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復議歸責主體

行政法復議歸責主體

發布時間: 2021-11-29 23:57:30

1. 行政法主體和行政主體有什麼區別

行政法主體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

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行政主體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行政可能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存在,但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它只是關系的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共同構成相應關系的雙方。

人們往往容易混淆行政法主體與行政主體的概念。實際上,這是兩個有著相互聯系,但又有重要區別的概念。

行政主體雖然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但它是行政法主體中最重要的一種。首先,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在整個行政法律關系中又佔有主導地位。

其次,行政主體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均可構成一方主體,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只可能在一種或兩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關系中出現。

此外,行政主體,特別是行政機關,作為行政法主體具有相對恆定性。盡管行政機關有時也會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但在絕大多數時候和場合,

行政機關均是以行政法主體的身份參與行政法律關系;而其他行政法主體,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則常常以民法主體的身份參與民事關系,或以其他身份參與其他社會關系和其他法律關系。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行政法學研究行政法主體,往往將行政主體的研究置於最重要的位置。

(1)行政法復議歸責主體擴展閱讀:

在中國行政法學領域,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行政主體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是指能以自己名義行使國家行政職權,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對外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在行政訴訟中能作為被告應訴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特徵

行政主體具有下列三個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具體表現,也是—個組織成為行政主體的必備條件。

在中國,行政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確立意義

編輯

依法行政的需要

行政管理活動是行使國家行政權的活動,這種活動必然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行政管理部門在實施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管理時,有可能損害相對方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行使行政權,而且還要求其必須承擔因其行為所引起的相應法律後果。承擔法律後果就必須明確主體。主體不明確,必然許可權不清、職責不明,

因而也無法承擔責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對復雜多樣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行政主體資格的確定。

確定行政行為效力的需要

如果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則其行為便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也不能引起所希望的法律後果的產生,並且可能導致該行為無效或被撤銷的後果。

因此,確定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的行為是否是行政行為,是否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標准之一就是確立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是否具備行政主體資格。

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和組織的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效力。

確定行政訴訟被告的需要

行政訴訟是以具體行政行為為訴訟標的的訴訟活動。

保證行政管理活動連續性、統一性的需要

行政活動是由公務員具體實施的,但公務員並不直接承擔其行政職務的履行所引起的法律後果。因為公務員與國家之間存在著行政職務關系,其履行職務所引發的法律後果應歸屬於他所代表的國家。

依法行政的原則要求有行政主體存在,由行政主體把眾多的先後不一的公務員的行為統一、連續起來,並承擔由各個公務員的行為所引發的法律後果。

2. 行政法行政主體三大類

這也是聽了徐金桂的課的吧。
一,職權性行政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被復議和訴訟):1,政府,2,部門,3,派出機關
二,授權性行政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被復議和訴訟):4,被授權組織,5,被授權內設機構,6,派出機構(有權三所:派工稅)
三,非行政主體(不能成為復議被申請人和訴訟被告):7,組建機構,8,被委託組織

3. 行政法關於被告主體資格

你說的是來正確的,勞動監源察大隊是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二級單位,它沒有行政執法權,它做出的處罰是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名義作出的,它的行為屬於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委託執法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受委託機關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應以委託機關為被告。樓上那位純粹胡說呢,不懂不要胡扯!!

4. 試述行政法的主體、行政行為和行政復議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具體包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
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5. 行政法,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復議、行政賠償。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規范行政組織及其職權 行政行為的條件與程序,以及對行政活動予以監督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也叫做行政法主體,它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組織或個人
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通過一定得意思表示,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行政職責所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政相對人給予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許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通過頒發許可證或執照等形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行政復議,是指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該行政主體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法律規定的其他行政行政機關提出復查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申請,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適當性進行審查病做出裁決的活動。
行政賠償,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依法履行職責,侵犯公民 法人 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制度。

6. 根據行政責任的性質,可以將行政責任劃分為五大類,分別是

行政行為的分類
行政行為種類繁多,內容龐雜。對行政行為的分類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把握行政行為的特點,可以從多種角度對不同行政行為的內容、行為產生的結果以及它所遵循的行為規則進行分析。
一、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以其適用與效力作用的對象的范圍為標准,可分為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所謂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內部行政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而外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對社會實施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針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作出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行政處罰行為等。
劃分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的意義在於:第一,內部行政行為適用內部行政規范,而外部行政行為適用於社會行政等外部行政法規范;第二,對於內部行政行為的主體資格,法律沒有嚴格要求,而外部行政行為的主體資格,法律則有嚴格的要求;第三,內部行政行為不得適用行政復議程序和提起行政訴訟,而外部行政行為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適用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
行政主體的內部行為是為外部行為服務的,是為了實現外部行為服務的,是為了實現外部行為的法律效果。應從三方面去把握:第一,從主體角度去把握;第二,從行政行為所針對的事項性質和法律依據的角度去握;第三,從行政行為的內容與法律效果的性質角度去把握。
二、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可分為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所謂抽象行政行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中事為管理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行為,一類是行政立法行為,另一類是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規範文件的行為。
所謂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針對特定的人或事所採取具體措施的行為,其行為的內容和結果將直接影響某一個人或組織的權益,具體行政行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行為對象的特定性和具體化。
三、羈束行政行為與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以受法律規范拘束的程度為標准, 可分為羈束行政行為, 即指法律規范對其范圍、 條件、標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較詳細、具體、明確規定的行政行為。 自由裁量行政行為, 即是指法律規范僅對行為目的、行為范圍等作一原則性規定,而將行為的具體條件、標准、幅度、方式等留給行政機關自行選擇、決定的行政行為。
四、依職權的行政行為與依申請的行政行為
以行政機關是否可以主動作出行政行為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依職權的行政行為和依申請的行政行為。依職權和依申請的行政行為均可能發生不作為的違法。對依職權的行政行為,由於是針對行政機關已作出的行為,因此相對方提起的必是違法撤銷之訴,法院審查判斷的標准應是該行為是否違法,證據是否確鑿,程序是否合法等,對於合法的行政行為,應維持判決,對於違法的行政行為,應作出撤銷判決。行政機關是否具有法定職責,對相對方的請求行政機關應如何處理等,最終的判決則是指向行政機關是否應當作為,是否履行職責的判決。
五、單方行政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
以決定行政行為成立時參與意思表示的當事人的數目為標准,將行政行為分為單方行為與雙方行政行為。單方行政行為指依行政機關單方意思表示,無須徵得相對方同意即可成立的行政行為,如頒發許可證。雙方行政行為指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務目的,與相對方協商達成一致而成立的行政行為。
六、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
以行政行為是否應當具備一定的法定形式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要式行政行為與非要式行政行為。要式行政行為是指必須具備某種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為。非要式行政行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絕大多數都是要式行政行為。
七、作為行政行為與不作為行政行為
以行政行為是否以作為方式來表現為標准,行政行為分為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八、行政立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與行政司法行為
這是以行政權作用的表現方式和實施行政行為所形成的法律關系為標准所作的劃分。
九、自為的行為、授權的行為和委託的行為
以行政職權的來源為標准,可以把行政行為劃分為自為的行為、授權的行為和委託的行為。這種分類的意義在於明確授權、委託行為的規則,以及明確行為責任的歸屬。
首先,這種分類使我們認識到,行政行為並非只能由行政實施。
其次,這三種行為職權來源不同,所應遵循的行為規則也不同。
最後,由於司法審查的對象是行政行為,而行政行為的實施者又有多個,因此要明確行為責任的歸屬。

7. 「司考」行政法里那個口訣,復議看職權訴訟看名義什麼意思

一、下級經上級批準的適用「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這一情形。

1、行政行為是誰的名義做出的訴訟時誰就是被告

2、復議時看有沒有被授權,授權的話作出行政行為的機關是被復議機關,授權組織是復議機關

3、例外情況:行政許可由下級作出決定,但須經上級批準的,原則上以下級(決定機關)為被告;如果對許可決定和批准行為都不服,一並提起訴訟的,則以下級和上級為共同被告。這也算是多階段行為「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的一個例外

二、派出機構是復議訴訟皆看職權。

(7)行政法復議歸責主體擴展閱讀:

一、市政府打假辦作出規定、綠化辦、饅頭辦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21條規定,沒有規定,行使職權視為委託,以設立的政府為被告,就是假授權等於真委託,授權時法律法規規章。委託者是市政府,被申請人是市政府,復議機關是省政府,被告是卻是市政府。07年復議條例14條規定了,內設機構要看職權,沒有授權或者幅度越權是自己為被告,種類越權需要上級是被告。稅務所未經批準的是自己為被告。

二、復議訴訟和賠償。授權和委託。法無授權即禁止。只要有授權就是主體。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需要組織法授權的。被授權組織是法律法規授權的,學位條例授權學校頒發學位證書。被委託組織,煙草專賣需要許可的,是市一級的煙草專賣局,法律規定可以委託給縣一級的工商局。

工商局是被委託人。這種情況必須是煙草專賣局發布公告。事業單位企業社會團體才可以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被委託組織是行政機關委託,不得超越許可權。工業大學是以自己的名義作出決定,是自己承擔責任,因為法有授權可以為。

但是被委託的工商局,蓋章時是煙草局,接受行為,不服是告煙草專賣局。

三、行政主體與行政法主體,後者是法律關系主體,管理關系監督關系,法律關系主體不可以是一個人,合同關系是相對方,行政機關是行政主體一種,但是行政主體不見得都是行政機關。例如公安局租房子就是租賃合同是民事合同關系。這是民事訴訟。

公安局建設一個辦公大樓,需要規劃局規劃,公安局申請,這是一種行政關系,但是規劃局是行政主體,公安局變成了行政相對人。原告是公安局,被告是規劃局。

因為公安局是行政相對人,規劃局是許可機關。只有公安局作出拘留才是名全責才具備被告。

四、公務員不是行政主體,民警罰款200元但是主體是單位,公務員身份被行政主體吸收了。職務行為代表國家。行政主體要看權名責。訴訟看名義、復議看職權。派出機構要看幅度還是種類,授權和委託區別。要看是否有授權。

8. 行政法主體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法主體是用行政法規范來調整的,而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行為過程中回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答

9. 行政法主體和行政主體的關系

行政法主體又稱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版承擔者,具體包權括執掌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
因此,行政法主體的范圍大於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只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佔主導地位。

10. 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組織包括專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屬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您的提法本身不符合法言法語,「比如單位里的一個員工觸犯了行政法「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不妨說「公務員在行政管理行為中違法,行政機關在事後追究該公務員的行政處分責任,這時公務員即成為行政處分關系中的主體。「
而一般情況下的單位員工若不是公務員或行政相對人,談什麼「觸犯了行政法「,又說什麼「進行行政處分或處罰「呢?頂多是單位內部的調整。

熱點內容
批鬥刑法 發布:2025-09-18 05:22:12 瀏覽:533
依法治普 發布:2025-09-18 05:21:26 瀏覽:665
南昌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18 04:49:17 瀏覽:135
無錫法院苗 發布:2025-09-18 04:48:31 瀏覽:686
江津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8 04:20:31 瀏覽:52
2016年勞動法產檢規定 發布:2025-09-18 03:43:42 瀏覽:631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
法學宣在線 發布:2025-09-18 03:27:15 瀏覽:463