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全面審查的法律規定

行政訴訟法全面審查的法律規定

發布時間: 2021-11-26 10:50:07

㈠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
①規定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案件是當事人控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案件。
②它解決的糾紛,是政府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行政糾紛。
③它規定的行政訴訟,是法律規范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訴訟。
④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所爭議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㈡ 公務員依法行政 行政訴訟全面審查的范圍包括哪些

您好!本文所指的審查范圍是從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廣度和深度兩方面來加以界定的,包含三個層次:第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哪些獨立的行為進行審查,這實際上涉及審查對象問題。〔2〕行政訴訟雖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審理重心, 但由於案件的復雜性,常常需要對與受審具體行政行為交織在一起的其他行為進行處理。第二,人民法院審理個案時,究竟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哪些方面進行審查,是進行外在意義的合法性審查還是既包含外在意義也包含內在意義的合法性審查,是全面審查還是僅限於法律審。第三,人民法院審理個案時,對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結論、法律解釋及適用等各部分審查的程度,是全面深入的審查還是比較膚淺的審查,這里需要確定一定的標准,即審理標准。行政訴訟審查范圍涉及的內容很多,本文只就幾個具體問題作些探討。
一、關於行政訴訟的合法性審查問題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作為行政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是不容置疑的,問題在於如何理解和確定合法性審查的內涵,明確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的關系。關於合法性審查,有學者認為是指法院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方式、內容、程序及許可權進行。〔3 〕也有的學者認為合法性審查主要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違法的問題,對行政機關在自由裁量權范圍和幅度內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適當,一般不予審查。〔4 〕上述觀點反映了學術界以及司法界對合法性審查的普通認識。筆者認為這一認識存在重大缺陷,即對合法性的理解過於狹窄,只將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簡單地等同於形式合法,而不包含實質合法,這一認識是有待於修正的。
首先,從觀念上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豐富的內涵,包括兩層涵義:第一,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律的外在規定,即符合主體、許可權、內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規定,也就是形式合法;第二,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內在精神和要求,即符合法律的目的,考慮相關因素,符合公正法則等,也就是實質合法。
其次,從國外的行政訴訟或司法審查制度來看,無不是從外在合法和內在合法兩個方面來界定合法性的。 例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206節第2款認為專橫、任性、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為是不合法性, 審查法院應予撤銷。這里的專橫、任性、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為就是一種內在違法。再如在英國,行政機關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的目的,或者作出決定時進行了不相關的考慮,或者行政機關作出了不合理〔5 〕的決定都是越權行為,越權行為無效,應予撤銷。
再次,從行政法治的目的來看,僅要求行政機關的行為形式合法是明顯不夠的。在現代行政管理中,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普遍存在,為確保其合理運用,要求其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必須實質合法。
我國普遍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作狹義解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行政法的基礎理論薄弱。在行政法理論中,與行政行為合法性界定相關的有兩部分,一是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括,二是有關行政行為的分類。關於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絕大部分教科書都將其歸納為行政合法性原則與行政合理性原則,並認為這兩個原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適用范圍不同,這樣就人為地將兩個原則割裂開了,而從其大多數教科書表述的內容來看,行政合法性原則主要涉及形式合法部分,即外在合法,行政合理性原則主要涉及實質合法部分,即內在合法。因而在嚴格意義上,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合法性原則的補充。行政法基本原則理論的簡單化使人們誤以為行政合法性審查與行政合理性審查可以完全分開,並使人們普遍從狹義上理解合法性審查。
行政法理論上的另一個誤點是將行政行為分為羈束的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這種分類常使人們誤解為在羈束的行政行為中不存在任何自由裁量,因而不存在合理性問題,其合法只是從狹義加以理解。實際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任何一個具體行政行為都可分為事實結論、對法律的解釋及適用結果三部分,在這里除了適用結果有羈束和自由裁量之分外,對事實結論的作出及法律的具體適用上的解釋都存在著自由裁量,因而,在行政機關的活動中,自由裁量權是普遍存在的,合理性問題普遍存在,並應成為合法性審查的一部分。
第二,我國的行政法治程度不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重視法治建設,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不可能一步到位,講法治,只追求外在的形式合法,而很少觸及更高層次的內在的法律精神,即滿足公平、公正等要求。因此,從狹義上理解合法性審查很容易取得共識,即:符合法律的外在規定就是合法,不符合就是違法。
第三,行政訴訟制度自身的影響。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行政訴訟制度歷史不長,對行政機關行為的監督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國不承認判例的效力,而行政機關行為內在的合法標准不藉助於判例是很難形成的,在具體的審理中更是難以操作,這也是對合法性審查采狹義解釋的原因之一。
如上所述,行政合法性審查既包括形式合法的審理(或叫外在合法的審查),又包括實質合法的審查(或叫內在合法的審查)。按照這一思路,那種認為「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審查合法性問題,不審查合理性問題的觀點也需要修正。合理性審查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是否有失公正,或者在正常理智的人看來都不合理,這里實際上已涉及合法性,從這一角度看,合法性審查並不排除對合理性問題的審查;另一個層次是對行為是否明智、妥當的判斷,兩個理智正常的人對同一個事件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在這里,法院不能以自己的判斷去代替行政機關的判斷,因而與合法性審查無關。由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合法性審查並不完全排除合理性問題,但涉及明智、妥當性的判斷除外。
值得指出的是,合法性審查中雖隱含有合理性問題,但人民法院並沒有普遍的變更權,只有在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時才能直接予以變更。
二、關於行政訴訟是否為法律審問題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進行全面審查(既包括法律審又包括事實審)還是僅限於法律審?普遍的觀點是行政訴訟實行的是全面審查原則,還有學者認為行政訴訟法規定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從法律上肯定了行政審判既是事實審,也是法律審。〔6〕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從嚴格的意義上說, 行政訴訟應當是一種法律審,這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所決定的。
第一,行政訴訟的任務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其中包含對具體行政行為所作的事實結論的審查、對法律的解釋及適用的審查以及對處理結果的審查等。這里對事實結論的審查與對事實問題重新作出結論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而後者就是事實審。嚴格地說,事實審就是對事實的客觀性、真實性作出認定,並在此基礎上對事實的性質作出判定;而對事實結論的審查是看事實結論有無主要的證據支持,事實結論的作出是否合乎理性。由此可見事實審與對事實結論的審查是相區別的,事實審不是行政訴訟的組成部分。
第二,具體行政行為雖然是行政機關根據一定的事實適用法律所作的決定,但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不完全取決於客觀事實,客觀事實對相對人不利,並不意味著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例如一公民違法經營,理應給予行政處罰,但行政機關的處罰決定中由於缺乏主要證據,因而這一行政處罰決定也是違法的。法院在審查中應著眼行政機關認定該公民違法經營是否有主要證據,是否合乎理性,而不審查該公民是否確實存在違法經營的行為。由此可見,在行政訴訟中對引發具體行政行為的客觀事實重新進行認定判斷,即事實審不具實質意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事實審還將淡化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
第三,從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或者說從人民法院與行政機關的關系來看,一方面,司法權應當對行政權進行監督;另一方面,司法權又應當尊重行政權,不能代替行政權。具體在事實問題的判定上,應由行政機關裁量,法院只審查行政機關的事實裁定是否合理,自己不進行判斷。在事實問題上,行政機關更有發言權,因為行政人員具有管理方面的專長和經驗,法院的判斷不比行政人員具有優勢,此外,法院如果對每個事實都重新作出決定,會妨礙行政效率。
第四,我國行政訴訟法雖然規定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訴訟原則,但並不必然推導出行政訴訟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在行政訴訟中,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具有特定的涵義,這里的事實不能理解成引發具體行政行為的客觀事實,而是指證明具體行政行為所認定的事實存在的證據事實。進一步說,在以法律審為核心的行政訴訟中,以事實為根據的訴訟原則有無存在的必要是值得探討的。
第五,從國外行政訴訟或司法審查的情況來看,一般只限於法律審。例如在英國,法院不審理決定中的純粹事實問題,主要審查受審決定中的法律問題。〔7〕再如在美國,對於事實裁定, 法院一般尊重行政機關的意見,自己不作決定,重新審理屬於例外。〔8 〕在國外行政訴訟之所以採用法律審而不全面審查,主要也是考慮行政機關與法院權力的分工以及行政訴訟的性質。
關於法律審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其一,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否具有法定職權。其二,具體行政行為所作的事實結論是否有主要證據支持。其三,行政機關對其所適用的法律的解釋是否正確。行政機關對法律適用的解釋有一般解釋和個案解釋。一般解釋不針對某一特定事件,具有抽象的意義,一般由法定的立法機關或行政機關作出,對這類解釋,法院無權審查;但對規章及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的解釋,法院有鑒別權,認為不適當的不予採用。個案解釋也就是法律在適用中針對特定的事實所作的解釋,是一個具體的解釋。對這類解釋,法院有權審查。其四,具體行政行為所作的處理結果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法律理性。其五,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行政訴訟是法律審這一結論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揭示了行政訴訟的審查重心,在以往的一些開庭審判中,之所以容易形成法院和被告共同審原告的情況,〔9 〕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把握住行政訴訟是法律審這一特點,對事實問題的全面重新審查必然導致對相對人行為的審查,這與行政訴訟的宗旨是不相吻合的,影響到行政訴訟的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強調行政訴訟是法律審,並不排除在個別情況下進行事實審。如法院審理撫恤金案件時,在作出履行判決前,必須對原告人是否屬於撫恤對象等事實問題作出判定。
三、關於行政訴訟的審查標准問題
審查標准一詞,常用作評判或衡量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與判決的條件相當。本文所說的審查標準是指另外一種意義,是就行政訴訟審查的程度而言的,為確定行政訴訟審查的深縱程度需要設定審查標准。行政訴訟法第5 條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雖然在宏觀上對審查標準的設定具有指導意義,但就行政訴訟法的整個規定來看並沒有明確審查標准,例如對事實結論的審查究竟審查到什麼程度?對法律的解釋及適用能否審查,審查到哪一層次?這些問題不僅在理論上需要澄清,在實踐中尤其需要明確,因為它們直接關繫到法院的審理許可權。如前所述,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包括五個部分,對每部分審查的程度不盡相同,從而決定了應採用不同的審查標准,以下分別予以討論。
1.對行政機關許可權的審查標准
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包括管轄權和職權的大小兩部分。管轄權是指對某些事物的主管權,例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11條的規定,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利用、更新,實行管理和監督。職權的大小是指行政機關在其主管范圍內可以做出什麼決定和應當做出什麼決定。例如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縣級以上的公安機關(含縣級)可以對賭博或者為賭博提供條件者處15日以下拘留,可以單處或者並處3000元以下罰款,或者依照規定實行勞動教養。在我國,按照憲法第69條的規定,行政機關的主管權由國務院決定,因而,法院在審查管轄權問題時無權自由裁定。當法律對管轄權的規定不明確,或者行政機關之間對管轄權發生爭議時,法院須就管轄權問題送請國務院裁定。但對行政機關職權的大小以及職權的空間與時間范圍,法院有權依法獨立作出判斷,因為行政機關職權的大小是由法律規定的,行政機關不能最後自己決定,應由法院依法判定。
2.對具體行政行為事實結論的審查標准
如前所述,行政訴訟主要是一種法律審,對事實問題不進行全面審查,但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審查。在具體行政行為中,事實結論是適用法律的基礎,事實結論的武斷、專橫將改變法律的意義和效果。例如不問證據如何,對不履行行政機關決定的一律強制執行,這就會有違設定行政強制執行制度的初衷。關於事實結論的審查,行政訴訟法第54條有兩處提到,一是作為維持判決的條件之一,事實結論必須證據確鑿;二是只要主要證據不足,法院就可以作出撤銷判決。嚴格地說,證據確鑿和具有主要證據無論在字面上還是在實質意義都是不相同的,證據確鑿是指實施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依據確實、可靠;〔10〕具有主要證據是指行政機關佔有的證據可以證明其所作的事實結論,當然這些證據必須是確實的。
行政訴訟法對事實結論審查的兩種不一致的規定顯然是不妥當的,因為具體行政行為在事實結論方面違法與否只能適用同一標准,符合標準的合法,不符合標準的違法。如果合法與違法採用不同的標准,那麼在這兩種標准之間的行為的性質就難以確定了。
筆者認為對事實結論的審查宜採用合理性標准,即行政機關對事實的裁定要有合理的證據支持。這一標准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首先,法院不代替行政機關對全部事實問題重新作出結論,這是法律審所要求的;其次,法院不審查行政機關所作的事實結論是否正確、妥當;最後,法院要審查的是事實結論有無合理的證據支持,事實結論的推斷是否合理,即能否為一般的具有理智的人所能接受。採用合理性審查標準是由行政訴訟的目的所決定的,當然也為法院與行政機關各自的分工所要求。事實問題由行政機關決定更為合理,但法院又不能完全不予審查,所以要採用合理性標准進行一定程度的審查。在國外,行政訴訟對事實結論的審查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審查標准上美國採用的是實質性證據標准,按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解釋,實質性證據是關於這樣的證據,即一個合理的人可能接受作為一個結論的正當的支持。〔11〕究其實質,實質性證據標准也就是合理性審查標准。
合理性審查標准與證據確鑿、具有主要證據不同,後者更著重於判決的條件,沒有揭示法院審查的深度。相比之下,合理性審查標准與具有主要證據稍微接近一點,但有根本區別,因為對主要證據也有全面審查和一定程度的審查之別,合理性審查只是一定程度的審查。
3.對法律解釋的審查標准
行政機關在實施具體行政行為時,常常涉及到法律的解釋問題,對法律的解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法律的一般解釋,具有普遍意義,通常是由法定機關來完成的;二是對法律在具體適用過程中的解釋,這通常是由執法的具體工作人員來完成的。對這兩種解釋的審查,法院的審查標准不同。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審查一般解釋的標准。行政訴訟法第52條、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並參照規章。這一規定意味著法院對法律、行政法規及地方性法規沒有審查權。同樣,與法律、法規效力相同的解釋,法院沒有審查權,除非這些解釋與憲法、法律相抵觸。至於對規章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的解釋,法院有權審查,〔12〕審查標准法律沒有規定。筆者認為也應當採用合理性標准,既尊重行政機關的意見,又不完全任其自行其事。
關於在具體適用過程中的法律解釋,即具體解釋,例如某一法律的規定是否適用於某一特定的相對人,在這方面,法院應當採用更為嚴格的審查標准,法律的意義最終由法院決定,當然,這里不排除法院在做決定前聽取行政機關的意見。我們可以把這種審查標准叫作完全審查標准。採用這一標準是考慮到我國行政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應加強監督,另外,法律問題的處理本是法官的長處,宜發揮這種長處。
4.對處理結果的審查標准
對具體行政行為所作的處理結果的審查也分兩種情況,一是對一般行為處理結果的審查;另一是對行政處罰行為結果的審查。按照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對一般具體行政行為處理結果的審查採用合理性標准,具體包含兩層內容:第一,處理結果是否超出行政機關的許可權,是否符合法律的外在規定;第二,行政機關在自由裁量許可權內作出的決定是否符合法律的內在要求。採用合理性標准時,法院不能用自己的判斷,自己認為合理的決定來代替行政機關的決定,即使認為行政機關的決定不適當,但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就不能認為違法。
對行政處罰的結果,法院採用完全審查標准,法院可以完全不顧行政機關的意見,用自己的判斷來代替行政機關的判斷,認為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5.對具體行政行為製作程序的審查標准
在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中,程序審查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到法律的規定、行政機關的行為,有時還與相對人的程序行為相關。因此對程序的審查要分解成各個獨立的要素,分別適用前面所討論的審查標准。總的來說,它主要採用完全審查標准,但對法律的一般解釋例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的審查標准有三種:第一種是尊重行政機關判斷的標准,主要適用行政機關管轄權和對法律的一般解釋,法院適用這一標准時,審查權非常有限;第二種為合理性審查標准,適用於對事實裁定的審查和對一般處理結果的審查,採用這一審查標准,法院將對有關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審查;第三種為完全審查標准,適用於對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大小的審查和對法律適用的解釋以及對程序問題的審查,採用這一審查標准時法院的審查許可權較大。
總之,在行政訴訟的理論和實踐中,審查范圍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首先,它直接決定了法院在行政訴訟中審查權的大小;其次,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的落實離不開對審查范圍的研究;第三,審查范圍影響到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分工與制約;第四,審查范圍還將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標准及判決的條件產生深刻影響;最後,在很大程度上,審查范圍將決定行政訴訟的質量以及行政訴訟目的的實現。筆者相信,隨著對這一問題的逐步認識及討論的深入,會促進行政訴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謝謝閱讀!

㈢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時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時可以做出:

一、維持原判決、裁定、改判;

二、撤銷或者變更;查清事實後改判;

三、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依據法條:

《行政訴訟法》

第八十九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或者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改變原審判決的,應當同時對被訴行政行為作出判決。

(3)行政訴訟法全面審查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法》中關於上訴案件的相關法律規定:

第八十五條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八十六條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以不開庭審理。

第八十七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對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和被訴行政行為進行全面審查。

第八十八條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㈣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一、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概述
(一)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概念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合法性審查的原則要求在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審查時,必須有明確的法律規范標准,這種法律規范標准既是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依據,也稱之為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對法律的適用。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概念: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是指導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或參照規章)具體適用於各種行政案件中,從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的活動。
(二)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徵
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不同於行政管理機關在行政管理中對法律的適用,它有以下特徵:
1、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主體是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的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理行政案件,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的活動。這樣行政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是法律適用的主體,才有權適用法律。而行政機關作為被告,只是訴訟當事人之一,在行政訴訟中無權決定對法律的適用,即不能最終依法確認自己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因此,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主體只能是人民法院,而非行政機關。
2、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屬於第二次適用法律。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作過的法律適用再次適用,也稱之為審查適用。所以,通常稱之為人民法院在對行政案件審理中第二次對法律的適用。這是因為: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無論採用正式文書形式還是未採用文書形式,從實質意義上講,該具體行政行為都是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法規或其他規范性文件於特定法律事實的結果。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也需要對查處案件事實情況進行分析,並對其所適用的法律文件加以選擇、適用,並作出認為符合法律規范的決定。因此,在進入行政訴訟程序之前,行政機關已經對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決定,這是第一次法律適用。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後,經過審理直至作出裁判,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最終是否合法的判斷。在此過程中仍需選擇適用相關的法律規范,這便是第二次適用法律。行政機關第一次法律適用時所面對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即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依據。第二次適用法律雖然也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但審查對象已不是行政管理相對人一方的行為事實,而是行政機關所認定的行為事實。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正是在審查行政機關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所進行的法律適用是否合法的基礎上所作的再次適用。
3、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解決的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合法性審查是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原則上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除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和行政賠償外,不解決合理性問題。這是行政訴訟法律適用不同於刑事、民事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之一。因為行政機關在多數情況下享有自由裁量權,只要在法定許可權和幅度內,行政機關可以依自己的判斷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因而司法機關不能具體介入到行政機關的判斷中去,甚至代替行政機關作出自己的決定,這有違權力制衡的原則。因而,在行政訴訟中,衡量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唯一依據只能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且可以參照規章,不存在人民法院的任何主觀判斷標准。
5、法律適用的范圍限於法律、法規和規章。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行政規章,而不同於行政機關第一次適用法律時,可以適用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而與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不抵觸的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如鄉鎮政府的決定同樣也可以作為行政機關執法的依據。
二、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原則
由於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是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機關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所適用的法律是否正確,是對行政機關適用的法律的再次審查適用。因此,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對法律的適用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一)適用調整被處理行為或事項的法律規范。因國家行政管理事務既繁雜又細化,這就界定了相關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調整對象和適用范圍。由於客觀現實中存在著行政主體不能正確把握所適用法律的調整對象和適用范圍,往往導致適用的法律規范與被處理的行為或事項不相吻合。如分不清《土地管理法》和《水法》調整對象的具體界限,對未經批准在河灘上建房這種不屬於《水法》調整的行為,錯誤地適用了《土地管理法》進行處罰。又如某鄉人民政府將耕地當作荒地越權批給農民建房,該事實屬於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規定調整的對象,應當依該條款的規定進行處罰,結果土地管理部門卻適用《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進行處罰等。對於這種行政主體適用的與行為事實不相符的法律規范,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進行法律適用時,應予以糾正。
(二)遵循從舊兼從輕的法律適用原則。在一些行政管理法律、法規修訂後,對發生在新法實施前的違法行為,一些行政主體仍錯誤地認為應適用行為發生時的法律規范,而沒有考慮是否應遵循從舊兼從輕的法律適用原則。如某汽車維修總廠1990年將自己廠區內的1.2畝國有土地非法轉讓給劉某建房使用至今。某市土地局在2000年查處時認定汽車維修總廠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一直處於繼續狀態,違法行為沒有終了,給予處罰是正確的。從1999年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和修訂前的原《土管理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來看,均構成土地違法行為。但處罰上,新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比原《土地管理法》四十三條規定的處罰重要。按照新法和舊法的規定,均構成違法行為的,適用處罰較輕的法律的原則,某市土地局2000年對汽車維修總廠作出的行政處罰適用新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顯然是違反了從舊兼從輕法律適用原則,人民法院應以其適用法律錯誤判決予以撤銷。
三、行政審判的依據
(一)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為依據
(二)對規章參照的適用

㈤ 行政訴訟的法律基本要求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章的相關規定,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使國家行政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做出裁判,從而解決行政爭議的制度。它對保障一個國家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確保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利免受行政權力的侵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徵收、行政許可、行政給付等8類侵犯相對人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受理事項:①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不服的。②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③認為法律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④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⑤申請行政機關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⑥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⑦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⑧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除上述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而侵犯相對人人身權、財產權之外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則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除非法律、法規作出了特別規定。行政訴訟的排除范圍,是指哪些行政行為不可訴、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根據《行政訴訟法》及《若干解釋》的有關條文規定,下列九種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行政訴訟的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分工。《若干解釋》第6條第1款規定:「各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和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第2款規定:「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審理行政案件,也不審查和執行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這些規定都表明行政案件只能由普通人民法院管轄。
(一)行政訴訟管轄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1.便於當事人參加訴訟,特別是便於作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參加訴訟。
2.有利於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判決和執行。
3.有利於保障行政訴訟的公正、准確。
4.有利於人民法院之間工作量的合理分擔。
(二)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指按照法院的組織系統來劃分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行政訴訟法》第13條至第16條對級別管轄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1.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2.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第14條對此作了具體規定:
(1)確認發明專利案件和海關處理案件;
(2)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這里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根據《若干解釋》第8條的規定,有下列幾種情形:①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②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③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④其他重大、復雜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中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三)地域管轄
地域管轄又稱區域管轄,是指同級法院之間在各自轄區內受理第一審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
1.一般地域管轄
在行政訴訟中按照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劃分案件管轄稱作一般地域管轄,有時也稱普遍地域管轄。《行政訴訟法》第17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2.特殊地域管轄
行政訴訟的特殊地域管轄,是指法律針對特別案件所列舉規定的特別管轄。《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兩種具體情形:
(1)《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選擇其中之一進行訴訟時,按我國行政訴訟的管轄規定,可以就行政行為造成人身損失和財物損失都在同一法院訴訟,而不是分別提起訴訟。
(2)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3.共同地域管轄
共同地域管轄是指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對同一案件都有管轄權的情況下,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法院起訴。共同地域管轄是由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派生的一種補充管轄方式。
行政訴訟參加人,是指參加行政訴訟的當事人以及與當事人訴訟地位相似的人。它包括當事人和具有類似訴訟地位的訴訟代理人。
根據中國《行政訴訟法》第4章關於參加人的規定,行政訴訟參加人的范圍是:原告、被告、第三人和訴訟代理人四種。
行政訴訟參加人與參與人不同,後者的范圍比前者寬。參與人包括參加人和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勘驗人等。後一類參與人與前一類參加人不同,他們在法律上與本案沒有利害關系。當然,他們在訴訟中也享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㈥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制度

行政訴訟法釋義之基本制度

行政訴訟法第1章第6節

標題:基本制度

法條內容: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釋義:本條是對審理行政案件幾項基本制度的規定。
一、合議。審理行政案件都要組成合議庭,依靠集體智慧,保證案件得到正確審理。合議制度的主要內容是:1.在不同的審判階段應當分別組成合議庭。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或者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第二審案件一般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再審案件要區分由第一審法院或者由第二審法院再審的情況,按照第一審或者第二審合議庭組成的規定,組織合議庭。2.不論在哪個審判階段,合議庭的組成人數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3.合議庭成員享有平等的權力,合議庭評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評議中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筆錄。4.合議庭應當接受和服從審判委員會的領導和監督。

二、迴避。迴避有當事人申請迴避和審判人員申請迴避兩種。一種是當事人如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不能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另一種是審判人員如果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這兩種情形同樣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三、公開審判。公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時的各種訴訟活動,除合議庭評議案件以外,要對群眾公開,對社會公開,允許群眾旁聽,允許記者采訪報道案情和審判情況。行政訴訟中貫徹公開審判原則的具體要求是:第一審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以外,一律公開進行。第二審案件,除人民法院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以外,應當按照第一審的辦法進行。

四、兩審終審。兩審終審是指行政案件經過第一審、第二審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就宣告終結的制度。當事人不服第一審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即第二審法院)提起上訴。第二審法院對上訴案件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當事人如果在法定上訴期間不提起上訴,那麼第一審法院的判決、裁定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由於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它對第一審行政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提起上訴。

㈦ 行政訴訟的審查是只針對合法性審查還是全面審查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所以行政訴訟的審查是針對合法性的審查。

㈧ 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訴訟審理期間發生變化的規定

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只審查合法性,一般情況下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行政權和審判權是兩種國家權力,行政權的行使需要廣泛運用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因長期處理行政事務而具有專門經驗,能審時度勢作出恰如其分的決定,因此,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應代行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當然,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也有某些例外,對於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人民法院可以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此外,當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以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為限)時,法院可以不將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變更為適當行政行為。

熱點內容
稅務行政復議決定書發生法律效力的時間是 發布:2025-09-18 16:04:42 瀏覽:926
部隊敬畏法規 發布:2025-09-18 15:55:19 瀏覽:665
中國民法由來 發布:2025-09-18 15:23:23 瀏覽:611
職業道德准則是 發布:2025-09-18 15:15:47 瀏覽:610
勞動法工資計算表格 發布:2025-09-18 15:12:18 瀏覽:248
換法院要 發布:2025-09-18 14:53:42 瀏覽:232
台灣行政法學家湯 發布:2025-09-18 14:52:35 瀏覽:271
勞動法的保護有哪些 發布:2025-09-18 14:51:15 瀏覽:420
道德與法治愛上雙包胎 發布:2025-09-18 14:41:21 瀏覽:206
什麼是法學方法 發布:2025-09-18 14:40:21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