、第七十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可以撤消和注銷的幾種情況及限制條件,並確立了行政機關由於撤消行政許可給相對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

當然,在這部行政許可法中信賴保護原則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首先,行政許可法在總則中只把公正、公平、公開以及便民作為行政許可設定和實施的的原則,並沒有明確的提出信賴保護的原則。顯然,行政許可法中的這些原則只注重了在行政許可設立和授予過程中對政府行為的規范和對公民利益的保護,然而,這些原則是很難運用於行政許可授出後的實施階段的,這很容易造成政府在行政許可實施階段行為的隨意性,使得行政許可的喪失穩定性,從而造成對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害。如果能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則這些原則基本可以貫穿行政許可行為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對行政許可行為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其次,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對於行政機關自身的違法、越權等情況下作出的行政許可籠統的規定為可以撤消,而不管相對人是否善意、有過錯,這樣的規定明顯有違於信賴保護原則。依據信賴保護原則,只要被許可人是基於合理的信賴並善意的取得該利益,那麼行政機關自身的錯誤或者是違法行為的後果就不能由行政相對人來承擔。因此,關於許可法中的這一條款,本人認為還值得商榷。再次,行政許可規定了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的唯一情形——即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樣的規定不僅過於單一,而且由於對公共利益沒有統一、明確的解釋,很容易造成行政機關對公共利益的濫用。但是,如果能夠合理利用信賴保護原則的幾種排除保護情形,在行政許可法中賦予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或撤銷行政許可的權利,通過聽政、協商等方式與相對人約定具體、明確的變更、撤消情形,這樣做不僅可以事先給予相對方以合理的預期並減少其信賴利益受損的可能,也可以通過這樣的保留使行政機關在許可實施過程中有了一種對被許可人更為有效的監督手段。此外,行政許可法也沒有完全確立起信賴利益保護的途徑。就理論上來講,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主要有兩種保護方式,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所謂存續保護,即因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穩定行政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所謂財產保護,即在必要時則打破原有法律狀態,而對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予以財產上的保護。我國目前的行政許可法對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還是主要採用不完全的財產保護,對於存續保護還沒有明確的、有效的救濟途徑。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一直強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國家而言,在行政許可中能將私人合法權益置於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同等地位予以考慮,能開始注意到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這表明我國行政法治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可是,在行政許可法中只靠幾條簡單的法律規定並不能使我們對信賴保護原則擁有足夠的理性認識,無法自覺而又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行政法學中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我們在行政立法中,沒有信賴保護原則這樣一個核心思想的貫穿,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將會是鬆散的不成體系的;同時,信賴保護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理念,我們在行政活動過程中,需要信賴保護這樣的理念的貫穿,從而使每一個公民,包括行政機關人員,自覺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來行政、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主要運用:

(一) 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可以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進行事前的控制:

信賴保護原則其意義不僅在於提供事後的權利救濟,保護公民的信賴利益不受損害;信賴保護原則的運用也給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提出了要求——不得隨意作出、不能任意變更,否則就有可能承擔起由損害公民信賴利益而產生的責任。因此,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運用可以增強行政機關的責任感,通過明確的責任承擔機制來反響約束和監督行政許可行為,使得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不得不三思而後行,由此起到事先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許可的隨意性的效果。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許可時必須審慎,不僅僅要考慮到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否合法、合理,筆者認為,還必須要考慮以下這些方面。第一,行政機關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協調,行政許可在設立時就要防止不同部門之間的行政許可相互交叉、矛盾、沖突,以避免因為今後不斷的調整而可能給相對方造成的信賴利益的損害;第二,由於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為基礎的,所以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還要考慮是否在將來一定時期內有必要進行這種禁止,可禁可不禁的或者只是為了短期目標的,就盡量避免使用行政許可的方式,以提高行政許可的穩定性和信賴度;第三,應該將只能一次性授出、無法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自然資源開採的許可)和可以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特許經營權的授予)作出區別對待。對於前者行政許可的授予必須特別慎重,採用諸如潛在的被許可人競爭性的方式和綜合評判的方式予以授權(如招投標方式);而對於後者則應對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及撤消情形作出合理的、明確的規定,在給相對人合理預見的基礎上,利用信賴保護原則本身排除損害賠償的例外情形——預先保留變更許可變更權,來妥善解決行政許可中對將來情況難以預計的難題,當然這種方式要求行政機關和相對人之間的互動,單方面的允許行政機關保留許可變更權必然會造成權力的濫用,因而可以採取諸如聽政、協商等方式來解決。

(二)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不得損害相對方的即得利益:

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的基礎上的。行政許可當然的對許可實施以後的未經許可的行為具有禁止的效力,然而信賴保護原則的存在又要求行政許可不得任意禁止行政許可施行前已經存在的合法行為,不得隨意限制或者損害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除非該行為與利益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公共利益,否則應該優先對該行為作出許可的追認。雖然政府的行政行為必然要與社會發展變化相適應而不斷調整,然而政府的行為如果割斷歷史,沒有連續性,不注意對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則社會生活必然處於不穩定狀態,也就談不上公民對政府的信賴。實際上,這也是法治國家普遍信奉的「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又一體現。在法國,信賴保護主要是通過限制立法機關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規范、保護既得權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3] 因此,在我們行政許可法即將開始實施的階段,特別要注意行政許可在對於普遍行為進行限制之時,對於過去已經存在的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有條件給予許可的,就應該優先對其承認並給予其許可;由於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再允許其存在的,就應該予以適當的補償。這種「禁止不利變更」的做法也應該是對信賴保護原則的一種擴展。

(三) 行政許可的撤銷必須受到限制

「行政機關與人民事務往返之間,往往使人民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持續性產生信賴。當無明顯的事由足以證明此信賴與公共利益相違背時,應對其予以適當保護。信賴保護原則固然在許多公法領域都有適用的餘地,但於行政行為的撤銷最具直接關系」。 [4] 從依法行政的角度講,行政機關如果作出了違法的行政行為,有權機關應當依其職權並經正當程序予以撤銷。但是,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是否撤銷違法的行政處分,應衡量行政合法性的公共利益與人民信賴該行政處分的信賴利益,而非一意維護合法性」。具體地說,在一般情況下,對違法的不利具體行政行為(或稱負擔行政行為),有權機關可隨時依法撤銷。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撤銷不利具體行政行為通常不發生相對人既得利益或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 [5] 然而行政許可在一般來說都是授益性行政行為,撤消該行為通常會損害到相對人信賴利益,因此行政許可的撤消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只要被許可人是善意的、無重大過失的,那麼由於行政機關自身的原因,如違法、超越職權、或者疏漏而作出的行政許可就不得任意被撤消。除非如果不撤消將會嚴重損害到公共利益,然而即使這樣也應該給予相對人信賴利益損失的賠償。

(四) 行政許可的廢止應受到限制

在行政法上,行政行為的撤銷是針對違法行政行為而言的。而行政行為的廢止則是針對合法行政行為而言的,它是指因客觀情況的變化,原行政行為不再適應新的情況,有權機關決定終止該行為往後的效力。一般情況下,對合法的不利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裁量是否廢止。對合法的授益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除非法律上有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得廢止。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在下列情況下行政許可不得廢止:1.如果行政機關在廢止該行政許可後又有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行政許可的(例如由於城市道路擁擠,提高發放車輛牌照標准,對已申請到牌照,符合原來發放標準的許可就不應該廢止);2.行政機關曾對第三人承諾不廢止該行政行為的;3.按法律、一般法律原則、行政先例或行政行為的特徵等要求,不得廢止的。但當出現了下列情形時,可以部分或全部廢止:1.行政許可在作出時就附有廢止保留條款;2.行政許可附有履行義務,而相對人未及時履行該義務或未在法定期限內履行該義務;3.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規或事實基礎發生了變化,如不廢止該行政行為,則將會給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且該危害大於相對人將會受到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在上述三種情形中,前二種是可歸責於相對人的事由所造成的。如第一情形,相對人明知或應知行政機關將來要在一定條件下廢止該行政許可,因而不產生信賴保護的問題。第二種情形是因相對人的過錯造成的,也不符合信賴保護原則的構成要件。但是第三種情形實屬情勢變更所致,故行政機關在廢止行政許可時,應充分考慮信賴保護原則,對被許可人的信賴利益進行補償。

--------------------------------------------------------------------------------

[1] 朱麗琴:《試論行政程序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選自《法學雜志》2003年,第二期

[2] 何海波:《通過判決發展法律――評田永案件中行政法原則的運用》,摘自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網站:http://www.sile.org.cn/zlk/list.asp?articleid=288

2 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45、第158-167頁。

[4] 黃學賢:《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研究》《法學》2002年第5期

[5] 城仲模:《現代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載《行政法專集》(一),台北市公訓中心印行,1990年版,第126頁。

(邵俊: 同濟大學法律系憲法與行政法碩士研究生)

④ 農民放火燒自家田地的麥稈,算不算縱火罪

1、「自家田裡焚燒秸稈違法嗎?」:
(1)民事法律行為,除了要遵守法律法規之外,還要遵守國家政策。
(2)目前,各地政府一般都有禁止焚燒秸稈的政策。
所以:如果你所在地政府有禁止焚燒秸稈的政策的:自家田裡焚燒秸稈就屬於違法行為;如果沒有此類政策,但焚燒秸稈的量過大、造成了環境污染的,也屬於違法行為,違反了《環境保護法》。

2、「如果違法是否一定要罰款?」:違法應給予處罰,但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拘留等多種,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適用何種處罰,不是「一定」要罰款、但可能會罰款。

3、「請問公安機關能否對焚燒秸稈者強制拘留? 」:當地有禁止焚燒的政策、而且情節嚴重的,可以。

4、「焚燒范圍僅限自己家農田,沒有燒到別人家的!」:
(1)雖然你一再強調「焚燒范圍僅限自己家農田」,但燒自己家田裡的秸稈一樣會污染環境、一樣會危及他人財產安全。所以,只要當地政府有類似的禁令,應是違法行為。
(2)不太明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堅持焚燒稈?污染環境不說,在現在的麥收時節也很容易引發火災。

⑤ 國家為什麼不禁止燒麥稈

資料顯示,農民生產的糧食商品率達到65%(以徐州市為例),也就是說他們生產的糧食的2/3作為城裡人的口糧和工業原料了。而我國的糧食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市場(國外糧價是國內糧價的好幾倍)。由於工農產品及國際國內市場的剪刀差,農民收入收到很大損失、為此作出了巨大犧牲。某種意義上是廣大農民在養活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如果沒有他們提供的廉價的糧食、蔬菜、肉類,如果糧價放開,我們的生活水平將會下降一大截。
再說秸稈焚燒問題。 以前割麥是手工收割。這些年,隨著技術發展、社會進步,農村實行了機械化作業,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利就有弊。機械收割留茬過高、秸稈沒法處理,給農民的秋季播種、插秧帶來了困難,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這是各地農民普遍遇到的一個難題。沒人替他們操心、無人為他們解憂,自己的事還得自己想辦法。農民為不誤農時、搶種秋糧,只好忍受煙霧帶來的戕害、焚燒麥茬,又帶來了空氣污染的社會問題。如果農民不燒,就地掩埋,會影響播種、插秧,還會生害蟲,會影響到產量。產量下來了,糧價就會上漲,城裡人就要花更多的錢買糧。農民寧願忍受著煙熏、搶種莊稼,固然本意是為了有個好收成,增加收入,但客觀上增加了糧食產量,平抑了糧價,城裡人也會受益,社會也會穩定。在沒有更好辦法的前提下,焚燒秸稈不失為使農民、城裡人、國家都受益的一種舉措。「民以食為天」,在肚子和環境問題上,肚子優先。——這就是政治。
你說,農民燒麥稈是不是很有理?
要想解決燒麥桿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還是要幫助農民解決麥茬過高、影響種地和麥稈的出路問題。否則,就會年年禁、念念燒。埋怨是沒有用的。

⑥ 燒麥稈卧肥合法嗎

如果是少量應該沒啥問題,如果量大還不聽勸阻的,就涉嫌違法了。故意焚燒秸稈,污染空氣,極易引起火災。這不僅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消防法;如果不聽公安人員勸阻,強行焚燒的,也違反治安法;引起火災的,涉嫌犯罪。

⑦ 從行政法角度談談明星吸毒

明星吸食毒品和不是明星的人門吸食毒品有什不同,不同的就是明星有錢跟不是明星又沒什麼錢的人比只定明星玩的好,不管明星也好不是明星也罷反正吸食毒品都是違法犯錯如果不管明星不是明星頭次吸食毒品會被治安處罰的5天指15天行政拘留,並處500元指3000元罰款。

⑧ 燒麥稈的四大危害有哪些

在某些比較有經驗的農民的印象里,焚燒秸稈並沒有什麼大不了,跟所謂的危害性也沒有太多關聯。相反,他們會認為,焚燒秸稈給土壤帶來了難得的草木灰肥料,對來年的莊稼種植會有不少好處。然而,燒麥稈是有很多危害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污染空氣環境。焚燒秸稈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干擾人們的日常生活。

2、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秸稈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莊附近,一旦引發火災,後果將不堪設想。

3、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

4、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
①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②秸稈中含有的氮、硫等元素大部分轉化為揮發性物質或顆粒而進入大氣,只有鉀元素等部分物質得以保留,營養元素損失嚴重,非常不利於土壤培肥。
③焚燒秸稈會帶走土壤水分,破壞耕地墒情。相關實驗研究表明,秸稈焚燒使土壤水分損失65%-80%,這種破壞對於北方乾旱地區來說尤為嚴重。

5、焚燒秸稈會強烈危害人體健康。農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碳氫元素及有機硫等。特別是剛收割的秸稈尚未乾透,經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還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而且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熱點內容
口吃法官怎麼配 發布:2025-09-19 15:51:09 瀏覽:243
最新河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 發布:2025-09-19 15:50:30 瀏覽:355
違反廠紀勞動法第幾條 發布:2025-09-19 15:50:29 瀏覽:427
法院交調委 發布:2025-09-19 15:50:19 瀏覽:521
好道德詞句 發布:2025-09-19 15:43:44 瀏覽:960
行政訴訟法十五天 發布:2025-09-19 15:42:54 瀏覽:849
四川二法官 發布:2025-09-19 15:33:14 瀏覽:830
道德經道法天 發布:2025-09-19 15:22:29 瀏覽:386
商品流通條例 發布:2025-09-19 14:33:38 瀏覽:290
學民法黨課 發布:2025-09-19 14:28:18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