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治問題

行政法治問題

發布時間: 2021-11-21 23:54:07

『壹』 行政法治的對行政法治原則的分析

對於行政法治原則的分析,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闡釋,而是關繫到怎樣正確理解依法行政、如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對於樹立科學的法律意識、正確的指導法治實踐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行政法治原則的內涵
1、行政權力的從屬性。行政權力來源於法律的授予,並受到法律的制約,行政機關沒有自己固有的權力。行政權力的從屬性是對行政權力根本性質的描述,是對行政權力的基本定位。行政權力從屬性要求行政機關和公民的關系回歸現代憲政的體制之下,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而是提供公共產品的服務者。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公民對於行政過程有積極的參與權。現代政府是責任政府,即政府應該對其違法行政的行政行為承擔法律上的責任,而不只是政治上的責任。
2、行政權力的有限性。行政權力的有限性來源於其從屬性,行政權力的范圍局限於法律所賦予的范圍,超越這個范圍就是違法的。行政權力的有限性表現為行政權力可以涉及的領域的有限、行政權力內容的有限、行政機關可以採用的行政管理措施的有限。越權無效是各國行政法一個普遍原則,在英美法系國家,它成為司法審查的主要標准。行政行為的有限性劃分了公益和私益的關系,公益不能成為任意剝奪私益的理由,公共利益機關歸根到底是為廣大個人服務的,這是現代法治的重要觀點。
3、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表現是行政行為必須接受司法審查。行政行為必須接受司法審查,是由行政權力的從屬性、有限性和單方性、主動性的矛盾決定的。行政訴訟法界定了公民權利和行政權力在行政管理領域的界限。司法審查背後所蘊涵的是一種國家權力對另一種國家權力的干預和制約,是通過司法權力劃定行政權力的界限。司法審查的界限是有限的、審查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法律規定,司法權力不能無限干預行政權力。
(二)行政法治原則的外延
1、行政實體法治
(1)授權與限權相統一。授權與限權是對於行政權力法治的要求。行政權力來自於法律的授予,授權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限權,因為權力只能在授予的范圍內行使,超過范圍的權力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權力自身有擴張性,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權力會擴張到法律所賦予的范圍以外。所以,在授權的同時必須限權,即明確規定行政權力授予的目的、行政權力行使的原則、行政權力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等。
(2)依據法定許可權。行政主體只能對法定的事項、運用法律授予的權力、採取法律認可的措施,來實現管理的目的。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是違法的,必須撤消或者歸於無效。行政權力是一種執行權力。行政主體不能自創權力類型,不能超越自己的權利范圍對社會權利進行干預。
(3)無審查無行政。任何行政權力、行政措施都必須接受審查,不能允許無審查的行政權力存在。審查的形式有多種,司法審查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形式,它具有當事人啟動程序、在案件中結合具體公民權利進行審查以及獨立性、公正性特點。我國的審查還包括立法機關審查和行政機關內部審查。
2、行政程序法治
行政程序法治是指行政行為在實體上必須符合法律許可權、目的,在其程序上必須具有正當性。主要要求每一個程序步驟都具有法律的意義,即:不經過程序步驟的行為是違法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和實體結論有必然的、實質的聯系,不能拋開程序得出結論或者把程序當形式,實體的結論與程序相脫離。一些英美法系國家有案卷制度,就是要求行政實體結論只能依據行政程序中形成的案卷材料做出,案卷材料中沒有記載的不能作為最後行政實體結論考慮的因素。案卷表面錯誤是行政行為越權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行政程序制度中存在著程序與實體結論脫節的問題,要充分體現程序的獨立價值和法律意義。

『貳』 行政法角度,中國的行政法治之路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與完善

首先、我國行政法律、法規以及現行規章多為實體之規定而少程序之規定,對公民義務性規定甚至於權利性規定不少卻缺少公民權利受到侵犯後怎樣予以救濟的法律規定。由憲法到各具體法律規范,我國公民享有若干權利,但這些規定大多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法律依據。司法實踐中這些權利的救濟往往因為法律沒有具體規定而陷入真空,如受教育權被侵犯後怎樣予以救濟,我國各部教育法規都沒有明確的司法或行政救濟條文,僅規定學生有權進行申訴,但是申訴之規定也沒有明確規定受理部門及程序,根本解決不了受教育權被侵犯的現實問題。近幾年來,大量受教育權訴訟案件的發生就是最好的明證。在該領域之內,一旦WTO成員方公民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在我國接受教育並發生受教育權被侵犯之時,我國政府該如何應對,畢竟我國受教育權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之規定與WTO規則之規定差距甚大啊。同時與我國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關於保障個人受教育權的規定也不一致。
其次法律、法規特別是行政規章之間沖突嚴重。「2003年10月22日的《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法與法撞車我們該聽誰的』再一次講述了『艾滋病疑似患者申請結婚登記』使婚姻登記機關無所適從的故事。涉及到國務院頒布的《婚姻登記條例》與《婚姻法》、《母嬰保健法》、《傳染病防治法》互相之間關於結婚登記必要條件之間的沖突;同年10月9日,重慶一名在校大學生申請登記在讓重慶教委尷尬為難之時也揭示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與《婚姻登記條例》、《婚姻法》之間的沖突。」而涉及入世的法律法規沖突特別是行政規章的沖突早在我國的《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五部分「與貿易有關的只是產權制度」第251條表A、表B,特別是表B第二部分加入時就廢止的四部部門規章,己說明我國目前的法規、規章沖突嚴重,急需清理。

『叄』 行政法問題!

第一題B
ACD均為法律關系特徵。B國家行政機關說法錯誤應該為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包專括國家機關和法律,屬法規授權的組織。並且並不是所有的國家機關都有行政主體的資格。比如,一些內設機關,並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政權。
第二題A
A為民法調節范圍,合同。沒有行使職權。
第三題D
復議中就根本沒有調解一說。
第四題C
行政仲裁不是運用行政權力的過程區別於行政裁決。對仲裁不服提起民事訴訟。
第五題D
第六題B
不是所有,賠償可以調解。但是的確有不調解原則。
第七題D

『肆』 行政法問題

大多數學者認為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相對方,即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對立方;該觀點存在如下問題:不能排除可能存在的第三方,行政法律關系並非是一種絕對單一的雙方關系,有可能存在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該第三方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中列為第三人,但在行政執法程序中是什麼地位呢?如由於房產局未認真審核,導致甲用欺詐手段獲得登記,真實房主乙在這個過程中是何地位?
案例不適用復議前置

『伍』 行政法治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行政法治,指的是行政行為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來規范;依法行政,指的是行政行為必須依照相關的法律去辦理。前者是立法的問題,後者是執法的問題。至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則是首先必須「法治」,然後才是「依法」。

『陸』 行政法的幾個問題

法治的核心就是限制國家權力,而行政權力又是國家權力中最危險、最強大的一種,因此,行政法治是法治的重要內容。

行政法的涵義最好從行政法基本理論分析,觀點很多:控權說、平衡論、服務論等等。還有其他定義行政法的方法是從形式上來界定,如從行政法的內容、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上來定義行政法。

法源與法律淵源是一個東西,台灣稱為法源,大陸稱為法律淵源,大多數情況下也會簡稱為法源。 不過也有人將其用作「法的來源」或「法的本源」的意思。

『柒』 關於行政法的現實問題

行政法是來處理公民與行政源機關關系的,如果你要告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包括不作為),認為行政機關的處理行為違法,那麼就提起行政訴訟,如果你要告的是另一方公民侵害人身權請求賠償,那麼就提起行政訴訟,兩種法律關系分別進行救濟。
也不存在所謂的願意找誰不找誰的問題,公安機關有責任對此類事件進行處理,公民可以要求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而法院則有權對賠償問題進行審理,公民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償,如果對公安機關的處理行為不滿,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捌』 關於行政法的問題

變更判決是法抄院對「顯失公正襲」的「行政處罰」所特有的一種裁判種類,法院對於其他行政行為均不能做出變更判決。原因如下:
行政訴訟判決類型共有七種,1維持判決2駁回判決3撤銷判決4履行判決5變更判決6確認判決7賠償判決,前兩種適用於被告勝訴的情景,後五種適用於原告勝訴的情景,通常法院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而不能審查其合理性,但是合法與合理之間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嚴重不合理就相當於不合法,故法院可以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行為進行變更,所以法院對於「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作出變更判決可以看成是一個法律規定的特例,法院對於其他行政行為均不能做出變更判決。

『玖』 行政法的問題。

請參考以下文章:

今天在閱讀葉堅學者所寫的「關於行政行為的幾個問題的界定」一文,認為其對「行政事實行為」的這一概念產生了誤解。其引用方世榮教授所說的「所以沒有必要採用行政行為(行政法律行為)與行政事實行為這樣的二分法,現有的所謂事實行為完全可以為行政行為所涵蓋。行政事實行為是一個內涵很不確切的詞語,應予廢棄。」 對於行政行為這一概念的認識,最早出現在法國行政法學,直到1895年,德國行政法學鼻祖奧托•邁耶教授在其論述德國行政法的鴻篇巨著中把行政行為權威性的定義為:行政行為是關於「個別的條件下決定某個權利主體的權威性宣告」。[1]此後,行政行為這一概念成為各國行政法學的一個核心范疇。我國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行政行為是指「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或個人運用行政權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法律行為。」並且分析出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性、無償性、強制性的法律特徵。[2]從這一定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是將行政行為理解為是法律行為的一種。而就法律行為這一概念而言,是指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其所對應的范疇應是「非法律行為」,如純粹的經濟行為、政治行為、道德行為、宗教行為等。[3]這樣看來,法律行為並非對應的是事實行為。而事實行為被認定為是法律行為中的一種非意思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於某種事實狀態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民法上的先佔、遺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發現等。[4]從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法律行為則是行政行為和事實行為二者共同的上位概念。那麼我們還需要弄清楚的是,什麼是行政事實行為?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行為、事實行為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行政事實行為和事實行為是否是同一概念呢?根據學者們的考察和研究,行政事實行為這一概念最早是從德國著名行政法學家耶律納克所提出的「單純公權力行政」一詞所演變而來的。所謂「單純公權力行政」是指「類似市政有關的都市房屋、街道、公園、水庫等的建築,及其他技術方面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用文字發行的『指導』文件,如公安為避免車禍所發行宣導交通安全之別針、小冊子,以及社會服務性的工作指南、民眾 調解與法律咨詢的說明書等,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行為。」[5]對於行政事實行為這一概念的進一步分析和理解,中外行政法學界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代表的觀點有:德國法學家毛雷爾認為行政事實行為是指某種事實結果而不是法律後果的所有行政措施。[6]著名的印度公法學者賽夫教授在其著作中將行政事實行為表述為「是旨在產生事實上結果而不是法律結果的行為」,這一點與毛雷爾的認識是相同的。繼而他又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或行政機關的其他法律行為均屬於行政事實行為。[7]針對其這種理解,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行政行為必然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這是由行政行為的性質所決定的,而與行政事實行為不會產生法律後果而是事實結果相比較,與其所稱的行政行為屬於行政事實行為的認識產生了矛盾,因為法律後果與事實結果應是一對相對應的范疇,它們之間不存在隸屬性。因而行政行為當然不屬於行政事實行為。但是,無論學者們對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行為的關系如何認定,對行政事實行為法律屬性和特徵的認定是明確的,即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主體依據行政職權所實施的一種行為,具有行政性的特點,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再者,就目前各國的立法例當中,都表明行政事實行為不會產生法律約束力,但實際上它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仍可能產生實際上的損害。經過上述對行政事實行為特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行政事實行為並不是簡單的從事實行為這一法理概念中推演出來的,而其表現出自身產生的基礎和獨特的法律意義,其實二者是兩個不具有同質性的概念。就行政事實行為而言,根據其性質和特徵,有學者將其歸納為補充性行政事實行為、即時性行政事實行為、建議性行政事實行為和服務性行政事實行為。

『拾』 關於如何處理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我黨歷史上有哪些寶貴的歷史

處理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我黨歷史上的寶貴歷史經驗。

熱點內容
2015年法規一建真題 發布:2025-09-19 07:52:03 瀏覽:534
律師咨詢台 發布:2025-09-19 07:39:05 瀏覽:913
什麼是職業道德行為的出發點 發布:2025-09-19 07:37:20 瀏覽:879
法律責任的免責原因 發布:2025-09-19 07:36:37 瀏覽:668
2017法規答案 發布:2025-09-19 07:35:16 瀏覽:966
勞動法員工曠工罰款 發布:2025-09-19 07:13:54 瀏覽:62
林秀芝律師 發布:2025-09-19 06:55:44 瀏覽:732
四川司法鑒定執業指引 發布:2025-09-19 06:53:59 瀏覽:801
勞動法公司特種作業人員 發布:2025-09-19 06:49:04 瀏覽:560
上班7年年勞動法怎麼說 發布:2025-09-19 06:41:51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