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涉外
① 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涉外刑事訴訟所適用的法律
即使中國司法機關接受外國司法機關的請求,協助他們調查取證、查緝罪犯,也應按照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方法、步驟進行。
中國關於涉外刑事訴訟的法律規定是極不完備的。中國1979年頒布、1997年修改並實施的刑法和1979年頒布、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只有7個條文涉及涉外刑事訴訟問題。 這些條文只是對涉外刑事訴訟的原則性規定,並未明確規定涉外刑事訴訟的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這種狀況與中國不斷深入進行的改革開放形勢和涉外刑事訴訟日益增多的實際情況極不適應,國家很有必要加強涉外刑事訴訟方面的立法工作。
在司法實踐中,中國司法機關進行涉外刑事訴訟,主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司法解釋以及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頒發的部門行政規章。這些司法解釋和部門行政規章目前約有20多種,其中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等文件系統規定了涉外刑事案件程序外,其他均是對個別問題的規定。
② 刑事訴訟法關於涉外管轄程序的規定有哪些
刑訴法中的涉外管轄程序有:
1、中國人在我境內對外國人的犯罪案件,其審判管轄,應當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章「管轄」的各項規定辦理。
2、外國人在我境內犯罪,依據我國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管轄的規定辦理。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中國船舶內的犯罪,由犯罪發生後該船舶最初停泊的中國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中國航空器內的犯罪,由犯罪發生後該航空器在中國最初降落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中國公民在駐外的中國使領館內的犯罪,由該公民主管單位所在地或者他的原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的犯罪,由該公民離境前的居住地或者原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三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應受處罰的,由該外國人入境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③ 關於刑事涉外案件管轄權
可以
我國刑事案件只要行為發生地和行為結果地均在中國境內,我國對其都有刑事管轄權(有外交豁免權除外)。你朋友是在國內談生意,行為發生是在中國,所以有管轄權。
對於阿聯酋的判決不服,你可以向當地上一級機關提出上訴,多次上訴無門,你可以向駐阿聯酋的中國領事或大使館求助。
王某如果回國,你可以要求公安對他立案,由公安協同海關限制他處境
④ 涉外刑事訴訟程序是怎樣的,涉外刑事訴訟原則
適用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情況包括以下幾種:
1、外國公民、無國籍人、外國法人在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外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實施的按照中國刑法規定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案件。
2、某些刑事訴訟活動需要在國外進行的非涉外刑事案件。包括,(1)中國刑法第7條、第8條規定的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外犯罪的案件;(2)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犯罪後潛逃出境的案件;(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均為中國公民,但證人是外國人且訴訟時已出境的案件。
3、外國司法機關管轄的,根據國際條約或者互惠原則,外國司法機關請求中國司法機關為其提供刑事司法協助的案件。
4、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外對外國公民、無國籍人、外國法人犯罪的案件。
5、外國公民、無國籍人、外國法人在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對中國國家、組織或者公民犯罪的案件。
6、外國公民、無國籍人、外國法人在中國領域內觸犯中國刑法對外國公民、無國籍人、外國法人犯罪的案件。
7、中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中國有義務管轄的國際犯罪行為。比如,(1)1980年10月加入的《關於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約》(《海牙公約》)和《關於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蒙特利爾公約》)。(2)1982年12月簽署的《聯合國海洋公約》(3)1989年10月批准加入的《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公約》,等等。
涉外刑事訴訟除了必須遵循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外,基於「涉外國素」的特殊性,還必須遵循以下幾項特有原則。
(一)主權原則
主權原則即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中國法律的原則,是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首要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本條規定體現了我國涉外刑事訴訟的國家主權原則,它主要包含以下內容:其一,外國人、無國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刑事訴訟,一律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享有外交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外交特權和司法豁免權作為主權原則的延伸,是正常國際交往中平等互惠原則所決定的。其二,依法應由我國司法機關管轄的涉外刑事案件,一律由我國司法機關受理,外國司法機關無管轄權。其三,外國法院的刑事裁判,只有經我國人民法院按照我國法律、我國締結和參加的有關雙邊協定和國際條約的規定予以承認的,才在我國境內發生應有的效力。
(二)信守國際條約原則
即公安司法機關處理涉外刑事案件時,在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同時,還須兼顧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根據條約的規定履行相應的義務。
(三)訴訟權利同等原則
訴訟權利同等原則,指外國人在我國參與刑事訴訟,依法享有與我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承擔同等的訴訟義務。
(四)使用我國通用語言和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
依據這一原則,在我國涉外刑事訴訟中全部訴訟活動的進行和司法文書的製作,都必須使用我國通用的語言、文字。外國訴訟參與人向我國司法機關遞交訴訟文書、外國司法機關請求我國給予司法協助應當附有中文譯本。為方便外國人參與訴訟,利於查明案情,切實維護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益,應根據外國訴訟參與人的要求為其提供翻譯。其中對外國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尤其如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涉外刑事案件,「應當為外國籍被告人提供翻譯。如果外國籍被告人通曉中國語言、文字,拒絕他人翻譯的,應當由本人出具書面聲明,或者將他的口頭聲明記錄在卷」.而我國司法機關為外國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製作、提供或送達的訴訟文書為中文本,並附有其通曉的外文譯本,譯本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對訴訟文書的理解與執行,以中文本為准。翻譯費用一般由外國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擔;但如其無力承擔翻譯費用,則應免費為其提供譯員幫助。
(五)指定或委託中國律師參加訴訟原則
蘇州律師網頁鏈接
律師制度是一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只應在本國領域內適用,不應延伸於國外。-個主權國家也不允許外國司法制度在其領域內干涉它的司法事務,這也是主權原則的重要體現。所以一國的律師通常只能在其本國內執行律師職務。
⑤ 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概念
涉外因素,是指我國司法機關立案查處的刑事案件含有的國際因素。具體地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被告人或被害人中有外國人(含無國籍人,下同),二是犯罪行為或結果發生在外國或者涉及外國國家、組織、公民利益,三是適用法律方面涉及外國法律或有關國際條約及協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涉外刑事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外國人犯罪的或者我國公民侵犯外國人合法權利的刑事案件;(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符合刑法第八條、第十條規定情形的外國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和公民犯罪和中國公民犯罪的案件;(3)符合刑法第九條規定的情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國際條約義務范圍內行使管轄權的案件。
涉外刑事訴訟與涉外案件的刑事訴訟(又稱涉外刑事案件的訴訟)不同。根據有關規定,涉外案件是指以下兩類案件:(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外國人犯罪的或者中國公民侵犯外國人合法權利的刑事案件;(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符合刑法第7條至第10條規定情形的中國公民犯罪或者外國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和公民犯罪的案件。涉外案件的刑事訴訟,是指中國司法機關處理涉外刑事案件的方式、方法和步驟。涉外刑事訴訟是指刑事訴訟活動涉及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下同)或者某些訴訟活動需要在國外進行這兩種情況。涉外刑事訴訟包括涉外案件的刑事訴訟,但又不僅指涉外案件的刑事訴訟。在司法實踐中,有些案件不是涉外案件,但由於案發時或案發後的一些特殊情況,使得這些案件的訴訟活動涉及外國人或者需要在國外進行。例如,目擊案件發生的證人是外國人或雖是中國人,但訴訟時已身在國外;案件發生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潛逃國外等。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這類案件數量會逐年增多。這些案件,在訴訟時所採取的方式、方法和步驟不同於其他非涉外案件,可能要請求外國司法機關協助調查,或者需要向外國申請引渡犯罪分子等。從這方面講,這些案件的刑事訴訟與涉外案件的刑事訴訟有共同的地方,故應一並予以研究。把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等同於涉外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是不全面的。
⑥ 根據我國涉外刑事案件審理程序規定,哪是正確的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14條規定,外國人的國籍以其入境時的有效證件予以確認;國籍不明的,以公安機關會同外事部門查明的為准。國籍確實無法查明的,以無國籍人對待,適用涉外刑事案件審理程序。所以A項說法錯誤。《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18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涉外刑事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涉及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所以B項說法錯誤。《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27條規定,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居住的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採用下列方式:(一)通過外交途徑送達;(二)對中國籍當事人,可以委託我國使、領館代為送達;(三)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允許郵寄送達的,可以郵寄送達;(四)當事人所在國與我國有刑事司法協助協定的,按照協定規定的方式送達;(五)當事人是自訴案件的自訴人或者是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由訴訟代理人送達。C項屬於上述第三種情形,說法正確。《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29條規定,外國法院通過外交途徑請求我國法院向我國公民以及在華的第三國當事人送達有關刑事法律文書,除有司法協助協定的外,按照下列程序處理:(一)由該國駐華使、領館將法律文書交外交部領事司轉遞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該高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後,認為可以代為送達的,應當指定有關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當事人。(二)受送達的當事人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權的,不予送達;不屬於人民法院職權范圍或者因地址不明及其他原因不能送達的,有關高級人民法院應當註明不能送達的原因,由外交部領事司向請求方說明,予以退回。根據上述規定,D項說法錯誤。
⑦ 涉外刑事訴訟的特殊原則
涉外刑事訴訟的特殊原則具體如下:
1、主權原則
主權原則即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中國法律的原則,是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首要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2、信守國際條約原則
即公安司法機關處理涉外刑事案件時,在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同時,還須兼顧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根據條約的規定履行相應的義務。
具體就涉外刑事訴訟而言,通過國內法保證國際條約的遵行,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將所承認的國際條約內容,通過國內立法程序專門制定為一部法律加以實施;二是在國內法中規定承認國際條約的條件和原則,凡是符合該規定的國際條約即自動變通為國內法而在境內實施。
3、訴訟權利同等原則
訴訟權利同等原則,指外國人在我國參與刑事訴訟,依法享有與我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承擔同等的訴訟義務。
4、使用我國通用語言和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
使用本國通用語言文字進行訴訟,是各國立法通行做法,也是獨立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重要體現,因而也是我國涉外刑事訴訟的指導原則。
5、指定或委託中國律師參加訴訟原則
律師制度是一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只應在本國領域內適用,不應延伸於國外。-個主權國家也不允許外國司法制度在其領域內干涉它的司法事務,這也是主權原則的重要體現。所以一國的律師通常只能在其本國內執行律師職務。
⑧ 關於涉外刑事案件處理依據主要有哪些
關於涉外刑事案件處理依據如下:
我國沒有單行的調整涉外刑事訴訟程序的立法,現行刑事訴訟法典基本上屬於第二種立法例,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則采第三種立法例。我國刑事訴訟法典對 於涉外刑事訴訟程序,僅在第16條和第17條作了原則性規定,第20條做了管轄的相關規定,缺乏全面具體的規定。司法實踐中處理涉外刑事案件,除根據刑 法、刑事訴訟法外,主要依據一些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和政策性文件,包括:
1.1986年9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
2.1987年6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這些國際公約及相關條款有:
《關於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第3條第2款;
《1970年海牙公約》第4條第2款、第7條;
《1971年蒙特利爾公約》第5條第2款、第7條;
《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第5條第2款、第8條第1款。
《核材料實體保護公約》第8條第2款;
3.1981年6月19日公安部、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處理會見在押外國籍案犯以及外國藉案犯與外界通信問題的通知》;
4.1987年8月27日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5.1998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6.1998年12月16日《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等。隨著法治建設的深化,針對日益明顯得犯罪國際化趨勢,整合、規范涉外刑事訴訟程序方面的立法顯得日益迫切。
⑨ 涉外刑事案件對執行期間有什麼規定
一、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不是一種刑罰 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財物本來就不屬於犯罪分子,對其進行追繳或責令退賠並不是對犯罪分子的懲罰,更不是一種刑事懲罰。而且刑法所規定的刑罰種類也只有五種主刑和三種附加刑(另外對犯罪的外國人可以適用驅逐出境),而追繳違法所得和責令退賠不是其中的一種。因此,將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作為刑事判決的內容,本身就沒有法律依據。 二、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無需當事人申請而啟動,也不具有民事強制性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規定,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是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依職權所為的一種行為,是司法機關處理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種措施,無需當事人申請而啟動。 那麼,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是不是具有民事上的強制性呢?筆者認為沒有,其理由如下:(1)刑法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這里的「退賠」是指返還贓款贓物的意思,所針對的僅僅是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財物,不包括合法財物。而民事上的「賠」是指用自己所擁有的合法財產履行債務。(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五條第二款規定:「經過追繳或者退賠仍不能彌補損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如果經過追繳或退賠後仍不能彌補損失,司法機關不能依職權追繳犯罪分子的合法財產發給被害人作為賠償,被害人也不能申請司法機關強行追繳或者根據退賠責令強制執行犯罪分子的合法財產。這種情況下,被害人如果想彌補損失,必須通過而且能夠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獲得救濟。由此可見,責令退賠不具有民事上的強制性。 三、司法機關依職權追繳或強制執行退賠所針對的是司法機關在偵查、審理階段已經掌控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至一百一十八條和第一百九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八十八條至二百九十五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一百八十六條至一百九十八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一十九條至二百二十三條和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都有權追繳犯罪分子的違法所得,並將被害人的合法財產及時發還給被害人。但是,這些司法機關的追繳、發還行為都是針對司法機關已經掌控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如公安和檢察機關針對的是沒有隨案移送的、經法院生效判決確認的、在偵查階段扣押或凍結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法院針對的是經生效判決確認的在偵查階段和審理階段扣押、凍結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刑事訴訟法和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就貫徹刑事訴訟法分別所作的解釋、規定對在案件的偵查、審理階段司法機關沒有掌控的犯罪分子的違法所得由誰來追繳、如何追繳以及由誰來強制執行退賠、如何強制執行退賠沒有作出任何規定,即法律沒有為任何一個司法機關設定在刑事案件審結後,仍然有對在該案審結前一直沒有被發現和掌控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進行追繳或強制執行退賠的權利和義務(新發現的餘罪除外)。因此,筆者認為刑法第六十四條所規定的司法機關依職權追繳或強制執行退賠的范圍僅僅限於司法機關在案件的偵查、審理階段已經掌控的犯罪分子違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